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王进喜的故事
23431800000016

第16章 超过美国人

1966年的5月,正是北国春暖花开的时节。大庆油田传遍一个喜讯:周恩来总理来到大庆了!

周总理精神矍铄,满面春风,他视察了钻井队、采油队、输油站、工农村。这一天,他在油田领导和铁人的陪同下,来到会战时打下第一口井的井场。

井场上人欢机鸣,热闹非凡:“大庆会战第一口油井”的标牌在春日的阳光下,显得更加光耀夺目。井场以热情洋溢的风貌等待着总理的检阅。

周总理在井场上迈着坚实的脚步,目光深情地注视着油田的一切。他的脸上挂满了亲切和蔼的笑容。

走着,走着,总理忽然转过身来,握住身后王铁人的手,用约显激动的声音说道:“王进喜同志,我代表祖国和人民谢谢你呵!中国多少年来都是戴着贫油的帽子,一直是靠洋油过日子,现在已经把贫油的帽子甩到太平洋去了,石油已经基本自给,这是你们用人拉肩扛的精神创造出来的,你们为人民立了大功呵!”

“总理!”铁人心头一振,一股股热流往上直涌。他鼻子一酸,泪水盈满了眼眶。他真是激动呵,自个儿是普普通通的工人,只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做了一点应该做的事,却得到总理这么高的评价。他觉得自己很惭愧,离党的要求还很远啊!霎那间,他只觉得自己的喉咙被什么东西堵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周总理脸含笑容,轻轻地摇摇铁人的手,亲切地说:“你是个铁人,但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你可不能把自己累垮了!”

铁人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眼泪突然从眼眶里如泉水般地奔涌而出,他不知怎么回答才好,只是握住周总理的手,一个劲地摇。半天,他才说出一句话:“总理,你放心吧……”

在一旁的党委书记告诉总理:“铁人的干劲大着哩,苏联有个钻井队,一年打井四五万米,就被授予‘国家功勋钻井队’,照片到处挂,喇叭到处吹,铁人带领的一二○五钻井队和兄弟的一二○二钻井队,劲一鼓,在1961年就超过了他们。

“是嘛,咱们中国也有功勋队呀!”周总理高兴地说。

铁人心情平静下来,他向总理汇报说:“超过了苏联的功勋队,还没赶上美国的‘王牌队’,听说他们一年能打井9万多米,我们正计划超过他们。”

周总理感兴趣地问:“有信心跟美国人打擂台吗?”

“有!”铁人信心十足地说,“我们计划在上半年打出5万米,全年打井10万米。”

“半年5万米,好呵!钻井工人有志气,敢攀世界高峰。”周总理听了非常高兴,连声叫好。他走到“大庆会战第一口井”的牌子下,伸出手来,拍了拍,说:“有了打这口井的精神,我相信你们这个擂台赢定了。”

总理要走了,他对铁人说:“你们要是拿下5万米,请告诉我,你给我发电报。我一定替你向毛主席报喜。”

铁人使劲地点点头。

半年打井5万米,一年打井10万米,说起来容易,干起来可不简单呵!

大队开干部会,有人担心地说:“与外国人比赛,这是自个儿给自个儿加压力呵。”

铁人充满感情地答道:“没有油,国家有压力,我们要自觉地分担这个压力。一般的压力还不够,要承担100吨的压力,1000吨的压力。”他停顿了片刻,继续说,“咱们国家还是‘一穷二白’,要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这副担子不能都压在国家领导人身上,我们大家都要有压力。有压力就有干劲,有压力就有办法。这压力是我们自觉自愿加上的。这压力就是我们石油工人对党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的高度政治责任心。”

铁人的话,句句字字铿锵有力、落地有声,使在场的人心里也觉得热乎乎,大家几乎是不约而同的说道:“队长,听您的,咱们干!”

“好!”铁人举起了臂膀,捏紧拳头,猛力一击,桌子上的茶壶、茶碗、文件一齐飞了起来,叫了起来,“还是让○五和○二两个标杆队先上。咱们几个人分头下去,现场办公,帮井队出主意,想办法,总结出经验来。”

会一散,铁人就把铺盖卷背到。五队去了。

铁人心里急着呢,白天和工人们一起干活,晚上就在灯下琢磨着快速打井的办法。那盏灯天天亮得很晚,很晚。大伙儿心痛着老队长,一有空就往铁人屋里跑,帮着出主意。

这天晚上,工人们又来串门儿。铁人对大伙说:“打井主要是靠设备,外国人设备先进,咱们用的还是40年代的设备,都老掉牙了,可自会战以来咱打的井已有几百口了,有的一口井只二三天,有的一口井却要七八天,咱琢磨着除了设备的原因外,还有地层情况的影响。”

铁人的话引起大伙儿热烈的讨论。各人都发表着自己的意见。

“是啊,有的复杂地层,软打没有用,硬打也不行。”有人说。

“咱钻井工有时真像个盲人,对地下情况不了解,只好闭着眼睛往里钻啦!”也有人说。

“有时也实在钻得轻松,可时间也没抠下来。”更多的人附和着。

……

铁人听着同志们的议论,心里踏实多了。国家困难,设备一时半刻是难以更新的。但是,如果能够了解地下情况,根据地层变化规律,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是能够提高进尺速度的。他估摸着,要下功夫把油田的地质情况弄清楚。他知道,要跟外国人比试,除了硬拼,还得讲科学。

第二天,铁人就带上两个人又往其他钻井队上跑,到一个队就看地层标样,了解地质情况,请他们介绍打井经验。他们跑了一个井队又一个井队,上十天时间,跑了十几个队,各种数据记了两大本。他们又拿着这第一手资料去找油田的地质工程师,硬是在很短的时间里,弄出了一套完整的油田地质情况示意图。

这下子,铁人可乐了。他回到井队,领着工人们根据地质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边干边摸索,提出了一套科学的快速打井方法:地层松软速决战,猛打;地层复杂游击战,巧打;大段泥岩进攻战,狠打;地层坚硬持久战,稳打。

果然,这办法有效。两个试验队从日进尺五六百米,一下子升到七八百米。

“队长,这下您该歇歇了!”同志们关切地说。

铁人这一阵子真是操碎了心,大家看到他泥里爬,雨里滚,使得关节炎日益加重,饱一餐,饿一顿,胃痛得常常使他这条铁汉子也支撑不住了。稍有好转,他就又不要命地干,人已经瘦得不成形了。

但铁人哪能歇得住呢?日进尺七八百米,离目标还远着呢。他眼睛盯着的是日进尺1000米,年进尺10万米。

“下一步只有挖设备的潜力了。”铁人想。

铁人站在高高的井架下,心里感到充实多了。他曾伴随着这井架,这井架下的钻机,这钻机里的钻杆,这钻杆下的钻头,度过了多少个风风雨雨的日子。它曾经给自己带来过多少快乐和希望呵。他太熟悉它们了,像熟悉自己的那顶老羊皮帽和老羊皮袄。叫它憋足劲儿,一起干,一起去追赶地球那边的美国佬,铁人充满了信心。

钻机在轰隆隆地吼叫着,钻杆一根一根地打进了地底,100米,200米……突然“咔嚓”一声,钻机停了。

“钻头坏了。”

铁人眉头一皱,急步上前,指挥工人换钻头。

起钻机在“呼噜噜”地旋转,一根钻杆取出来了,又一根钻杆取出来了……大伙儿忙活了几个小时,才把钻头换好,然后又把钻杆一根根地放下去。

有个年轻人累得喘不过气来,坐在钻杆上没精打采地说:“该死的钻头,总是坏!”

“钻头!”铁人突然产生了个念头,要是能够改进钻头,做到少换或不换,不就可以大大节省时间,提高钻井速度吗?

想到这儿,铁人兴奋极了,他照那个年轻人的后脑勺拍了一巴掌,笑着说:“好样的,这回你可立了头一功呵!”

“我?”年轻人摸着后脑勺,瞪着一双大眼,还不明白发生了啥事。

当天晚上,钻井队就向工人们发出了“改进钻头,提高质量”的号召。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那个年轻人这才恍然大悟。他一溜烟地跑回屋子里,关起门来搞起了新钻头设计。

第二夫早晨,大伙儿到食堂吃饭,咦!这是什么馒头?全成了钻头模型,各式各样,精巧至极。

“谁出的主意?”铁人手里拿着“钻头”馒头,细细地欣赏着,半天也舍不得吃。

炊事员把那青年人拉过来,笑着说:“是我们的得意之作。”

“真有你们的!”铁人一口啃掉了半个“钻头”,称赞地说。

大伙儿蜂拥而上,把满蒸笼的“钻头”全抢光了。

这一下子可热闹了,全队上下人人都成了“设计师”、“发明家”。泥巴捏的,石头敲的,萝卜削的各式各样的钻头模型,摆满了井队办公室。

经过筛选,很快试制出了十几种优质新式钻头。

一个又一个的新式钻头投入了使用,奇迹出现了,有的井只用三四个钻头使钻成功了,有的只用二三个钻头。有的钻头甚至进尺1000米还没坏。

钻井速度加快了,一二○五队和一二○二队在这一年里,双双打井10万米,超过了美国的“王牌”钻井队。

与洋人的“擂台”打赢了,铁人没有忘记给周总理许下的诺言,他准备向北京发电报,向毛主席报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