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淮河发大水,冲开了洪泽湖大堤。淮河水一外泄,大运河里便没有了水,大批送米上京城的漕船在里运河的江苏高邮、宝应至清江浦一段搁浅,京城闹起了粮荒。不得已,道光皇帝在道光五年的七月批准了海运。道光六年二月初一,苏州、松江、常熟、镇江、太仓四府一州第一批漕船载着130万石粮食从上海启航,押船的便是时任川沙营参将(一说为太湖营水师副将)的关天培。途中,关天培指挥兵丁,战胜了海上的惊涛骇浪,粮食颗粒无损地到达天津。他因此受到特别嘉奖,并于次年提升为江南苏松镇总兵。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任江南提督,次年任广东水师提督。
这年,正是英国商务总监律劳卑率兵船在广东耀武扬威之际。关天培一上任就到前线视察,之后,他在虎门设置了三道防线:
以沙角、大角两炮台为第一防线;对南山炮台加固改造(改称威远),使其与镇远、横档三个炮台互为犄角,成为第二防线;狮子洋口的大虎门炮台为第三道防线。在水中,还设置大铁链和木排作阻挡敌船的障碍,并督造八千斤和六千斤的大炮40门,其他炮数百门,分送各炮台,加强防务。之后,他日日亲自操练兵勇,所部士气高昂。
道光十九(公元18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到达广州禁烟,关天培与两广总督邓廷桢是禁烟的积极拥护者。他们取得了“虎门销烟”的伟大胜利。这时作为军事将领的关天培,再增设靖远炮台,并招募壮丁训练成水师兵勇。这年11月3日,接替律劳卑勋爵担任驻华商务总监的义律,率兵船突然开炮,从而发生川鼻洋之战。关天培亲临第一线督战,负伤不退,持刀指挥随员开炮,重创英舰。十天内,英军发起六次冲击,均被被关天培所部水师击退。此役为鸦片战争的序幕。道光帝接战报,欣然写道:“此次攻击夷船,提督关天培奋勇直前,身先士卒,可嘉之至!着赏给‘法福灵阿巴图鲁’名号”。“巴图鲁”乃是勇士之意,从清朝太祖皇帝到咸丰帝二百余年,赐“巴图鲁”称号的仅33人。
道光二十年夏(公元1840年6月),由48艘舰船和4000陆军3000海军组成的英国远征军封锁了广州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这时,林则徐被以“误国病民办理不善”之罪革职,道光二十年十一月,琦善任钦差大臣和两广总督。他抵达广州后,竟裁兵船三分之二,尽数遣散林则徐和关天培招募的数千水勇,将关天培多年经营的虎门三道防线毁弃,并下令“不许惊动英军”。
十二月十五日(1941年1月7日),英军突袭大角、沙角炮台,副将陈连升战死,虎门危急。关天培请琦善增援。琦善竟只派出200人来援,后又将炮台失守和陈连升战死的责任推给关天培,责令他“戴罪立功”。悲愤的关老将军,将自己脱落的牙齿、旧衣服以及从头上剪下的一绺头发缄封起来,寄给在淮安老家的母亲和妻子、儿女,以示诀别。然后坐镇靖远炮台,与将士们一道,誓与炮台同存亡。道光二十一年二月初六(1941年2月26日),关天培率众从上午十时苦战至下午七时,身负十余处伤。最后,面对大批涌来的英军,他将大印交给随从孙长庆,逼他突围出去。孙长庆冲出包围后,看到60岁高龄的关老将军已持刀在与英军肉搏。最后,老将军中弹倒地(也有一说是将军被炮弹击中身亡)。
战斗结束后,孙长庆返至炮台,找到关天培的遗体,送回淮安安葬。林则徐闻讯痛哭,写下了“我不如你”四个大字。
朱琦的挽歌
与林则徐一同痛哭的还有一人,他就是朱琦。
朱琦出生于世家,其父朱凤森,是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进士,官任河南濬县知县。一日正在写诗,闻讯有贼来犯,他持刀杀出,退敌后再入屋写诗,笔头墨汁尚未干去。后迁河南府通判。朱琦一直随父亲走南闯北,在这样的家庭中,自然养怡出意气昂扬之精神。朱琦生于1803年,正是关天培考上武庠生那年。他小关天培22岁。朱琦于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鸦片战争爆发时,他官至御史。
他看到朝廷一片主和、颓废氛围,便写下了著名的“乡曲·大人”之疏。他说乡曲(乡绅)讲究谨厚、廉静、退让,并因此赢得有教养的名声。但大人(国家大员),是要经略国家、安定社稷的,因此,为大人者,为人要有刚毅的大节,让人主对他有所畏惧和忌惮;要深谋远虑,为天下的长远考虑。如果与人主的意见相同,则留在朝廷服务。如果与人主的意见不一致,则义辞其官。大人者,应不考虑自身安全,不怕世人指责。但现在的世风是,大臣们不愿讲出长久之计,怕大家都来指责。还畏惧皇上,怕皇上罢官。于是也像乡曲一样谨厚、廉静、退让,这样既保住了自己的位子,也赢得了美名。但这种做法实在是可耻。他一针见血的上疏,让大人们汗颜。
朱琦文才是极好的,且最爱学杜甫,要做史诗。因此,听到可以留存于史的事件都不会放过。这时,他听到了关天培殉难的消息。他奋笔而书:
关将军挽歌
飓风昼卷阴方昏,巨舶如山驱火轮。
番儿船头擂大鼓,碧眼鬼奴出杀人。
粤关守卒走相告,防海夜迂关将军。
将军料敌有胆略,楼橹万艘屯虎门。
虎门粤咽喉,险要无比伦。
峭壁东西峡,下临不测渊。
涛泷阻绝八万里,彼虏深入孤无援。
鹿角相倚断归路,漏网欲脱愁鲸鲲。
惜哉!大府畏懦坐失策,犬羊自古终难驯。
海波沸涌黯落日,群鬼叫嚣气益振。
我军虽众无斗志,荷戈却立不敢前。
赣兵昔时号骁勇,今胡望风同潢奔。
将军徒手犹搏战,自言力竭孤国恩。
可怜裹尸无马革,巨炮一震成烟尘。
臣有老母年九十,眼下一孙未成立。
诏书哀痛如雨注,吾闻:父子死贼更有陈连升。
炳炳大节同崚嶒,猿鹤幻化那忍论,我为剪纸招忠魂。
前4句,写英军魔鬼般的侵略行径。再12句,写关天培组织防御的独到、完美,无人可比的胆气。再8句写琦善的贻误军机,将其卖国行径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再10句写关天培的英勇和忠贞,以“可怜裹尸无马革,巨炮一震成烟尘”两句凸显了此役的悲壮细节,升华关天培壮丽的人生。最后一句,诗人则以饱含的深情将无言的悲愤记入了历史。
面对清朝政治的腐败,朱琦还写有《漯河行》等诗;记录鸦片战争,他有《老兵叹》等十余首。关于太平天国,他写有《全州书事》等诗,对抗英反帝,除《关将军挽歌》外,还写有《吴淞老将歌》。这几十首记录历史真实的诗,让朱琦真正实现了自己写史诗的人生定位。
§§§尾声
故乡淮安,为关天培修建了关天培祠。在关天培殉难的虎门,清宣宗于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还为他兴建了“关忠节公祠”。关天培两个儿子,则从军继承了父业。长子关奎龙曾任守备、游击及参将等职,但去世较早。次子关从龙,任云都尉,安徽候补同知。关天培的长孙关仙保,关奎龙之子,世袭骑都尉。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任川沙营中军守备。孙女关开保,关从龙之女,成人后嫁谭长清。谭长清曾随父赴山东任职,后来谭父从军,谭长清“不知所终”。此后关开保守寡,20世纪20年代初去世。
而朱琦则,则于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因意见不被琦善和皇上采纳,果然义辞官职回家。到桂林后,他在桂山书院任教。太平军起,他组织团练助守广西有功,被任为道员。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他回到京师,先随钦差大臣桂良到江苏,再随王有龄到浙江,主持团练局。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太平军攻杭州,他率队死守清波门,结果城破后被太平军杀死。
§§§第十节 相关文学之五:“一门五进士”的阮葵生
阮葵生(1727 — 1789年),字宝诚,号吾山,山阳县(淮安市楚州区)人。一部记录淮安风土人情和文学野史的《荼余客话》及等身的著作,让他位列清代诗人、散文家和法学家之列。
阮葵生出生于“一门三进士”的书香官宦世家。在他本人中进士前,他的曾祖父阮晋与同乡后来著名的经学大师阎若璩一同被推荐参加博学鸿辞科考试。祖父阮应韶,伯祖父阮应商是进士,任户部郎中。父亲阮学浩和叔父阮学濬也是进士,且同在翰林院任编修,又同派为乡试主考官,人称“淮南二阮”。其父加伯父加伯祖父,阮家已经一门三进士。曾祖父与祖父又是乡里贤达人士,所以阮氏祠堂当时有对联为:“一门三进士,七世两乡贤。”阮家世居淮安新城北辰坊,在淮安新城勺湖建有书屋别墅“勺湖草堂”。
阮葵生父亲为清代雍正年间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提督湖南学政,典陕西、山西乡试,铨京都会试同考官,阶儒林郎加二级,赠中宪大夫通政使司参议。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年仅49岁的阮学浩就辞官回淮奉养母亲,在自己的书屋“勺湖草堂”学孔子开班授徒,还被丽正书院(今淮阴师范学院处)、魁文书院(今市区老淮中)请去讲学。他还创公益团体“洒扫会”为府学、县学募捐,向书院赠书。史载,十多年中,他让数百人得到了不同的功名。
阮葵生为其长子,幼年时随父亲进京、至湘,22岁时随父回淮。次子阮芝生,送于其叔父阮学浚为嗣子。乾隆时也得进士,任为德清县知县。
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26岁的阮葵生也中进士。加上弟弟,阮氏祠堂对联应改为一门五进士了。乾隆二十六(公元1761年)35岁的他会试也得入帏,兼三馆纂修,以内阁中书入值军机处,官至刑部郎中、河南道监察御史、通政史参议。因其“治狱以明察平允见称于时”,诰授光禄大夫、刑部右侍郎加四级。他为官刑部二十多年,是有名的公正有节的法官。他记有大量司狱笔记,后人为他整理成专著《刑述》,不过此书已失传。
阮葵生文学、史学造诣很深。《四库全书》中《西域图志》和《西域同文志》为其所撰写。一生著述也丰,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他写出了随笔札记集《茶余客话》30卷,淮安盐商并学人王锡祺刊印了其中的22卷。该书内容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科学、工艺、文学、艺术等,还记载清初的有关典章制度及清人入关前后的建置等历史资料。“记前型,搜逸事,考证典物,多有未经人道者(《中国名人大辞典》)”,是研究淮安地方史及清史的极重要资料。如《茶余客话》记述了大量的人物故事和戏曲、小说方面的历史资料,如《荆钗记》、《水戏》、《元曲》、《水浒传》、《琵琶记》、《金瓶梅》、《西游记》、《长生殿事件》等的资料,还根据相关史料推断出《西游记》作者为淮安籍人吴承恩。
淮阴师院王泽强博士承担了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基金项目《阮葵生集》上、中、下卷。王泽强博士于2004年起开始研究“山阳阮氏家族”,写出《阮葵生年谱》。据“年谱”载,阮葵生还著有诗集《十载删余集》(上、下)、《越角吴根集》(上、下)、《红蕉馆集》、《勺湖集》、《晚移集》、《七峰集》(一、二 、三)、《西山集》、《瓶花书屋集》、《春淀集》、《春草轩集》(一、二、三)、《听鸿集》(一、二)、《得请集》、《拙庆斋集》(一、二、三、四)、《属车集》等。
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他因中风而在北京去世,享年62岁。去世后葬于淮安七里塘,其父阮学浩、伯父阮学浚、弟弟阮芝生也同在一处。1939年元月,日军侵占淮安,阮氏家族破产。现在阮氏祠堂已不复存在,唯有勺湖草堂,列为文物保护,在讲述着一门五进士的故事。
§§§第十一节 相关文学之六:清代淮安的其他文人
诗人吴进(1714 — 1793年),字揖堂,号瓞村。乾隆初秀才,有《一咏轩诗集》留世。
戚玾(1635 — 1688年),字莞尔,又字缓耳,泗州(今淮安市盱眙县)人。以优贡授知县。有《笑门诗集》留世。
李嶟端,字苍存,泗州人,著有《焚馀稿》、《后圃编年》等集。诗收录于《清诗别裁集》。清代诗人、刑部尚书王士正为其集作序,说他的诗“纵横有才气”。他与戚玾齐名,当时称为“戚李”。
王荫槐,字子和,号味兰,清嘉庆年间举人,诗人,与王豫、王效成被誉为“江左三王”。他与王效成又都是盱眙人,又称为“盱眙二王”。有《蠙庐诗钞》10卷行世。
毛藻,字俟园,泗州人,乾隆年间举人。清大文学家袁枚选其名诗句“名须没世称才好,书到今生读已迟”入《随园诗话》。
潘德舆,淮安人,词人和诗学评论家,有《养一斋诗集》、《养一斋诗话》留世。清末淮阴竹枝词盛行,有竹枝词:“城河小艇去如飞,朱漆阑干白布围。分付灵王庙前泊,小瀛台唱醉杨妃。”
高延第(1823 — 1886年),字子上,号槐西居士,淮安人,著有《老子证义》、《涌翠山房集》,晚年得学使黄漱兰侍郎推荐,被“钦赐翰林院待诏”。
徐嘉(1834 — 1913年),字宾华,号遁庵,淮安人。中举后在徐州、盐城讲学,晚年选为昆山教谕。著有《味静斋诗文集》、《丛笔》、《顾(炎武)诗笺注》20卷。
段朝端(1843 — 1925年),字笏林,号蔗叟,淮安人,为清末“江左派”诗人。中年后任“试用训导”,先后在仪征、甘泉、兴化、海州等地任学官。有《椿花阁诗集》、《椿花阁文集》等百余卷。
§§§第十二节 相关文学之七:清代咏淮诗
清代《四库全书》和《永乐大典》分校官周永年有《吊淮阴侯》一诗:
一市人皆笑,三军众尽惊。
始知真国士,元不论群情。
楚汉关轻重,英雄出战争。
何能避菹醢,垂钓足平生?
明末东林党领袖、礼部尚书,降清后为清朝礼部侍郎的钱谦益,有《题淮阴侯庙》一诗:
淮水城南寄食徒,真王大将在斯须。
岂知隆准如长颈,终见鹰扬死雉姁。
落日井陉旗尚赤,春风钟室草常朱。
东西冢墓今安在?好为英雄奠一盂。
还有《过淮上二绝句》
其一
漂母祠堂落照边,城南垂钓故依然。
君看市上纷纷者,何限淮阴旧少年?
其二
鸟尽弓藏事惘然,英雄终不受人怜。
生平跨下能蒲伏,只是羞随哙等肩。
清代画家、松江(今属上海)人陆坦有《甘罗城晓渡》诗:
日气开天地,秋风散大河。
人烟栖古岸,萑蓼出渔歌。
乱水鸥边去,孤城帆外过。
前朝湖市见,未卜岁如何。
清初大文学家吴伟业过清江大闸,作诗叹其艰难:
岸束穿流怒,帆迟几日程。
石高三板浸,鼓急万夫争。
善事监河吏,愁逢横海兵。
我非名利客,岁晚肃宵征。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查慎行有《发清江浦》诗:
南来步步远风霾,川路晨征一倍赊。
竹落蒲帆浑不用,橹声如雁下长淮。
编芦缚荻策成堆,大舸多从江处来。
试问老堤堤畔柳,年年辛苦为谁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