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壮壮见到妈妈正在流泪,就赶紧跑去拿来纸巾,给妈妈擦眼泪,还乖乖地坐到妈妈的身边抱抱妈妈,说:“妈妈,来,我亲亲你,让你高兴高兴!”这个时候,妈妈仿佛成了孩子,而他成了个真正的男子汉。妈妈见状也破涕为笑了,然后抱着壮壮直喊他“乖宝贝!”要知道,那可是个才3岁多的孩子呀!
有时,大人的情绪情感即使不说出来,孩子还是能体会到,他们也会通过观察去揣摩。
有一次,欣欣妈妈回家心情不好,拉着脸,也不多说话,更没有像往常一样和女儿拥抱。欣欣见状,乖乖地站在一旁,连忙给妈妈拿来拖鞋换上。然后,拉着妈妈到里屋,并搬来跳舞毯对妈妈说:“妈妈,你跳跳舞,心情就会好的!”
妈妈一听,心中的不快真的就烟消云散了。有什么比如此可爱贴心的孩子,更让人觉得珍贵的呢?看见妈妈跳完舞出汗了,欣欣就赶紧用纸巾为妈妈擦汗。更贴心的是,最后还给妈妈端上了一杯水。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识别他人的情绪,让孩子了解别人的需要,并且学会适时地表达和给予帮助呢?
有的时候不把孩子当孩子,让孩子多做力所能及的事。
从小教育孩子,让他学会给爷爷奶奶按摩,端茶倒水,递拖鞋。看见妈妈洗衣服时,如果孩子表现出极大的劳动兴趣,也不妨给他一双自己的小袜子洗一洗。通过这样一些简单的家庭劳动和关心帮助,孩子不但得到了锻炼,获得了自我认知上的满足,同时也学会了去关心他人、体贴他人,更能培养起孩子那颗同理心。
通过自制的表情小卡片,也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人的不同情绪情感。当然,孩子大一点,可以和父母有更多的互动游戏,比如做表情游戏。可以先让孩子说表情,妈妈来做表情动作,表情越夸张越有效果。然后,再亲子交换,由妈妈说表情,孩子来做表情动作。并且,速度可以越来越快。这样既能锻炼孩子对表情情绪的理解,又能训练他的反应能力,同时还能不断增进亲子感情。
另外,还可以很好地利用幼儿园的环境,增进孩子与同伴之间的交往,让他更善于识别同龄小朋友的情绪情感变化。例如,利用幼儿园交换礼物和玩具日的机会,教育孩子学会与人交往。
3.做孩子的情绪好榜样
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言传身教。”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身教”往往还更甚于“言传”。回顾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会发现,其实有一些“坏脾气”和一些负面的情绪,也是大人传递给孩子的。有时候,我们在不经意间就成了孩子的情绪“坏榜样”。
有一次,程程妈妈正在电脑前着急地准备单位开会马上要用的资料。儿子却缠着妈妈,要妈妈给他拿这拿那。妈妈已经给他拿了小汽车和遥控器了,可是他仍不依不饶,还硬要妈妈给他拿汽车安全坐椅。
妈妈一气之下,便拿起安全坐椅就往地上一摔,大喊:“我真的生气了,你别理我!”然后就不再理儿子了。
程程看着妈妈粗暴的举动,也不说话,默默地坐在安全坐椅上,跷着二郎腿,看来也是一副气呼呼的样子。
之后,等妈妈的心情平复一些,回想刚才自己的举动,也觉得是有些过火了。但又急着准备出门去开会,于是,准备完资料就进房间换衣服要出门了。
这时,程程到处找妈妈,还喊着“妈妈”。妈妈回答了他。他就跑过来,爬到妈妈的腿上说:“下次你不能再这样生气了。你向我道歉吧!”
妈妈一看儿子那满脸无辜的样子,也想到自己刚才的确有些失控的行为,就抱着他说:“对不起,下次不这样了!”
有一天晚上,悦悦哭闹着要看《爱探险的朵拉》。爸爸问她乖不乖,乖就给她看,不乖就不让看。她也不回答,只说要看朵拉,得不到满足就开始哭。到后来,还用风车的塑料杆儿戳爸爸。
爸爸一气之下,把风车杆给撅折了。悦悦被爸爸暴力的举动吓呆了,更是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直嚷嚷:“讨厌的爸爸,谁让你撅折了我的风车,你还我的风车!”
孩子的很多语言和行为,都是从模仿大人开始的。我们反思一下就会发现,如果孩子总说“你必须……”,这个“你必须……”一般都是爸爸或妈妈经常说的。“讨厌”这个词,则大多是妈妈经常爱说的。孩子的一些小动作,也很可能是从大人那里学来的。所以,当发现孩子有这些问题的时候,爸爸妈妈首先要反观自己。孩子是大人的一面镜子,所以爸爸妈妈应努力做孩子情绪的好榜样。
正如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在《孩童之道》里说的,孩子是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是个纯洁的天使,他的哭泣、吵闹,并不是没有缘故的。
应对坏情绪,绘本有妙招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小情绪,比如悲伤、恐惧、愤怒、担心、怕黑、胆小、焦虑、不安、妒忌、失落、孤寂、退缩、自卑、厌烦、任性,等等。有时,让孩子适度发泄情绪是必要的,也是有益于身心的。但是发泄之后,该如何积极去面对并解决这些困扰和问题呢?
1.《我不生气了》——绘本中的生气与愤怒
对于大人来说,小孩子发脾气经常是无缘由的,或者说,是大人很难猜测和捕捉的。甚至他们生气的理由说出来后,有时会让大人感到啼笑皆非。
有一次,爸爸妈妈带元元去好朋友朗朗弟弟家玩儿,两个孩子在一起准备搭积木,玩得挺开心的。
突然,元元哭着跑来找妈妈,原来是因为朗朗想要搭红色的积木,可元元非要搭绿色的积木,两个人便争执了起来。后来,朗朗弟弟一气之下,就把元元搭起来的绿色积木给推倒了,于是把元元就给气哭了。
孩子都很脆弱,也容易生气。而他们在生气的时候,最苦恼的往往还是自己。因为他们不知道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诸多不如意,只好发脾气大闹一场。
引起孩子负面情绪的原因,包括身体不适造成的难受、烦躁,也有学习中遇到了困难而产生的沮丧与担心,或是生活里紧张刺激场面造成的恐惧、害怕,还有因受到嘲笑、挖苦而产生的难堪和郁闷。
除了有原因的、有外在刺激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外,有时候,孩子也会莫名其妙地情绪低落。他们会莫名地高兴,甚至兴奋,也会毫无缘故地大发脾气、情绪低落,并出现忧愁、悲伤、愤怒、紧张、焦虑、痛苦、恐惧和憎恨,等等。
作为人类基本情绪之一的愤怒,在生活中可以说无处不在。夫妻之间会吵架拌嘴,下属对上司的指责不满,孩子冲撞了父母,或是父母打骂了孩子,甚至我们会看到在上下班拥堵的路上,有的人似乎得了怒路症,没命地按汽车喇叭,或者对着别人破口大骂,有的几乎要升级到暴力冲突……
那么,生气愤怒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呢?
其实,愤怒往往不是我们在某种强烈刺激下首先做出的情绪反应。我们仔细回忆自己每次生气发怒的过程就会发现,它通常出现在伤心、失望、为难、受委屈、被拒绝或者感到尴尬之后。美国盖瑞·查普曼博士指出,其实愤怒的情绪来自于那些让我们感到不公平的事。比如绘本《生气汤》中,诸多让霍斯觉得难过、尴尬、紧张、惊险的事件,最后导致了霍斯愤怒情绪的总爆发。所以,就愤怒本身来说,它只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本身并无对错之分。
但是,真正危险的是那些由愤怒转化成的行动。比如,我们频频在媒体上看到的那些让人心惊胆战的报道,男青年因为和人在开车时发生口角,愤怒地争执中掏出匕首把人捅伤致死;男女朋友谈恋爱,一方面提出分手,另一方气愤之余,将硫酸泼向了对方……凡此种种,都警示着我们,愤怒的情绪不可小觑。
控制情绪的关键,不是要我们去控制并不能完全掌控的生理反应,而是要在生气愤怒时能控制自己冲动的思想和行为。
【绘本故事】
绘本《生气汤》用美国式的家庭幽默,为我们展示了在孩子盛怒之下,父母应该如何去帮助孩子。
这一天,霍斯在学校里过得很不开心,带着一肚子的怨气回家。而霍斯的妈妈却很清楚要怎么消解儿子那一肚子的火气——煮一锅“生气汤”。水滚开时,妈妈对着锅大叫,她要儿子也照着做。他们还一起对着锅龇牙咧嘴、吐舌头,大声敲打锅。做完了以后,儿子笑了,心里也快活多了。原来,这是一锅有魔力的汤,虽然叫“生气汤”,但却是能让人不生气的汤。
与绘本《菲菲生气了》、《生气的亚瑟》相比,很多妈妈更喜欢《生气汤》。因为这种方法更生活化,也更易于操作。这个故事和《菲菲生气了》、《生气的亚瑟》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描绘了一位高明的妈妈形象。当妈妈感觉到了儿子的气愤,她没有像一般的妈妈那样,多加追问,也没有循循善诱、谆谆教诲,更没有批评、指责,而是和儿子一起煮了一锅汤。
着名的儿童阅读推广人阿甲就很明确地指出:这位妈妈一不批评,二不教训,三不追问。因为她知道,在这种场合讨论“儿童行为规范”没有任何意义。并且,生气本就是“天赋人权”。当孩子生气时,父母不要刻意地去抵制孩子的情绪,而要教孩子学会自我疏导。所以说,对于孩子的情绪,重要的不在于“堵”,而在于“导”。
茁茁妈妈给儿子讲《生气汤》的故事时,茁茁刚刚3岁。那段时间,茁茁很喜欢听这个绘本,睡前和睡醒后都要让妈妈给他讲。
绘本中,霍斯与妈妈一起煮汤时,做的那些动作,如尖叫、吐舌头、龇牙咧嘴、敲敲打打。每次妈妈在讲的时候,也都会表演给茁茁看。每次他都会很专注地看着妈妈做这些动作,然后在一旁“咯咯”直乐,但并不参与妈妈的表演。而他唯一愿意和妈妈一起做的动作,就是假装往汤里撒盐。
然而,妈妈也没有强迫儿子一定要模仿自己的动作,而是选择了尊重儿子听故事的习惯。他觉得什么方式舒服、高兴,就用什么方式。
直到有一天午睡前,妈妈躺在床上,听到儿子在自己耳边又是叫又是“叽里咕噜”念叨着什么。一开始,妈妈还以为儿子又在吵什么呢,可睁眼一看,原来他自己在那儿捧着《生气汤》看得津津有味,还时不时照着画面上的动作煮生气汤呢!
有一天晚上,妈妈身体不舒服,躺在床上想休息,但茁茁却总在妈妈身边翻来滚去地闹着。于是,妈妈大喊了一声:“我生气了,我要煮生气汤了!”没想到茁茁突然安静了下来,一脸无辜地看着妈妈说:“妈妈,我们睡觉吧!”然后,很识趣地乖乖睡在了妈妈的身旁。
《菲菲生气了》的故事可能更适合大一点的孩子。因为这个故事的重心和特色,是将情绪状态以直观的画面形式展现出来。作为主角的孩子是整个情绪处理的主控者,没有爸爸妈妈等成人的参与和指导。故事中的菲菲先是以肢体的动作表达愤怒,进而躲进自己的世界里宣泄悲伤,渐渐缓和、平复情绪,最终内心恢复了平静。
生活中,孩子之间经常会因为争抢玩具等事情产生矛盾。并且,这个绘本将菲菲情绪变化的整个过程都描绘得非常逼真,因而阅读时能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鸣,给孩子以良好而积极的暗示。
如果说《菲菲生气了》主要表现的是女孩子生气发怒时的一种情绪状态,那么《生气的亚瑟》则完全是充满了男孩子特有的冲击力的愤怒。这个故事和前两本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没有直接告诉孩子生气了可以怎么做,而是让孩子明白生气本身是怎么一回事儿。并且,这个故事并不是以成人的反应为主轴,来表现应如何约束和改变孩子的生气行为,而是带着孩子一起,用“显微镜”把“生气”这件事看个仔细,弄个明白。
《生气的亚瑟》用奇特的手法,为孩子精确描绘出了难以捉摸和言喻的情绪状态——生气,并深刻说明了这种普遍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虽然情绪类主题的绘本也不少,但是让孩子足足发了二十多页脾气还是很少见的,仿佛全世界的焦点都集中在了男孩亚瑟和他所发的脾气上。这一切入角度不但突显了生气这件事情的重要性,也充分显示出作者对孩子在生气时的想法与感受,是非常了解和同情的。这无疑会让孩子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更多的认同感和共鸣感。
【绘本故事】
关于情绪主题,有一本中国原创绘本《我变成一只喷火龙了》,是由赖马创作的,还获得了“第一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优秀奖”。这本书讲述的是,生活在古怪国里怪模怪样的阿古力,一段令人捧腹的生气故事。
阿古力爱生气,有一天被会传染喷火病的蚊子给叮了。阿古力看着自己满脸的疱,气得要找蚊子算账,可是他怎么也追不上蚊子。阿古力就更生气了,大叫一声,喷出了大火,气势绝不亚于《菲菲生气了》中菲菲的咆哮之火。于是,他变成了一只不折不扣的喷火龙。问题也随之不断地出现:变成了喷火龙的阿古力先是把自己家烧了一大半,然后把邻居的鼻子、房子都给烧了,事情简直是一团糟。
并且,他也不能顺利地刷牙,不能好好地吃顿饭,更无法抱着自己心爱的玩具睡觉。阿古力想尽了一切办法,要消除自己的火:他泡进水里,埋进沙子里,躲进冰箱里,甚至还对自己喷灭火器……但是,这些方法都没有让他消火。结果,火足足喷了24个小时,不断喷火的阿古力给自己和他人,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最后,阿古力无能为力地“哇哇”大哭了起来,竟然发现眼泪能把火给浇灭。这时的阿古力破涕为笑,“又哭又笑,大火灭掉”,喜欢叮爱生气的小孩的蚊子,只好去寻找下一个目标啦!
这个故事和《生气的亚瑟》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通过夸张的手法强调了生气带来的破坏性,也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不同的是,生气的阿古力想尽了一切办法,要消除自己的火。但都没能让他消火,反而还造成了更大的灾难。最后,当阿古力“哇哇”大哭起来,发现眼泪竟然能把火给浇灭。在给孩子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可以让孩子注意观察阿古力生气时的样子,是可怕、可怜,还是可笑?多引导孩子对比观察,他生气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消气的时候又是什么神情?对于大一点的、5岁以上的孩子,我们还可以试着问一些更深入的问题:
阿古力生气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
最后,阿古力是怎么浇灭自己生气大火的?
生气到底好不好?说说你的看法。
如果真的遇到了特别令你生气的事情,你会怎么做呢?
如果家人或好朋友生气了,你会用什么方法帮他灭火呢?
读完了这些故事,我们还可以模仿《生气汤》里的情形,和孩子一起制作一个怒气收集袋,制作方法很简单:在吹起一半的气球上,用签字笔写出让自己生气的事(可以是孩子说,爸爸妈妈帮忙写的);然后开始吹(也可以用气筒打气),直至气球鼓胀到极限;最后,用脚狠狠踩破气球,也就意味着令人生气的事情已经烟消云散了。
踩完气球后,爸爸妈妈还可以问问孩子的感受。比如,在吹气球的时候,心情有什么样的变化?踩完气球,听到气球破裂的声音时是什么感觉?现在的心情怎么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