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趣谈老北京文化
23481800000008

第8章 饮食文化篇(7)

豌豆属于生活中人们俗称的“五谷杂粮”里面的一种豆类。也称“毕豆”、“小寒豆”、“青小豆”、“淮豆”、“麦豆”等。科届豆科。一二年生草本。这种植物的豆类,其生长的规律特征为:羽状复叶,顶端有卷须,基部有大型托叶。总花序,花白色(白花豌豆)或紫色(紫花豌豆)。荚果,荚硬、软两类。其种子为圆形,光滑或皱缩,有黄、白、绿、灰褐等色。喜凉爽湿润气候,耐寒,不耐高温。

植物中的豌豆,原产于欧洲和亚洲。在我国,各地均有栽培。按照我国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作为食物,因其嫩荚、嫩苗可作蔬菜,种子供食用和制作淀粉,不仅如此,而且其茎、叶可作饲料和绿肥。同时,豌豆又属于药物,其药物性:味甘、成、温、平、滴、无毒。主治寒热、热中、消渴、止泄痢等病症。

生活中,人们对植物豆类中的豌豆的认识是比较早的,而且从生活实践中,还归纳总结出“豌豆切忌合鲤鱼蚱食之”而有害的宝贵经验。因为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发现豌豆合鲤鱼蚱食之,会使人患痟病。而所谓“痟病”,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痟(xiao消),指痟痛,如《周礼·天官·疾医》里记载:“春时有痟首疾。”那么何谓“痟首疾”呢?对此,东汉著名的经学家郑玄作了这样的解释,他说:“痟,酸削也;首疾,头痛也。”

孙思邈在《千金食治》中写到:

青小豆:味甘、咸、温、平、濇、无毒。主寒热,热中,消渴;止泄痢,利小便;除吐逆,卒澼,下腹胀满。一名麻累,一名胡豆。黄帝云: “青小豆合鲤鱼鲊食之,令人肝至五年成干,痟病。”

勿食暴鸡肉

古时,人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勿食暴鸡肉,食之而有害。所谓“暴鸡肉”,按照笔者的认识和理解,古人说的所谓“暴鸡”,是指一种急性传染病,如猪瘟、牛瘟、鸡瘟等。古人从生活实践中,归纳总结出了一条宝贵的经验,并且特别强调和讲究每年春秋两季农历四月和八月勿食暴鸡肉。食之有害。为什么呢7孙思邈在《千金食治》里记载:“……四月勿食暴鸡肉,作内疽在胸腋下出漏孔,丈夫少阳,女人绝孕,虚劳乏气。”显然,瘟鸡肉是绝对不能食用的,食之而有害。

另外,对于一般的鸡肉来说,虽然好吃,营养也丰富,但它不能与有的肉共食,食之则有害。例如:鸡肉与犬肝、肾不能共食;乌鸡肉不能与鲤鱼肉共食;鸡肉和兔肉亦不能共食等等。

切忌荞麦与猪羊肉连续热食八九顿

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对五谷杂粮中的荞麦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不仅将它作为一种粮食,还逐渐认识到荞麦不能与猪羊肉连续热食八九顿。为什么?开始,需要从荞麦先说起。

俗话说: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种荞麦。荞麦是属于生长期比较短的一种农作物。而农作物中的荞麦,别名为“花麦”、“甜荞”、“三角麦”等。荞麦这种植物,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它既是食物,又属于药物。为什么?因为其子粒可供人们食用,茎、叶青刈可作饲料或绿肥。因为植物中的“荞麦”,其性味,甘平寒;其功效,则不仅能下气利肠、清热解毒,而且生活中会应用的话,亦可治疗疾病。

但人们从生活实践中,经过不断地摸索和归纳总结,发现五谷杂粮中的荞麦制做成的面不能与猪羊肉热食八九顿(指连续食用),食之而有害。其害处,就是会使人眉须脱落。对此,孙思邈在《千金食治》里说:

荞麦:味酸,微寒、无毒。食之难消,动大热风。其叶:生食动刺风,令人身痒。黄帝云:“作面和猪、羊肉热食之,不过八九顿,作热风,令人眉须落,又还生,仍希少。泾邠(指今陕西省西部地区)以北,多患此疾。”

食猪肉的禁忌

马、牛、羊、猪、狗、鸡,这六种家畜中的肉和内脏,自古始,并且至今,不断地被人们创造性制作出符合食品要求的各种各样相当丰富的美味食品。人们经过不断摸索和归纳总结,在食猪肉、内脏方面,得出了切忌的宝贵经验,值得引起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

肌肉患有金疮者。切忌食猪肉 何谓“金疮”?开始需要从中医学的医名“疮”先说起。疮是指“疮疡”。这是指一切体表浅显的外科疾患。包括所有的肿疡和溃疡,如痈疽、疔疮、疖肿、流注、瘰疬等。

古时生活中,人们将肌肉深部发生的脓肿,概括名曰为“金疮”。实际上,这是指中医学病名“疮疡”里的一种疾患——流注。这种中医学病名,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是指毒邪随血流窜,停住于肌肉深部而发生的脓肿。初起漫肿疼痛,无头,皮色不变,如凝结日久,皮肤有透红一点,则为脓热。溃后一般易敛,但往往一处未愈,它处又起,亦有因气血不足,经久不成脓而转慢性者。由于发病情况不同,有暑湿流注、瘀血流注,余毒流注等名称。

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认为对于“流注”这种疾患,除了采用清热、凉血、解毒、化湿、祛瘀等法外,凡是忠有金疮者,皆应该在生活中讲究切忌食猪肉为好,否则会使金疮越来越严重。对此,孙思邈撰写的《千金食治》里有记载,叫做:“肌有金疮者,食之(指吃猪肉),疮尤甚。”

切忌多食久食猪肉 用古人的原话来说,就是“凡猪肉:味苦、微寒,宜肾,有小毒,补肾气虚竭,不可久食,令人少子精,发宿病,弱筋骨,闭血脉,虚人。”(《千金食治》)

猪的内脏。有的不能与别的食物共食。食之而有害 这里,可举几个例子。例如,中医学病名中的“痈疽”,一般说来,是由于风火、湿热、痰凝、血瘀等邪毒所引起的局部化脓性疾病。这种疾病,其疽发于皮肉之间,初起时,肿块无头,红肿热痛,如肿块按之中软,为化脓象征易溃易敛,属阳证,类似浅部脓肿。

总之,“痈疽”这种疾病,尽管一般说来是由于风火、湿热、痰凝、血瘀等邪毒所引起的局部化脓性疾病,但不能排除古时人们从生活实践中,经过不断归纳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叫做:“凡猪肝、肺,共鱼鲙食之,作痈疽。”

“鲙”为“脍”的异体字。“脍”意指:细切的鱼肉,并特指生食的鱼片。对此,在《论语·乡党》里有记载,叫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不仅如此,“猪肝共鲤鱼肠、鱼子食之,伤人神。”

食牛肉的禁忌

牛肉尽管是属于受人们欢迎的一种肉类食物,但它与猪肉一样,亦有忌讳。

盛热时,切忌食死牛肉 因为与“肠痈”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肠痈”,为中医学的一种病名。按照我国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这种疾病的特征是:生于肠部的内痈。多因湿热瘀滞蕴结肠部,气血凝结所致。主症为腹痛拒按,多偏右侧,或有肿块,兼见寒热,治宜清肠泻热、祛瘀排脓药,如红藤、薄公英、大黄、厚朴、败酱草、鬼针草等,外用局部敷贴及针刺等疗法。对于这种“肠痈”疾病,其患发的原因,古时人们从生活实践中归纳总结出了这样的宝贵经验,叫做每年一到“小暑”和“大暑”节气时,即“一切牛盛热[指“小暑”和“大暑”]时卒死者,总不堪食,食之作肠痈患。”

牛肉和马肉不能共食为什么呢?因为与“痒”有密切关系。而所谓“痒”,是属于一种皮肤不适、引人欲搔的感觉,如搔痒。并且人们对“搔痒”的认识也相当早,如《周礼·天官·疾医》里记载:“夏时有痒疾。”再例如,“疾痛苛痒而敬抑搔之。”(《礼记·内则》)不仅如此,古时人们从生活实践中,归纳总结出了一条宝贵的经验,叫做生活中不能“牛、马肉食,[食之]令人身体痒。”而且“人下利[痢]者食牛肉必剧。”

牛肉与某些食物共食,还会引起患蛔虫的疾病。所谓“蛔虫”,一作“蚘虫”。线虫纲,蛔虫科。体长圆柱形,体表有两条显著的色侧线(背腹线不显),故古人称之为“寸白虫”。

古时,人们对“蛔虫”不仅有了认识,而且从生活实践中,还归纳总结出了生活饭食方面切忌的宝贵经验,叫做“牛肉共猪肉食之,必作寸白虫。直尔黍米、白酒、生牛肉共食,亦作寸白,大忌。”(《千金食治》)

食羊肉的禁忌

羊肉与某些食物不能共食人体内心、肝、脾、肺、肾,这五个脏器中的心,其功能和作用是主血脉。即是指:心与血脉有着密切关系。因血液循脉运行,主要靠心气的推动。所以,要将心保养好,才有益于人们延年益寿。

“羊肉共酢食之伤人心,亦不可共生鱼、酪和食之,害人。”其意思是说,六畜中的羊肉,尽管可以制作出各式各样美味可口的佳肴,但人们在生活中则需要注意:最好不要将羊肉与酒共食,食之而伤人心,即指不利于保养心脏。因为古人说的“羊肉共酢食之伤人心”,其“其酢”,就是指羊肉不能与酒共食,其“酢”,以酒回敬之意。对此,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郑玄作了比较透彻的解释,他说:“进酒于客日献,客答之日酢。”或者,其主敬客曰“酬”,客还敬其主曰“酢”。对此,在古籍《淮南子·主术训》里有记载:“觞酌俎完酬酢之礼,所以效善也。”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人们将朋友酒食往来名目为“酬酢”。

有“羊悬筋”的羊肉不能食 为什么呢?开始,需要从“癫”说起。癫是指精神错乱,如疯癫。癫狂为中医学的一种疾病名。这种病是精神错乱一类的疾病。

为了防止患癫症,生活中,人们需要十分注意:不要食有“羊悬筋”的羊肉。用古人的原话来说,就是叫做:“凡一切羊蹄甲中有珠子白者名‘羊悬筋’,食之令人癫。”

羊肝不能与辣椒共食之 为什么呢?生活中,有的人既喜欢吃羊肝,又比较爱吃辣椒,其实因为他不懂得羊肝与辣椒共食,是有害的,并且害处相当大。按照古人的原话来说,就是叫做:“一切羊肝共椒食之,破人五脏,伤心,最损小儿。”

总之,对于羊肉及其内脏不能与有的食物共食。孙思邈撰写的《千金食治》里有记载。下面,将其原文转引自出来,以方便您在生活实践中,巧妙而又恰到好处地进行参考和运用。

黄帝云,羊内共酢食之伤人心,亦不可共生鱼、酪和食之,害人。凡一切羊蹄甲中有珠子白者名‘羊悬筋’,食之争人癫。白羊黑头,食其脑,作肠痈。羊肚共饮常食,久成反胃,作噎病。甜粥共肚食之,夸人多唾,喜吐清水。羊脑、猪脑,男子食之损精气少子,若欲食者研之如粉,和醋食之,初不如食佳。青羊肝和小豆食之,令人目少明。一切羊肝共椒食之,破人五脏、伤心,最损小儿,弥忌水中柳木及白杨木,不得铜器中煮羖(公羊)羊肉,食之,丈夫损阳,女子绝明。暴下后不可食羊肉髓及滑汁,成烦热难解还动利[痢]。凡六畜五脏著草自动摇,及得成酢不变色,又堕地不汗,又与犬,犬不食者,皆有毒,杀人。六月勿食羊内,伤人神气。

农历九月份的切忌食物

每年农历九月,人们应该注意和讲究勿食霜瓜、霜葵、霜韭以及犬肉。为什么?开始,需要从“霜”先说起。

人们对“霜”的认识和解释是比较早的,而且比较符合科学依据。如《诗经·豳风·七月》篇里,就已经有记载:“九月肃霜”,按照宋元时期的学者吴澄的认识和解释来说,叫做:每年一到秋季,农历“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霜同露一样,是对节气规律性变化的反映。所以,自古始,亦被选列入了“二十四节气”,作为秋季最后的一个节气,称为“霜降”。

每年一到农历九月霜降节气,天气开始渐渐转冷,大地上的百草树木,皆被霜打得变黄,并逐渐脱落。

农历九月勿食被霜瓜唐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在《千盆食治》里说:

凡瓜睐甘、寒、滑、无毒。去渴,多食令阴下痒湿生疮,发黄疸。黄帝云:“九月匆食被霜瓜,向冬发寒热及温病。”初食时令人欲吐也,食竟,心内作停水,不能自消,或为反胃。凡瓜入水沉者,食之得冷病,终身不差。

农历九月勿食霜葵、霜韭 因食霜葵、霜韭,会使人患“流饮”和“令人多涕唾”。所谓“流饮”,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就是由于人体内水湿停积,不能及时排泄,脾脏功能减弱,以致周身水肿,水便不利。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优饮五种。孙思邈在《千金食治》里,亦指出:“霜葵陈者生食之,动五种流饮,饮盛则吐水。”又食霜韭,会“令人多涕唾”。

农历九月勿食狗肉 古时候,人们将狗称之为“犬”,并且它与家畜中的马、牛、羊、猪、鸡一样,被列入了“十二生肖”。在属相里来说,叫做属马、属牛、属羊、属猪、属狗、属鸡等;配十二辰制来说,则叫做: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其实,十二属相,始于东汉,汉以前,还未有“十二生肖”之说(见《陔馀丛考》)。

然而,古时候,人们从生活实践中,还归纳总结出了一条宝贵的经验,叫做农历九月勿食犬肉。孙思邈在《千金食治》里明确指出:

白犬合海鲉食之,必得恶病。白犬自死不出舌者,食之害人。犬,春月多狂,若鼻赤起而燥者,此欲狂,其肉不任[能]食。九月勿食犬肉,伤人神气。

农历十月份的切忌食物

日常生活中,人们之所以能够制作出各种各样美味可口的佳肴,其中离不开葱姜蒜和花椒、大料、桂皮等佐料(即调料)的搭配。如四川阳朴出产的生姜,桂阳招摇山出产的桂皮,就属于调料中的佳品。佐料中的花椒,虽然品种比较多,但占时候是以“蜀椒”最为著名。据本草书中载:“蜀椒”,亦名为“秦椒”,或“崖椒”等。

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了一条宝贵的经验,叫做:农历九月切忌不适宜地多食花椒。为什么?在这方面孙思邈在《千金食治》里,不仅是对花椒的药物性、应用与功效等作了比较透彻的解释,而且还指出花椒是属于农历十月份的切忌食物。孙思邈在《千金食治》里说:

蜀椒:味辛,大热,有毒。主邪气,温中下气,留饮宿食;能使痛者痒,痒者痛。久食令人乏气,失明。主欬[咳]逆;逐皮肤中寒冷;去死肌;湿痹痛;心下冷气;除五脏六腑寒,百骨节中积冷,温疟;大风汗出者,止下利,散风邪。合口者害人,其黑子有小毒,下水。仲景云:“熬用之。”黄帝云:“十月勿食椒,损人心,伤血脉。”

农历十月勿食被霜菜

一年四季,不论春秋冬夏,人们的生活中都离不开蔬菜。而蔬菜的品种亦比较多,有各种各样。但不论那一种蔬菜,如果被霜打了,皆不能食。因为人们食用了被霜菜,会引起一些不良的反映。如人面色无光泽、腰痛等。孙思邈在《千金食治》里指出:

……十月勿食被霜菜,令人面上无光泽,目濇痛,又疟发心痛、腰痛,或致心疟,发时手足十指爪皆青,困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