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外音:
上一讲,纪连海老师说到,多尔衮在定都北京之后,突然施行了他的六大弊政,引发了全国范围的抵抗清军的起义,这一切也直接导致了多尔衮在短时间内统一中国大业的彻底失败。另外,纪连海老师一直在说,多尔衮突然施行的这六大弊政,与那个始终隐藏在紫禁城帷幕后,若隐若现的孝庄皇太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此时已经可以一手遮天的多尔衮,与孝庄的关系究竟会怎样?孝庄究竟有没有下嫁给多尔衮?关于这个疑案,民间传说和野史上一直众说纷纭,争论不休,而正史上对此也是闪烁其词,遮遮掩掩,让后世的人们陷入了重重的迷雾之中。那么,这个已经流传了数百年的清宫头号疑案,它究竟为何会出现,它的真相到底又是怎样的呢?
纪连海:
长期以来在关于孝庄皇太后与多尔衮在史学界,或者是在野史中,正史中,民间传说中,关于他们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有三种说法。第一种孝庄皇太后下嫁给了多尔衮。第二种,孝庄皇太后她没嫁给多尔衮,而且两个人的关系是清白的。第三种,孝庄皇太后与多尔衮是情人的关系。那么上述三种说法,哪一种更客观呢?更能反映出历史的真实性呢?或者严格地说,我更相信哪一种观点呢?我更加相信哪一种观点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对于这件事的考证过程,所以从今天开始呢,我就和大家一道来考证一下他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说起太后下嫁,我们很自然的首先就会有一个问题,这个太后下嫁什么时候出现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疑案?为什么这个疑案在人们心中挥之不去?不就嫂子嫁给小叔子了吗?有什么可讨论的?所以我们首先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这个太后下嫁疑案的呢?史学界进行考证,我们最早发现有这个太后下嫁疑案有人讨论的,说实话是从乾隆初年就有人给归纳出来了,这是一个案子,疑案,谜案,那为什么要有呢?这个问题说起来就话长了,很复杂。我们还得从夏完淳说起。夏完淳,一个知识分子,夏完淳死了,英勇牺牲。那我们要知道,面对着清军浩浩荡荡的大举入关,这个汉民族的知识分子他不服啊,他得打啊,但是他们的一切战斗都不能救国救民的时候,您说,他还有什么办法来挽救这个国家呢?他的一切战斗一切努力都是失败的,在这个时候,我们说,知识分子他还有一个武器,最后的一个武器—语言、文字。
我们知道,语言文字那是可以杀人的,语言文字杀人那是不流血的,那是最锐利的一个武器。如何利用好语言文字这种锐利的武器来杀人呢?当时的汉族知识分子就采取了两个办法,利用了汉民族的语言文字中的两种功能,第一种功能,利用语言文字的放大镜功能,放大镜。本来我们说这是一个点,黑点,经过放大以后它可以放大到无数倍,也就是说,我要想千方、设百计,想办法夸大你的缺点和错误,见缝下蛆,以逞自己的栽赃陷害之能事。既然用武力推不翻你,我就到处利用我手中的笔、口中的舌,到处去宣扬你,到处去羞辱你,笑话你,其结果便是出现了清宫众多疑案中的一大疑案,太后下嫁了,顺治出家当和尚了,雍正继位是篡位。这就是第一种功能,放大镜功能。
第二种功能,利用语言文字武器中的自嘲功能,没完没了的自嘲。这种自嘲被鲁迅先生称为阿Q精神,在这里,汉民族知识分子的阿Q精神集中地表现为清宫许多疑案中的两大疑案。一个雍正暴亡,一个乾隆出身。雍正暴亡,大家一看,甭管是谁的小说,金庸的小说,梁羽生的小说也好,雍正暴亡,你们的老皇上怎么样?被我们汉族的一个女子给弄死了,身首异处了,我们汉民族报仇雪恨的任务完成了。把你们家祖宗给弄死了。下面一个乾隆出身,那乾隆不明明是我们汉人的种吗,现在的皇上是我们汉人,明白了吧,我们还报什么仇,想必就不用推翻了,我们汉民族那么多军队打没打赢,一个吕四娘,再派一女的,就把你们民族彻底改造完了嘛,两个女人解决战斗,有什么? 所以这就是我们讲为什么清朝那么多案,别的朝代怎么没那么多,它没法有那么多。
画外音:
由此可见,明朝统治阶级与清朝统治阶级之间的仇恨一直深刻地存在,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多尔衮深受孝庄影响,而实行六大弊政的原因所在。前面的节目中纪连海老师说过,孝庄是元朝统治者的直系后代,而1368年朱元璋建立的明王朝灭亡了元朝,时间过去了二百多年,朝代更新,但元朝统治者与明朝统治者之间的仇恨依然在后代中传递和积蓄着,因此,孝庄皇太后对明朝统治者的仇恨是极为深刻的,而她与多尔衮密切的关系,给了孝庄一个复仇的最好机会。多尔衮和他所统领的清王朝,正是在这样的影响之下,实施了六大弊政来打击明朝残余的反清力量,但是这样的矛盾和仇恨究竟又是怎样被演绎成了清宫头号疑案呢?这其中又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玄机呢?
纪连海:
我觉得,在我们考证“太后下嫁”凭什么成为清初(许多)大疑案之首之前,我必须得简单地考证另外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一个寡妇在她自己的男人死了以后,她成为寡妇以后,嫁给了自己的小叔子,她到底丢不丢人?
这种事到底是我们中国某些极个别的少数民族特有的现象呢?还是中国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包括汉族在内,中国绝大部分民族都共同有的现象呢?还是全世界都有的一种共同的现象呢?我进行了一番精心地考证,考证的内容有几十万字之多,这里没法讲了,我只说一下考证的结果。经过我的考证,我得出了下列结论:在中国古代,这寡妇嫁给自己的小叔子,是中国包括汉民族在内,几乎绝大部分民族共有的现象,而且也是世界绝大部分民族共有的现象。
也就是说您的那个放大镜功能它没有价值。那还讨论什么?那还成什么疑案啊?它成为疑案的基础就没了。为什么通过你的口,传到我的耳,还是这个疑案呢?那不是后来的汉人,他变了嘛。他觉得这寡妇嫁给小叔子,丢人现眼,有违伦理道德。什么时候这个汉人就改变了这种想法?据我考证,从宋朝开始,宋朝开始的汉民族他开始觉得这寡妇嫁给小叔子不人道,宋朝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宋朝的汉人,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新兴的朝代,它建立以后,它首先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我要总结前朝的经验教训,我不能失败,我要让我这个政权流传千古,我怎么样才能保证我这个政权长寿呢?那我就要总结前一个朝代它是怎么完蛋的,但是我们要知道,他们的总结毕竟是站在封建地主阶级的立场上,他看得不那么清楚,所以总结得不完全对,当然也有对的。正确的总结比如说,我们就看到了什么呢?看到了这个唐朝总结隋朝灭亡的原因,是因为隋朝大兴土木。不正确的总结,比如北宋的统治者赵氏王朝,它总结唐朝为什么灭亡呢?它根本原因在于,唐朝它这个社会在男女关系方面,它的自由化倾向是导致唐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他认为唐朝男男女女乱,正是这种关系混乱导致这个朝代灭亡的,而且这个灭亡主要赖女的。不过要说起来呢,咱们看看吧,这个唐朝也是够乱的,什么事都有,你就说唐初,就这几个皇上,唐太宗杀掉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迫使自己的父亲让位,这是唐太宗。等到唐太宗的儿子,唐高宗李治,这唐太宗还没死呢,这个李治就相上了自己父亲的小妾,这前面唐太宗刚一死,马上把小妾拐到道观里头出家了,然后又从道观里头转一弯再收回来,这就是武则天。你再说他们俩养这闺女,太平公主,这一辈子不知离过几回婚,瞅着这个不顺眼,跟自己的父母打一报告,不要他了,您明儿给我换一个男的,就换了。你说有这样的社会吗?后来宋朝皇上就觉得这个唐朝怎么灭亡的呢?就是这么灭亡的。宋朝统治者就觉得这就是这么灭亡的。它的统治者觉得这就是唐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用他们的原话讲,三个字“唐女祸”。他们给唐朝送了一个词“龟唐”,原来咱们都说千年王八万年龟,祝您这个这是长寿的意思,等到他这儿,这“龟”字真的不是一个好意思,就从宋朝开始这个“龟”字完全改变了它在汉语中的本意了,原来咱送人一个龟就是祝您长寿的意思,现在送一龟这是王八呀!这“龟唐”的“龟”就从这儿出来的,就是从宋朝出来的,就是“龟唐”,丢人现眼给汉民族现眼。这宋朝统治者是认为这给汉民族现眼,宋朝的思想家们知识分子不能这样做,所以从此以后,从南宋以后,在汉民族知识分子当中,就逐渐有了这种意识,这寡妇嫁给小叔子违背儒家的三纲五常原则。
画外音:
在宋朝形成这样的观念之后,以后的王朝究竟是否会继承?曾经在唐朝盛行一时的习俗,就真的从此绝迹了吗?清朝为何在自己的史书中,极力避免提到孝庄下嫁多尔衮这样的事情呢?
纪连海:
等到明朝一建立,它继承了宋朝的这种思想,它觉得这个事也是一个丑恶的事,而且宋明以后,汉族人的政权,它流行什么?长兄如父,长嫂如母。比较典型的,包公把自己的侄儿铡了以后,管自己的嫂子叫“嫂娘”,你从唐朝以前,你找中国,找历史,你找着这样的事?管自己的嫂子叫“嫂娘”的,长兄如父的没有,就从宋朝以后这种事就越来越多,而且从宋明以后,这种嫂子,寡妇嫁给小叔子这种事,在汉民族的上层知识分子当中,逐渐的就销声匿迹了。当然这是在上层,在下层老百姓可不那么想,一寡妇,你说让她怎么活啊?怎么生活?我们这个家族得对她,你说给我们家族生了那么多孩子,我哥哥死了,就这样了?多苦啊。多可怜啊。宗族观念不允许他们这样,所以在汉族各地,在中下层人民当中依然故我,嫂子就得嫁给小叔子,这很正常。弟妹你就得嫁给大伯子,所以一直到1949年以前,这种事在汉民族当中,哪村都有,哪个地儿都有,而且管他们起的名字不一样,你比如说,在陕西,湖北,湖南,四川的交界处这叫“转房”,这种寡妇嫁给小叔子这事叫“转房”,在湖北东南部地区叫“旧房”、“续婚”、“晚亲”,在湖北北部地区叫“伦婚”,伦理道德的“伦”,他觉得这个事是符合伦理道德的叫“伦婚”,在山西地区叫“接交”,在四川地区叫“嫂就叔”,嫂子就合着小叔子,或者叫“叔接嫂”,小叔子把嫂子给接过来叫“叔接嫂”,浙江金华地区叫“插花婚”,然后呢在浙江南部临海地区叫“接面”,在浙江南部地区叫“续亲”,在福建中部地区叫“接结”,所以这种事我们说,在我们汉民族地区,其实一直就有。
画外音:
看样子,在中国曾经的历史上,无论是汉民族还是少数民族中,都有过这样的风俗,只是到了宋明之后,封建统治者们通过儒家的“三纲五常”原则,才逐步地禁止这样的风俗,这似乎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那些认为孝庄皇太后的确嫁给多尔衮学者的观点。但是看到这里,我们有一个疑问,刚刚入主中原不久的清朝统治者,他们并没有儒家“三纲五常”观念的束缚,应当会正视这件事,在官方的正史中,应当有所记载。但是我们后世在这些史书中,却找不到对这样一个重要事件的任何记载,这究竟又是为什么呢?
纪连海:
那汉民族的这种想法,很自然就会逐渐感染给入关以后的满人,满洲人在入关之前他觉得嫂子嫁给小叔子这太对,太应该了,还甭说传宗接代就说一个寡妇你怎么生活啊?那地区好生活啊?就得跟着啊,所以他觉得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他入关以后呢?跟汉族人长期接触,也学四书五经,也学朱子,朱熹的学说。然后把《大清律》改,改掉《大清律》,咱们那讲讲过《大清律》,《大清律》改了加上两条,第一条,收父祖妾及叔伯母者,收自己的父亲的小妾,收爷爷的小妾,就类似于唐高宗这样的,什么刑罚呢?“斩”。然后“收兄嫂与弟媳者,绞。”一个是斩一个是绞刑罚不一样,收长辈的斩,斩首,那个是绞。不过我们说这都是满洲人入关几十年以后的事了,他们才逐渐接受了汉民族的文化,但在顺治帝刚刚入关的时候他没那些,所以像这种事他还很多,特别多,经常这种事就发生在你身上,我身上,他身上。但是我们想想过了一百年他也觉得丑了,原来他不觉得,念了几天汉字就觉得这事丑了,丑恶了,咱怎么改变啊?办法只有一个,隐瞒历史,篡改历史,消灭历史,从此以后你在找吧,这些事满洲人入关以后找不着这个事了,但凡有这事的这个人都是什么这人都是不好的,这人都是该杀的,然后我们再捏造他的罪名的时候给他加一个这个事,此前就没有了,好人没犯过罪的这个事就没有,于是乎,这被篡改的历史呢我们就看不清楚了,就有了今天我们的话题,这孝庄皇太后她到底嫁没嫁给多尔衮呢?我们休息一下然后继续。
画外音:
刚才纪老师说到,清朝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也认为嫂子嫁给小叔子是一件极不光彩的事情,甚至在《大清律》里对此都有着明确的严厉惩罚条文,由此,我们也可以想到,假设做嫂子的孝庄真的下嫁给了小叔子多尔衮,那么,在清朝的正式史书中,一定会对此极力地遮掩和篡改,我们从中了解这一事件的真相已经变得非常困难。那么,对于这个清宫头号疑案的调查,我们究竟该从何下手呢?
纪连海:
那在我具体考证之前,我先介绍一下支持这三种观点的论据,第一种观点孝庄皇太后嫁给了多尔衮。支持孝庄皇太后嫁给多尔衮这种观点他的论据一共有八条,第一条保全皇位的政治婚姻,我们前面给大家介绍了,孝庄皇太后出生于1613年,姓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族人,12岁1625年嫁给皇太极,嫁给比她大21岁的皇太极,那1643年孝庄皇太后30岁,她的儿子5岁,福临,5岁的她的儿子继位当了皇帝,我们说一个是三十岁出头的寡妇,一个是只知玩耍的孩童,孤儿寡母两个人怎么能够撑起战火纷飞的大清王朝?她怎么办?在当时我们说顺治皇帝名义上是皇帝,但是我们要稍微清楚一点皇帝的玉玺是放在多尔衮的家的,皇上没有皇上的玉玺,这个多尔衮表面上他是顺治皇帝的叔叔,努尔哈赤的十四子,比孝庄皇太后大一岁,那么他在入关进军中原的过程当中,可以说是他们家兄弟三人那是立下了汗马功劳,手握重兵,成为朝中说一不二的举足轻重的人,你怎样保证他不篡位?怎么样保证他不把你踢开?所以人们普遍认为,正是因为孝庄皇太后为了保证自己的儿子能长久的做皇帝,而不惜委身于自己的小叔子多尔衮,人们认为我们不要追究这种形式说她下嫁了,结了婚有这仪式,办结婚喜事才算下嫁,持太后下嫁了的观点的这种人认为,只要你有这种行动我们就不在意你的形式,你结婚办没办事我们都认为你已经下嫁,因为政治婚姻不在形式在实质,这是他们的第一点。论据的第一点,他们认为呢,正是这点,正是因为太后下嫁才保证了他的皇位,才保证了顺治的皇位才稳定住了多尔衮的情绪。
第二个论据,弟娶其嫂的满洲旧俗。把太后下嫁这个疑案放到清初,清军刚刚入关,满洲人还没有接受汉民族的思想之前来考虑,这持太后下嫁了的这种观点认为那就太对了,这是满洲旧俗人尽皆知吗,所以他们认为收兄嫂呀,收弟媳呀这都是正常现象,见怪不怪,而且历史上也确实记载他们这种事特别多,甭说多尔衮了,就说顺治皇上吧,顺治皇上这个事也干过,中国史书上没有,那哪能记载这个事,外国史书上记着呢,汤若望有个回忆录,汤若望长期在顺治宫里头,他什么没见过呀?他回国以后写了一个回忆录,就说这个顺治皇上喜欢上自己的弟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他的媳妇了,就是我们讲的董鄂妃,这个中国历史上没记载,欧洲的史籍上有记载,汤若望的回忆录里面有,说顺治后来天天惦记着,最后设计把自己的弟弟给弄死了,他就一个弟弟剩下的都是哥哥,人家刚死不到一个月急着忙慌地就把这个弟媳妇给收到宫里,还封了一名叫“贤妃”,最后他们两个之间贤妃先死了,顺治就经常去五台山受这影响,这是我们讲的这个时期的事很多,所以认为太后已经下嫁给多尔衮这种观点的人他说,这种事在满人心中无可厚非是很正常的,也就是说这顺治他妈不管嫁谁你就必须得嫁出去,按照传统的规矩你肯定不能单独生存,你肯定要嫁,那嫁给谁了你都得嫁,所以你不管你嫁谁了都会有一个太后下嫁疑案,我们就得考证你到底嫁给谁了?最后考证结论综合各方面,你就是嫁给了多尔衮了。这是他的第二点。关于他的这些说法里面,他这论证里面有没有问题呢?我们后面专门来讨论,在这里我们先介绍他的观点。
他的第三种观点,多尔衮的“皇父”称谓。持太后下嫁说的人特别强调在顺治年间,这个多尔衮公开的以皇上的父亲自居,他的称号就叫“皇父摄政王”,我们说只有皇帝的母亲的下嫁了多尔衮才能被称为“皇父”,如果没有下嫁不可能出现“皇父”这么个称谓,当然多尔衮的称谓它是逐渐变化的,最开始1644年的时候他的称谓是“叔父摄政王”,然后1645年经过汉人的鉴别说“叔父摄政王”谁的叔父?多尔衮是全天下人的叔父,不管是三岁孩童还是七八十岁老人都叫叔父?他是皇上的叔父,所以汉人就建议您不能叫“叔父摄政王”,您得叫“皇叔父摄政王”,就此到了1648年,汉人又建议您不能叫“皇叔父摄政王”叫“皇父摄政王”,这中间发生什么事呢?按照我们汉民族的传统思想里你一推你就知道了,太后下嫁了呗,太后不下嫁多尔衮怎么能叫皇父摄政王呢?他怎么能成皇上的爹了?皇上的叔父是叔父爹是爹这是两个词,她肯定是下嫁了。而且他们还举出了一个顺治的诏书。
这个顺治诏书说,这个“叔父摄政王治安天下,有大勋劳,宜加殊礼,以崇功德,尊为皇父摄政王,凡诏疏皆书之。”我们现在在中国历史档案馆,第一档案馆在个地发现的文书中,那它写的都是什么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自己就这么写,皇父摄政王,他自己都认为自己是皇上的爹,你还能说不是吧?而且据我们专家考证,多尔衮的称谓,我们从史学界公认的所有的清宫档案里面,凡是1648年到1651年初这之间,这两年半文书写的都是皇父摄政王,而且这种“皇父摄政王”的称谓,它不仅仅在我们大陆有这种说法,在朝鲜它也有这种说法。
画外音:
当时的朝鲜怎么会对此事有记载呢?这会是真的吗?清朝宫廷中如此隐密的事情,怎么会泄露出去,而且还流传到了别的国家呢?当时的朝鲜对于此事究竟又是怎么说的呢?在这里,我们会不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纪连海:
在1649年里的《李朝实录》中,有这么一段记载,朝鲜的李朝对中国的文书,称他自己为国王,他在他自己国内管自己叫皇上,所以这个皇上就是朝鲜国王,他说“上曰清国咨文中有皇父摄政王之语,此举何措。”皇上问属下人,属下人叫什么呢?叫金自点,这个金自点曰,“臣问于来使”,我已经跟清朝的使节问过了,“则答曰,今则去叔字,朝贺之事与皇帝一体云”。金自点说的什么意思呢?我问过来使了,这个清朝的使节说我们现在去了一个叔字,变成了皇父,满天下的人都很高兴,朝贺,我们现在这个多尔衮与皇帝是一体的。当时这个朝鲜的皇帝说,他叫“上曰,然则二帝。”他说,我知道了,清朝俩皇上。不可能出现俩皇上啊,那就是一个是太上皇,一个是皇上,那怎么成为太上皇,那只有太后嫁给小叔子才能成为太上皇,所以我们能够看到,朝鲜他一个属国,他受汉文化的影响,有一定影响但不是那么深,他都能明白。从这个短短的信里面,他都能够完全判断出来这个多尔衮娶了孝庄皇太后俩人过日子了。你从这一个字,皇叔父和皇父一字之差,朝鲜人都能看出来,你肯定嫁了,不然的话不可能出现这种事。难道清朝他不懂?清朝的满洲人他不懂?那些投降清朝的汉族官员他没念过孔夫子的书,他也不懂皇叔父和皇父不是一回事?您蒙谁啊?说没下嫁?没下嫁您把皇父跟皇叔父给我考证明白,您怎么让它划等号,不仅如此,还有新的证据呢,多尔衮后来死了。死了以后顺治皇帝他生气啊,给他捏造了很多罪状,捏造这罪状里面有两句值得我们考证。一个罪状是说他自称为皇父摄政王。这个就不对,根本就不是自称,是他前面的诏书跟后面的不一样了,肯定不是自称,第二个罪状,说他亲到皇宫内院。顺治帝做皇上,你还到皇宫内院找谁啊?就说顺治是一个小孩,这宫廷里面你找谁,如果你没有太后撑腰,你自己跑皇宫内院干什么?也就是说,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到更加坚定了这些认为太后下嫁者们的考证。他认为,这太后的的确确就是下嫁,肯定没有别的说法。持太后下嫁的人的观点,我们前面说了三点,第一保持皇位的政治婚姻。第二,就是满洲旧俗,弟娶其嫂的满洲旧俗。第三就是多尔衮的皇父称谓。除了这三点之外,这个支持太后下嫁给多尔衮这种观点的人还有哪些方面考证呢?这些方面的考证是否可信呢?而反对太后下嫁的人,他们对于支持太后下嫁的这八种观点,他们的考证又是做了如何的批判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