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懂管理不如懂心理
23389800000001

第1章 慧眼识人的心理操纵术:以“貌”可以取人(1)

1、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看眼睛,识人性

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人转瞬即逝的一个眼神,能发射出成千上万个信息,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向。不管他如何竭力去掩饰自己的语言和动作,他的眼神都会将其内心完全暴露。

当一个人遇到某些令人欣喜的刺激时,瞳孔就会扩大,这时他的双目必定是炯炯有神的;当受到令人厌恶的刺激时,他的瞳孔就会收缩,此时看上去定会显得目光呆滞。

中国古代的珠宝商人常通过观察顾客瞳孔的扩大或缩小,来把握他们的心理。在顾客挑选珠宝时,老板会特别留意他们的眼神。

如果顾客面对一件珠宝瞳孔无明显变化,眼睛里并没流露出兴奋的目光,这时,老板就会连声说“如果您看中了这件珠宝,价格好商量”之类的话。当老板发现顾客的目光落在某一件珠宝上,瞳孔扩大,眼睛放光时,马上就能断定这位顾客非常喜欢这件珠宝。如果这时顾客故意挑这件珠宝的毛病,或者讨价还价,老板会死咬一口价,不作丝毫让步。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外界的信息有80%~90%靠眼睛传入人的大脑,而人的内心世界的信息也有80%~90%是靠眼睛传递出去的。所以,透过眼睛看人,是了解他人的一个重要的可靠的方法。

爱默生说过:“人的眼睛和舌头说的话一样多,不需要字典,就能从眼睛的语言中了解整个世界。”这充分表明了,在很多时候,一个人的所思所想会通过他的眼睛表现出来。

自信的人,眼神深邃、坚毅;自卑的人,眼神晦暗、迷离;正直、坦荡、光明磊落的人,目光清澈、明亮;虚伪的人,眼神阴晦、狡黠;志向高远的人,目光执著;自私自利的人,眼神内敛;轻薄的人,眼神浮动;贪婪的人,目光暴露。

曾国藩就是一位非常擅长以眼神来识别人才的高手。

一次,李鸿章带了三个人来见曾国藩,想将这三人推荐给曾国藩。正好曾国藩刚吃过饭,他有饭后缓行三千步的习惯,因此那三个人只得在一旁等候。

等曾国藩散步回来后,李鸿章便请他接见那三个人,以便对他们三个有所了解,看看给他们安排什么职位合适。不料,曾国藩却直接说:“不用那么麻烦了。右边那位可以独当一面,应予以重用,将来定有一番作为;站在左边、面向厅门的那位,是个办事小心、让人放心的忠厚之人,可以安排他做后勤供应之类的工作;中间那位担不得大任,是个两面三刀、阳奉阴违的人,不值得信赖,只可给他分派一些无足轻重的工作。”

李鸿章听后大吃一惊,问曾国藩:“你还不曾和他们说过一句话,怎么就知道他们的这些特征?”

曾国藩笑了笑说:“刚才我散步回来,从他们三人身边走过时,右边那位双目始终正视前方,不卑不亢,挺拔而立,如同一根柱子,定是大将之才;左边那位却一直低头,不敢仰视,可见他是一位小心谨慎的老实人;而中间那位,表面上毕恭毕敬,可等我走过之后,便开始左顾右盼,定是个阳奉阴违的人,所以不能重用。”

后来,这三个人的仕途表现果然和曾国藩所言如出一辙。

故事中,曾国藩就是通过观察三个人不同的目光来准确判断出三人的人品和性格,然后给他们安排合适的职务。

另外,人的瞳孔的缩放同样可以反映出其内心的情绪。

一位名叫詹姆士·薛农的建筑家曾经画过一幅皱着眉头的眼睛的抽象画,镶在大透明板上,然后悬挂在几家商店前,想借此警戒偷窃行为。果然,在悬挂期间,偷窃率大大降低,虽然画中的眼睛并不是真实的眼睛,但对那些做贼心虚的人来说,却构成了威胁,他们极力想避开其视线,以免有被盯梢的感觉。因此,他们不敢走进商店,即使走进商店,也不敢行窃了。

当上级与下级讨论工作时,上级的视线往往是由高处发出,而且会很自然地直接投射下来。而作为下级,虽然并未做过任何错事,但视线却常常由下而上,而且往往显得软弱无力。这是由于职位高的人,总是希望对下级保持其威严。

心理学家肯顿曾经做过一项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两个人在谈话开始和即将结束时,相互凝视对方的频率会显著地增加。说话者在开始谈话时双目凝视对方,表明他要开始谈话了,请对方注意;在谈话即将结束时再次凝视对方,则表明说话者想知道对方究竟听进去了多少。

另外,肯顿在实验中还发现:视线移开的时机不同,含义也不尽相同。在与人初次见面时,如果一方首先移开视线,故意把视线朝左右瞄射,表明此人在这次会面中已占了上风,或表明此人是较为外向、坚强、积极、主动的。

通常情况下,两人初次见面,一个人能否用自己的气势征服对方,取决于双方目光交会的最初30秒。因为当人们视线交会时,其中一个人一旦先把视线移开,另一个人就会在心里揣测:“我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吗?”并开始注意对方的心理状态。

在与下属谈话时,如果下属不时地把目光移向远处,表示他对你所谈的话题不感兴趣,或心里正在盘算着另外一件事情。

如果下属突然把视线移开,表现出有意无意的回避,或者刻意回避你的目光,说明他漫不经心或者心虚,不想谈论这个话题,同时也表明他是不值得信赖的人。

如果下属的目光四处漫游,则说明他处于犹豫、举棋不定的思想状态中,同时表明他是个没有主见、无足轻重的人,而目前这个问题也不值得与他商谈。

在谈话过程中,采用不同的凝视方法——注视对方面部的不同部位,也会使自己的谈话产生不同的效果。

社交性凝视:这种凝视所注视的是对方的脸——以两眼为上线、嘴为下顶角的三角区域。这种凝视的目光会让对方感觉很安心,认为我们没有侵犯性。我们通常是在毫无威胁感的情况下把目光投向这个区域。在社交应酬中,人们普遍采取这种凝视方法。

业务性的凝视:这种凝视是把视线投放在以双眼为底线、前额为上顶角的三角区域。这种凝视会造成一种严肃的气氛,使对方感到你是认真的,同时使你的谈话具有主动权和控制权。这种凝视常用于贸易谈判、洽谈业务、磋商交易等场合,是外交人员和商人常用的凝视方法。

作为公司的管理者,如果你的下属同顾客吵架,你想对这位下属进行批评教育,你采用社交性凝视,那么,尽管你的言辞非常严厉,你的这位下属还是可能表现出漫不经心的态度。因为你的这种凝视目光大大消减了你的语言的严肃性。

在这个时候,如果你的目光停留在下属的前额与眼睛之间,再加上严厉的语言,就会显得你非常严肃认真,对他产生强有力的影响。此时,下属既不会漫不经心,也不会产生抵触和敌对情绪。你对他的教育工作将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眼睛是人的心灵之窗,同时也是大脑的显示器。人的喜怒哀乐、人的思维都会从眼睛中自然地流露出来。一个人的内心所想,常常会透过眼睛,被别人看出个大概。因此,掌握眼睛的无声语言有助于正确判断对方的心理。

心理学智慧

眼睛是人类五官之中最敏锐,同时也是最诚实的。一个人的内心通过态度、言语、动作表现出来时,都可以经加工刻意掩饰,而眼神始终无法假装,它会完全暴露一个人的内心。

2、先动心后动口:识人不要忽略嘴部的动作

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可见嘴巴有多么大的威力。人们还常常用“嘴巴都可以挂个油壶了”来描述一个人不乐意和生气时的样子。可见,嘴巴不仅能吃东西、能说话,还能做出各种动作,用来表达一个人的情绪。

有时候,嘴部的无声语言——嘴部的动作,其作用远远超过了有声语言,它可以一言不发地向你传达一些信息。

我们不妨做这样的一个游戏:在不同的脸上贴上带不同表情的嘴巴和眼睛,你会发现,不同的搭配所显示出来的表情也不同。如果眼睛的表情不变,搭配上不同的嘴部表情,同样也会显现出不同的表情。

这个游戏充分说明,一个人的嘴部动作也可以暴露出他的内心情绪。

马哲是公司部门经理,前几天部门新来了一位职员林明。林明平时不爱说话,马哲也不知他工作能力如何,就想找个机会试试他的能力。

一天,部门接到一项较棘手的业务。马哲就把林明叫过来,把这项业务交给了他。交代完后,马哲又追问了一句:“你看行不行?”

林明简单答了声“行”,嘴巴就抿成了“一”字形。

马哲看到林明这一不起眼的嘴部动作,便放心地点点头说:“好,那你赶快去处理吧。”

因为马哲知道,在关键时刻,将嘴抿成“一”字形的人,是个意志坚定的人,有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韧性;如果林明回答“行”之后,嘴巴却张开而合不上,他就可能是个意志不坚定的人,那么这项任务他就很可能无法完成,这时就需要考虑交由别的人去处理,以免误事。

因此,马哲断定,林明定能完成任务。结果也证实了马哲的判断,虽然林明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波折,但最终还是非常漂亮地完成了任务。

嘴巴抿成“一”字形,这是意志力强的表现,同时也是身体健康、认真中略带顽固的标志。这样的人性格坚强,一般具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顽强精神,面对困难时往往会迎难而上,不会临阵退缩。把任务交给这样的人,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他都会去完成。多数人会在事态紧急或需要作出重大决定的情况下做出这种动作。不过,此类人的缺点是,有时候会比较喜欢钻“牛角尖”。

人们常用伶牙俐齿、吐字清晰来形容一个人的嘴上功夫,说明这个人能言善辩,口才很好,这只是一个方面。另外,凡是嘴上功夫好的人,往往思维都非常敏捷,且很机灵,不论知识水平是高还是低。

看人口齿伶俐与否,是从语言表达能力上来区分人的不同性格特征。另外,嘴巴除了可以以有声语言透露人性外,嘴巴的张开闭合、向前向后、向上向下、抿紧放松这四种基本方式还可以组成各式各样的嘴部动作,更可以发出丰富的信息,淋漓尽致地表达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通过观察嘴部动作,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性格特点、神情和心态。

例如:嘴巴全开,表示非常吃惊;半开,表示奇怪、疑问、有点惊讶;撅嘴,表示不满意或生气;啃指甲是焦虑、紧张的反应;打哈欠是困倦、无聊的表现;等等。

张涛是某公司的业务员,他的销售业绩常常名列前茅,而且为人很风趣幽默,大家也都喜欢向他请教关于销售方面的技巧和经验。

张涛说其实自己也没什么特别的技巧,就是在与客户谈话时,会特别注意对方嘴巴的细小动作,从中捕捉对方内心的真实想法,所以往往能说到客户的心坎里去,这样客户就会觉得他是在处处为他们着想,自然就会认真听取他的意见和建议。

另外,张涛还特别提到:“我最怕那些嘴巴和下巴线条比较硬的客户。通常他们的自控力比较强,也比较好斗。关键时刻,他们总是咬紧牙关硬撑过去。时间久了,咬紧牙关这一惯用动作,使得他们形成了棱角分明的唇形和下巴。”

在这个事例里,王涛特别描述的紧咬牙关,只是嘴巴诸多动作中的一种,以下是嘴巴的一些其他常见的动作。

撇嘴应该是我们见得最多的一种嘴部动作,它又可分为四种不同的动作,每种动作又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

嘴唇向前撅时,表明此人的心理可能正处在某种防御状态中。

嘴角稍稍向后撇时,表明此人正在集中注意力听他人讲话。这种人意志不是很坚定,做事容易半途而废。这种人往往在做事之前会信心百倍,但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不能坚持到底。

下嘴唇向前撇时,表明此人对从外界接收到的信息持怀疑态度,并且希望能够得到肯定的回答。这种人性格很倔强,不甘失败。

嘴角微微向上撇,这种人比较豁达,不固执,能够与人很好地相处。嘴角喜欢向上撇的人往往机灵、活泼,性格比较外向。

下唇稍微突出的人,有较强的忍耐力,能够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事情。但是,这类人往往猜忌心也比较重,爱讲一些歪理,较自私、任性。因此很难得到上司的赏识和提拔。

在交谈时,如果一个人紧闭双唇,或用下牙齿咬住上嘴唇,或用上牙齿咬住下嘴唇,通常表明此人正在用心地听对方讲话,他可能是在认真地反省自己,或是仔细地分析对方所说的话,准备发表自己的意见,先整理一下思路。习惯做这种动作的人,往往分析能力较强,遇事虽不能很迅速地作出判断,但是一旦决定,往往就不会再回头。

用舌头舔嘴唇,是正在压抑着内心的紧张或兴奋的表现。当然,在空气干燥的冬季,就另当别论了。

说话时用手掩嘴的人,一般比较保守,性格多内向、较害羞,通常不会将自己的心理过多地或轻易地呈现在他人面前。有时人们在做错事情的时候,为了掩饰,也会用手掩嘴,表示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

在自然状态下,嘴巴常处于半张状态、难以合上的人,往往意志不够坚定,没有主见,容易见异思迁。

张嘴伸舌头,表明对自己所言所行备感尴尬或后悔,或者是逃脱一劫,感到庆幸。有时也表示此人正专注于某件事情,比如球星乔丹在球场上就常有这种动作。

挤压嘴唇,将嘴唇藏起,这种动作清楚地表明一个人某些地方出了问题,或是遇到了麻烦,是一种消极的表现。它仅能表明此人当时压力很大,而不存在任何欺骗行为。即将出庭作证的人常会做出这种动作,仿佛是大脑在告诉他闭上嘴巴,不要乱讲话。

如果一个人的嘴唇呈倒“u”形,则表明这个人正处于悲伤或苦恼中。

总之,在人的面部器官中,嘴的目标比较大,而且也是表情非常丰富的一个部位。人们在学习有声语言的过程中,牙齿周围的口匝肌被训练得十分灵活,常常会不自觉地做出许多动作,哪怕是极其细微的心理活动,也会被灵巧的口匝肌表达得淋漓尽致。

心理学智慧

嘴是人类宣泄内心情感的重要通道,它不仅可发出有声语言,还能做出各种动作,且每一个动作通常都对应着一定的情绪。因此,我们在与人交谈时,不仅要听他的有声语言,还要注意他嘴巴的动作,以便更准确地把握他的心理。

3、言由心生:听其声,识其人

说话是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的表达方式,也是一个人展示自己的方式。在聆听一个人讲话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认真听他讲话的内容,还要仔细观察他的音调、语气、语速等,通过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听出他的弦外之音,洞悉他的内心活动。

俗话说:“闻其声,识其人。”可见,说话的声音也是我们认识一个人的重要依据。

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人,在“闻声识人”方面,他的造诣可谓深厚。

一天早晨,子产乘坐马车从一户人家的门口经过,远远地听到院中有妇人的哭声。子产便示意车夫将马车停在这户人家门前。车停好后,他并没有下车,只是仔细听了一会儿那妇人的哭声,便又让车夫继续赶路。

回到官府后,子产立即命令官吏去将那个妇人捉拿归案。车夫不明缘由,问子产:“人家刚死了亲人,正悲痛欲绝,先生为什么还要捉拿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