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趣谈老北京文化
23481800000010

第10章 街巷地名篇(2)

四合院的内院两侧东西厢房的南山墙外多附带耳房。内院通常为居住用房。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当东西厢房不够住时,就住附带的耳房。

大型住宅或是比较大的四合院,其特征是:向纵深发展,可建筑成为几进的院落。不仅如此,还可横向发展,可建筑成平行的几组跨院,各院之间,都有过厅、通道相通,最后面仍是一个小院,布置厨房、厕所、贮藏室以及佣人的住室等。

更大些的四合院,有的有后罩院,有的则建成两层小楼,名为后罩楼。大型的四合院,在中轴线的两侧都营建花园、假山、鱼池等。

四合院,不论是大型的、小型的,其共同的特征都是由房屋垣墙包绕。房屋院落之间,既相互连通,又相互分隔。这种建筑布局的好处是防风沙、防噪音干扰,各屋通风日照都比较好。

为什么说正规的北京四合院好呢?好在什么地方呢?首先,正规的北京四合院,其瓦顶多用合瓦清水脊,并且是硬山者居多,其墙壁屋顶比较厚重。这样的好处是:隔热保温,有利于冬暖夏凉。其次,正规的北京四合院,其室内取暖用暖炕,内外地铺方砖。室内分间用多种形式的隔扇,如落地罩、博古架、花罩、栏杆罩、八方门罩、月洞门罩等,这都能取得比较好的艺术效果。

正规的北京四合院,一般的情形是:门廊和房屋外檐只施拖头彩画,影壁、墀头、屋脊等处则略施砖雕,显得相当朴素典雅。

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大大小小的四合院逐渐被高层豪华住宅所取代了。仅存下来的四合院更尤为显得珍贵。

四合院的影壁

何谓影壁?出现影壁大约有多少年了?北京四合院的影壁,又有多少种?影壁这种点缀性的照壁建筑,其最基本的情形是怎样的呢?

影壁这种点缀装饰性的建筑,追溯其历史的话,可以说这种“实物则以陕西周原遗址那座已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四合院大门的影壁为最古,距今已有三千一百多年了。”(《京华古迹寻踪》)

何谓影壁?一说,指门外正对大门以作屏障的墙壁,即名目的照壁。例如,古典名著《红楼梦》第三回里载:“北边立着一个粉油大影壁。”另一说,就是指属于壁塑艺术的一种,亦称之为影壁。例如邓椿《画继》卷九里云:“惠之塑山水壁,郭熙见之,又出新意,遂令圬者不用泥掌,止以手枪泥于壁,或凹或凸,俱所不问。干则以墨随其形迹,晕成峰恋林壑,加之楼阁人物之属,宛然天成,谓之影壁。”

影壁不仅出现在北京四合院中,还有不少精美的古建筑群也设有影壁。如帝王的宫苑、寺观、衙署等。可见,影壁已成为中国古建筑所具有的特色了。

北京四合院的影壁,从它所处的位置上来说基本有大门内和大门外这两种。在大门外的,则又有立在“大门对面胡同另一侧的与大门两边上的两种。”(《京华古迹寻踪》)大门内的影壁可以讲:基本上可分为独立式和跨山式两种。

独立式的影壁是从地下往上用砖砌成的。下边须设弥座,中间为墙身,用经过加工磨制而成的砖做出枋、柱、磉礅等横拟木构屋架的形象。两柱与枋之间为影壁心。上面则檐椽屋顶等样样俱全,俨然是一座砖雕压扁了的屋宇。

跨山式的影壁是在正对大门的厢房山墙上砌出影壁的形象。有的也具有底座、影壁心屋檐等全部内容。但是,有的只在墙面上用经过加工磨制而成的砖砌出枋柱影壁心等,上边出檐,但没有基座。对于这种影壁,还有个说法叫做“占天不占地”,其实怎样呢?实际上是因为大门入口处空间有限,而采取的一种巧妙而又恰到好处的做法。

这里,必须要说明的是:四合院内的影壁,除了有独立式和跨山式这两种最主要的影壁外,还有一种最俭朴的影壁,就是在厢房的山墙上粉刷一块白色墙面,边上用青灰勾个边框,就算是一座影壁了。

为什么将画在厢房山墙上的这种也说成是“影壁”呢?那是因为北京四合院的大门多是开设在宅院的东南角上,即在八卦的“巽”位上。一进四合院正对着的是东厢房的南山墙。如果四合院的大门是开设在西北角的,那么大门就是在八卦的“乾”位上。总而言之,四合院的大门不论是设在东南角的“巽”位上,还是设在西北角的“乾”位上,按照风水学说,都是属于吉位。一进门看到的是西厢房的山墙,所以说最俭朴的影壁就是厢房的山墙上粉刷一块白墙面,边上用青灰勾个边框,其框内也可点缀装饰上福寿禧等字。

最后,需要将四合院大门外的影壁再简略地说一下。大门外的影壁是大门与胡同路面相对而立的影壁,基本上分为两种:一字形和八字形。一字形的又分为中间高,两侧低和简单的一字形两种。八字形的影壁,其特征是当中一座与胡同墙一致,两边斜向前伸,形“一”,位于大门两侧的八字墙,叫做雁翅影壁。

四合院的门墩儿

不怎么讲究的小四合院是不设门墩的。只有比较讲究的大四合院,才设有门墩。

北京四合院的门墩,就是俗称的门座儿、门台儿。但是,在建筑学上被称为门枕和门鼓。

门墩的建筑材料多为石质,也有少量是木质的。其作用是承托大门转轴下端下门的。即使大门使用长久,也不会被腐蚀,转动灵活。大四合院的门墩上,均有各种石雕。石雕非常丰富多彩,相当吸引人。

四合院的门墩是有讲究的。门墩的石雕,大多为“卍”字纹、鱼形纹、彩陶纹、石刻图像(仿汉代“车马出行图”等)、编织纹、祥云纹等,其门墩上的石雕非常丰富多彩,什么福到眼前、二龙戏珠、麒麟送子、鱼龙变化、万象更新、如意祥云、天禄辟邪、连年有余、一品当朝、尚书红杏、富贵万年、连中三元、和合二仙……。

门墩上还雕刻有狮子,位于门枕的上端。这是根据院中主人的身份、地位而定的。明清时,多为王府宅第。主人大都系官府显要,如贝勒王爷及民国年间的达官贵人等。一般有钱的人也不能越制而自行雕刻狮子于建筑物上。

门墩上为什么雕刻狮子的形状呢?因为狮子为兽中之王,威慑山河,立于门前象征着守卫。但是,狮子最早是用于帝王墓前。例如:四川雅安高颐墓前石狮子就是我国目前现存最早的石狮子。系东汉时期的遗物,距今已近两千年左右了。

然而,就我国唐代雕刻的石狮子来说,其特征是石狮子的形体高大,昂首挺胸,前肢挺拔、肌肉突出,巨头、卷毛、突目、隆鼻、阈口、利齿、巍然蹲踞而令人生畏。

到明清时,雕刻的石狮子基本特征是形象温和,雄性狮脚踏玩石绣球,雌性狮子抱一小狮子玩耍,相当惹人喜爱。由此看来,门墩上的石雕狮子除了能体现主人的地位外,还具有点缀装饰性的作用。它需要与院内的影壁、垂花门、门洞、屏风门等图案的设计相匹配。

北京四合院的例举

尽管北京城有不少著名的四合院,但是概括说来,大体上不外乎为三种类型:大型的四合院、中型的四合院及小型的四合院。

一、大型的四合院

典型代表是今日北京东城区交道口黑芝麻胡同13号的一座大型的四合院。

这座住宅性的大型四合院是建筑在七级台阶上的,共有五进院落。大门一问,其特征非常明显。大门的两侧,有抱鼓石,显得很有气派。大门内设有影壁,两边有二屏门通到二门。过屏门有十二间倒座房(含大门)全为合瓦清水脊,此为第一进院。二门一间,带有抱鼓石,厅房八间半(含二门),在厅房与正房中有一垂花门,将整个院落分成内宅和外宅,并且垂花门三面有屏门,东西屏门连接抄手廊,其廊都带有坐凳栏杆。院内北房三问,左右各带一耳房,东西厢房各三间,均为合瓦清水脊。第四进院只有东西厢房,各三间,均带走廊。第五进院为七间后罩房,前边带走廊。这座较大型住宅性的四合院,其东部花园部分原来很大,有月牙河、假山、亭榭、厅等建筑。据说,院内原来还有一棵春天开绿色小花的稀有古树,但是现在除了仅存有一个花厅外,其他建筑都被拆除了。

总而言之,这座较大型的住宅性质的四合院,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是走廊的廊柱和各屋的檐柱用料均比较粗大;二是这座住宅性质的四合院,据说最早的主人是清末显赫一时的荣禄的叔父,光绪帝时刑部尚书奎俊,光绪二十五年(1845年)任四川总督。到国民党统治时期,此宅售予外交总长顾孟余了。

那么,这座比较大型住宅性质的四合院,现在的情形怎样呢?据《北京名胜古迹辞典》里记载:

现在此宅的住宅部分几进院落还很完整,但由于花园部分改为小学校,许多建筑拆除,又人为地造成了在正宅东边出现三个小跨院。厅房东倒有一跨院,内有垂花门及部分房屋,原来是通往花园的。东边第二跨院在正房院转角廊处,此亦通往花园,最北的东跨院,原无任何建筑,可能是花园一角。现在这里又新盖了部分房屋。

此院住宅部分为某单位宿舍,花园部分为黑芝麻胡同小学。1986年已将住宅部分公布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二、中型的四合院

典型代表是:今日北京西城区前公用胡同15号的四合院。据《北京名胜古迹辞典》里写到:“这是一座前临前公用胡同、后接公用胡同的中型四合院。现已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这座中型的四合院坐北朝南,其建筑面积,约有1200平方米。

这座中型的四合院与正规的四合院一样也有中轴线。除了在南北中轴线上布置有对称的主要建筑外,其四合院的东西有东西跨院。从现状看,大门外有上马石一对,中轴线上有三进院落。按例二进院正房为客房,三进院落正房为堂,最后房屋为杂屋。厢房是住人的地方。东跨院有二进院落,有一个四合院较为完整,有垂花门和抄手游廊。西跨院与东跨院相对称,也有三进院落。这座中型的四合院有北方居民住房通常具有闭封性的特点。由房屋的檐墙和围墙组成的一座长方形的四合院的院落。对外一般不开窗,开门也有选择,这些都出于安全的需要,同时,也为自己提供了一个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

三、小型的四合院

典型代表是今日北京西城区西四北三条胡同19号的四合院。

这属于北京一座比较典型的小型四合院。这座四合院,坐北朝南,其建筑面积约有270平方米。大门和正规的四合院一样,照例设置在其宅院的东南角。临街的一排南房,除了一间用作为大门之外,其余的倒座房,一般都用作为门房、客厅、书房等。由倒座房前至二门的前院较小呈长方形。进大门迎面就是一座影壁。正对倒座中间的一间房,也就是南北的中轴线上的第二道门为垂花门。垂花门除作为主人社会、经济地位的标志外,也是吉祥平安的象征。一般都是雕刻精美的木雕刻,有雕镂的花罩、花板、荷叶墩等装饰物。一进垂花门,就是四合院的内院。这座四合院是相当符合一宅分二院的传统格局的。内院北房就是所谓的正房按照“三正两耳”的建筑格局,即北房——正房三间,其两侧各有一问较小的耳房。正房的东西向各有三间厢房。按照传统老规矩,正房多为长辈居住,晚辈居住厢房。社会生活实践中,一般说来,人们多愿意住在正房。有句谚语,叫做:“有钱不住东南房,冬不暖夏不凉!”别看这座小型的四合院,其大门外,照例有北京习惯种植的国槐。

如今,这座四合院现已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了。

贡院

会试是封建朝廷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其考场为京师(北京的别称)礼部贡院,明初在南京礼部贡院举行。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首次在北京礼部贡院举行,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后,礼部会试一直在北京贡院举行。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贡院举行一次的考试,叫做会试。各省内的举人皆可进京应考。逢辰、戌、丑、未年为正科,若乡试有恩科,则第二年举行的会试称为会试恩科。考试时间开始在二月,后来改在三月,也分为三场,考中者称为贡士。

贡士是古代向最高统治者荐举人员的制度。例如古籍《礼记·射义》里“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后汉书·左雄传》里“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在清制中,会试考中者为贡士,殿试赐出身为进士。但习惯上将会试考中的称为进士。

贡院原为元代时礼部旧基。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改为礼部贡院。明清时期京师朝廷的礼部贡院是明清两代举行乡试和礼部会试的地方。

贡院的建筑格局为四周有两围墙,外墙高一丈五尺,内墙高一丈,墙上以荆棘覆盖。起初的时候,贡院规模是比较小的。万历二年(1574年),进行扩建后,就已具有相当的规模了。例如有号舍,又称号房,这是为考生考试时提供居住的地方。当时已经有四千八百余间的号舍了。到清末,又进行过扩建和修葺。

贡院的朝向是坐北朝南。在贡院大门外,其东、西、南三面,各有一座牌楼。贡院的大门(五间)上悬有“贡院”墨字匾。二门(五间)、三门,又被称为外龙门,其上悬有“龙门”金字匾;这三门其宽为三间。

再有的建筑,就是有两幢楼。一幢名为明远楼,其北就是三堂七间的建筑,名为至公堂。在至公堂的北面,有内龙门、聚奎堂(七间)、会场堂(五间)。在外龙门到至公堂,其甬道的两边,有的就是考场,称之为东西文场。

贡院以内龙门为界,可分为内外两部分。其外,就是指南面的考场,或者说东西文场是考生答卷与外帘官组织及监察考试的地方。其内,就是指北面,是阅卷处,是主考、同考等内帘官批阅试卷的地方。贡院还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在东西文场的四角,各有陈望楼一座,站在楼上,各号舍内考生的活动一目了然。

据《北京名胜古迹辞典》里写到:

非清两代规定,每隔三年要在此(贡院)会试一次,会试共考三场,每场考三天,共九天。考试时,考生经搜身进入考场后,考棚上锁,九天中,考生的吃、住都在考棚里。每人一间考棚,一盆炭火及灯烛,稍不留意,就会失火。明代天顺年间,一坎考棚失火,烧死锁在里边的考生90多人。光绪三十一年,停止科举考试,贡院渐废。到民国时,固政府财政拮据,将此处所属官产,逐渐变卖,此地即成废墟,贡院仅作为地名保存下来。

贡院为什么会建在北京古观象台附近内城的东南方向呢,这是有一定讲究的。意思是祝愿科考顺利吉祥!这主要是借用“紫气东来”的祥瑞之意。传说老子出函谷关,关令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了青牛前来,喜便请他写下了《道德经》。后人因此用紫气东来表示祥瑞。诗人杜甫在《秋兴》中写到:“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长生殿·舞盘》中有“紫气东来,瑶池西望,翩翩青鸟庭前降。”

会馆和名人故居

老北京时,不论是内城,还是外城皆有会馆。会馆,亦称公所。它是属于封建社会时期同乡或同业的团体性组织。起源很早,在汉代京师已有外地同郡人的邸舍。南宋时,在杭州就有外郡人为同乡谋公益的组织。

但是,真正意义上的会馆最早始于明代。到清代时,就盛行了。会馆这种团体性的组织,一般以县、府、省为单位,也有相邻地区相组合的。例如,广州和肇庆府合办的“广肇会馆”。

会馆通常出现在商业繁荣的地区,而且大都是由工商行帮组织机构。而京师的会馆大都是外地官僚士绅所组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