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结婚,至今已渡过51个春秋岁月。在人生旅途中走过康庄大道,也走过坎坷小路。到了晚年,不免常常在散步中想起当年如同过眼云烟的一些经历。所幸的是:我们事业有成,还有儿女双双齐奋进。如今,他们已在国内外成家立业,并在各自事业上为人类社会作出不少贡献。每忆及此,深感我们没有虚度年华也没有碌碌无为,而感到十分高兴,心情十分舒畅。此时真像注射了一支兴奋良药,在精神上增添了巨大的活力。心理学早已阐明“精神愉快能增寿”的机理,而且古今中外都有“心情舒畅、乐观的人多是健康长寿”的共识。
从我们的实践中,也可说明“和老伴散步确有延年益寿之功”。老人应和自己老伴经常朝夕相伴出门散步一两个小时。这不但可以感受那“老年夕阳红”的美好时光,而且还可以延年益寿。多幸福啊!
保胃之方
胃是人体临时“仓库”。它的功能失调,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身体健康。所以必须保护好你的胃。怎样才能保护好你的胃呢?其法如下:
1. 不要使胃受饥挨饿。食物在胃内被消化排空后,胃仍在继续蠕动,分泌胃酸。如果长时间不吃食物,胃壁黏膜会因过度摩擦和胃酸侵蚀而受到损伤。患有胃病的人,还会因此而加重病情。
2. 用餐时应该细嚼慢咽。吃大块或较硬食物时,如果未经充分咬烂就咽下去,就会损伤食道黏膜,还会加重胃的消化负担,引发消化不良等疾患。
3. 不吃强烈刺激性食物。胃虽是食物临时贮场所,但遇到过辣、过酸、或高浓度酒精时,会使胃壁产生痉挛,损伤胃壁黏膜,发生胃病。
4. 不可暴饮暴食。否则易诱发胰腺炎、胃扩张、胃溃疡和胃出血。
5. 平时要保持心情舒畅。胃是受神经支配的,精神过度紧张会严重影响胃的消化功能,产生溃疡。医学记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列宁格勒人民因长期受到战火威胁,精神极度紧张,胃溃疡发病率成倍增长。
6. 要遵医嘱服药。有些较强的酸性、碱性药物,对胃黏膜有强烈刺激作用,因此都要按照医嘱饭前或饭后服药,以免造成胃黏膜不必要的损伤。
7. 不吃不卫生和变质食物。不卫生和变质食物多伴有细菌和毒素。吃这些食物等于“引狼入室”,导致发生急性胃肠炎和食物中毒。
8. 食物要烧熟煮透。现代医学证明,胃窦炎和胃溃疡多数是由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熟食,才能预防这些疾病。
在饮食中,若能注意以上8点建议,就不会患胃肠道疾病了。这也是保持身体健康重要的一个方面,希望善自为之。
健康三要诀
朋友你想健康长寿吗?那就请你遵循健康三要诀。“戒忧郁,慎饮食,保精气。”何以称为健康三要诀呢?
首先请回忆一下你自己的生理功能概况。人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彼此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为用,就像国家各个职能部门一样,既有各自的独立职责,又要服从于国家全局。五脏六腑藏于体腔内,体腔有上、中、下三部(即三焦)之分,其各部的功能,前人谓之“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是对人体生理功能的概括描述。
所谓“上焦如雾”,就是指人体内心、肺两脏的气化功能,将营养物质像雾露润泽禾苗一样地分散到周身,营养机体。如果交通不畅通,物质怎能运送到各地。人要保持“上焦如雾”的功能正常,调畅气机是关键。古人有“悲忧伤肺”之说,愁忧不解,会使肺气郁闭,肝失疏泄。“肺主气”,“心主血”,气血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气血的运行除了靠经络的运输外,还要依赖气的推动、肝的疏泄,才能“洒陈于六腑,和调于五脏”,“水津四布,五经并行”。因此,戒忧郁是保持人体上焦气机调畅的关键。怎样才能做到戒忧郁呢?用古人之话说,就是要“恬淡虚无”,“高下不相慕”。人都有情志活动,喜怒哀乐,人皆有之,但以常为贵。若过度长时期的悲忧,就会导致肺气郁闭,耗伤肺气肺津,结果主气之功能减弱,难于敷布精微物质(包括正常水液)营养周身,诸脏亦虚,像《红楼梦》中林黛玉那样,成天悲忧欲哭,泣不成声,岂不夭折。人总是有思想的,有喜也有忧,但要有情操,要在喜怒哀乐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去顺应自然,顺应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当忧则忧,该喜则喜,喜怒有常,七情协调,脏腑安和,才会获得健康。
“所谓中焦如沤”,就是指人体脾胃对饮食的受纳腐熟功能。这种功能就像日常生活中用蒸笼蒸干饭一样,要有米有水,通过加温到一定程度,就由生米煮成熟饭,供人们食用。古人早就认识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这种“游溢”、输散功能,就是所谓“中焦如沤”,说明人的脾胃有发酵分解的作用。民以食为天,“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脾胃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是每一个人出生后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这种“如沤”的功能就像农作物需要养料一样,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常言道,人是有血有肉的躯体,称年轻的为血气方刚的小伙子。这气血从何而来?即是“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以濡养温煦形体百骸。要保证“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的功能正常,就要做到食饮有节,既不能“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亦不能“饿其体,形其劳”,食饮有节,以需为贵。故言“慎饮食”,以保持脾胃功能正常,“有胃气则生”。
精、气、神是人之三宝,精气活动就是人的生命活动力的外在表现。精气藏于肾,通过脏腑功能而表现于外。肾藏精,为“先天之本”,精血互生。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和原动力,只宜封藏,不可耗泄。如果耗泄太过,就会使人头晕眼花,腰酸腿软,记忆力减退,所谓肾虚之征也。保精气,就是爱惜和保存肾中精气,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保精气,就要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欲竭其精”,才能神与形俱。五脏精气旺盛,肾才有精可藏,五脏盛乃能泄。人要怎样才能保持精气旺盛呢?除了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外,更要重视后天的培养,加强锻炼和适当地补充营养,动静结合,脏腑功能旺盛,体魄强壮,有利有节,精气充盈,生命力亦旺盛。
所谓“下焦如渎”,就像分管水利的官员,对蓄水、保水、排水、灌溉起协调作用。人体“下焦如渎”,具体指肾和膀胱的功能。人体内精气和有用的水液经蒸腾汽化敷布作用于全身,无用的水液则经膀胱、尿道排出体外;另是指肾的开合作用,二便应有开有合,协调平衡,精关亦应开合动态平衡。肾应有精藏,亦应有功能活动,否则男子就会成阳痿,或无精症、少精症,女子则性欲低下,无排卵,宫寒不孕等。所谓保,就是要有利有节,不可耗泄。疾病治疗时亦然,利尿亦不可过甚,以防伤精耗液。精气与人的生命活动关系极密切,精气盛则人的生命活动力就旺,精气衰则生命活动力亦衰。保精气,就是保正气,保人体的生命活动能力。
总之,戒忧郁,慎饮食,保精气的健康法则,除了平时的保健外,疾病时亦应重视调节和保护脏腑的功能,所谓上治肺,中治胃,下治肾是也。一个人若能正确遵循健康三要诀,上不犯肺,中不伤胃,下不耗肾,多可获得健康长寿。
动静结合睡好觉,防治老年腰腿痛
常言道:“早睡早起身体好”,“睡如弓”,这是人们对睡觉时间和睡觉姿态的描述,是保证睡好觉的起码知识。但是,又有人认为不然,尤其是老年人常觉得“睡得腰酸腿疼的”。这又是何原因呢?
腰腿痛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症,人体经过几十年的劳累,筋骨长期活动受到磨损,到了老年时期,脏腑机能逐渐衰退,劳则气耗。气虚无力运血而致血淤,气虚津液分布,又可聚津为痰,痰与淤均为有形之实邪,阻碍气机,既可加重痰与淤的病症,又能使痰淤互结,加之年老阳虚衰,易受寒邪侵袭,于是,寒凝痰淤痹阻于腰部或髋关节,或膝关节等处,积劳成疾,遂形成老年腰腿痛,睡觉时,人体处于半休眠状态,“人卧则血归于肝藏”,阳入于阴,血行渐慢,为睡觉时的姿势不正,必然引发或加重腰腿痛。
睡觉,是人体适应阴阳变化的需要,自然界有昼夜的阴阳变迁,人体就有寤寐两安然的生理需求,如何适应这种有阴阳变化的生理需求呢?动静结合睡好觉。阳主动,阴主静,动静结合,寤寐两安然。睡觉时亦应动静结合,适应阴阳恒变之势。动静结合,既能睡好觉,又能防治老年腰腿痛。你若不信,请按以下方法试一试吧。
入睡前,人体的阳气由阳入阴,动以耗其阳,引阳入阴,以助阴气,疲劳后易入睡。临睡前,仰卧床上,平息呼吸,两手平放或合抱于头顶部,伸直躯体,意守丹田;两下肢轮流用力向下蹬踩,两足底不要触及物体,让髋关节和脊柱活动,受到牵拉,以振奋阳气,驱散寒邪,调畅气机,舒筋活络,7~10分钟,随后,适当作四肢舒展运动,动之动之,引阳入阴,疲劳之极,便酣睡了。睡时宜静,“恬淡虚无”,忘却一切,“睡如弓”,静以守精气,酣睡至黎明。
早晨,一觉醒来,睡意蒙眬,阳出于阴,阳气未尽,此时又仰卧,伸直躯体,活动两下肢,如前法,以助其阳势,7~10分钟;再深呼吸,作提肛法、扩胸、收腹,多升少降,让肛门尽量上提,约5分钟;然后用双手掌揉搓头面颈项部,待热,洗脸梳头,并揉按双迎香穴和太阳穴,5分钟,活动后,自觉身体轻松、舒适,精力充沛。
此法不仅对防治老年腰腿痛有效,而且对坐骨神经痛及椎间盘突出或骨质增生症,都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朋友,假若你患有腰腿痛,请你每天在睡觉前和早晨起床时,活动15~30分钟,坚持半个月后,疗效就会自然显示出来。若能做到长期坚持活动,不仅无腰腿痛,且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是一种健身的好方法。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临床意义
古代圣人能“法天则地,提挈阴阳,和于术数,调于四时”故尽其天年而度百岁。因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生活在天地间,必须要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夫人生于地,悬命在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说明人与自然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只有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才能保全自己。天有寒暑之变,人有虚实之异,“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人们为了健康长寿,减少疾病,就得适应四时之变“保持天人合一”,今就衣食起居和临证用药方面如何掌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以及在防病治病上的意义讨论如下:
一、随着时间变化,适时增减衣服
天有春夏秋冬四季,地有寒热温凉四气,人有虚实表里四异。因此人必须随着四季气候变化而调寒温。《素问·四时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基本,坏其真矣。”由于社会文明的发展,人们已能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及时更换衣服,但如何掌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宗旨,其中尚有不少学问,同时人们在长期生活中也积累了丰富经验,俗言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这话是有科学道理的。也就是初春不宜脱棉衣太早,谨防风寒侵袭,损伤阳气,由于春季风高气凉,气候多变,若衣服单薄极易受风着凉,侵伤人体初升发之阳气,幼阳受损众病丛生。应当穿暖和些以保阳气;秋季不宜过早的裹棉而损伤阴气,由于秋季是收敛的季节,身穿太厚,汗出津津,势必阴虚不潜阳,发生阴虚阳抗的疾患。所以科学更衣,适调寒温,保持“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二、结合四时特点,科学饮食起居
阴阳是化育万物的根本,有阳气万物才能生化,有阴气万物方能成形。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这种阴阳变化是促进万物生长化育收藏的动力。因而养阳以助生长之本,养阴以助收藏之源,阴阳本是互根为用的,也即春夏养阳是为顺利度过秋冬,秋冬养阴又利于安度春夏。如果春夏之时不能维护阳气,造成风寒侵袭或恣食生冷,则损阳伤脾,至秋冬常患消化不良性腹泻,此乃脾胃阳虚之故也。若秋冬不能养育阴气,房劳纵欲或过食辛热,伤及阴气,到来年春夏多患火热之症。此阴虚阳旺之故也。
春夏之季自然界阳气渐盛,气候渐暖,到盛夏气候炎热,此时应早卧早起以避光,阴居以避暑,保持精神清爽,谨防大汗淋漓,汗后着风而伤阳气,食宜绿豆,西瓜之属以清暑益气。秋冬之季自然阴气渐盛,天气由凉转寒,尤其到隆冬,地冻冰裂,气候严寒,此时应早卧晚起,以待日光,深居简出,引火取暖,加强运动,宜吃一些大枣、羊肉之类补品御寒。适应收敛之势以保阴气。从而达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目的。
三、根据四时季节,正确选药治病
中医治病非常重视因时、因地、因人治宜,在不同的季节,选方用药很有讲究,此乃中医独具之特色。我们临床如何运用这个原则,必须掌握疾病的季节和患者阴阳气血的盛衰,顺从自然界的变化调整自身之阴阳。禀素阳虚之体,其病每于春夏好转,遇秋冬加剧,治疗当在春夏之时给予温补,到秋冬时即可减轻症状和减少复发。对一些慢性病,如老年性气管炎、虚寒久痢等证,在夏季服用一些温阳补气之品,以培土生金,入冬发病必然减轻。凡属阳虚诸类患者,若能采取“冬病夏治”之策,往往收到良好效果,这是春夏养阳的具体措施。同样对一些阴虚患者,每遇春夏多见头疼眩晕、口干舌燥、咽喉疼痛、目疾等症。若于秋冬给以益阴养血、滋补肝肾之剂以壮水制火,往往会减少这些春夏火热之疾,所谓“冬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是也。这便是秋冬养阴之法则。
总之,若能适时更衣纳食,选方择药,补阴阳之不足,抑阴阳之有余,保阴阳之和平,是防病治病的关键。再者,阴阳本是矛盾的统一,二者是互相依存,相互为用的“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之谓也。临证善能在阴中求阳,从阳中求阴以达治病求本之目的。
百病生于气之我见
祖国医学认为,气既是一种生理功能又是重要的营养物质,气是病理变化也是致病的引子。气与血交织于一体不可分离,它运行于全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无处不到,因此也是人生命活动的源泉与动力。气为血帅,气行血则行,气滞血则滞,可见心脏所以能节律的舒缩和脏腑的正常功能均有赖于此气,六淫七情都可影响气机的调节。气机失调,百病丛生,故《素问·举痛诤》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由于临床很多疾病与“气”有密切关系,因此说“百病生于气”,今就对气的粗浅理解略谈管见。
一、气的生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