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用勇于创新谱写优良学风
历史的车轮转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人类正向着更加文明的明天前进。从原始社会到如今的经济时代,从野蛮到文明,可以说人类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人类正是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了今天的辉煌,通过不断的创新使得世界焕然一新。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长盛不衰的基石,同时也是保持政党生机和活力的动力。从个人角度来看,创新是一个人不断前进的源泉,也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资本。因为创新意味着推陈出新,意味着改变,所以,创新需要义无反顾地付出,有时候甚至得不到回报。但是没有付出又何谈回报呢?同时,创新也意味着必须先去承担在创新过程中带来的风险,勇敢有时候会让你一无所有,甚至会让你悲痛欲绝。但是只有创新,才会让人类文明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成果,推动历史的车轮向前转动,一个民族才能得以发展壮大,一个人才能不断地进步。清华正是认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才成就了它百年的辉煌。
清华吸引人的不是百年历史,而是不断
释放出的创新因子
清华自1911年建立以来,已有百年历史,它不但见证了共和国的成立、成长和发展,而且还在此过程中起着功不可没的作用,为共和国源源不断地输送着高素质的人才。清华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它也正以豪迈的步伐走向中国的金字塔顶峰。2013年2月7日,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下属的网络计量实验室发布的最新世界大学网络排名中,我国有5所大学进入世界前100名,分别为:清华大学第75名,上海交通大学第83名,山东大学第90名,北京大学第96名,浙江大学第98名。清华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不是因为它有着骄人的百年历史,而是因它释放出来的创新因子。这种创新因子也使得清华成为培养人才的中流砥柱。而支撑清华长久辉煌的,是清华精神最重要的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这种创新精神体现在方方面面,如:在教育教学方面,高质量的课程教学以高水平的研究为依托,不断构建研究型的课程教学,充分发挥时代媒体——网络的作用,做到因材施教;在大学文化精神建设方面,海纳百川,吸收各式创新文化,构建清华核心价值体系等。清华所释放出来的创新因子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
第一,创新的独立意识。创新的独立意识就是要相信自己的思考,坚定自己思考的结论。独立意识是创新精神中难能可贵的品质,也是百年清华释放出来的启示:人云亦云,不叫创新;专家、权威说了,自己再说出来不叫创新。真正的创新是世上本就没有的,一种属于自我的东西。而这种独立意识在四大国学导师之一的清华人赵元任先生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赵元任先生是现代汉语语言学的开山鼻祖,也是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先行者,其对语言有着深刻的认识,在语言研究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赵元任先生开创性地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调查汉语方言,他借鉴西方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另一个角度解释语言学问题,使那些让人难以理解和解释的问题拥有了合理准确的答案。赵元任先生的这种学术创新精神还体现在其他方面,他不仅是“现代语言学之父”,还是现代音乐的先驱。赵元任是我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着名的音乐家。萧友梅称其为“中国的舒伯特”,并称他替我国音乐界开创了一个新纪元。赵元任还创造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如《劳动歌》、《新诗歌集》、《我们不卖日本货》等等,表达了无限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下层人民的同情,追求个性解放,成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典范。所以创新必须要有独立意识,没有独立意识的创新,就是天方夜谭。
第二,自由的创新精神。若没有天马行空的思维,没有自由,不去挑战传统的束缚或秩序,创新从何谈起呢?凡是自由都要付出代价,不随波逐流,就注定要偏离主流,违背传统,离经叛道。而清华作为中国顶尖学术阵地,如果没有了自由,那么创新就如同纸上谈兵。凡是学术都需要有天马行空的思维和自由,这样才能做到比前人更强,才能创造更新,才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清华最初的校训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后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句话因为梁启超先生在清华的演讲而名扬天下,故后来就使用了它作为清华校训。而自由的创新精神是由清华的终身校长梅贻琦带到清华的,他确立了清华“学术自由、民主管理、教授治校、通才教育”的教育管理方针。在他任清华校长期间,鼓励中西学术交流,积极支持教师出国讲学以及在国外发表论文。学术的自由探讨之风盛行,清华也因此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学术自由也在清华成为一种亘古不变的风气。挑战主流、权威的自由思想,在社会的科技创新、思想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是少不了的。如果没有自由思想,那么人们将会变得唯唯诺诺,使人云亦云、溜须拍马、得过且过之风盛行,社会将不堪入目。所以清华传递给我们的“要创新必须自由思想”是我们所需要的正能量。
第三,与时俱进的新规范。所谓新规范就是对旧规范的突破与超越,让规范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规范是一个社会必不可少的。在清华,新规范不断代替旧规范,做到因材施教,物尽其才,人尽其用;按照新规范编写教材,做到与时俱进,最大程度地释放出教学的活力。这才使得清华之流能源远流长,成就百年大业。
由此可见,百年清华最吸引我们的不是闪耀光芒的历史,而是在清华发展中流淌出来可供我们吸收和学习的创新因子,拥有独特的创新精神,具有独立意识的创新、自由思想的创新以及与时俱进的新规范,是百年清华给予现代人的正能量。
校长感言:缺少创新的清华将“一事无成”
清华大学校长、学位委员会主席顾秉林在清华毕业生的临别赠言中要求学生:“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要自觉地把创新意识融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创造创新成果。”顾秉林校长还特别强调:“当前中国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以及社会经济领域的快速发展和提升中,需要清华学子贡献创新的思想和理念,同时也为大家做出创新性成果提供了很好的实践舞台。”在清华,老师们倡导和实施“创新性实践教育”,让清华学子在研究实践中锻炼和提高创新能力。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曾维康同学,不辞辛劳,跨越多个省区,采访了江汉平原上一个小村子里在全国各地生活和打工的26名村民,写出了一部25万字的村落乡民口述史,真切地展示了当代中国的农民形象,这篇论文成为同期毕业生中最独特的毕业论文之一,这就是清华学子将创新应用于实践最好的例证。
假如没有了创新,清华将会变成什么样?想象一下,清华回到建校初始,清华学子没有任何追求,也没有任何梦想和信念,那么那些从清华走出来的学子就不会成为谈经论道、羽扇纶巾的大师,也不会再有清华的荣辱沉浮和风云传奇,也许它会在历史的风雨中变成一粒尘埃,短暂地出现后,逐渐被人们遗忘,新中国的历史也许会被重新编撰。
假如没有创新,我国许多高难度的桥梁难以搭建,交通也不会如今天这样方便。我国着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正是通过果敢的智慧和创新的思维,克服了桥梁搭建的一个个难关,修建了着名的钱塘江大桥,极大地方便了抗日军用物资的运输。假如没有创新,我们还在过着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落后生活。
汽车大王福特自幼帮父亲在农场干活时,就时常会在头脑中幻想将来会有一种能够在路上行走的机器,这种机器可以代替牲口和人力。谁也没有想到,他真的成为了影响全世界的人,他的发明,改变了全世界人民的生活,结束了人们交通基本靠走的尴尬局面。他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别人要三年才能完成的机械练习,随后又花了两年的时间研究蒸气原理,试图实现他的目标,然而却没成功。后来他又投入到汽油机的研究上来,梦想着制造出一部汽车。福特的创意让大发明家爱迪生非常欣赏,于是,邀请他到底特律担任工程师。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在29岁时,福特成功地制造出第一部汽车的引擎。今日的美国,平均每个家庭都有一部以上的汽车;今日的车城底特律,已成为美国最大的产业城市之一。必须承认,正是有了福特这样敢想敢做敢创新的有为青年,才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生活更加方便。
创新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学校的命运,甚至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1900年,着名教授普朗克和儿子在花园里散步,他神情沮丧,很遗憾地对儿子说:“孩子,十分遗憾,今天有个发现,它和牛顿的发现同样重要。”他提出了量子力学假设及普朗克公式。但是他十分沮丧,因为这一发现破坏了他一直崇拜并虔诚地信奉为权威的牛顿的完美理论。于是,他最后宣布取消自己的假设。人类本应因权威而受益,却不料竟因权威而受害,由此使物理学理论停滞了几十年。相反,25岁的爱因斯坦却敢于冲破权威圣圈,大胆突进,赞赏普朗克假设并向纵深引申,提出了光量子理论,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础。随后又锐意攻克了牛顿的绝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论,创立了震惊世界的相对论,一举成名,成了一个更伟大的权威。
由此可见,敢于创新,打破权威,人们的命运也会随之改变。众所周知,清华建校是用“庚子赔款”的退款建立的,但是有个不为人知的事实,美国承认向中国索取赔款过多,同意退还部分款项。中国官员去要这笔赔款时,眼看美国退还的可能性不大,中国官员就提出了一个创新性的主意,用赔款建立游美学务处,设立清华学堂为留美培训学校,帮助中国发展教育事业。由此,清华大学诞生。它为新中国输送了大量的栋梁之才,从而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清华最大的贡献就是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不同类型的创新型人才,他们在祖国的各个行业各尽其才,充分发挥其创造性思维,使得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变得春意盎然,这其中包括政治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科学家、老师……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创新精神,因为在这一创新精神的指引下,清华人获得了超强的正能量,所以他们才有了非凡的未来。而清华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尤其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培育清华学子自信、诚信、激情、坚持不懈的信念,勇于承担责任,这就是清华历经百年而不衰的精髓所在。假如清华的人文精神里没有了创新,那么清华就会一事无成。不仅清华是这样,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甚至是我们个人,假如没有了创新,那么国将不国,会重新回到落后挨打的局面,我们的民族也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个人将变得唯唯诺诺,毫无生气。没有了创新,世界就会不再进步和发展。因此,人们不能失去创新,我们要与时代同行,以创新为指导,不断发展科学文化技术,让社会不断进步,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使命和梦想赋予了清华创新正能量
近代中国国家积弱、民族多灾多难,清华就在这样大的历史背景下蒙着国耻,应运而生。1911年,游美学务处正式改名为清华学堂。从清华建校至今,已经历经了一个世纪的风雨。在国难之中诞生的清华,像一个嗷嗷待哺的羔羊,需要社会各界的哺育才能茁壮成长。正因如此,一代代清华人都牢记国耻,以救国兴邦为己任,将个人的梦想融入到民族崛起、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正是这样的历史使命,激励着清华人不断创新,不断创造,清华人将个人的梦想和追求融入到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中,形成了一股只属于清华的创新正能量。马克思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以及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吴有训是我国着名的物理学家、教育家,他出国留学时,我国的科学技术极其落后,正是这样的历史背景,使他毅然奔赴美国学习电子管生产技术,学业结束后,吴有训坚决回绝了自己导师的邀请回到了祖国。后来,吴有训在物理学、化学、数学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为当时的物理学指明了发展方向。由此看出,如果没有清华传统的特殊使命感,怎么会有吴有训如此卓越的成就呢?
幸福人生全球教育集团董事局主席杜士扬说:“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是彻彻底底地了解自己的追求和梦想,并依托自己的天性和才华,让梦想得到实现,让才华得到彰显。”正是因为梦想,人们才在人生路上不断地创造,超越自我,成就辉煌,而清华的传奇则不断地向世人传达着这种正能量。正是清华人凝聚而成的精神能量推动着他们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不断地进行创新、突破,取得一个个骄人的成绩,同时也成就了今天的百年清华,这种正能量让清华人感到无比的自豪。
“谁还记得童年阳光里那一朵蝴蝶花,它在你头上美丽地盛开,洋溢着天真无瑕。”当这美妙的音乐传到耳朵里的时候,人们都会情不自禁想起那个清华的追梦少年——卢庚戌。卢庚戌1989年以营口市第一名的成绩进入清华,在清华园,他贪婪地学习文化知识,在一次校园歌手大赛上,卢庚戌意外地发现了自己的歌唱天赋,并找到了一种被称为梦想的东西,这种东西能够全新地、酣畅淋漓地表达自己的人生,卢庚戌是如此着迷。可是毕业后,卢庚戌进入了纺织行业工作,这一切离他的梦想越来越远,没有吉他、没有歌声的生活让他无所适从,每天都无精打采。经过慎重的思考,他决定辞职,去追逐自己的梦想。为此他父亲苦口婆心地劝他,让他不要“不务正业”。女朋友还挖苦他说:“你长得又不漂亮,不要一天到晚做白日梦,好不好?”卢庚戌这样回答女友:“一个人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才能发挥他最大的潜能,人丑和我的歌曲没有关系,我的歌曲迟早都会被大众认识的,请支持我。”之后卢庚戌开始了他的寻梦生涯。上天总是不会辜负有心人的,卢庚戌在一次演出中引起了喜洋洋公司老板的注意,于是他成为了喜洋洋旗下的一名歌手,并在1999年创作了自己的第一张专辑《未来的未来》,2001年与自己的校友李健组成了着名的组合“水木年华”。在梦想的指引下,卢庚戌才思如涌,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歌曲,如校园民谣经典《蝴蝶花》,毕业歌曲《启程》、《再见了,最爱的人》等。因为梦想,卢庚戌创作出了大量的经典歌曲,他的这种逐梦精神影响了一届又一届的清华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