书城成功励志走出困境——如何应对人生中的挫折与压力
23495800000017

第17章 痛定思痛,败中求胜(4)

这位战胜了弱点而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一举成名的传奇人物叫阿尔·史密斯。在阿尔开始自我教育后的十年,他成为纽约州政府的活字典。他曾连任四届纽约州长——当时还没有人拥有这样的纪录。1928年,他当选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包括哥伦比亚大学及哈佛大学在内的六所着名大学,都曾颁授荣誉学位给这位年少失学的人。

阿尔亲口告诉卡耐基,如果不是他一天勤读16小时,把他的缺失弥补过来,他绝对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一位智者曾经说过:“你不可能遇到一个从来没有遭受到失败或打击的人,你也同样会发现人们成就的大小,和他们遭遇困境、克服失败和打击的程度成正比。”

每年的8月30日,“英皇集团”老板杨受成都要回到自己家中,谢绝一切应酬,闭门反省整整一日。对于他来说,8月30日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纪念日。二十年前的这天,他什么都失去了,只剩下一只手表。

事隔十年,已经拥有了10亿港元身价的杨受成在讲起这段惨痛经历时,心情很平静:“我一生中最失败的日子就是1983年8月30日,比任何一日都痛苦。这天是星期六,早上8点,汇丰(银行)打电话给我,叫我立即去当时的汇丰总行。我到了那里,他们给了我一封信,说开会决定立即接收我的全部财产,包括所有公司、店铺、汽车、游艇、房屋等等,总之,除了我手上带着的手表之外,什么都接收掉,连钱包里的信用卡都要立即拿出来。”

这个消息犹如晴空霹雳!当天下午,他们全家十人抱头痛哭,凄凄切切地筹划着将来生活的路子,有兄弟说要去开“的士”,几个妹妹说想进工厂打工……

由巨富到赤贫,发生在一夜之间,速度之快,让人无法承受。在这之前,年仅40岁的杨受成,已掌管了一家上市公司——好世界投资有限公司。他那风流倜傥、乐观豪爽的性格使他活跃于多个上流社会的社交圈子,他身任港九钟表商会理事长、南九龙狮子会会长、仁济医院主席,以及富豪无不引以为身份象征的香港马会会员。从钟表界、珠宝界、地产界及至股票市场,杨受成无不得意,出尽了风头,金钱、名誉、地位对他似乎特别青睐。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82年初,香港地产业出现危机,在地产上押下了巨额赌注的“好世界投资有限公司”陷入了财务困境。汇丰银行除了接管他公司名下的物业、珠宝及钟表资产外,连杨受成名下的私人财产也接管过去。这些财产包括两艘游艇、两辆“劳斯莱斯”的小汽车以及多辆其他牌子的汽车。

令杨受成铭记于心的是,当汇丰银行将他的财产拍卖后,又给他来了一封信,要求接管杨受成一直用以代步的一辆八成新的轿车。来信态度强硬:“轿车是成功人士的身份象征,而你不是成功人士,因此要拍卖你的‘奔驰’。”

杨受成后来回忆说:“破产之后的巨大反差的确使人痛苦失落,倘若我的性格不够坚强,我早已看不开了,但我从无放弃的念头,我确信可以有翻身的一天。我想,如果有重新出头的机会,我就一定要做好,起码要证明一些东西给人看,我杨受成不是一跌倒就爬不起来的人。我整天对人说,我是一个打不死的老兵。我很努力,比以前更勤奋,要夺回失去的一切东西。”

不久,他果然有了翻身的机会。由于拍卖完“好世界”所有的财产后,仍不能抵偿债务。为此,雅特杨会计师向汇丰银行提出一项建议,让汇丰银行与杨受成订立一项为期八年的还债计划。根据这项计划,汇丰银行给杨受成月薪2万港元,订立八年聘请合同,同时将杨受成抵押的珠宝存货的一部分,约值3000万港元交与他经营,并另借予1000万港元做流动资金。就这样,“宝石城珠宝有限公司”开业了,杨受成重操旧业,最后东山再起。

每一次的困境、失败或挫折,都隐藏着再次成功的契机,当我们处在失败的恐惧中时,是看不见这种机会的。所以一定不要恐慌,保持信心,努力追求,必将获得更大的成功。

每一位成功人士都曾面临困境、阻挠与失败,他们也必定曾与深层的恐惧及缺乏自信奋战过。然而,每一位成功人士也都因此而学会了如何将恐惧及失败融入远景里,试图由困境中获得力量及知识。丘吉尔一生际遇坎坷,求学时成绩不好,在骑兵队里也一直升不了官,荣膺财政大臣时,又碰上世界货币危机;爱因斯坦在上学时,代数相当差;罗斯福曾被当时的新闻媒体批评为二流人物,连他的母亲也到处宣扬他的缺点;梵高生前只卖掉一幅画作;邀请莫扎特为其作曲的皇帝,也曾批评莫扎特的歌剧用的音符太多。但是,这些伟人并没有被这些困境击垮,反而更加努力,更加勤奋,所以我们今天的世界才会如此多彩多姿。

模仿成功的办法

运用模仿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可以说是一种借鉴他人经验来获得自身成功的方法。沃尔玛连锁百货公司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曾经说过:“其实我做的每一件事的方法都是从别处学来的。”

潜能开发权威安东·罗宾也曾说:“在我看来,模仿是通往卓越的捷径。也就是说,如果我看见有人做出让我羡慕的成就,那么只要我愿意付出时间和努力,也可以做出相同的结果来。”

许多人能解决问题或是获得成功,都是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并加入自己独特的元素,从而将原本属于他人的创意变成了自己的创意。

在大约20多年前,美国报纸曾经以“一个针孔价值百万美元”为大标题,竞相报道一个小发明,据说这一发明就是通过嫁接性模仿来获得的。

当时,美国制糖公司每次把糖输出到南美时,砂糖都在海运中变得潮湿,损失很大。为了克服这个缺点,他们花费了许多时间和金钱,邀请专家从事研究,但始终找不出一个良好的方法。该公司有个工人,他也在动脑筋,希望能够想出一个简单的防潮法。后来他终于发现在糖包装盒的角落上戳个针孔,使它通风就能达到防潮的目的。

由于这个方法竟然使糖横渡大西洋而不至于潮湿了,这位工人也因此获得了丰厚的报酬。一位先生听了这消息之后,立即激起一股模仿的冲动,希望自己也能够戳个洞防湿或防蒸汽,以获得专利权,于是他便东戳西戳地开始研究。他到处做戳孔实验,最后竟然发现,在打火机的火芯盖上钻个小孔很有价值。普通打火机注一次油只能维持10天,打孔之后,却能一次注油保持50天之久。他马上向政府申请专利,然后开始大量生产这样的打火机,结果销路极佳,赚取了大量的财富。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嫁接性模仿的思路,案例中的这位先生是不会产生这样的发明创造的。当然,我们并不主张大家整天都去寻找各类“小孔”,而是提倡一种模仿的理念:当你发现好的想法、经验时,你完全可以借鉴,在理解、创新之后,将其变成自己的东西。

模仿别人已有的成功办法,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能生硬照搬,不然就成了“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了,模仿别人也要模仿中有创新。正如齐白石老先生教育学生时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其实,模仿本身就是创新的手段之一,创新并不排斥模仿,从成本与效率的角度看,创新中应该包含模仿,有创新性的模仿本身也是一种创新。

有这样一则寓言,讲述了模仿不当的危害性:

一个人到树林里砍倒一棵树,并动手把它锯成木板。他在锯树的时候,把树干的一头搁在树墩上,自己骑在树干上,还往锯开的缝隙里打一个楔子,然后再锯,过了一会儿,又把楔子拔出来,再打进一个新地方。

一只猴子坐在一棵树上看着他干这一切,心想:原来伐木如此简单。这人干累了,就躺下来打盹。猴子见是机会,从树上飞快地爬下来,也骑到树干上,模仿着人的动作锯起树来。可是,当猴子要拔出楔子时,树一合拢,夹住了它的尾巴。猴子疼得尖声大叫,它极力挣扎,把人给吵醒了,最后被人用绳子捆了起来。

所以,模仿也要有创新,不能机械照搬,依葫芦画瓢。解决问题的窍门,在于你会不会把别人的方法正确地拿来使用,生搬硬套式的模仿,只会弄巧成拙。成功的模仿,要针对具体问题,对前人经验灵活地选取。同时,不能只满足于模仿,要通过模仿渐进式地实施创新。

还记得牛顿的话吗:“如果我所见的比笛卡儿要远一点,那是因为我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的缘故。”但是值得强调的是,不学思维方式,而仅仅模仿别人表面化的东西,那无异于邯郸学步。

这个典故想来我们都知道:战国时期,有个燕国人到赵国邯郸,见赵国人走路很美,就跟着学了起来,结果不但没有学好,反而连自己原来的步伐也忘了,只好爬着回去。所以最重要是要抓住成功者的思维方式,学到神似而不是形似。

还有就是在具体处理问题上的技巧的模仿了。其实模仿是通往成功的捷径,而能推动和摇撼世界的人,往往都是那些擅长模仿的人。成功者之所以能达到目标,乃是穷多年之功,历经无数的失败才找出的一套特别之道。但是后来者完全没有必要走他们的老路,只要走进使他们成功的经验中,不需要花费像他们那样多的时间,也许不多久就可以达到像他们那样的成就。其实人类的教育过程,又何尝不是一个人从前人的成功里汲取经验的过程?我们一生中大部分都在学习,而且必须一生学习,就是这个道理。

最懂得模仿之道的民族可能要数日本了。这儿有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有个日本人想了解美国竞争对手的情况,他只身来到美国,并观察这个企业的情况。一天,美国公司的总经理乘车外出,在门口把日本人的腿撞断了。总经理非常内疚,想用钱补偿,日本人说,他没有工作,希望能在公司里做事,总经理一口答应下来。于是,这个日本人进入了竞争对手的公司卧底,并学到了他想要的东西。一年后,日本人突然消失,美国的技术出现在日本。

这里我们姑且不论其中关于法律上知识产权的是与非,这种善于模仿成功者的精神实在值得身在职场上的我们借鉴。其实能够用已经证明有效的成功方法去做事的确是很重要的,别人能够做到的你同样也能够做到。这跟你的意愿无关,而涉及到你使用的方法,也就是参照成功者是怎么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