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枕着绘本入睡的孩子
23374500000011

第11章 跟绘本学情绪疏导(2)

这一特点和我们前面曾提到的,小宝宝在变化情境和场景时会有情绪的不适是一致的。宝宝的情绪具有情境性,得到新玩具,妈妈离去,新朋友出现……都会使他们的情绪大起大落。孩子的情绪会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改变。很多时候,情绪不是由宝宝自身引发出来的,而是因周围人的情绪波动而引起的。在幼儿园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小朋友哭起来了,其他小朋友也都莫名其妙地跟着哭起来,整个场面变得混乱极了。以后,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控制能力不断加强,这些情绪特征就会逐渐减少,情绪的控制力、稳定性也会随之提高。

3.绘本帮助孩子克服不良情绪和情感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积极情绪和情感,克服消极情绪和情感,在孩子们成长、教育过程中,是个异常敏感而棘手的问题。

绘本关注孩子消极情绪情感的表达。

有的妈妈说,我的宝宝总爱发脾气,一发起脾气来就大哭大闹,或者摔东西;有的妈妈则苦恼于孩子的胆小怯弱,不敢表达,缺乏自信;还有的妈妈为孩子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日常行为而烦恼,诸如不讲卫生、挑食、不好好睡觉、生活作息不规律、不懂得待人礼貌、与人相处不知道要谦让,或者是不善于与人沟通、任性急躁,等等。

《生气汤》、《菲菲生气了》、《生气的亚瑟》、《我变成一只喷火龙了》,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形象直观的画面,告诉了孩子生气是怎么回事,面对生气的情绪又该如何发泄,以及发泄之后怎么办的一系列问题,来帮助孩子成为愤怒情绪自我调节的高手。

当孩子处于失落、孤独、寂寞的情绪氛围之中时,爸爸妈妈可以借助《小凯的家不一样了》、《东东等一下》、《莎莉,离水远一点》和《大猩猩》等绘本故事启发孩子。同时,帮助孩子们认识到,你对他的爱其实并不曾被忽略。孩子出现怕生、怕黑、怕怪物的心理,也是很正常的。爸爸妈妈可以结合《小阿力的大学校》、《第一次上街买东西》、《讨厌黑夜的席奶奶》、《胆小的猫头鹰》、《你睡不着吗?》、《我的壁橱里有个大噩梦》等绘本故事,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而勇敢的品格。

如何向孩子讲述悲伤和痛苦的人生离别,甚至是死亡,也是绘本从不回避的一个人生命题。或许,爸爸妈妈也可以从《长大做个好爷爷》、《爷爷有没有穿西装》、《小鲁的池塘》、《獾的礼物》等绘本故事中,获得一些共鸣,得出一些感悟,找出一些方法!

让孩子学会管理情绪

情绪情感培养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使每个人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适度控制自己的情绪。

孩子的喜怒哀乐通常是很真实,也很强烈的,往往直接支配着他们的行为。一件在我们大人看来是芝麻绿豆般的小事,常常可以引发孩子十分强烈的情绪波动,甚至引起情绪的“海啸”。就像《菲菲生气了》绘本里的菲菲一样,生气的情绪能使孩子的表情、声调、手势和姿态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我们做爸爸妈妈的,如果能学习和掌握,甚至教会宝宝一些管理情绪的方法,来适时缓解孩子的心理紧张和不安,养成良好的情绪表达习惯和方式。那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将会是受益终生的。

“情绪管理”(emotionmanagement),最早是由戈尔曼在《情商》一书中提出来的。他认为这是一种善于掌控自我、调节情绪,对生活中矛盾和事件引起的情绪反应,能适时的排解,能以乐观的态度、幽默的情趣,及时缓解自己紧张的心理状态。在戈尔曼看来,情绪并无好坏之分,只有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区别。但是,由情绪引发的行为,以及由行为造成的后果,则是会有好坏之分的。

情绪管理并非消灭情绪,而是疏导情绪,并将其合理化。

1.知道自己为什么难过,为什么高兴

面对和正视自己的情绪,首先表现为对情绪的自我觉察。

孩子在3~6岁,甚至是2~3岁时,就已经能够辨识自己的一些情绪情感了。例如,在IHaveFeelings(《我有我感觉》)的绘本故事中,孩子就准确地表达了他在一天中遇到不同情况,以及在不同情景下的不同的情绪。苏格拉底的那句“认识你自己”,很好地揭示了情绪智力的核心与实质。

其次,面对自己的情绪,还表现为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

3~6岁的孩子,已经开始会掩饰自己的情绪,而且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情绪表达规则,并知道适当地表现出情绪,能得到大人相应的反馈。他们还会使用富于表达性的身体动作来辨别情绪,对情绪的外部原因和结果的理解也进一步提高。

贝贝妈妈最近发现,女儿不太像小时候那样了。不再一见到她回家,就像快活的小鹿一样扑腾到她怀里,然后大声叫着“妈妈”了。而是躲到一边,偷偷地看妈妈一眼,然后就藏到窗帘里。

但妈妈感觉得到,其实贝贝看到她内心依然是很快乐的。和以前不同的是,孩子的表达方式改变了,她已经知道含蓄地表达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她会通过妈妈的反应,适时地判断自己的下一步行为。

其实,贝贝躲在窗帘后或是门后,是在偷偷观察着妈妈的表情和反应。如果妈妈这时会很急切地去寻找她,或者表现出特别想抱她的话,她就会躲得更欢,并在心中感到窃喜。而如果妈妈若无其事地走开,干着自己的事,不再追逐她,她反而会识趣地跑出来,赖在妈妈身上,又亲又抱的。

【绘本故事】

“中国第一套儿童情绪管理图画书”的名称很吸引人。温馨的画面、抚慰人心的故事,都能帮助孩子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情绪,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帮孩子建立童年时期的自信心。

这个系列绘本包含的故事有:《我很善良》、《我好快乐》、《我不愿悲伤》、《我不想生气》、《我想要爱》、《我不要妒忌》、《我不怕孤独》、《我不会害怕》,大致涵盖了人的4种基本情绪——愤怒、恐惧、悲伤、快乐,甚至还涉及妒忌、孤独、寂寞等微妙的情绪体验。

这套书,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没有故事情节的书,更像是安静的抒情诗。它用温柔的女性笔调,以异常简洁的文字,极为干净的画面,相当清晰的逻辑,讲述了一只小兔子的喜怒哀乐。我觉得,它的价值在于,总是能把孩子各种情绪的表现,精确细腻地描述出来,配上生动的图画,给孩子留下鲜明的印象。比如:“快乐时,我蹦呀跳呀,像个小回力球;我面带微笑,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美妙;甚至会笑得肚子疼,笑得弯了腰……悲伤时,会哇哇大哭,用被子蒙住头,什么也不看,什么也不听,我想一个人躲进角落里……”

更巧妙的地方在于,书中还给孩子展示了这些情绪产生的原因和情境。比如:“我快乐,是因为和朋友一起玩,和奶奶一起烤出香喷喷的小饼,和爸爸一同去旅行,或者看星星……我生气,是因为有人笑话我,有人把我盖得好好的城堡给毁了,还有我被错怪了……”通过这些具体真实的生活画面,孩子认识到了不同的情绪,并知道了情绪产生的原因。

接下来,绘本还会带着孩子去看,小兔子是如何处理这些情绪的。“快乐”时,与人分享则“快乐会加倍”;而“悲伤”时找人倾诉,则能很快克服。让孩子在绘本里,不知不觉便学会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了。

目前,在图书市场上,可以看到很多儿童情绪管理类的绘本。这些书能帮助爸爸妈妈更了解自己宝宝的情绪,也能帮助孩子更好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有一天早晨,丁丁在家因为不听话,爸爸打了他的小屁屁。丁丁就哭着到书架上找了半天,拿了一本书找妈妈,并哭着对妈妈说:“妈妈,给我讲讲《我不想生气》。”看着孩子手中的书,妈妈接过来就给他讲了一遍。但他还不满足,要求再讲一遍。就这样,他让妈妈给他连着讲了3遍。

听完后,丁丁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说:“妈妈,我心情好了,你上班去吧。妈妈,再见!”

从那以后,只要丁丁生气了,就会气呼呼地走开,自己待一会儿,翻翻书,或是摆弄他的玩具车,搭搭积木什么的。这样过一会儿之后,他就又像个没事儿人一样自己出来了。

面对孩子的不同情绪时,爸爸妈妈该怎么去应对呢?

首先,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并且知道有这些情绪是很正常的。

爸爸妈妈应该引导孩子去正确认识自己的各种情绪,以及相关的情绪变化。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会产生这种情绪和变化。而且,一个人有情绪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会合理地疏导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只有在孩子正确认识了自己的情绪之后,才有可能正确地去处理情绪。

其次,能够理解产生不同情绪的原因。

就如小美感觉快乐,可能是得到了老师的一句夸奖,抑或是和奶奶一起做出了香喷喷的饼干……我们只有知道了孩子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的原因,才能真正地理解孩子,与孩子在心灵上产生共鸣。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让孩子学会面对自己的情绪。

当积极情绪出现的时候,可以尽情地疏泄、表达。孩子高兴起来,就可能会拉着妈妈说:“妈妈,我们一起跳舞吧!你像我这样,扭一扭。”此刻,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拒绝和孩子共享快乐时光呢?所以,做爸爸妈妈的,这个时候就算再忙,再累,也要理解孩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快乐。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一方面表达了自己情绪,一方面也发现了快乐情绪的感染作用,也就是快乐时与人分享,快乐就会加倍的道理。

孩子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候,尽可能地帮助他们找到真正的原因。

例如,丁丁看着蔫蔫儿的,不太高兴的样子。妈妈就可以凑过去,先亲亲他,然后关切地问:“你怎么好像不是很开心啊,宝贝?”若是丁丁情绪的确不高,不想说话,那就让他一个人安静地待一会儿,没准儿过一会,他自己就会来找妈妈,提出他的需要,或者说出他的想法。如果他很乐意告诉妈妈自己不开心的真实原因,妈妈也要表现出愿意倾听的样子。原因也许是说好今天带他去公园玩儿,却因为天气原因不能如愿而失望;或是因为之前答应让他看一会儿动画片,妈妈却迟迟不放,他就会猜想是不是妈妈都已经忘记了,但又有点拿不准,不知道是不是该提示一下妈妈,等等。

类似的情况还有许多,需要爸爸妈妈加倍留心观察,及时发现孩子的情绪状态和情绪变化,并找到真正的原因,帮助孩子去面对和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在慢慢学习认识、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情感。

可以借助绘本的力量,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

孩子一般都喜欢听爸爸妈妈讲绘本故事,如果讲得绘声绘色,加上肢体语言恰当,宝宝会更容易投入到图画故事的情境中去。因此,当孩子有负面情绪时,爸爸妈妈可以用讲绘本来引导孩子,让他们的心情平复下来。如果他能慢慢平静下来听故事,爸爸妈妈一定要及时给予表扬,并让他们了解生气、愤怒、悲伤、恐惧等消极的情绪一直持续下去是不好的。

已经晚上10点了,元元还在电脑前看着妈妈给他下载的动画片。这个时候,爷爷过来提醒道:“太晚了,该睡了。”但是,元元流露出不情愿的样子,并且已经开始嘟着小嘴酝酿生气的情绪了。

这个时候,妈妈上前一边安抚他,一边说:“宝贝,你昨天不是一直很想听《三只小猪上幼儿园》的故事吗?来,妈妈讲给你听啊!”妈妈想以此来吸引他,觉得他可能会感兴趣。果然,不出妈妈所料,元元很快便就将注意力由动画片,转移到下面的讲故事环节。于是,元元主动把电脑关掉,跑到书架上拿出那个绘本,然后乖乖地坐在床上等着妈妈,准备享受他临睡前专享的阅读时光啦!

有的时候,还可以发挥绘本故事中榜样的作用。

如果孩子经常发脾气、生气、哭闹,或者情绪低落,那么平时爸爸妈妈在给孩子讲绘本故事时,可以多选择一些与“负面情绪”有关的故事,并且找出一个正面人物加以重点突出,让孩子感同身受。因为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在故事人物的榜样作用下,他的坏情绪就可能会越来越少。

有不少表现孩子生气和愤怒的绘本,像《菲菲生气了》、《生气的亚瑟》和《生气汤》里都有很多正面的形象。《菲菲生气了》中的菲菲因为和姐姐抢玩具,没抢到还摔倒了,她非常非常生气,于是将情绪统统发泄了出来。然后,她走出家门,一路跑一路哭,走进了大自然,看见了大树、羊锯草,听见了鸟叫,爬上了老榉树,吹着海风,听着海浪声。在这静谧和谐的大自然中,她的心灵也得到了安慰。

在给孩子读这个故事的时候,可以根据孩子年龄的不同,适时地给予孩子不同的引导。如果是大一些的、6岁以上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多关注菲菲生气之后都做了什么,以及她做了这些之后,情绪发生了些什么样的变化。甚至还可以问问孩子,他在生气的时候会怎么做,会怎么让自己变得不生气呢?在听故事、看故事的同时,引导孩子联系自己的行为和生活。孩子就会认识到,生气了没有关系,可以像菲菲那样哭一会儿;也可以和她一样到户外去走一走,跑一跑,或许感觉便会好些了;然后再想想高兴的事儿,就不生气了。

年龄小一点的孩子,只要让他们充分体会菲菲生气时的情态动作,感受画面的色彩,形成感官上的刺激,认识到生气是很可怕的。进而让他们了解,自己有时候生气或发脾气时,也会和菲菲一样像只发怒的狮子或者即将爆发的火山。他们就会开始关注自己的情绪,从而意识到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正如有的孩子听完这个故事后,当下次生气的时候,发泄完就会对妈妈说:“没事儿,我说完生气,我就不生气了。”过一会儿,等他真的平静了下来,甚至还会和你分享他的心情,并告诉你:“妈妈,我已经不生气了。”

2.知道别人有多难过,有多高兴

戈尔曼提到的“情绪管理”概念中,包括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这种觉察他人情绪的能力就是所谓的“同理心”,也就是能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为别人设想。越是具有同理心的人,越容易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也越能觉察他人的情感状态的变化。

我们经常说一个人很聪明,除了指智力方面出众之外,还包括这个人是否善于察言观色,也就是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言语脸色,来揣度他人的心思。孩子虽然年纪小,但是他们却很善于观察,特别是观察父母的表情、声音和动作。并且,他们对于父母的这些变化是非常敏感的,从而更容易获悉大人的情绪状态。这与老猎人能够靠观察云彩的变化,就推断出明天的阴晴雨雪,是一个道理。人类的心理活动非常微妙,但这种微妙却常常会从表情里流露出来。倘若遇到高兴的事情,脸颊的肌肉会松弛;一旦遇到悲哀的情形,便自然会泪流满面。

直接通过语言告诉孩子“我生气了”,或者“我不开心了”,是让孩子识别大人情绪的最简单有效的方式。

随着壮壮慢慢地长大,妈妈也开始会和他交流思想和情感了。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母子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双向的,既是母亲影响教育着儿子,也是儿子影响教育着母亲。因为妈妈也时常会有情绪低落,甚至悲伤难过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