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趣谈老北京文化
23481800000013

第13章 街巷地名篇(5)

天坛它是圜丘和析年两坛的总称。其主要建筑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尤其是北面祈谷坛上的祈年殿格外突出。建造宫殿的艺术大师们,将祈年殿建筑的设计构思同“天圆地方”、“天有九重”、“天数”说与我国独创的农业中的二十四节气密切相结合。根据古老的“天圆地方”之说,建筑大师们将祈年殿建筑成为圆形,以示象征天。由于自古流传下来认为是“积阳为天,天有九重”,而“九九”这二数字的概念,古时又是代表“天数”,所以建筑大师们将祈年殿结构的高度设计确定为九丈九,以示象征天有九重。而祈年殿内中央建有四根大圆柱子,这象征着一年四季。但为何将殿内中层和外层设计建筑成两排柱子各有十二根呢,因为殿内中层的十二根柱子代表一年中有十二个月;殿内外层的十二根柱子代表每天的十二个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那么每月有三十天,怎样象征性进行表示呢?建筑大师们想出了恰到好处的办法,就是将祈年殿的殿顶建筑成周长三十丈,以示象征一个月三十天。然而更巧的是将殿内中层和外层两排柱子加起来,恰好是二十四根,这代表一年四季的二十四节气。总之,北京的天坛是由占老祭天的礼俗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

自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京城南面的正门正阳门(俗称前门)外,永定门内大街路东营建了世界闻名的天坛后,在北京城就逐渐出现以“天坛”命名的街巷地名。例如:

天坛路崇文区:东起体育馆路,西至天桥南大街。门牌1号~199号,2号~80号。

天坛东路崇文区:北起法华寺街,南至永定门东街。门牌(路东只有双号)2号~74号。路西无统一号。

天坛内北里 崇文区:天坛公园内西北部,门牌1楼~11楼。

天坛内南里 崇文区:东起天坛公园,西至天坛西里南区,北接复康闪南里,南到天坛南里西区。门牌1楼~13楼。

天坛东里南区崇文区:东起天坛东路,西至汽车二场,北接天坛东里中区,南到永定门东街,门牌(顺)1号~18号,35楼~38楼。

天坛东里北区 崇文区:东起天坛东路,西至天坛公园,北接天坛东门,南到天坛东里中区。门牌6楼~16楼。

天坛西里南区崇文区:东起天坛内南里,西至天坛西胡同,北接崇文医院,南到天坛南里西区。门牌1楼~12楼。

天坛西里北区崇文区:东起复永里,西至天坛西胡同,北接天坛公园西门,南到崇文医院。门牌1楼~11楼。

天坛南里东区崇文区:东起汽车二场,西至天坛南里中区,北接天坛公园,南到永定门东街中里。门牌19楼~26楼。

天坛南里西区崇文区:东起天坛南里中区,西至天坛西里胡同,北接天坛内南里,南到永定门东街西里。门牌1楼~20楼。

天坛东里中区 崇文区:东起天坛东路,西至天坛公园,北接天坛东里北区,南到天坛东里南区。门牌21楼~33楼。

除上所述,还有取“天”字命名的街巷地名,例如:

天农里宣武区:东起天桥市场斜街,西至福长街,北接福长街三条,南到北纬路。门牌1号~3号,楼1~3座。

天庆胡同西城区:东起草岚子胡同,西至西什库东巷。门牌13号~41号,12号~34号。

天景胡同宣武区:东起菜市口胡同,西至南半截胡同。门牌1号~9号,2号~12号。

天福大院西城区:西起西四北大街,东不通行。门牌1号~5号。

天福巷朝阳区:东起芳草地西街,西至神路街。门牌1号~29号,2号~26号。

天仙胡同西城区:北起东太平街,南至园宏胡同。门牌1号~13号,2号~8号。

地坛原称“方泽坛”(据古天圆地方之说,故名为方泽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代屡经重修。方泽坛,于明嘉靖九年建成。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名为地坛。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外路东。

地坛是由外坛和内坛组合而成的。其主要建筑是祭台。除此之外,还有些为祭祀活动服务的一些附属建筑,如皇祗室、斋宫、神库、神厨宰牲亭、钟楼等。

地坛的主要建筑祭台是根据古代天圆地方之说而建造的。不仅将坛建筑成为方形台,而且还按照古代“天为阳、地为阴”的说法,运用到铺砌地坛使用的石数中。巧妙而又恰到好处。

何谓“数”?古人已经作了相当科学概括性的解释,《汉书·律历志上》记载:“数者,一十千百万也。”而数在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深受“阴阳说”的影响,即将十位数中的双数(偶数)二、四、六、八、十,名为“阴数”;将单数(奇数)一、三、五、七、九为“阳数”。

根据古代“天为阳、地为阴”的认识和说法,天坛建筑群中的圜丘坛,讲究运用阳数,并特别巧妙而又恰到好处的运用阳数中的九之“天数”。例如,圜丘坛分高矮三层,最高一层台面的直径是古尺九丈;中间一层台面的直径,取其阳数,即天数三、五的倍数,为古尺十五丈;下面最大一层台面的直径,取阳数三、七的倍数,为古尺二十一丈;三层台面的直径,其总合是天数五、九的倍数,为古尺四十五丈。

而地坛又恰到好处的运用了阴数,即双数。例如:上下两层石质方形的祭台,皆运用的是阴数,即双数。不仅如此,连台面铺砌使用的石数皆运用的是阴数。

祭台的上层坛面,其中心铺砌为36块较大的方形石块,按纵横各6块排列,四周用较小的方形石块铺砌,围绕着36块中心石四面向外砌出8圈,最外一圈92块,最内一圈36块,这样上层坛面共有512块,加上36块中心石,则共有548块。

祭台的下层坛面与上层一样,是从坛四周各砌出8圈,最外一圈为156块,最内一圈为100块,合计为1024块。祭台上下层坛面的总石数为1572块。

然而,更有趣的是:绕坛有一条水池,其长、宽、深也取的是阴数:长50丈,宽8尺,深8.6尺。根据石代天圆地方之说,就取一“方”字,及取“水池”之意,互相联系一起,故地坛原名为“方泽坛”。

夏至祭地每年一到夏季农历五月夏至祭地。一般说来,皆由皇帝亲祭。如果出现皇帝不能亲祭时,亦要由亲王和大臣代祭。比较突出典型的例子,如乾隆帝作亲王时,就曾经代表雍正皇帝进行过两次祭地的活动。在祭台上层坛的南面,正位为皇地祗,配位为先皇的神主;在祭台下层的东边,为“五岳”和“四海神位”,西边为“五镇”、“四渎神位”。上下层的各神位,皆各覆以三层明黄色幄幔。

每年在夏至日出前举行祭礼。此时,祭台灯火通明,香烟袅袅,在占乐声中,身穿祭服的皇帝在神位前上香,行三跪九拜礼,同时还要献帛、献爵、进俎,直到最后埋完祭品,祭地的祭祀活动仪式才宣告结束。

自明嘉靖九年(1530年),在北京安定门外路东营建了一处祭地的方泽坛(即地坛)后,在北京街巷地名里,就出现以地坛或取一“地”字命名的街巷地名,例如:

地坛北里东城区:北起和平里北街,南至和平里中街,东起和平里西街,西至地坛公园。门牌1楼~11楼。

地昌胡同西城区:北起大安胡同,西至晓安南巷。门牌1号~11号。

地兴居一巷东城区:北起安德路,南至安外西河沿。门牌(顺)1号~4号。

地兴居二巷东城区:北起安德路,南至安外西河沿。门牌(顺)1号~29号。

地兴居三巷东城区:北起安德路,南至安外西河沿。门牌(顺)1号~10号。

地兴居四巷东城区:北起安德路,南至安外西河沿。门牌(顺)1号~14号。

地兴居五巷东城区:北起安德路,南至安外西河沿。门牌(顺)1号~3号。

地藏庵南巷西城区:北起南礼士路头条,南至复兴门外大街。门牌1号~3号。

地藏庵北巷 西城区:南起南礼士路二条,北不通行。无门牌。

地安门内大街西城区:北起地安门西大街,南至景山后街。门牌1号~37号,2号~40号。

地安门外大街西城区:北起鼓楼西大街,南至地安门西大街。门牌1号~159号。

地安门西大街西城区:东起地安门外大街,西至新街口南大街,门牌1号~205号。

东大地一巷崇文区:双北口均在东大地街。门牌1号~37号,2号~18号。

东大地二巷崇文区:西起东大地街,东不通行。门牌1号~9号,2号~4号。

东大地三巷崇文区:西起东大地街,东不通行。门牌1号~3号,4号~8号。

东大地四巷崇文区:北起东大地街,南不通行。门牌1号~5号,2号~18号。

日坛我国古代,将太阳视为“大明神”,而且在生活中逐渐形成各式各样的祭日风俗。例如,古时每年农历二月初一中和节就是属于祭日风俗。古籍《帝京岁时纪胜》里的记载:“京师于是日(二月初一)以米为糕,上印金乌圆光,用以祀日”。

特别是明永乐和嘉靖年间,大规模修建北京城时,封建朝延密切结合皇帝祭祀天、地、日、月精神生活上的需要,就取我国最早测定出的“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大节气之日进行祭祀天地日月神。所以,修建北京城时,不但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和嘉靖九年(1530年),分别在京城的南面和北面各修建了一座祭祀天地神的天坛和地坛,而且于明嘉靖九年,分别在京城的东面的朝阳门外和西面阜成门外各修建了一座祭祀日月神的日坛和月坛。每年“春分祭日,秋分祭月”。(《帝京岁时纪胜》)

日坛落成后,就成为明清两代祭祀大明神(太阳)的处所,每年春分日出(寅时)行祭祀。现在,这里已经成为北京著名的日坛公园了。

自明嘉靖九年(1530年),在北京朝阳门外东南角营建了一处祭大明神的日坛后,在北京街巷地名里就相继出现以日坛命名的街巷地名。例如:

日坛路朝阳区:北起日坛北路,南至建国门外大街。门牌1号至~2号。

日坛东一街朝阳区:东起秀水东街,西至日坛东路。

日坛东二街朝阳区:东起秀水东街,西至日坛东路。

日坛东路朝阳区:北起日坛北路,南至秀水南街。

日坛北路朝阳区:东起东大桥路,西至日坛路。门牌1号~17号,2号~8号。

月坛北京出现祭祀性的月坛,同人们对月的认识是紧密相关的。所以,开始需要从月的由来说起。

古代将月球因反射太阳光在一个周期内变化出不同形状的现象称之为月相,还将一个周期内不同时间的月相细分为不同名称。例如,阴历初一、二看不见月面,称为“朔”;十四至十六前后能看见整个月面,称为“望”;初八至初十,二十至二十三前后可见的月面形如弓,称为“上弦”和“下弦”;十一至十三前后可见的月面,称为“凸月”;十七至十九前后可见的月面,称为“残月”;初五、六前后可见的月面形如峨眉的称为“人蛾眉月”;初三、四可见的月面,称为“月牙”。古人通过对月亮进行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后,逐渐认识到月亮圆缺变化的现象是有规律的。即从朔到朔或从望到望,时间长为二十九日多。为了使用和计时方便,就取其整数为二十九日或三十日。即将月亮朔望变化的一个周期确定为一个月。

阴阳历与月坛 阴历,是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作为~个月。按照现代科学精确的时间计算一个月的时间是29天12小时零14分3秒。为了计算上的方便,就取其整数,规定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积十二月为一年。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作为一年。精确的时间是一年为365天5小时零48分46秒。

阴历与阳历相比较,积累起来,三年就要相差上一个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古代科学家们经过精心研究后,发明创造出相当科学的“三年一闰,十九年七闰”的法则。具体说,就是在19年的时间里,有7个闰年,闰年多加一个月,即闰年一年为13个月,平年为12个月。这种历法,不仅反映了月亮圆缺变化的规律,还与地球绕太阳~周作为一年及春夏秋冬天气冷热变化的规律基本上相符合。这就是我国独创的世界闻名的“阴阳历”(亦称“阴阳合历”),并且沿用至今。我们使用的农历就是这种阴阳历。

为了纪念古代科学家在历法方面的重大贡献,人们不仅将月亮视为“夜明神”,而且逐渐形成多种形式的祭月风俗。

那么如何进行祭月呢?《中国名胜词典》作了介绍,即“每年秋分亥时(人定亥时)行祭礼,配祀28宿,木火土金水五星及周围星辰。”所以,北京阜成门外的月坛就成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夜明神(月亮)的好场所。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北京著名的月坛公园了。

与天坛、地坛、日坛一样,自明嘉靖九年(1530年)在北京阜成门外南礼士路西,营建了一处祭祀“夜明之神”的月坛后,在北京街地名里也就出现以月坛或者取“月”字命名的北京街巷地名。例如:

月坛南街西城区:东起阜成门南大街,西至三里河路。门牌1号~77号,2号~38号。

月坛北街西城区:北起阜成门南大街,西至三里河路。门牌1号~11号;楼1号~27号,2号~18号。

月坛北小街 西城区:北起阜成门外大街,南至月坛北街。门牌(顺)1号~14号,楼(顺)1号楼~12号楼。

月坛南街北里 西城区:东起月坛西街,西至三里河东路,北接月坛西街西里,南至月坛南街。无门牌。

月坛西街东里西城区:东起月坛公园,西至月坛西街,北接月坛北街,南到邮电设计院。门牌(顺)1号~21号。

月坛西街西里西城区:东起月坛西街,西至月坛南街北里,北接月坛北街,南到月坛南街。无门牌。

月台胡同西城区:东起闹市口南街,西至太平湖东里。门牌1号楼~14号楼,4号~18号。

月光胡同 东城区:北起东四七条,南至东四六条。门牌1号~27号,2号~12号。

月牙胡同 东城区:北起东四六条,南至东四五条。门牌1号~33号,2号~14号。

月树胡同 西城区:东起西直门南小街,西至阜成门北大街。门牌2号~28号。

大月牙胡同西城区:北起王府仓胡同,南不通行。门牌1号~13号,2号~14号。

风、雨、露与北京街巷地名

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中,人们经过不断摸索和归纳总结,不断地将风、雨、露密切结合于生产和生活中,把它们巧妙而又恰到好处地应用到许多方面。

人们将历代相沿积累而成的风尚、习俗归纳概括为“风俗”。如《诗经·周南·关睢序》里记载:“美教化,移风俗。”唐代经学家孔颖达(574~648年)疏:“《汉书·地理志》云:‘凡民禀五常之性,而有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无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是解风俗之事也。风与俗对则小别,散则必通。”按照唐代经学家孔颖达所疏之意,即由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做“风”;将由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习尚,谓之为“俗”。

人们将年岁变迁比喻为“风霜”。如唐代诗人沈伶期(约656~713年)在《游少林寺》诗中说:“雁塔风霜古,龙池岁月深。”

人们将动荡不安比喻成为风雨飘摇。此种比喻是由《诗经·豳风·鹗》“风雨所飘摇”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如清代小说家吴敬梓(1701~1754年)在《遗园》诗中说:“风雨飘摇久,柴门挂薛萝”。鲁迅在《集外集·哀范君三章》里,亦说:“风雨飘摇日,余怀范爱农。”

人们将新事物大量出现,蓬勃发展,比喻为雨后春笋。将在室外或野外宿夜。称之为“露宿”,如古籍《后汉书·王渔传》里记载:“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

仅从上述的几个例子,就可看出风、雨、露与人们的关系极为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