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清华正能量
23450800000011

第11章 目标正能量(2)

在考大学的时候,历史系和中文系教授非常欣赏钱伟长的作文和历史答卷。而他的理科成绩三科相加,总分还不到100分。想要弃文学理,这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当时,担任清华大学物理系系主任的吴有训教授在知道了钱伟长的事之后,也力劝钱伟长学文科,并告诫他国家和民族同样需要优秀的人去学习中国文学和历史。但是弃文从理,是钱伟长经过长期反复思考才作出的决定,因为“科学救国”是他内心热切期望的,他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经过与钱伟长一个多星期的恳谈,吴有训教授终于同意他暂时就读于物理系学习物理学,但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对于理科基础非常差的钱伟长来说,可谓是十分苛刻的:他必须保证在学年结束之前,物理和微积分的成绩同时超过70分,同时还必须选修化学,加强体育锻炼,强健体魄,这样才能继续学习物理学。这就意味着当时身体羸弱的钱伟长每周除正常上课之外,还必须参加两个下午的物理实验和两个下午的化学实验,以及课外的身体锻炼。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钱伟长只能加倍努力去克服困难,以达到吴有训教授的要求,否则,他就必须转学中文系或者历史系等其他学科。

在这个学期里,钱伟长除学习正课和做实验之外,还要补习英文和中学的一些基础数学、物理知识。他每天苦读不辍。在这个学期里,除了他自己苦学之外,吴有训教授也时常会在课业上给予他指导。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中,钱伟长各科都及格了,学年终了时各科成绩达到了70多分,实现了对吴有训教授的承诺,实现了他入学时的保证。

四年之后,钱伟长凭借优异的成绩从清华大学物理系顺利毕业,其后又赴美留学。正是科学救国的目标一直激励着他,才使他在后来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的科学成就,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由此可见,一个人为自己的未来订立一个目标的重要性。钱伟长身处国破家亡的危难时期,当时的中国处于危急关头,他放弃自己擅长的文科,以科学救国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地迈进,最终为国家的振兴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古语有云:“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一个人求学,必须要有一个志向,一个目标,清楚地知道自己求学的目的;不学习,就没有广博的知识,没有明确目标、方向,就无法达到求学的目的。每个人都应该如此,确定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才能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才能有目的地去行动,向着自己的目标进发,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一个人的目标,是一个人价值的最终体现。想要在人生的舞台上画出完美的人生轨迹,就要早早地确立自己的志向,沿着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在父母的眼中,抚养自己的孩子长大成才就是最能够实现人生价值的目标,所以无数的父母呕心沥血地工作,只为了能够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而作为儿女,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并努力去实现它,以此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这也是作为子女的人生价值的体现。

选择清华本身就是一个远大的志向。一个人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最初立下的志向。就如同周恩来从小就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一样,当他立下这样的志向之后,一直在为实现自己的志向不断地努力,最终成为了国家总理。所以,立志,就应该高远!

确立目标,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去做

每一个目标的确立,都伴随着自己各种各样的愿望,而每一个愿望又会催生出一个全新的目标。一个人的一生中,都有一个生活理想,希望自己以后能够过上什么样的生活。由于想要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从而确立了各种人生目标,在追求各种目标的过程中逐渐地实现自己想要的生活。每一个梦想的实现都是由许许多多个小目标堆积而成,所以实现人生的目标,就需要人们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清华学子张华刚入学时,发现学校里的每个人都很忙碌,同在家想象中轻松的大学生活有很大的差距。他的心中有了一点点莫名的失落,后来,他慢慢融入到了清华这个大集体中,逐渐对清华的一切有所了解。他发现清华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确实很严格,严格到了体育成绩不过关就不能考研的地步。但这只是一方面,在清华,学校对学生的整体素质要求很高,不单单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灌输,更加注重学生在思想意志和体魄品德上的培养。在学习中,更多的时间是留给学生们自学的,他们努力地学习专业内的知识,以及专业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每个清华学子的心中都牢记着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清华氛围的影响下,他们纷纷确定了自己今后的人生目标,开始紧张地学习,努力实现一个个小目标,以期能够早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直到此时,张华才明白,原来他们的忙碌都是在为自己的目标努力,他们将人生目标分成了一个又一个小目标,然后,在日常的学习中一点一点地去实现。终于他领悟了,自己来到大学,也同样是人生中的一个目标,一个节点,但不会是终点,要实现真正的人生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于是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成为清华忙碌的一员。

做事踏实,一步一个脚印,是一种端正的生活态度。踏踏实实,是实现目标的基本前提,是一个人的使命感、责任感的体现。

有一位清华学子,刚到清华的时候,非常傲气,因为自己考上了全中国最好的大学,美好的人生在向他招手。于是平时与人交谈的过程中,他总是流露出一丝不可一世的神态。一次他用高高在上的语气和人聊天的时候,正好碰到了他的教授李宏彬。李宏彬教授听到他同别人交谈时流露的语气并没有说什么,只是看了他一眼就走开了。

第二天,正好有李宏彬教授的课。教授讲完课后,给班上的同学讲了自己小时候的一件事情:

李宏彬年幼的时候,一次,父亲有事耽搁了,要晚一点回家。他就自己做饭,他想要炒一盘青椒肉丝,于是他飞快地切好菜,准备下锅,但是,他的动作太快了,一不小心将菜撒了一地。他十分懊恼。这时父亲回来了,看到了这一切。

父亲没有说什么,而是将撒在地上的菜重新洗好,又不紧不慢地将菜切得薄厚适中,非常整齐。然后,开始做菜,同样不紧不慢,把火候控制得很好,一会儿一盘香味扑鼻的青椒肉丝就出锅了。

吃完饭后,父亲告诉他:“做人做事都要踏实,我知道你会炒菜,而且味道也很不错,但是这并不是说你就不需要小心。哪怕就是简简单单的炒菜,也要踏踏实实地做好。”

讲到这里,李宏彬教授话锋一转说:“我看到有很多同学,进入大学已经好几个月了,却还是没有将自己的心沉下来。这样是很危险的。希望你们能够谨言慎行,好好规划自己的人生,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下去。好了,这个蹩脚的故事就讲到这了。”

这位学生后来在日记里这样写道:“我知道教授没有针对我,因为不是我一个人会这样。但是我清楚地知道,他讲的这个蹩脚的故事,同样是想告诉我,考入清华并不意味着我的将来就一帆风顺了,后面还有许许多多的事情要我去做。考入清华的人很多,但是读了清华,后来表现平平的人也不少。做人做事要踏实,每一步都要好好地去走。

“我醒悟了,在后来的日子里,我重新确认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将人生目标分解成了一个个小目标,一步一步地去实现。我终于取得了今天的成就。我觉得我能够在毕业之后,组建自己的公司,全都要感谢李教授那个蹩脚的故事。还有他那句话:谨言慎行,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一个人每走一步,都会留下一个脚印。走过的道路或平坦,或泥泞,但重要的是要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让每一个脚印不论是深是浅都清晰平整,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实实。人们每次抬脚,都不知道下一步会踩在什么样的路上,没有踩上去之前,谁也不知道这脚下的路,是松是软,能做的是每一步都踏踏实实地走好。

过去是无法追回的,人们能够把握的只有现在。以前的道路不管走得如何都无法改变了,但是以后的道路还未启程,每个人都可以决定自己的下一步怎么去走。不管走得是快,还是慢,都要走得平平稳稳,使自己的人生目标能够一个一个地得以实现。

一个人要想成功,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必须要有每一步都要走得踏实的心态。

如同清华教授李宏彬所言,一个人的目标在确定了之后就要踏踏实实地走下去,一步一个脚印,不要因为自己取得了一些成就就骄傲了,即使在最好的学校里面也会存在平庸的学生,不想平庸,就要踏踏实实做事,勤勤恳恳做人。

清华法则:快人一步实现自己的目标

人们有了目标之后,就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向目标迈进。实现目标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如何才能比别人更快实现自己的目标,让自己做得更好呢?

每个人都希望走捷径,在这个世界上也确实有捷径可以走。但是,人们却很少去考虑,什么样的道路可以被称为捷径呢?当然是很少有人能够走得通的道路,才能够被称为捷径。

考入清华是走上人生通途的捷径。中国有几百万的考生,能够考入清华,或者是与清华相类似的学校的考生又有多少呢?对于很多人来说,考入清华的难度无限大。考清华这条捷径,又有多少人能够走呢?

清华的社会学家孙立平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研究人们如何才能够更快地到达道路的终点。他找来了一群人,将他们分为三批,要求他们分别从三个起点出发。三个起点到终点的距离是一样的,但是孙立平给予这三批人的条件却是不同的。

第一批人被告知了终点的名字和路程,但在路边没有任何的里程指示牌,他们只能依靠自己的经验,估计行程消耗的时间和行走距离。当行走到了一半路程的时候,大多数人就开始想知道他们已经走了多远了,还有多久才能到达终点。其中有人比较有经验,他说:“我们大概已经走了一半的路程。”于是大家又结伴向前走去。当走完整个路程的五分之三的时候,大家的情绪已经非常低落了,他们都感觉自己已经累得不行了,而且似乎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这时又有人说:“快到终点了!”大家又振作起来加快了脚步,走向终点。

第二批人既不知道终点的名字,也不知道要行走的路程有多远,只被告知跟着向导一直走下去就是了。随后他们就出发了,刚走了四五里路就有人开始叫苦,走了二分之一路程的时候,有的人已经变得很急躁,开始发牢骚了,他们抱怨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头,为什么要走这么远的路。走了五分之四的时候,有的人甚至在路边停下来不想再走了,越靠近终点,他们的情绪越低落,最后甚至有人开始咆哮了。走到终点的时候,这批人的情绪非常沮丧。

第三批人的准备是最齐全的,他们不仅知道终点的具体名字、实际路程,还知道在公路上每隔一公里就有一个指示牌,实验者们一边走,一边看着指示牌,每当走完一公里,心中就升腾起一丝快乐。在行程中,实验者们有说有笑,一路走来情绪高涨,在不知不觉中路途的疲劳就被忘记了。每个人都保持着开心且平和的心态走到了终点。

实验结束之后,孙立平将三批人的实验结果拿过来对比。发现第三批人所用的时间是最短的,每一个人的情绪都比较平稳;第二批人所用的时间是最长的,并且还有部分人中途就离开了。另外,在这群人之中很多人都非常沮丧、烦躁。

最后他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当人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目标和实现目标所需要经历的过程之后,就能够更快更好地到达终点。当一个人的行动有了明确的目标之后,他就能将自己的行动与目标不断地加以对比,了解自己还要做些什么才能够到达终点。在他们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前进的速度与达到目标所耗费的时间时,他的行动能力就会得到极大的强化和维持,并且能够自觉地克服重重关卡,不断地努力,最终达到自己的目标。

从这个实验中,孙立平教授告诉了人们这样一个道理:快速达到自己目标的方法,就是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目标。因为只有对自己的目标有了一个清晰而准确的概念,才能指引自己稳步前进。

当一个人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后,就要着手去完成这个目标。但是在真正开始实现之前,还必须要做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人们需要了解自己的目标,估计一下自己的目标大概需要努力多久才能实现。一个清晰的目标会告诉你,你前进的方向在哪里。在努力奋斗的过程中,一个清晰的人生目标就会不断地提醒自己,自己的目标不是幻想,而是一个通过努力就能够达到的人生理想,是实实在在可以实现的。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目标,就像是黑暗中的灯塔,指引着生命之舟不断地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其次,人们需要了解自己达到目标要经历怎样的过程。通向目标的路可能有很多,但是走向目标的路线有一条就足够了。所以,确定目标之后就要对实现人生目标的路线进行选择。在选择道路方面,可以罗列出几条可行的道路,然后从中选出一条最合适的作为主线,其他的道路作为备用路线,以防自己在一条路上遇到了因不可抗力而造成的阻挠时,可以换一条路“曲线救国”。

再次,对自己的目标进行分解。将最终的人生目标分解成一个又一个的小目标,作为路标,里程碑安排在人生行进的道路上。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个人在努力奋斗的时候,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实现的人生目标,目前已经达到了多少,距离终点还有多少任务要完成。而且,每一次完成一个小目标,便会有一些小小的成就感,安抚跋涉在人生旅途中疲惫的心灵,从而有力量继续前行。这样,一个又一个小目标的实现,小的成功不断地累积起来,最终会堆叠成一个巨大的成功,此时也就意味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已经实现了。

最后,在清晰了解了自己的目标之后,就要考虑自己达到目标将要花费多少时间。每一个人生目标的实现,都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要做好长期奋斗的心理准备。道路漫长,一路上坎坷遍布,很多的时候需要一个人扛过去。早做准备,知道要达到目标大概需要的时间,那么在努力奋斗的过程中,就会不停地给自己鼓励,增强自身的正能量,坚定继续向前的勇气与信心。

一个人的人生目标可能会很大,不是很容易实现。那么可以考虑将这个大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目标去实现。确定了目标之后,要做一些必要的准备,让自己知道要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才能够比较快地实现目标。只有详细地了解实现目标需要花费的时间,然后再努力地去拼搏,这样才能够更快地让目标得以实现。

就如同清华教授所做的实验那样,当一个人清楚地知道了自己的目标所在,达到目标需要花费的时间和自己在道路上的每一个小的目标节点,那么就会更加轻松愉快地到达终点。由此可见,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做一个全面了解,细致规划,是实现人生目标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