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3月6日,她在美国佛蒙特州的丹比城与世长辞。一个热爱着自己第二故乡的文学家,却没有能够实现她最后的愿望。尼克松总统在悼词中称她是“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一位敏感而富于同情心的人”。
她安葬时,穿着的是她平生最喜爱的中国丝绸旗袍。
她在自己为自己设计的墓碑上,没有写英文,只刻上了三个汉字:赛珍珠。
汉字赛珍珠,表达着她对中国最深切的情义。
《大地》简介
《大地》,以客观主义的描写,以美国观念的审视视角,为美国民众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的大门,让他们看到了中国农民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耕作传统与家庭关系。这本书,给美国读者带来了奇异、真实和自然,也让美国读者对书中这些不识字、面朝黄土背朝天却又坚忍顽强的中国农民产生了关注与认同。这是现在对这本书的客观评价。是公正的评价。
《大地》讲述一个中国农民王龙热爱土地、寄希望于土地、最后子孙满堂的故事:
王龙,是中国既种水稻又种麦子的中部地区的普通农民。他与父亲过活。他父母亲共生了五个男孩,现在全家活着的就是他与父亲了,还有一头牛和一块土地。
这天他特别高兴,很奢侈地洗了今年的第二回澡,换上了新衣服。因为他要进城接新娘子去了。新娘子是阿兰,是城里大户路家的灶房女佣。她是逃荒时被其父母卖给路家的。
没有大户人家的高头大马,没有花轿鞭炮。在由小说改编的电影里是中国江苏民歌《茉莉花》悠扬的曲调,还有中国文化元素:土路、水车、独轮车、毛驴。王龙走进了路家大门,领回了能干的阿兰。在回来的路上,王龙给阿兰买了几个桃子。阿兰把王龙扔掉的桃核拾了起来。她说,大树是从种子开始的。
没有什么婚礼,只来了几个穷邻居,还有好吃懒做的叔父,开始喝酒。阿兰的菜得到大家好评。
日子,就这么喜气洋洋地开始了。大地,给了农民最大的生活希望。在大地上,夫妻共同劳作,水车悠闲地转着。阿兰在清清的河边洗着衣服,王龙在担着柴禾。然后,阿兰就怀了孩子。这对农民小夫妻收获着大地给他们的幸福。
大地丰收了。大雨也到了。待产的阿兰和王龙一同抢收着小麦。在狂风暴雨中,人与天斗,凶险无比。阿兰要生了,麦子也要抢。阿兰让王龙去管麦子,自己一人在家中生下了孩子。是个男孩,所以阿兰得到了公公的肯定:“她是个贤妻!”
雨过去了,打场晒场,卖粮得了好多钱。这时,听说大户人家也有赌钱破了产的,想卖地。王龙就用钱买了地。就这样,几年下来,他家有了五块地,儿女有了两男一女。丰收了,他与农民高兴地唱起了《凤阳花鼓》,感谢土地公和土地婆的保佑。
然而土地公、土地婆能保佑农民幸福么?远远走来了大批人群。逃过荒的阿兰一眼认出,那是北方逃荒的难民。
很快旱灾也发展到了他们这里。好吃懒做的叔父逼他们卖地,饿极了的乡亲也来他家抢粮。结果他家也没有了粮食。买地的来了,要用12块大洋买去他家的五块地。
这时,刚生了孩子的阿兰走出屋来,阻止了卖地。她说土地是我们的生命,我们不能卖。她提出的办法是——去南方逃荒。逃荒回来,地还是我们的。
他们逃到了南方一个大城市,搭了一个窝棚过日子。阿兰带着孩子和公公一同上街要饭,王龙听到隔壁有人死了,马上就顶了这个死人的缺到大市场里做了杂工。
在灾荒的年月最易发生动乱。革命了,革命军打进了城里。城里发生了抢大户活动。阿兰也进了大户家,被人踩倒在地,晕了过去。她醒来时,发现身边有一包珠宝。这时,抢了大户的人,被革命军围住了。从身上搜出有财宝的,立即就地枪毙。搜身,枪毙,搜身,枪毙。搜到阿兰时,革命军吹集合号了,阿兰侥幸逃过一劫,且带回了巨额财富。
他们回乡了,可以回到梦寐以求的土地上来。他们回乡还建了大宅、买了更多的土地,让大儿子上大学学让天下雨就下雨的农学,做更大的买卖。王龙被人称为王大爷了。这时的阿兰,没有别的要求,只要求给她两颗珠子。
王龙真的有钱了,他上戏院,看上了女主角荷花。他买下了阿兰曾经当佣人的路家的大院。他还向阿兰要两颗珠子,要送给女戏子。阿兰很贤慧,同意他娶二姨太。这时阿兰也因多年劳累患上了疾病。
然而有钱就变坏的不仅是父亲,小儿子也与父亲的二姨太有了不正当关系。王龙发现后,叫小儿子离开这个家。
这时蝗灾来了。学了农学的大儿子鼓动农民一起与天斗争。王龙率领乡亲用火、水和人力组成三道防线,最终战胜了蝗灾。
在共同的战斗中,人类一切劣根性的东西都得到了荡涤。人类在战胜大自然的同时,也战胜了自己。最后,王龙儿子也结婚了。这时的王龙,既有了土地,也有了子孙满堂。这时他也真正认识到,是原配妻子阿兰最好,将两颗珍珠再给了阿兰。在儿子的婚宴举行中,阿兰去世,回归了她所热爱的大地。
小说,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是深刻的。电影中,演阿兰的路易丝·雷纳,以其典型的中国妇女装束和西方圣母玛利亚的表情,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个人。她获得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当之无愧。
公正的评价
上世纪80年代,人们才发现,赛珍珠是那么友好地对回报着她第二故乡的人们。
她翻译的中国作品和写作的饱含中国文化元素的作品,将一个完整的中国全面介绍给了西方人。如1930年写作的长篇小说《东风·西风》,展现了中国的婚姻观。1942年创作的《龙子》、1946年创作的《群芳亭》、1949年创作的《同胞》,都塑造了勤劳勇敢、聪明能干、富有理想的中国人群像,讴歌中国的抗日战争。
斯诺描写毛泽东和红军的长篇纪实《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的中国》),就是刊登在她编辑的《亚洲》杂志上。
她最早带头呼吁美国支持中国的抗战,陈纳德航空队许多飞行员正是听了她的演说才来中国参战的。她还写了一篇中国抗日题材的小说,塑造了一个“小兵张嘎”式的中国抗日英雄。她还发起运动,废除了存在数十年的排华法案,让华人在美国有了永久居住权。
2000年5月,南京大学给赛珍珠的故居挂牌。
2002年2月21日,布什总统访华,中国国家邮政局特发行一套中英文对照的《赛珍珠》邮资明信片(共四枚),以纪念这位中美文化交流的先驱者。
允吸着淮安大地的乳汁,用中国文化元素创造出史诗般的大作《大地》及一系列的作品,赛珍珠理应当得到中国和淮安人民的爱戴。
现在,赛珍珠在淮安的故居在淮安市老坝口小学院内保持完好。
§§§第三节 陈白尘:长青的《升官图》 中国的果戈里
1988年5月,当陈白尘80寿辰时,南京大学再次排演了陈白尘的《升官图》。陈老感慨万分地说,我没想到,这出戏居然还有她的生命力,这是一种悲哀。
《升官图》是陈白尘先生的代表作,生命长青;因为这部作品,陈白尘先生吃尽了人间的辛酸,也被誉为中国的果戈里(果戈里为苏联作家,代表作之一为《钦差大臣》)。
陈白尘(1908年03月02日 — 1994年05月28日),是中国剧作家、小说家。原名陈征鸿、陈斐,淮安市区人。
陈白尘出生于清江浦,启蒙读的是姜氏私塾。私塾“在进彩巷,在东门大街南侧,纪家楼西、空心街东。其南略作西折然后再往南,就与都天庙街相接了”(陈白尘回忆录)。初中他上的是李更生先生刚接任校长的私立成志初级中学。1926年初中毕业后,考入上海文科专科学校,并加入了国民党,在从事学生运动中与共产党有了接触。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陈白尘退出了国民党。
接着他进入田汉主持的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科学习,并追随田汉创办南国艺术学院。1929年至1932年,他到过日本,组织过民众剧社、摩登社、南风社等戏剧团。
1932年,他参加反帝大同盟,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淮阴特委秘书长。这一年的9月,他被国民党逮捕。在镇江县监狱两年半的囚徒生活中,他竟写出独幕剧《街头夜景》,并花了两块大洋买通了看守老张,未经检查,便径自寄给铭彝,托他投给《现代》杂志。接着写了第二个独幕历史剧《虞姬》,托他投给《文学》杂志。后寄出的《虞姬》倒先发表于1933年一卷三期的《文学》杂志上。就这样,到1935年出狱,他竟创作了五十余万字的作品,之后就在上海做了专职作家。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来到重庆、成都,从事革命文学戏剧工作。他参加上海影人剧团、上海业余剧人协会、中华剧艺社的领导工作,写作了大量剧本,为鼓舞人民的抗日意志做出极大贡献。
1941年1月,发生了“皖南事变”,他按照中国共产党组织指示建立了中华剧艺社,演出了郭沫若的《屈原》、阳翰笙的《天国春秋》、夏衍的《法西斯细菌》。陈白尘还曾在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四川省立音乐戏剧学校、中央大学任教或兼课,在《华西日报》、《华西晚报》、《新民报》等报副刊任主编。
《升官图》的写作发生1945年。
1943年,华西晚报组织义演,他带着中华剧艺剧从重庆来到成都,就住在华西晚报院子里。接着他被《华西晚报》聘为了副刊主编。
1945年,一位在县里做县官的读者,不满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写了一部散曲,以词的形式,一一讽刺了全县的各个局长。此举激起了陈白尘的灵感,他开始构思《升官图》。
《华西晚报》虽为中国民主同盟所办,但总编辑鲁一田是共产党员。《华西晚报》上常有要民主,反对专制及抨击国民党当局的文章发表,这当然也引起国民党特务的关注,报社门口修鞋的、摆烟摊的都是国民党的便衣特务。1945年4月,国民党特务策划了砸晚报报馆的事件。事件引起了各界人士的抗议,报馆最终坚持开馆。为此,华西晚报举办答谢晚会,招待社会各界人士。陈白尘跳上台去,一一揭露出混入晚会人群中的国民党特务,由此遭到国民党特务的忌恨。为此,总编田一品就将他藏到自己乡下的住宅“觉庐”避风头。在这大门不能出二门不能迈的半个月时间里,他在屋中埋头写出了三幕政治讽刺剧《升官图》的剧本。从1945年10月2日开始,剧本在华西晚报副刊上连载。这年他37岁。
剧本讲的是某天有两个被官兵追捕的强盗逃进了一个古宅避风头,在这个吊满了铜钱的古宅里,他们竟睡去了。于是一个好梦诞生了:
古宅的地上,躺着一个县太爷和他的秘书。他们剥下县太爷和秘书的衣服,到县里去上任。
县里的警察局局长闻讯前来救驾。但两名强盗以大家有钱一同赚,有官一起做的劝说,摆平了警察局,随后还摆平了县里的其他局长。
当然,最难摆平的是县长的太太。但他们同样用钱,收买了县长太太。太太看在钱的份上竟与土匪同流合污。
要赚钱,首先要升官。要升官,就要巴结好上司。这时省长来县里视察了,各位一起觉得这是个好时机。
不料省长一到,就宣布他是清官,不收礼。正当大家不知从何下手时,他的副官却说,省长有个毛病,会头痛,发起来时,一定要用金条在火上烤出烟来熏才会治愈。
听了这话,大家明白了省长外清内污的本质,纷纷送来金条。就这样,大家都用金条买到了自己想要的官位。县长太太还当了省长的姨太太。
不过一声鸡叫,天亮了,这竟是南柯一梦。
喜剧剧本写得夸张,演员演得也夸张。全戏没有正面人物。省长是讲宁波话的光头形象,各局局长也讲地方话,把国民党最高领导和四大家族腐败都暗示了出来。
但如此剧本又如何能通过国民党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的九人委员会呢?
当陈白尘带着剧本回到重庆时,“现代戏剧学会”的青年们自告奋勇地去闯关。他们想到审查委员中有一个学戏剧出身的委员,他自命不凡,也好虚名。于是他们让他挂个虚名,给了他金条,就买通了他,让他盖了章,一个《升官图》便得以公演。
《升官图》开演四天后开始场场爆满,观众买了站票也要看。当然国民党当局也来破坏。
此剧又移到上海演出,到延安演出,最终以经典剧目留在了文学史上。
此外一个题外话是,本剧的剧名,是来自小时候陈白尘在淮安玩的游戏《升官图》。图上有“德”、“才”、“功”、“赃”四字,掷骰子,如果遇到“德”、“才”、“功”都可以向前进,遇到“赃”就得退后。最后比谁先当上大官。受此游戏启发,陈白尘有了这部戏的剧名。这部戏,有中国喜戏由此成熟的美誉,也让他有了中国的果戈理的美誉。
1988年,就是本文开头的时候,陈白尘看了重排的《升官图》后写到:“《升官图》表现的时代早就过去了,但最近南大同学的演出,居然能得到观众的欢迎,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戏的演出愈成功愈使我惶惑。当年针对敌人的这出戏,为什么会触动今日观众的心弦呢?这是值得我们所有人一再深思的。”
1946年,他回到上海。1948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加参加组织地下的上海戏剧电影工作者协会。解放后他当选为此协会主席。
1949年,他担任上海文联秘书长,上海电影制片厂艺术委员会主任。1950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到文化部剧本创作室任主任。1953年任中国作协理事、秘书长,历任作协书记处书记,对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人民文学》副主编。1966年回江苏省文联。
“文革”中他备受冲击,关入“牛棚”六年。
1978年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主任。1979年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和中国作协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80年当选为江苏省文联名誉主席。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87年5月11日下午三时,陈老来到当时淮阴市十里长街西头一家工厂后院里,即旧日陈家花园的后院,瞻仰了周恩来总理幼年读书处,完成了他回家看看的心愿。1994年5月28日凌晨他在南京病逝,终年86岁。
除了《升官图》,他的代表作还有《乌鸦与麻雀》。还写有有短篇小说集《风雨之夜》和长、中篇小说《旋涡》、《一个狂浪的女子》、《罪恶的花》、《归来》、《岐路》等。他写的剧本有五十多部,喜剧和历史剧尤为所长。讽刺喜剧《恭喜发财》(1936年)、《魔窟》(1938年)、《乱世男女》(1939年)、《后方小喜剧》(1940年,包括(未婚夫妻)、(禁止小便)、(等因奉此)等独幕剧)、《结婚进行曲》(1942年)、《升官图》(1945年)以及根据鲁迅原著改编的《阿Q正传》(1980年)和喜剧电影《幸福狂想曲(1947)等。其中《升官图》和《阿Q正传》等在国外有译介和演出。他写的《岁寒图》(1944年)则是一部带有悲剧性的正剧,表现了旧中国知识分子的浩然正气和苦斗精神。其他的剧本还有《石达开末路》、《金田村》、《卢沟桥之战》、《大地回春》、《大渡河》、《第二个回合》、《大风歌》,电影文学剧本《幸福狂想曲》(合作)、《宋景诗》(合作),讽刺剧剧本集《美国奇遇》等,散文集《云梦断忆》获全国首届优秀散文、杂文荣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