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街的由来
长安街的由来需要从老北京时期的“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说起。
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
老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基础上修建起来的。在今日北京城天安门的东侧,即劳动人民文化宫(明清时称太庙),其前面的长安街的大道上,有三座门,人们习惯称“东三座门”。明清时,它曾被人们称为“龙门”。天安门的西侧,是今日的中山公园。明清时称“社稷坛”,其前面的长安街的大道上,又有三座门,人们习惯上称它为“西三座门”,明清时称为“虎门”。这东西三座门因受古都长安城的影响,取其“长安”二字,被命名为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
然而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与老北京的大清门、千步廊有着密切的关系。
千步廊、龙门、虎门与北京长安街
今日北京城天安门广场的南面,正阳门内原有一座三阙的大清门,其东西两侧均有千步廊,东接长安左门,西接长安右门,即在长安街大道上的东西“三座门”,明清时,老北京人称之为“龙门”和“虎门”。
那么,今日北京在天安门广场南面正阳门之北的大清门及其东西两侧的千步廊,其精美的古建筑具体情形怎样呢?
《日下旧闻考》里记载,其原文为:
正阳之内为大清门,三阙,上为飞檐崇脊,门前地正方,绕以石栏,左右石狮各一,下马石牌各一。
大清门外俗称棋盘街,乾隆十四年修葺,周围石阑,以崇体制。
大清门之内,千步廊东西向,各百有十间,又折而北向各三十四间,皆联搪通脊。
[臣等谨按]凡吏兵两部月选官制籖,刑部秋审,礼部乡会试磨勘,俱集于廊房之左右。廊房之外,东为户部米仓,西为工部木仓。
千步廊东接长安左门,西接长安右门,门各三阙,东西向,西门之中南向者天安门,五阙,上疆重楼九间,彤扇三十有六,为皇城正门。
位于正阳门之北的大清门与其东西两侧的千步廊之所以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明清时期,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科举考试,其具体时间为春季阴历三月间。全国各地进京应考的举人,须先集中在太清门东侧的“千步廊”。经朝廷礼部会试考中为贡士之后,再经殿士考中者,才能被皇帝赐为进士。
然而,其所谓进士,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凡是经殿试考中状元,上了金榜的,统一美称为“登龙门”。一旦登上了“龙门”,立刻就会身价百倍,高官厚禄。所以,明清时期,人们就把“长安左门”称为“龙门”。
大清门内西侧的千步廊和长安右门,与“长安左门”相比,用途截然不同。
明清时,每年各省在秋季以前,会将平时判处死刑并未立即执行的案件,上报刑部。各省上报的案件,必须首先集中于大清门内西侧的“千步廊”,由刑部会同负责审查案件的官署大理寺等进行审核后,奏请皇帝裁决。之后,由朝廷将皇帝的裁决,经天安门送出,在长安右门公布于众,名为“秋审”,即将胆敢侵犯“王法”的重犯,押出“长安右门”宣布“正法”。这样就好比一旦谁被押人“虎口”,就再难生还。所以,明清时,老百姓给长安右门起了个绰号,称为“虎门”。
然而,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二十世纪50年代时,我国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明清时的大清门和其门内东西两侧的千步廊以及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均被拆除了。但是,“长安街”这个街名却被保留至今。如今北京天安门前,仍然有著名的长安街,以天安门为界分为东、西长安街。
东四、西四和东单、西单
说东四、西四、东单、西单这四个地名,需要先从坊的建置说起。坊的建置在北京延续多年。
据史料记载,唐古都长安城南北向的大街共有十一条,东西向的大街共有十四条。这些大街有着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由这些大街划分出了一块块像菜畦一样的区域。而这种划分出来的面积称之为坊。长安城共有110坊,每个坊都有名字。坊内的房屋建筑大多是人们生活居住的地方。
老北京城的建置深受唐古都长安城坊的影响。老北京城,不论是外城、内城,还是皇城,均有不少坊。在老北京人的生活中,坊都统一划分为中城、东城、西城、南城、北城。而“京师五城”中又各自有“坊”。
中城 中城的坊,大体上“在正阳门里,皇城两边”(《京师五城坊巷衚衙集京师坊巷志稿》)。共有九坊,分别为:南薰坊、澄清坊、明照坊、保大坊、仁寿坊、大时雍坊、小时雍坊、安富坊、积庆坊。
中城四坊中特别是小时雍坊,这里格外值得一提。小时雍坊的旧址:其具体位置,在今北京城繁华地段西单中友商厦的北面,城市之光西侧的一片平房。其南面的正门外,西侧的墙上镶着一块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其具体文字的内容为:
小石虎胡同
东起横二条,西止西单北大街。元代属时雍坊、明代属小时雍坊。自明代以来,称石虎胡同,沿甩至建国后将果匣胡同并入,改称小石虎胡同。胡同北侧为清右翼宗学和国立蒙藏专门学校旧址。
北京市西城人民政府核准
北京市西城区文化文物局立
东城东城的坊,大体上“在崇文门里,街东往北,至城墙并东关外(《京师五城坊巷衔衙集》)。共有五坊,分别为:明时坊、黄华坊、思城坊、南居贤坊、北居贤坊。
西城西城的坊,大体上“在宣武门里,街西往北,至城墙并西关外”(《京师五城坊巷衚衙集》)。共有五坊,分别为:阜财坊、成宜坊、鸣玉坊、日中坊、金城坊。
南城南城的坊,大体上“在正阳、崇文、宣武三门外,新城内外”(《京师五城坊巷衚衙集》)。
这里所说的新城,就是指外城,也称为“外罗城”。共有八坊,分别为:正东坊、正西坊、正南坊、崇北坊、崇南坊、宣北坊、宣南坊、自纸坊。
下面例举南城8坊中,特别是今日北京尚存的与“白纸坊”相关的街巷地名,具体是:
白纸坊胡同 在宣武区 北起崇效胡同,南至白纸坊西街。门牌5号~65号,2号~60号。
白纸坊中里在宣武区东起造纸胡同,西至菜园街,北接白纸坊北里,南接白纸坊南里,门牌(顺)1号~38号。
白纸坊北里在宣武区东起造纸胡同,西至菜园街,北接崇效胡同,南到白纸坊中里。门牌1号~19号。
白纸坊南里在宣武区南起白纸坊西街,北不通行。门牌(顺)1号~14号。
北城北城的坊,大体上“在北安门(即“地安门”,笔者注)至安定、德胜门里并北关外”。(《京师五城坊巷衙衙集》)共有七坊,分别为:教忠坊、崇教坊、昭回靖恭坊、灵春坊、金台坊、日忠坊、发祥坊。
中城9坊、东城5坊、西城5坊、南城8坊、北城7坊。也就是说,老北京时全城共有34座坊。
坊与北京的牌楼牌坊
老北京城的坊与牌楼、牌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下面就谈谈这个问题。
从前面所谈的“京师五城坊”的情形来看,显然所谓“坊”,就是老北京时,五城内以行政区域而划分的一种单位。坊以下又分若干街巷等。并且每坊有着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每一坊皆有一坊门,其坊门皆有一牌坊。
随着社会历史文化的不断进步,牌坊逐渐演变成为造型美观,且结构比较繁杂的一种街头标志和装饰点缀性的建筑。可见它与坊的建置相当密切。例如,北京著名的东四牌楼和西四牌楼。对此,清人朱一新在《京师坊巷志稿》里记载:“东大市街有坊四:东日履仁,西日行义,南、北日大市街。俗称东四牌楼大街。”“西大市街有坊四:东日行仁、西日履义,南、北日大市街,俗称西四牌楼大街。”
今日北京城著名的东四、西四、东单和西单,从北京城地理位置上来看,都地处内城繁华的商业闹市,其牌楼分别修建在四个主要的街口上。
尤其是东四、西四,其牌楼的建造皆相同,均为四柱三门七楼式。四极主柱下面有一米多高的汉白玉夹柱石,各柱顶部前后斜向支撑着一根戗柱。老北京城的街道牌楼大多数以木质结构为主,大小不等,形式多样。大者,如外城,即俗称的前门(正阳门)外大街上的五牌楼,是一座六柱五间十一楼的大型牌楼。而这里说的所谓“楼”,就是指牌楼飞檐起脊的顶部;小者,如国子监街的四座牌楼,为两柱一间三楼的小型牌楼。
老北京街道牌楼中的西四牌楼,曾是明代的刑场,当时称为“西市”。斩刑在西边牌楼下执行,而凌迟(剐刑)则在东边牌楼下。明末杨士聪所撰写的《甲申核真略》里记载:“西四牌楼,乃历朝行刑之地,所谓戮人,于市者也。”
这里,亦举上个比较突出典型的例子,如明武宗朱厚照皇帝当政期间,专权的大太监刘瑾活着的时候作威作福,被人称为“北京城里站着的刘皇帝”,一旦因权势过盛被人揭发有谋反迹象,而被处以剐刑时,“都人人鼓舞称庆,儿童妇女亦以瓦石奋击,争买其肉啖之”(请见王鏊《震泽纪闻》)祸国秧民的大太监刘瑾就是在老北京西四牌楼下被剐刑的。老北京城西四牌楼一直到清代时,其刑场才移到宣武门外菜市口。
北京的牌楼牌坊
尽管老北京时期的牌坊牌楼有许多,但是概括说来,大体上不外乎有这么几种:
街道牌楼木质结构的街道牌楼,是我国古代城市街景中的一种特殊的精美古建筑。它大大增强了古城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性。而较具代表性的有:东四、西四、东单、西单和东西长安街的牌楼,还有前门外大街上的五牌楼等,它们有着共同的特征是:美丽壮观。
还有就是属于北京帝王庙前横跨羊市大街(今阜城门内大街)的两座街景牌楼,这是一座三间四柱七楼的牌楼,完全为木质结构,造型独特,雕饰精美,堪称为“牌楼的杰作”。
坛庙寺观牌坊牌楼这类性质的牌坊牌楼,全国各地尽管是有不少,但是相比较而言,还是以北京的这类性质的牌坊牌楼最具有代表性。例如: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社稷坛内,都有不少牌坊牌楼。其中,天坛的圜丘坛每面都有三列牌坊。而寺观的牌楼有大高殿和帝王庙牌楼、北海天王殿、西山卧佛寺、香山昭庙和国子监的琉璃牌楼,这些牌楼雕制烧造都相当精美,色彩艳丽,可称得上是一件艺术品了。
陵墓祠堂牌坊全国最为著名的是北京十三陵的牌坊,可以说在现存石牌坊中不仅是最具有代表性,而且其规模大、年代久远。
桥梁津渡牌楼这类的牌楼,不仅是桥梁津渡的指示性标志,而且给古建筑增添了艺术价值。老北京城这类的牌楼也有不少。如今的北京北海大桥,原名叫做“金鏊”、“五蛛”桥,就是因为桥的两端各有一座牌楼,分别叫做金鏊、五蝀。还有,就是今日北海公园一进南门内的永安桥,因永安寺落成后,被改名为“永安桥”。其实这座桥的原名叫做“堆云积翠桥”。由于这座桥的南北两端各有一座精美的古建筑,其牌楼相互对称,桥南端的牌楼,叫做“积翠”;桥北端的牌楼,叫做“堆云”。所以说,这就是为什么今日北海公园内的永安桥初名为“堆云积翠桥”的原因了。
国子监牌楼属于街道牌楼。此类牌楼,现仅存国子监街牌楼。这座牌楼的位置在今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原名为“成贤街”)。
国子监简称国学。建于元代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明清增修。内有彝伦堂、辟雍亭;其东西两厢为率性、诚心、崇志、修道、正义、广业六堂,陈《十三经》石碑198座(现移于东西夹道);六堂北首为绳愆厅、博士厅及敬一亭。今为北京首都图书馆所在地。国子监原是元、明、清三代的国立大学,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最高学府,是培养“圣贤”的地方。这条街上四座木制彩绘牌楼也因此得名为“国子监牌楼”。
这四座牌楼中,街东、西两端路口的牌坊横额书写着“成贤街”三个大字;街中段两座牌楼横额上写着“国子监”三个大字。这四座牌楼均为一间二柱三楼式,柱为朱红漆出头冲天式,楼顶为绿色琉璃瓦顶,正脊两端有吻兽,垂脊顶端置小兽。国子监街牌楼是老北京城现今保存最好最完整的街道牌楼,这是一件珍贵的艺术遗迹。
除此之外,著名的牌楼牌坊还有天坛与圜丘坛两座牌楼和戒台寺的石牌坊等。
牌坊牌楼是中国古建筑中的一种。而这种古代建筑艺术,在世界建筑史上,可谓独树一帜。从我国历史上看,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牌坊牌楼。这在《旧唐书》、《长安志》和《两唐京城坊考》里均有记载。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到明清时,牌坊牌楼在京城就更加普遍多见了。据记载,明代永乐年间大规模修建北京城时,曾经计划修建若干座牌楼,其中16座大城门外,各修建起一座牌坊牌楼。
那么,明清两代时的北京城,究竟有多少座牌坊牌楼呢?据有关资料记载,总共有35座之多。但是,1949年后,为了改善交通条件,北京街道牌坊牌楼多数被拆除,目前保留下来的仅有国子监的4座牌楼了。北京著名的东四、西四牌楼,就是解放后50年代被拆除掉的。在1955年3月24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建设局档案中记载:“我局于1954年奉指示,拆降东、西四牌楼及北海三座门大高殿牌楼,于1954年12月21日开工,至1955年1月14日竣工。”
为什么叫做东单、西单、东四、西四?这与牌楼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北京的东单、西单、东四、西四,就是因建有西单牌楼、东单牌楼和东四牌楼、西四牌楼,省略“牌楼”二字而得名。所谓“单”,是有一座牌楼,所谓“四”,是有四座牌楼。生活中,为了简便,省略了“牌楼”二字,人们就非常习惯叫做东四、西四和东单、西单了。
四合院
北京的四合院,可以说有相当的多。其建筑格局与一般市民居住的平房有什么不同呢?北京的四合院又有什么比较突出的特征呢?那么北京比较正规的四合院,其基本情形,究竟是怎样的呢?
正规的四合院
北京正规的四合院与北京城一般市民居住的平房相比较大不一样。
首先从大门外观上看,风格迥然不同。正规的北京四合院,一般大门多位于宅院的东南角上,大门建筑的主要形式为屋宇门和墙垣门,且以屋宇门居多。屋宇门通常占一间房的位置,大门门扇装在中柱缝(脊檩缝)的叫做“广亮大门”,装有实榻大门,上楹有门簪,抱框用石鼓门枕,有考究的砖雕及彩画。可以说,北京城凡是属于正规的北京四合院其外观均属于这类大门。同时,大门也能够显示出主人的身份地位,必须是官高爵显的人物或者是民国以后的军阀商贾才有可能建造。
正对大门的在胡同另一侧常有影壁的设置。更讲究些的四合院大小两侧还设有八字形影壁。进入四合院大门,迎面又有一座影壁,其彩壁上面常常有雕饰点缀性的雕花、福寿禧字等。其影壁前,比较讲究的设置有相当好看的石台盆景。
因为正规的北京四合院,其大门设在宅院的东南角上,所以进了四合院大门后折面往西,就到四合院最前面的院子了,这样的院子被称为前院或者外院。前院的特征是进深往往很浅或较浅,以倒坐南房为主,多用作门房、客房、外客厅;有的单独隔出一部分作为杂物小院。
正规的北京四合院,皆有中轴线。具体地说,就是前院其倒坐房的对面,就是中轴线上的中门和廊子的后墙。中门一般为垂花门或为屏门。
进了四合院中轴线上的中门,就是正规的北京四合院的内院了,内院是四合院的主要院子。其基本的特征是:由上房、耳房和其两侧东西厢房组合而成。
四合院主要的核心院落内院,其四隅或俗称四角由抄手廊连接相通。不论刮风、下雨、下雪,内院的各屋之间都能方便通行,不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