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历史上的多尔衮
23353800000016

第16章 孝庄下嫁多尔衮之谜(二):正方八大证据

画外音:

上一讲,纪连海老师说到,历史学界对孝庄皇太后究竟是否下嫁多尔衮这一清宫头号疑案, 有着众多的说法,其中持有孝庄下嫁多尔衮观点的学者有着八条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上一集中,纪连海老师已经列举了前三条,分别是:保全皇位的政治婚姻、弟娶其嫂的满洲旧俗、多尔衮的“皇父”称谓。那么除了以上三条,认为孝庄下嫁给多尔衮的学者,所拥有的论据还有五条,这些论据将会是什么呢?它们究竟是否有说服力?对于这些说法,反对者又会怎样奋起反驳呢?

纪连海:

论据四就是张煌言的太后婚诗证。持太后下嫁的观点的人认为多尔衮的王妃病死之后,孝庄皇太后就与多尔衮随之举行了隆重的正式的太后下嫁大典。关于太后下嫁,作为当时全天下最大的绯闻,在当时的中国就迅速地传遍了各个方面,其中张煌言的《太后婚》这个诗就是最为直接的证据。

张煌言何许人也?张煌言生于1620年。1645年,清军占领南京以后,他与钱肃乐一起起兵抗清,奉鲁王朱以海监国,建立了南明四个政权中的一个政权—鲁王政权。他据守在浙东山区和沿海一带抗清,官至兵部尚书,后鲁王政权覆灭,他又派人与李自成的余部夔东十三家联系,正式共同抗清。但到后来,1664年的时候,他发现情况大势已去,所以遂解散部队,自己孤身一人潜入浙江东部的海岛上蓝田县的一个小岛上隐居起来。不久,被一个部将出卖,遭到清军逮捕,解往杭州,英勇不屈,被杀。张煌言,关于太后下嫁诗的名字叫《建夷宫词》,建,建州的建,建设的建,那么这里的建,指的是清军起家的地方,清朝起家的地方,建州三卫,他不称清朝,他称建,意思是看不起人家。《建夷宫词》说的就是满清皇宫内部的事。《建夷宫词》一共有十首,这十首诗可以说是嘻笑怒骂,冷嘲热讽,极尽这种功能。从满洲人的服饰、住处、食物、坐骑、信仰、娱乐、文字、习惯、习俗等等各个方面全方位的将满洲人的风俗与汉人的习惯一一对比,对比之后呢,意思就是跟你们相比,我们有一种优越感,你们太落后了。这十首诗我们今天只介绍其中与太后下嫁有关的两首,这就是第七首和第八首,持太后下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这两首诗是最能说明太后下嫁给了多尔衮的,我们先来看这第七首,这第七首说的是什么意思,“上寿称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这里面有几个词,一个是合卺尊的“卺”,“卺”,水瓢,葫芦,劈成两半就叫瓢,照葫芦画瓢,瓢,古代它是用作一种酒器,结婚的时候,你不能拿小碗喝酒,拿大碗喝酒还是小,所以就拿瓢来喝酒。合卺,这是古代结婚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咱们现在也有,不过简化了,我这手一摆,你那手一摆,喝交杯酒。合卺,结婚。怎么合卺呢,你拿着大瓢盛一瓢酒,我拿瓢盛一瓢酒,两人那样对喝,是这么个意思,叫“合卺尊”。第一句话,“上寿”,这个上不是皇上,是皇太后,她的生日干嘛喝交杯酒?肯定就是结婚了呗,那么谁说是皇太后了?第二句说了,慈宁宫。慈宁宫只有太后才住慈宁宫。您想想那阵小皇上刚几岁,所以这个慈宁宫指向非常明确,指的是孝庄皇太后。这叫“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典的礼仪,各个方面的很多人,乱哄哄,接下来第四句,“大礼恭逢太后婚”。说得特别明确,太后结婚了。太后结婚了,嫁谁了呢?所以我们说这首诗人们认为它是一个典型的太后下嫁的写真图。

持太后下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张煌言他与孝庄皇太后是同一时期的人,他进行抗清斗争,他肯定在清朝的统治者身边有间谍。有的人可能觉得,不可能吧,你想想那阵儿,明朝的官民望风投降,你还去考证,我们前面讲过了多尔衮的十四大正确决策里我们讲到一点,凡是你投降的,你原来当什么官,你现在还当什么官。所以持太后下嫁的人认为,张煌言在皇太后身边,在清朝的高级官吏,汉族官吏里面,一定有张煌言间谍,他对于清朝政府的一举一动,都应该有很深的了解。只有这样,你才能取得胜利,如果您连个间谍都不派去,您怎么样知己知彼啊,您怎么样与人家作战?当然,这个间谍了解太后结婚这肯定是副业,这不他应该干的事,他应该干的还是刺探军事情报,但是得到这个消息以后,张煌言肯定就会改了,就会认认真真地去大肆宣传一番。所以人们认为,这第七首诗是当时人写当时事,是最有证据,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画外音:

张煌言的这一首诗,只是描述了孝庄皇太后再次结婚的场景,至于孝庄嫁给了谁,在这首诗里我们似乎还找不到什么线索。如果仅仅凭这首诗,说孝庄下嫁给多尔衮,似乎还有些缺乏说服力。那么,除了这首诗,还有什么证据吗?

纪连海:

此外还有一首,第八首诗。这第八首诗说的是什么呢?“掖庭又说册阏氏,妙选孀闺足母仪,椒寝梦回云雨散,错将虾子作龙儿”。阏氏,少数民族,原来咱们蒙古高原上有一个少数民族匈奴族人,匈奴族的首领叫单于,匈奴族人首领的妻子叫阏氏。第一首诗他说掖庭又说册阏氏,这个少数民族头儿又结婚了,又册了一个妻子。正宫才叫阏氏,比如说我们讲那个昭君出塞,王昭君出嫁以后也叫阏氏。这里面说又结婚了,这册的阏氏是谁呢?孀闺,孀,寡妇,这个册立的正宫娘娘结过婚,是寡妇,册立一个寡妇,当自己的正宫,这指向多明显啊?第三句咱不解释了。第四句,错将虾子作龙儿。虾,满语侍卫叫虾,多尔衮的弟弟多铎,当时的官叫领侍卫内大臣。这不这个官职正好用虾子,虾子指的是多铎的儿子,多尔衮没有儿子啊,他只有一个闺女啊,那谁来继承他这个家产呢?多尔衮那个时候把多铎的儿子多尔博过继过来,将来我的家产,我的所有的东西,包括我的爵位,身份都由你来继承。这个虾子指的是多铎的儿子多尔博,他已经过继给了多尔衮了。话题是什么呢?如果我们说,多尔衮与皇太后结婚了,那你还要人家的儿子干嘛,这皇上不就是你的儿子了吗?弄错了,你赶紧把他轰回去,现在有人管你叫亲爹了,你没必要过继你弟弟的了,你妻子的亲儿子,管你叫爹是正常的,你何必要一个完全没有关系的呢?这是他的意思,所以人们认为啊,这是太后下嫁的又一个事实,又一个论据。

那么论据五,顺治谕旨露出的破绽。持太后下嫁说的人认为,在1660年,顺治皇帝有一次颁布了一道谕旨,里面露出了蛛丝马迹。这道谕旨的背景是,1660年12月24日,按公历说,已经1661年了。在这一年的旧历腊月,他的乳母李氏病故,他写了一个谕旨,这个谕旨里面说:“睿王摄政时,皇太后与朕分宫而居,每经累月方得一见,以致皇太后萦怀弥切,乳母竭尽心力,多方保护诱掖,皇太后眷念慈衷,赖以宽慰。”这里面,值得我们研究的是这么几句话,一个是“每经累月方得一见”,另外一句是“皇太后萦怀弥切”。这道谕旨真太奇怪了。五岁的一个小孩,当了皇上,这皇上他怎么会不跟他妈妈在一起呢?小孩肯定住在宫廷大内里面,偌大的一个紫禁城,里面就一个男的,就这么点一个小孩住这么大一个房子,他妈哪儿去了呢?他妈为什么和他每经累月才能见一面呢?而且后面的话说,这个皇太后萦怀弥切,你那么想他,那么你为什么不看你儿子去呢?这中间肯定有问题,是什么夹在了太后和顺治皇帝的中间了挡住了去路?谁能挡得住这个去路?持太后下嫁的人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除了多尔衮,谁也没有这个能力。他们恰恰就认为,一个月方见一面,那肯定是太后不在宫里,她住哪儿呢?她住多尔衮他们家了,所以自然一个月看望自己的孩子一次。所以,这是第五个论据。那它的第六,七,八,三个论据是什么呢?我们休息一下稍后继续。

画外音:

之前,纪连海老师已经说到,持孝庄下嫁多尔衮说法的学者所占有的八大证据中的前五个,分别是保全皇位的政治婚姻;弟娶其嫂的满洲旧俗;多尔衮的“皇父”称谓;张煌言的太后婚诗;顺治谕旨露出的破绽;那么,剩下的三个论据还有什么特别的发现呢?

纪连海:

第六个论据,是风水墙的诉说。我们知道,每个朝代的皇帝都有自己的陵墓,像明陵,在十三陵。清陵呢?前后一共有三个清陵对不对?沈阳有一个,河北有两个,每个陵都得有一个陵圈子。这个陵圈子外面都要有一道墙,把所有的陵包围起来。你会发现,有一个问题把这三个陵圈子都包围起来以后,外面还有一个人的陵—昭西陵。孝庄皇太后的坟,不在这三个陵中的任何一个陵圈子里面,她在外面,就她一个人孤孤荡荡,如同孤魂野鬼一般飘荡在这三个陵圈子外面。按照历朝历代的规矩,你只要是皇上的妃子,除非你犯了谋刺皇上的罪过,不管你是死在皇上前面,还是死在皇上后面,你的陵墓都必须得搁在那个皇帝旁边,按照你生前和他关系的亲疏薄厚,亲,就搁在旁边合棺,不亲就摆在外围,但是你总得在一个棺椁里面,你总不能飘着。但是,清朝,就她一个人飘着。

孝庄皇太后的灵位为什么会飘着呢?曾经有过这么一种说法,七十五岁这是虚岁周岁应该是七十四岁,七十四周岁的孝庄皇太后按照祖制要运到关外的昭陵,与皇太极合葬,当孝庄皇太后的遗体的棺椁走到清东陵附近的时候,突然之间沉重异常,一百二十八名杠夫被压得抬不起来。晚上,康熙帝做梦,说这个孝庄皇太后跟他说:“我绝不与太宗合葬,如今,梓宫停放之地,就是上吉佳壤,可即地安葬,切记吾言,休得违误。”康熙没有办法就把孝庄搁这了,当然这是野史。但是正史中是怎么说的呢?正史中还真有这么一个说法,我们查阅《清史稿》第二百一十四卷,这卷讲的都是后妃,《清史稿卷二百一十四后妃列传孝庄文皇后传》记载,她在死前给他的孙子康熙的遗言是这样的:“太宗奉安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子,当于孝陵附近安错,我心始无憾。”这句话翻译成我们现代汉语,就是说,她说,太宗文皇帝已经死那么多年了,他那棺材已经在东北这么多年了,不要为我轻易地就把他打开,没有必要。而且,我心里头天天就惦记着你爸爸和你,我儿子和我孙子,你就把我埋在你爹那个坟旁边,随便找一块地儿就得了。哎,问题在于什么,这个康熙还挺听话,孝庄皇太后死了三十五年之后,直到康熙死之时,他都没把他的奶奶安葬。那棺材就一直搁在地面上,就没有入土为安,三十五年啊。我们人尽皆知,稍微看一看,看一点《清史稿》的人,我们都知道,康熙对他的奶奶那感情是非常深厚的,远比顺治跟他妈孝庄深厚。那么深厚的感情,怎么能够不把自己的奶奶入土为安呢?他这中间是什么原因让他不能下决心,你不管她埋哪儿,先把她埋了啊?三十五年,直到他死三年以后,他的儿子雍正帝继位三年以后,才把她安葬在孝陵外面,清东陵的外面找了个地儿给埋了。而怪怪的是把这个陵起名叫“昭西陵”。昭陵就是皇太极的陵,那在沈阳了,这昭西陵在清东陵的外面,你算怎么档子回事呢?真像她说的:“太宗奉安久,不可为我轻举妄动?”真的是那样吗?

当时就在此前一年,皇太极的另一位皇后就是孝庄的姑姑去世,就把皇太极的棺椁给撬起来,入土为安了,把皇后搁在那里头了,这是前面。后面我们再说一个,那比这个,这才四十几年啊?四十年出头啊,我们还有一个更长的例子。您想,1861年,咸丰帝病死,1908年,咸丰帝的妻子慈禧太后病死,四十七年都撬开,入土为安了,她与前面不对,与后面也不对,前面也有过死过许多年埋一块儿,后面有死过比她长过许多年埋一块儿?为什么她这个陵,就不埋在一块儿,而且她这个孙子就不敢给她埋呢?而且最后她这个重孙子给她埋,还单单给她建一块儿,把陵圈子给她围起来让她放在外面?这肯定不对。

而且满大清朝所有的妃子都在陵圈子里面,只有她这么一位号称皇太后,辅佐三帝,皇太极、顺治、康熙,她自己却如孤魂野鬼一般,飘在风水墙外。您拿什么来解释这件事?持太后下嫁的人认为,只有一种解释,随着满洲人汉化程度的加深,随着她对汉民族文化越来越深刻的了解,她自己的内心发生了变化。我们来看一看顺治皇帝的本记,看看康熙的本记,我们要清楚,这两个人汉化程度是非常深的,他们对汉文化的接受基本上可以说是全盘接受。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她不埋在那里面,肯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她自己觉得,没法埋那里面。她孙子也觉得没法埋那里面,她重孙子最后给她埋了,也觉得没法埋那里面。什么样的仇恨让你不能埋啊?自己的奶奶,祖奶奶,至于的吗?这中间,能够解释的只有太后下嫁。这种说法,能够解释得通,因为你不是他妻子了。而你这个丈夫怎么样?他的坟被刨了,没地儿搁你了,你就只能孤魂野鬼一般地飘着。

画外音:

孝庄皇太后死后的陵墓的确有些奇怪,如果这样的推测是真实的,那么孝庄故去的那一刻心中想必是充满了苦痛,挣扎与无奈。那么孝庄究竟下嫁多尔衮了吗?还有什么证据表明孝庄真的下嫁多尔衮了呢?

纪连海:

第七个论据,有人见过铁证,太后下嫁诏。1946年10月,近代学者刘文兴曾经写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叫《清初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起居注跋》。这篇文章中写到,1909年,他父亲刘启瑞任内阁学士,奉命收拾内阁大库的档案,曾经得到过顺治时太后下嫁皇父摄政王的诏书。文章说,刘启瑞同时还见到了《皇父摄政王起居注》一文。这是一个重要信息。看来真的有人看到过太后下嫁诏书。世上如果果真的有这个太后下嫁诏书,如果我们找到了,那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就不用我们去考证了,如果真的有这么一个诏书,真的出自皇宫大内那无疑就是太后已经下嫁的一个铁证。问题在于,真的有这么一个诏书吗?这个诏书在哪儿?现在还在吗?它是在现在的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还是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还是流落到其他的什么地方,但愿有人能够找到这个太后下嫁诏书。到那个时候,很多考证太后是否下嫁的人恐怕就都失业了。

论据八,是《红楼梦》里面的提示。有人觉得,《红楼梦》跟太后下嫁没关系吧,我也觉得关系不大。但是我现在在介绍,认定太后已经下嫁人的观点,这不代表我的观点。他认为这《红楼梦》里面的一些描述,也从侧面支持太后下嫁。有一个学者叫王梦阮,写过一本书叫《红楼梦索引》。他解释说,《红楼梦》里有个人焦大,这个焦大骂人,骂这个贾家,《红楼梦》这里面贾家除了门前两个石狮子是干净的,没有干净的,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很多人解释说养小叔子指的是什么呢?说的是王熙凤跟贾宝玉不干净。但是,他这儿说,不是那么回事。他名义上是骂这个,但实质上说的是孝庄与多尔衮关系不干净。这是王梦阮的解释,这个说法虽然有点离奇,有点离题太远,但是也不失为一种考证,虽然很多人不相信,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想,太后下嫁这个事,可以说是人尽皆知,谁都想把各种事与它联系起来,从这个方面应该说,太后下嫁这个事太深入人心了。关于认为太后已经下嫁的人的观点,主要是这上述八个方面。那反对太后下嫁的人,他们是怎么考证的呢?

画外音:

刚才,纪连海老师已经完整地列举了历史学界认为孝庄已经下嫁给多尔衮的八条证据,但是,持有孝庄下嫁多尔衮观点的学者只是众多侦破这一疑案中的部分人,而且这八种证据也似乎并不是无懈可击的,那么,那些对此持有不同观点的人,会如何反击呢?

纪连海:

我们接下来介绍第二种观点,孝庄皇太后没有下嫁给多尔衮。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清白的,持这种观点的人对于太后已经下嫁观点的上述八个方面的论据进行了一一的批判,不但进行了批判,还举出了一些新的证据证明,的的确确是没有下嫁。我们这里首先介绍他对于第一个论据的批评。第一个论据是说为保全皇位的政治婚姻。持太后没有下嫁观点的人他们认为,太后下嫁是政治婚姻是胡说八道,他们认为要想论述孝庄皇太后是清白的,我们历史还得拉回去。得从1643年皇太极去世那天说起。

他们认为,孝庄皇太后是当时满、蒙两个民族中一个杰出的巾帼人物。前提是,孝庄皇太后和她的姑姑和她的姐姐三个人,我们要知道皇太极他生前五个妃子,孝庄皇太后的姑侄女三人肯定要结成同盟。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她们深深地知道十七年前的教训。这个十七年前,是指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多尔衮的母亲乌拉那拉阿巴亥被迫殉葬一事。当时,努尔哈赤的所有的妻子都随同殉葬,一个不留。这个事,孝庄皇太后和她的姑姑和她的姐姐一定是对这事记忆深刻。她们一定会很有防备,她们非常清楚,随着皇太极的去世,下一个肯定是自己姑和侄女三人随之殉葬。如何避免这种殉葬现象的发生?认为太后没有下嫁给多尔衮的人认为,当时的孝庄皇太后,与她的姑姑、与姐姐已经结成同盟,她们知道她们有一个优点,是十七年前多尔衮的母亲不具备的。多尔衮的母亲来自女真,她们与努尔哈赤是同一个部落,而自己的姑侄女三人是来自蒙古,她们三个人如果殉葬的话,那么很容易就出现另外一种现象,蒙古人离心离德,背叛满洲,那样就会出现什么?明朝与蒙古人合作,夹击大清的现象。所以,她们三人首先知道,我们三个人一定不会死,一定不会重蹈十七年的覆辙。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三个人一定要拥立我们三个人的后代,惟一的后代—爱新觉罗福临当皇帝。所以,这些人认为,孝庄皇太后在暗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方面求得自己的母亲这个家族蒙古人的全力以赴的援助。另一方面,全力以赴地与正镶两黄旗达成同盟。事后的历史恰恰证明由于孝庄皇太后与蒙古人与满八旗中的两黄旗结成同盟,才最终赢得了这场宫廷政变的胜利,宫廷内争的胜利,她成功地挫败了豪格、多尔衮,由自己五岁的儿子继任。他们说,这个五岁的儿子继位以后,孝庄皇太后后来的作为,必然是继续巩固自己的母族蒙古人与两黄旗的同盟,而绝不会偏向于多尔衮。

那我们说,孝庄皇太后是这么想的吗?他们考证认为孝庄与多尔衮是清白的,他们之间并没有任何姻亲的关系,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吗?这种考证对吗?他们中间还有哪些考证呢?他们的考证有道理吗?孝庄皇太后到底嫁没嫁给多尔衮呢?我们下次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