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3年12月11日—1869年3月8日)
赫克托·路易·柏辽兹,法国浪漫派作曲家,音乐评论家。
柏辽兹生于法国拉科特·圣安德烈小镇。1821年,柏辽兹来到巴黎,一面在医学院上学,一面随巴黎音乐学院教授勒絮尔进修。1826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1831年赴罗马留学,1832年回国。1842年,起先后到德国、捷克、俄国和英国旅行演出,1848年闻知法国革命而回国。柏辽兹晚年由于妻子和独生子的相继去世,以及经济拮据,而陷于孤独与苦闷之境。
柏辽兹是法国浪漫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作品包括4部交响曲、3部歌剧、6首管弦乐序曲以及许多清唱剧、康塔塔和其他声乐、器乐作品。他在进入音乐学院之前就开始了创作,20年代写的大部分是声乐作品,还不成熟,多未保存下来。1830年,他的《萨丹纳帕路斯之死》获罗马大奖。他还把《马赛曲》改编成大型合唱作品,从此进入创作的繁荣时期。代表作《幻想交响曲》和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都带有浪漫主义的自传性,《幻想交响曲》更被认为是音乐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的标题交响曲。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还有歌剧《本维努托·切利尼》、大型管弦乐声乐曲《死者的大弥撒曲》(又称《追思曲》)、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葬礼与凯旋交响曲》等。《死者的大弥撒曲》需要庞大的合唱队、交响乐队和4个铜管乐队,气魄之大,像一幅巍峨的壁画。《葬礼与凯旋交响曲》由于要在露天和队列行进中演出,乐队编制更加庞大,音乐具有雄伟、悲壮的效果。《罗密欧与朱丽叶》则是他最大的交响乐作品,演出时间达1小时40分钟,其形式是按戏剧情节构思的,并加入独唱、合唱声部。19世纪40年代以后的重要作品有戏剧传奇曲《浮士德的沉沦》、序曲《罗马狂欢节》、清唱剧《基督的童年》、大歌剧《特洛伊人》、康塔塔《皇帝》、合唱曲《法兰克人的怒吼》、歌剧《贝特丽丝和培尼狄克》等。《浮士德的沉沦》分为若干场,包含了歌剧中的全部音乐体裁,可以说是柏辽兹创作鼎盛期的一个艺术总结。
柏辽兹的全部交响曲和管弦乐序曲都是有标题的,他大胆创新用了新的艺术形式,运用固定乐思手法,曲式较为自由,在乐队中增加了新的乐器,丰富了配器手法。《配器法》一书是他艺术实践的理论总结。他还写了数百篇音乐评论文章,大多收入《音乐家与音乐》、《纵论歌唱》、《音乐中的怪诞风格》、《管弦乐晚会》等文集,此外,他还著有《回忆录》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