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趣谈老北京文化
23481800000006

第6章 饮食文化篇(5)

五香烧鸡北京传统风味肉制品。“普云楼”产著名。以北京京效优种嫩鸡为原科,净治后上馅、油炸、加香料烧煮而成。色泽枣红,甜成酥香。是佐酒冷食。

熏鸡北京传统风味肉制品,嫩鸡净治后加五香调料煮熟,用糖、木屑生熏后刷涂香油而成。鸡体油润,色红黄,有特殊熏香。北京“天德居”所产著名,适宜凉吃。

秘制酱鸭北京传统风味内制品。“昔云楼”名品。以北京填鸭或北京河鸭为原料,加桂皮、花椒、黄酒、红曲等多种调料酱制而成。因工艺过程中有秘而不宣的诀窍,故名。成品红润整洁,鲜香柔嫩,甜中徽成。多切片佐酒冷食。

酱猪头肉北京传统风味肉制品。“福云楼”“太和楼”、“和成楼”所产著名。以京东八县良种猪为原料,取猪头净治,一劈两开,经煮、去骨、酱焖而成。成品红褐色,光洁透亮,酱香味浓,肥而不腻,瘦而不柴,京人多喜凉吃猪头内,切片佐酒。

酱肘子北京传统风味内制品。“天福号”产品“四远驰名”,清代为特供皇宫之品。用京东八县皮薄肉嫩良种猪为原料,加酱、葱等多种香料炖焖而成。京人喜将肘子切大薄片夹在热烧饼中吃,香醇不腻。

卤猪肝北京传统风味制品。“普云楼”产有名,以猪肝为原料,净治后白烧、卤制、晾凉而成。色红褐,带卤汁,质柔软,味香浓。切片食。

北京传统老字号

酱牛肉、酱羊肉、酱猪头肉、酱肘子等,这些肉类食品,在京城逐渐形成了属于北京传统风味的肉食,并且还出现了相当著名的老字号。

这里,亦可举上几个例子, 《北京传统文化便览》中写到:

酱羊肉著名的老字号

月盛斋开业干乾隆四十年(1775年)创办人马庆瑞,回民。月盛前身是一个肉摊,摆在前门与箭楼之间的荷包巷内,主要经售牛肉等。店铺开设后,取名月盛斋,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户部街(现历史博物馆)。月盛斋是根据穆斯林风俗,取“生意像斋月一样兴盛”的吉祥之意。圉店王姓马,世代相传,北京人又俗称“马家老铺”。在清朝末年,由于月盛斋的酱牛肉十分好吃,生意日益兴隆,被列为清官内御膳房的食谱,店铺成了供幸皇室的商号,并有了出入皇宫的“腰牌”,名声大振。到30年代,店铺增添酱牛肉。其选料精细,配方考究,味道独特;肉肥儿不腻,瘦而币柴,香味扑鼻。月盛斋炖肉用的佐科,二百年来,一直被视为祖传秘方。店铺煮肉的汤,不断续水,延续近百年,被誉为“百年老汤”;切肉的刀也国世代相传,被誉为“百年老刀”。清光绻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店铺曾一度歇业,“百年老场”也被倒掉。1956年,实现公私合营;1958年,固扩建天安门广场,店铺迁到前门外大街;“文革”中间,店铺曾改称“北京市酱牛羊肉商店”,后又改称“京睐香”商店;1994年,店铺恢复“月盛斋”老字号,并在南郊建有1200平方米的酱牛羊肉生产车问,此供应首都各阶层人需要。

复顺斋位于前门外大栅栏粮食店街北口。清康熙年间(距今已三百多年)由刘氏家族创办,故有“刘家老铺”之称谓,原址在前门外大栅栏门框胡同南口。复顺斋自产自销酱牛肉,其选料考究,产地固定,加工精细,调味齐全,注意火候。色泽鲜亮,嫩烂松软醇香不腻,清代被选作宫中御膳佳肴,曾有“味冠京华”的美名。1949年后,复顺斋为保存和发展民族传统风味食品的生产,将其门市部迁至现址,生产车间迁至粮食店街南口,整修铺面,扩建厂房,增添设备,产量不断增加,保持了“刘家老铺”的传统特色,深受顾客的欢迎。

恒瑞老号 位于西单报子胡同口。开韭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创办人姓马。朦址在闹市西单二道街,字号恒顺公。1911年迁至报子胡同口,易名恒瑞老号,为驰名京华的肉食老店,其酱牛肉很闻名,为北京特味食品之一。选用嫩牛内,辅以砂仁、豆蔻,丁香、内桂、大料、小茴香酱制而成。特点,随煮随妻,烂而不碎,内质鲜嫩,呈红褐色,酱味浓都,味美色佳。解放后,增添人员和设备,继承、发展其传统风味食品。

聚宝源 住于北京宣武区牛街。1948年春开业,由京东人马宝贵和李维芝合办。最初经营生牛羊肉,1949年后,马宝贵请“月盛畜”名师,传受绝技,经名师的传艺,使聚宝源的酱牛羊肉、煨牛肉、炸卷果等,具有“月盛斋”的特味。故有“小月盛斋”之称。著名书画家启功为该店题牌匾,书法家董石良也为该店写了“聚宝源牛羊肉店”七字门匾。目前聚宝源由李绍元经营,继承和发展了“月盛斋”酱制技术,使聚宝源的食品色香味浓,终久不衰。

酱肘子著名的老字号

天福号位于西单路南复兴门内大街12号。开业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原址在西单牌楼东北角,由山东人刘玉章剖办。是经营生猪肉和熟肉制品的肉食老店。其中以酱肘子享誉京都,名驰域外。最初,山东人刘玉章和一个山西人合伙开办,不久,山西人撤股,为刘家独资经营。据说,开店初期无正式牌匾,后到市上买了一个旧匾挂上,由此“天福号”就成了该店的招牌。相传,清末刘家儿子,在煮肉时睡着了,醒来一看,肉已烂在锅里,将其软烂如泥的肘子晾凉后出售,顾客买去食之,别有风味。其酱肘子则以“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皮不回性,食有余香”的独特风味驰名。清光绪年间,该店的酱肘子被选为清宫御用佳品,清状元陆润痒还特为该店题词“四远驰名”。因此,酱肘子名噪京华,生意兴隆,久盛不衰。四十年代,因连年战乱,生意逐渐萧条,面临倒闭。1949年后,重获新生,但由于长安街展宽,西单体育场兴建,该店几度迁移,没有永久之地。终于1969年歇业。1979年才又恢复老字号,重新开业,并在皮库胡同内专建加工车间,增添设备,将其老店迁至现址,坐南朝北,三间门面,扩大营业,当代著名的书法家阵叔亮为其重题牌匾,还请回厚天福号堂锅的盛灏春和玉守祥两位老师傅,使其自产自销的酱肘,保持其特色,1982年又被评为北京市优质食品。

酱猪头肉著名的老字号

和成楼位于地安门大街十二号。于1929年开业,由四家合股经营,故取名“和成楼”。后由一个姓谭的老板独自管理。1949年后,该店由原来的两间,扩建为三间,并新增设十多间作坊。近几年,和成楼改建,购置先进设备,提高质量,扩走销售,自制加工烤、熏、卤、灌等多种熟肉品,其中酱猪头内,色鲜味美,价格低廉,熟烂不碎,虚有弹性,老幼皆宜。

鱼类北京传统名菜

农业“二十四节气”,每年春季开始第一个“立春”节气,其第三的“候应”,叫做“鱼陟负冰”,或俗称叫做“鱼上冰”。

鱼上冰俗称。学名为“鱼陟负冰”。在长期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人们发现水中的鱼,对节气规律性变化的反映是比较典型,即每年一到“立春”节气,河流渐渐开始融化时,鱼就会从水底下游浮上近于冰。所以,被人们俗称为“鱼上冰”,并被列入了“七十二候”,作为“立春”节气第三候的“候应”,归纳概括叫做“鱼陟负冰”。但为什么被人们俗称为“鱼上冰”?对此,《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学者吴澄作了比较透彻的解释,他说“鱼当寒威之时,伏于水下逐其温暖,正月阳气即上,鱼游于水,上近于冰。”

显然,生活饮食“副食”水产中的鱼,对农业二十四节气做出了贡献。

就是以生活饮食“副食”水产中的鱼,仅拿鱼中的“鲤”鱼来说,唐文学家独狐及《送何员外使湖南》诗中云:“王程傥未复,莫遣鲤鱼稀。”从我国历史上来看,特别盛唐的时期,许多大诗人,撰写了许多有关鱼内容的诗作,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然而,生活饮食“副食”水产中的鱼,对人类社会贡献多的还是在生活饮食方面。用鱼类作为主料的北京传统名菜在《北京传统文化便览》里写到:

酥鲫鱼北京传统名菜。净鲫鱼不去头,加科入锅长时间焖至骨酥而成。元《易开遗意》:“酥骨鱼,大鲫鱼治净(印指洗干净),用酱、水、酒少许,紫苏叶大撮,甘草些小,煮半日”。清《醒目录》:“酥鱼法:不拘何鱼,鲫鱼亦可。凡鱼,不去鳞不破肚,洗净。先用大葱厚铺锅底,下一重鱼,铺一重葱,鱼下完,加清酱少许,用好香油做汁,淹鱼一指,锅盖密,用高粱秆火煮之,至锅里不响为度,取起。吃之甚美,且可久藏不坏。”今北京“便宜坊”此品甚有名。冷吃佐酒,鲜异常。

沙锅鱼翅 北京传统名菜。鱼翅经涨发、焖煮后配香菇、鸡丝、玉兰片、菜心加高级清汤入砂锅地煨而成。鱼翅软润,汤汁鲜醇。

烧鲍鱼北京传统名菜。鲍鱼切片加鲜汤勾芡烧扒而成。色淡黄,味极清鲜。《明宫史》:“海参、鳆鱼、鲨鱼筋……共烩一处,名曰:‘三事’,先帝恒喜用焉。”鳆鱼印鲍鱼。

烧鲇鱼北京传统清真名菜。用京东特产大鲇鱼为原料,净治、挂糊、油蚱、烹汁烧成。口味鲜香不腻,是“通县小楼”保留名菜。

醋溜鱼北京传统名菜。用鲤鱼等净治,加醋汁调料溜成。鲜嫩爽口。《明宫史》:十二月吃“醋溜鲜鲫鱼、鲤鱼。”此菜用科多取鲜活之鱼。《清稗类钞》:京师鱼多肥美,酒肆烹鲜,先以生者示客,印掷毙之,以示不窃更。”

炒银鱼北京传统名菜。用小银鱼加鸡蛋炒成。《明官史》:“内廷甚喜”“吃灌肠……炸银鱼等”。清《帝京岁时纪胜》:京师九月“草桥荸荠大于杯,卫水银鱼白似玉。”卫水指今天津水域。银鱼亦贡品。清《燕京岁时记》曰:“银鱼初到京者,由崇门监督照例呈进。与三月黄花鱼同。”《清稗类钞》:“银鱼炒食甚嫩……以酱水炒之颇佳,或以鸡蛋同炒。”今“丰泽园”有此品。口味嫩香,似有鲜黄瓜之清气。

其他别的不少例子,就不必一一例举了。

海味北京传统名菜

《北京传统文化便览》中写到:

炒虾仁北京传统名菜。用鲜青虾去皮调汁烹炒而成。入口极鲜嫩。《明宫史》:“先帝最喜用炙蛤蝌、炒鲜虾”,正月所尚珍味“冰下活虾之类”。

葱烧海参 北京传统名菜。以海参加葱段反复烧制而成。汁亮,味香,口感滑软。《明宫史》:“海参、鳆鱼、鲨鱼筋……共烩一处,名曰:‘三事’,先帝恒喜用焉”。《清稗类钞》光绪间“如福兴居、义胜居、广和居之葱烧海参……皆适口之品”。今“丰泽匿”等所烹著名。

清蒸螃蟹北京传统名菜。《明宫史》:八月“蟹始肥…“凡宫眷内臣吃蟹,活洗净,用蒲包蒸熟,五六成群,攒坐共食,嬉嬉笑笑,自揭脐盖,细细用指甲挑剔,蘸酷蒜以佐酒……食毕,饮苏叶汤……为盛会也。”今食蒸蟹多蘸醋汁。

赛螃蟹 又名“假蟹肉”,北京一种传统风味名菜。今以黄花鱼肉加鸡蛋煎炒而成。清代制法与此迥异,近人徐河《清稗类钞》:“假蟹肉:以黄鱼煮熟,取肉去骨,加生盐鸭蛋四枚调匀。先将鱼肉起油锅,泡以鸡汤,将盐蛋搅匀,加香蕈、姜汁及酒、食时酌用醋。”

海味或曰海鲜北京传统名菜的例子,就例举这么几个。

京城糕点糖果铺老字号

糕点糖果,在京城生活饮食中确实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京城人们生活中一年四季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京城经营糕点糖果铺,虽然有许多,但其中最出名并且形成了最著名的老字号的有:稻香村、桂香村、正明斋、大顺斋、通三益、春华斋、信远斋、公兴顺,共八大家。

稻香春位于今日北京著名的商业最繁华的地段王府井大街马路东原东安市场北门路西。开业于1916年(中华民国五年),创办人为江苏丹徒人张森隆,别号“春山”。

张森隆创办稻香春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发展历程。

张森隆从江苏丹徒老家到北京谋生。时间是1913年(中华民国2年)。初到北京时,他手里没有多少钱,为了谋生就在北京著名的王府井大街马路东东安市场里摆摊,做卖油酥肉饺的小买卖。油酥肉饺也叫眉毛饺,这是一种苏式点心。因其选料精、做工细、皮薄、肉好,很快就打开了出路。在多少有了点经济基础之上,小店就开始向前跨步走了。其具体的表现在:张森隆筹集资金在东庆楼开设“森春阳”食品店。这个店名取名的含义,就是将他名字中的“森”字与“春阳”相连于一起,以此示意:他“森”开办的食品店,将会像“春阳”一样,阳光温暖,像“春阳”一样,买卖兴盛,财源茂盛。顺利吉祥的字号有了,接着,他就从镇江聘请擅长制作南味糕点和肉食的人材,前店后厂,自产自销,生意十分兴隆。

张森隆自1913年(中华民国二年)到1916年(中华民国五年),仅仅有三年左右的时间,他开办的“森春阳”食品店,发展相当快。于1916年在东安市场北门路西租用了三间门市和五间进深,创建了名曰“稻香春”的南味食品店。这个食品店名起得相当吉祥,这个店名重点是示意:张森隆开办的经营南味食品店,就像大地上的水稻一样,年年香,香满春天一样,买卖会日益兴隆。顺利吉祥的字号“稻香春”有了;张森隆就接着往“森”里“隆”,又从苏州、上海等地收集人材,请来名技师自产自销苏式糕点及南味肉食,买卖日益兴隆。

在稻香春开办不久,张森隆越琢磨他的名字“森隆”,越觉得这意味着买卖往深(森)发展,生意也就会越来越兴隆。所以,张森隆非常高兴。于1917年又开设了森隆饭馆,从1917年至1918年间,他先后在京城商业比较繁华的地段——东四牌楼和东四北十一条口开设了两个“森春阳食品店分号”,在南小街开设了安乐冷饮食品店,在上海开设了泰来春食品店等。

从张森隆1913年(中华民国二年),初到京城摆摊经营小买卖来谋生。到1920年(中华民国九年),在这七年的时间里,糕点糖铺发展相当快,1920年稻香春翻修扩建成三层楼房,一层为售货厅,二层开设森隆西餐馆,三层为森隆中餐馆,生意十分兴旺。接着,张森隆又在市场的西门开设野荸荠分号,成为当时东安市场内垄断南味食品经营的大店。随之稻香春名震京城。

有关生活饮食中的糕点糖果铺,北京著名的老字号——稻香春,1945年始至解放后的基本情形如何呢?在《北京传统文化便览》里写到:

1945年后,经济萧条,市场玲落,稆香春也面临绝境,1947年被迫改为分散经营,赊留下稻香春,森隆和市场内的森春阳三号外,将其余店铺赠予胞兄胞弟(后倒闭)。解放后,1954年公私台营,扩大厂房,将前门外惠丰堂饭庄全部房屋作为稻香春的库房和加工厂,1964年又在北城和平里开设分号。1968年拆建东风市场后,仍保留稻香春食品部。1982年又在朝阳门外亮马河畔建起五层大楼的新厂房。其主要经营南味糕点、南味肉食和南味小食品三类,糕点主要以苏州风味为主,有眉毛内饺、馓子、眉宫饼、牛舌饼、玫瑰饼、乌麻饼、双卷酥、苏式月饼等。内食有叉烧肉、油鸡、扒鸡、美味羊羔等等。小食品有江南的茶食和节日食品200余种。其中以选料严格、技艺精湛、应时当今、各有特色,色、香、味、形俱佳而著称,成为誉满京华的南味食品店。

总而言之,京城糕点糖果铺八大家——稻香春、桂香村、正明斋、大顺斋、通三益、春华斋、信远斋、公兴顺,制作的糕点,都各有特色,都各有独到之处。

然而,下面接着有必要谈一谈京城有名的糕点。例如《北京传统文化便览》里写到:

花糕北京传统应节甜点。元《析津志》:“九月九目,都人以面为糕,馈遗作重阳节”。制法有炉烤、笼蒸数种。《北京岁华记》:“市上卖糕人,头戴吉祥字。”《燕都游览志》:“重九日,敕赐百宫花糕宴。”《燕京岁时记》:“花糕有两种:其一以糖面为之,中夹细果,两层三层不同,乃花糕之美者,其一蒸饼之上星星然缀以枣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