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历史上的多尔衮
23353800000014

第14章 多尔衮六大弊政之谜(二)

画外音:

上一集,纪连海老师说到,多尔衮在定都北京之后,八旗兵开始了统一中国的征程,眼看多尔衮统一大业就将成功,但多尔衮却在此时推翻了他所制定的十四项正确决策,让人难以理解地开始了他的六大弊政:圈地令、剃发令、投充法、逃人法、禁关令和屠城。那么,在这六大弊政当中,究竟是哪一项直接导致了多尔衮统一中国的失败?又是什么导致了年轻的大清王朝的统治危机呢?还有,在曾经的那场抗清斗争中,究竟发生过什么?又有哪些英雄的名字值得我们深深铭记?

纪连海:

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第一个问题,上述六项错误决策,哪一项是最为错误的。首先我认为,圈地令不是最错误的决策我为什么要这么说呢?首先我们就得想个问题,您说,中国人在封建社会,他是有地的人多还是没有地的人多,肯定是没有地的人多,中国我们讲,明朝为什么会产生明末农民战争,不就是土地兼并造成的?所以,如若出现清朝的统治者进行圈地,大规模跑马占地现象出现以后,老百姓肯定是高兴还来不及,很多老百姓看着少数的地主,你们家有钱,你们家有地,你们家地被圈了,圈了好了,这时候我心情平静了,原来你看我们家一亩地被圈了,你们家一百亩地被圈了,我心里踏实了,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他不会激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不会激起大规模的汉族人怎么样,集体性地反抗,这是我觉得第一点,圈地令不是这六项错误决定中最错误的一项。

第二,我要说,投充法和逃人法,也不是最错误的决定。投充法,你本来是一个正常的人,健康的人,你是一个有身份的人,但是现在你变成了一个奴仆地位,是,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讲,可能会觉得心里不舒服,但是我们要知道,那个时代的中国,尤其是在两个朝代之交的中国,穷人还是多的,穷人一多,他找工作其实是比较困难的,找工作很困难,只要能有口饭吃,我觉得就很不容易了,能有人给自己找一个天天吃得上饭的工作就很不容易了。对于广大的贫民来讲,他能有口饭吃,他是求之不得的,对于地主来讲,他们肯定要逃跑,这逃跑的人或者是聚集山林,或者是偷偷地藏回家去,你让这些逃跑的人大规模地聚集起来,寻找到一个领袖,率领他们造反,可能性太少了,顶多就是三五个人,占山为王,成为强盗而已,所以我觉得,投充法和逃人法,也不是六项措施当中最错误的一项。

那第三,禁关令,我们说,它就更不是最错误的决策了。我们首先得清楚这个关,是指山海关而言,我们要清楚,在那个时代,一般而言,传统意义上讲,山海关外,本身就不是绝大多数汉族人民的家,绝大多数汉族人民还是住在中原,山海关外,本来压根儿不是他们的家,这个地方或富庶,或贫穷,其实跟汉族人民没有太大的关系,这是第一。第二,我们现在再考虑另外一个问题,您如果说我们出生在一个农村,然后没有工作,我们现在要寻找一份安生的工作,我们肯定第一选择是什么?第一选择是离自己的农村,离自己的家乡比较近的一个县城,小县城或者是大城市,这是第一选择,离我家比较近,我们知道,过去中国人讲,父母在,儿不远游,长辈在,自己就不能去得很远,我们首先要讲究孝顺父母,所以要照顾父母,这样就不可能,父母也不可能把我们放得很远很远,更甭提山海关外。我们讲的闯关东,大规模地闯关东,那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所以我们说这第三点,禁关令,它也不是这六项措施中最重要的措施,最错误的措施。

剩下还有两个措施,一个是屠城,一个是剃发,那屠城和剃发令,哪一项才是最为错误的措施呢?

画外音:

刚才,多尔衮六大弊政中的前四项,我们知道,并不会导致清王朝的统治危机,也不会对多尔衮统一中国的事业造成致命的威胁。那么剩下的剃发令和屠城政策,究竟哪一个会是多尔衮最致命的威胁呢?

纪连海:

第四我要说,屠城它不是最为错误的措施,它是你这个政府实行了某一项错误措施之后,引起了大规模反抗之后,你没有办法,采取的一个错误决策。对于屠城这项措施来讲,我们可以给他用到一个词,叫错上加错,但它不是错误本身,它是某个措施,引起了大规模反抗,没办法了,你就得把他杀掉,你不杀他,他就得杀你,他是某项措施引起的一种结果,而不是这个错误本身。现在我们的结论就出来了,最错误的措施是什么呢?最为错误的措施,就是这个剃发令。

剃发令是多尔衮所实行的这六项措施当中,最为错误的一项措施。我们为什么说,剃发令它是最错误的?我们知道,中国以汉族人为首的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几千年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受孔夫子的影响,我们说,孔夫子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很多至理名言,但是,在一个家庭来讲,作为一个人来,我觉得很多人还是很信奉孔夫子的这样一句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丝毫不可损伤也。比如说,在中国古代也有有钱的汉人,但是他们不会说把黄金,把白银挂在耳朵,挂在这儿,挂在那儿,因为什么呢?你打一眼,这个身体发肤是受之父母,是父母给你的,你不能让它出现窟窿,出现洞,当然这并不影响我们现在,但是在当时那个时代,这是要折寿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句话,也就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古训,也就是我们讲汉人他的一个根基,既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损伤,现在你大清朝给我规定,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这就和我的思想,我受到的传统教育发生了冲突,对广大的汉族人民来讲,剃发与被处死是相等的概念,我们中国历史上这样的故事那是太多了。我们从小就学过一篇课文,讲的是曹操,他犯了罪,他规定谁都不许马踏青苗,结果呢,刚说完这个规定,转眼之间,他骑上马,他的马惊了,踏上了青苗,按规定就得处死,后来他说算了,我这个命令已经颁布了,我就死吧,属下人三番五次地拦,最后他自己拿起剪刀,割发代死,你把头发剪了,就相当于你死过一次,所以我说,这个剃发令,它是与孔夫子的儒家思想相矛盾的,而孔夫子的儒家思想在中国,两千多年,影响太深了,孔夫子说的话不一定对,但是他的影响,对汉民族的影响,却是我们短期内无法克服的。所以我们要说,剃发令它是最错误的命令,也最能容易引起汉族人民团结一致的反抗,在这中间,最典型的反抗个案,当属“江阴八十一日”。

画外音:

江阴八十一日,对于这段历史,我们似乎还有些陌生,但我们可以想象到的是在当时的情景下,剃发令在这个尊崇儒学的国度,将会掀起多么巨大的波澜。我们也很想知道,在曾经的江阴所经历的这八十一天里,究竟发生过怎样让人荡气回肠,或是扼腕叹息的一幕呢?

纪连海:

我们现在来看江阴八十一日。所谓江阴八十一日,是江阴人民在1645年抵制清朝的剃发令,在阎应元等领导下进行的一次反清斗争,由于它前后持续了81天之久,所以,人称江阴81日,这个故事它具体是怎么回事呢?

话说1645年夏天,江阴投降,我们要注意这样一个情景,江阴全城,已经向清朝投降,没有人抵抗,整个江阴城投降。在它投降以后,清朝肯定它要换来一些新的官员,它要把原来明朝任命的官员换掉,换成新的,原来你是那个县的,调到那个县,以示自己的权威,其实,用的还都是这些汉官,他就派来了一个新的知县,这个新的知县叫方亨,方亨到了这个县以后,在阴历的6月28日,那他就贴出一个告示,这告示叫剃发令,人人都得剃发,街上摆着现成的剃发师傅,都在街上站着,见一个按一个,见一个刮一个,所以我们原来就说嘛,什么叫剃发挑子一头热,就是这样,你不愿意我也得给你理。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他颁布了剃发令,颁布剃发令以后,当时城内的头面人物,有头有脸的人物,用我们现在说叫社会贤达,上流社会的人物,就群起包围了这个县衙,就跟新任的知县,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县长理论。在理论的过程当中,有人就说出这句话,你身为中国进士,穿着人家的衣服,你做着人家的官,你不觉的丢人啊!吵吵嚷嚷。弄得这个方亨也没法办公务了,商量不下去了,人越聚越多,中国人就爱围观嘛。所以最后这方亨一生气算了关门就关了门,就把县衙的门给关了,然后兵丁把他们驱散,驱散之后他又想我这个事得办下去,然后他有调头又派他的属吏,又邀请了一部分社会贤达人士,在孔庙咱们讨论讨论这个剃发令咱们还得执行。结果他邀请了一百人左右在孔庙那儿开会,结果这一开会不要紧,当时就有一个人说,现在咱们江阴投降了,这回没事了吧。当时这方亨说,只剩下剃发令,您再剃完头,就什么事没有了。下面有人说,头发能不剃吗?不剃不行,他一说不剃不行,然后他就回去了,当时这里面有一个学生头儿,县学,都有学生,学生有一个头儿,叫许用,这个许用,聚集在孔庙中的明伦堂,伦理道德的伦,他在明伦堂这儿聚众开会,就说到了头可断,发决不可剃。实际上就在那儿吵吵嚷嚷在吵。但是在这个时候,我们再说,这个方亨他回去以后,他一想,我赶紧派人,通知我的上司,让他调兵遣将,上司一面调兵遣将,调了24万人马,包围了江阴城不说,另外一面,他又拿来了新的文书告示,当时方亨让属下,书吏,让属下人抄,抄几百份,贴街上,抄写这个人拿起文告,写上,楷书开始抄写。当抄到中间一句的时候,突然之间这个书吏就发愣了,怎么了?这句话写的是,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当时这个书吏大怒把笔就扔地上了,这个头不留也罢。把笔扔到地下,转身走了。

转眼之间,不过一个时辰的工夫,全江阴人民,全知道了这件事,马上再度包围了县衙,擒住了方亨,杀掉了清朝的来使,全江阴城,男男女女,老老少少,9万7千人,拥立当时的一个人,这个人叫陈明遇,他的官职都谈不上是官了,一至九品是官,九品以外叫吏,这主簿叫陈明遇,主簿是一个什么官府?他是一个相当于副县长,清朝有两个副县长,县长叫知县,副县长一个叫县丞,一个叫主簿,主簿这个词,汉朝就有了,各朝它的管理权限范围不一样,拥立这个陈明遇,聚众造反,正式反清复明,打起了反清复明的旗帜。当时这个陈明遇就一愣,大家拥立我,我很感激大家,但是我才疏学浅,力不胜任,我给您推荐一个人吧。人家就说,你是不是要逃跑?不是,我肯定会衷心辅佐,我绝不逃跑,但是我能力有限,我给您推荐一个高人,诸位围着他,你说这个高人是谁?这个人是前任的典史,典史这个词就是我们讲的公安局长的意思,他是前任典史,已经退休在家的阎应元,他家是农村的,离这儿多少里地,他现在在农村江阴城外几十里地,哪儿区居住,所以这个时候,众多就悄悄把阎应元请到了江阴城。在这种情况之下,阎应元进了江阴城,他第一件事,他是干公安局长的,挨家挨户统计,谁家还有多少人,男女老少多大岁数,挨家挨户统计完毕以后,把所有的青壮年男子聚到一块儿,我这儿现在有原来大明朝的士兵多少人,咱们这个城要塞一共有多少个城垛,把这些人,这些正经的士兵分到每个城垛一个,把所有的青壮年,没当过兵的人,一个城垛分九个,这样,每个城垛是十个人,还有富余的,还继续往下分,还是每个城垛一个,每个城垛两个,这样分,然后剩下的人就是轮班,你打一个时辰,我打一个时辰,这个正经的士兵不能休息,你得教他们怎么放箭,你得教他们怎么打,这样就集合完毕。

在这个时候,我们说,阎应元这个公安局长,他可以说使用了我们中华民族36计中除了走为上这个计策之外,所有的计策。诈降,火攻,草人借箭,装神弄鬼,声东击西,夜袭敌人营,城头楚歌。最终,实在无可奈何之际,阎应元使用起了人体炸弹。他实在没辙了,人体炸弹,志愿招募,城市中的老者,年轻人谁也不允许死,你们的任务是多杀死敌人,老者,没有抗击能力,谁愿意死,咱们这个城,一个都活不了,只是早死晚死的问题,谁愿意先死?结果走出几个老头儿,我们愿意,结果每个老头身上,都布置好,然后,一人提溜一个家具,然后这个家具里面盛的都是银子,银元,真银元,上面是银元,下面是银元,中间是炸药,不叫炸药,叫火药。那个时候,中国人实际上已经开始有烟了,抽烟,这老头就出去了,出去以后,老者出降,这在中国这是代表身份的象征,由于全城中的高寿老者出来投降,当时清军列队迎接,一个王爷,三个将军,三千士兵,列队两厢,隆重迎接这几个老者,老者分别站好,检阅部队一般,一人拿一个火镰,我不行,我得先抽根烟,啪把火镰一打着,转眼之间,就爆炸了。一个王爷,三个将军,三千士兵,玉石俱焚。清军不得不转眼之间三军挂孝。

转眼,81天过去了,第81天已经到了,在这一天,阎应元看到自己这个城市坚持不了两天了,在这个时候,阎应元命令左右,笔墨纸砚伺候,属下拿出笔墨纸砚,拿起笔,蘸起墨,纸不用,在江阴城的东门,大门上,写了这样一副对联,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这是上,下联,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题罢,笔往旁边一扔,拿起刀,骑上马,继续战斗,率领一千人继续战斗,欲突西门而不得,当时面对着重重的包围,前面是清军,后面是河水,无路可以后退,在这个时候,阎应元很冷静,跟旁边的人一鞠躬,说,为我谢百姓,谢谢他们陪我战斗了81天。我没有完成大家交给我的任务,对不住了,我为国尽忠的时候到了,说罢,提刀拔剑自刎,刀刺胸膛,还怕自己不死,这边刀刺胸膛,那边转身,身子就直奔河底而去,就跳了河了。转眼之间,河水上浮起了浓浓的血水,清军不可让他死,这样死了,你就是英雄了,清军马上把他捞上来,捞上来之后,刀断胫骨,让他跪下,但是这个人是直直地向后躺去,最后也没有下跪而死。江阴陷落。

在江阴陷落的过程当中,人人慷慨赴死,全城九万七千余人,无一人投降,女子跳河自杀,全城只有53个人藏在寺庙的塔里面,见证了这一切。沧海横流方知英雄本色,这就是江阴八十一日。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我们可以看到,多尔衮的如此作为,这六大错误措施,必将引起人民的广泛反抗,那么汉族人民是如何进行反抗的呢?我们休息一会儿,然后继续。

画外音:

刚才说,多尔衮的六大弊政,尤其是剃发令,导致了全国上下的抗清烽火,刚刚入主中原的年轻清王朝,突然间变得危机重重,如果说仅仅是一些像江阴这样部分城市的抵抗,那对于整个大清王朝来说,算不得什么,也不会导致多尔衮统一中国的失败。那么,当时还有怎样的力量,对清王朝形成了致命的威胁呢?

纪连海:

我们说,也正是因为多尔衮他的六大错误决策,最终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尤其是这个剃发令,是激起汉族人民广泛的反抗,在这种情况之下,就形成了三支抗清力量。第一,农民队伍,第二,地主武装,第三,南明残部,三支抗清武装,而且最为奇怪的是这三支抗清武装,居然后来兵合一处,将打一家,共同对敌。在这中间,我们首先来看看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抗清斗争。大人的事我们不说了,讲一个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的故事,夏完淳抗清。

夏完淳父亲夏允彝,他自己夏完淳,夏完淳是少年英雄,他们两个人是明末著名的文学家,1645年清军占领南京,夏完淳、夏允彝父子毁家倡议,举兵抗清,不幸,他的父亲先期战败,战败以后自己投水殉节,夏完淳继续抗清,但是不幸,1647年被清军俘获,清军俘获他以后,把他交给洪承畴来审问。洪承畴何许人也?洪承畴是前明的进士,曾任兵部尚书,1639年,他受明崇祯帝之托,督师蓟辽,亲自指挥松山战役,不幸1640年最终被俘。当时的多尔衮把他关到监狱里,派范文程去审问他,想招降他,当时,范文程想招降他,做了大量的工作,可以说是软硬兼施,所有的计策都使遍了,这个人是坚决不降,就在这个时候,范文程发现了这样一幕,监狱的环境很不好,房檐上掉下了尘土,结果这个尘土就掉到了洪承畴的肩上。洪承畴掸了又掸,一看还脏,掸了又掸,也顾不得和别人说话,范文程一看,有了,关门,走人,报告皇太极,这个人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我跟你说,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十分钟之内,他必然投降。转眼之间,这个皇太极进了监狱,到了这个屋子里面,别的没干,首先解下自己的长袍大氅,皇帝穿的衣服,解下自己的衣服,啪,披在了洪承畴的肩上,洪先生,您受委屈了。洪承畴立即跪倒,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降了。他早就想投降,但是他受到的教育不允许他投降,你软硬兼施,我不怕死,我也不需要钱,我需要的似乎是一点点脸面。您尊重我,不是我想投降,是您太伟大了。

与此同时,在北京的崇祯皇帝他太了解洪承畴了,他非常清楚这样一个人,他肯定不会投降的,他若被俘,一定会以身殉国,所以崇祯皇帝在北京搭起了高高的祭坛,隆重纪念民族英雄洪承畴殉节,北京城万人空巷,全北京痛哭失声,为我们失去了这样一位民族英雄。想一想,想一想袁崇焕,想一想洪承畴,这个历史真是绝妙的讽刺啊,怎么能够出现这种事呢?真正的民族英雄被千刀万剐,这么一个投降派是万人空巷,放声痛哭,这个明朝真的要完蛋了。

1645年,这个投降的洪承畴身负着招抚江南的重任,来到南京,到了南京,第一件事提审夏完淳,我就从这个小孩子这儿下手,我亲自审问,一张嘴,夏完淳,我知道你也是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据说写的诗不错,小小年纪,想当豪杰人物,想到英雄,对,但是你走错了路。两条,一条投降我大清朝,第二条,说出你的幕后指示人你就可以在我这儿为官,比我小的官,你可以随便挑。当时夏完淳一愣,说真的,真的我可就真的投降了,说真的,我堂堂大清将官,说话算数。好,夏完淳说,我这个幕后指示人是个死人,我说出他来,您也依然让我当官吗?肯定啊。只要你说出你的幕后指示人,只要你甘心降清,这两条我就一定让你做官。那我可就真的说了,您坐好,别吓着您,我说这一位是鼎鼎有名的英雄人物,别把您吓着,您知道,几年前有个松山大战,松山大战中,有个享誉全国的闻名英雄洪亨九先生您知道吗?我太清楚了,洪承畴字亨九,我的幕后指示人便是洪亨九先生,我告诉你,这个人我没见过,但是我深深地清楚,那么大的一个民族英雄在国家民族大义面前,英雄不屈,想我小小年纪,在这个方面,我怎么也不能输给他啊,我的幕后指示人便是洪亨九,当时的士兵拉过来他说,别说了,上面坐的便是洪先生。这个时候,夏完淳大喝了一声,呸,你不要侮辱我大明朝的英雄,洪亨九先生,大明朝的英雄洪亨九先生为国尽忠谁人不知,哪个不晓?崇祯皇帝亲自为他在北京祭奠,谁不知道他是英雄,想你们这些民族败类,也敢盗用我洪亨九先生的名字,你们不知羞耻吗?转眼之间,他的头就甩到了洪承畴的对面,对着洪承畴就骂,你盗用洪亨九先生名字,你什么玩意,洪亨九先生这个时候再也忍不住了,给我推出去杀掉。1647年,少年英雄夏完淳17岁,英勇就义在南京西市,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雨花台。

画外音:

少年英雄夏完淳就义了,但我们知道,在当时的中国还有明朝的余部,南明王朝,还有清朝初年的几支起义军。比如说李自成在湖北与清军战败被杀后留下了不少溃散的部队,他们在抗清斗争烽火连天的时候,在做些什么呢?

纪连海:

李自成死后,他属下的军队继续坚持抗清,到1651年春天,多尔衮去世的时候,到1651年的时候,李自成的余部驻守在湖北,长江三峡地区,分成13支部队,号称夔东13家,夔是夔门,越战越勇,与此同时,张献忠,张献忠在1646年英雄牺牲以后,张献忠手下四大名将,孙可望、李定国、艾能奇、刘文秀进驻滇黔,与南明抗清力量,兵合一处,将打一家,共保永历政权。

我们知道,南明的政权,其实南明一共出现了四个政权,一个是福王政权,一个是鲁王政权,一个是唐王政权,这三个政权打得不怎么样,也没有进行过什么有效的抵抗,只有明思宗朱有榔,他的桂王政权,他的年号叫永历,我们叫永历政权,只有永历政权,打得非常地棒,到1651年,多尔衮去世以后的时候,永历政权在张献忠的部队的支持之下,他已经拥有了江南七省的地方,这七个省是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广东、湖南和江西,另外,永历政权的部下,郑成功也进占厦门,大有收复福建,把江南八省全部占据之势,我们说到1651年初多尔衮去世的时候为止,南明永历政权与农民军余部联合起来的抗清斗争,正在如火如荼,高潮迭起,也就是说,多尔衮真的他到死,都没有看到大清朝统一在他的手下,他统一中国的斗争至此,彻底以失败而告结束。那谁来负这个责任呢?我们说,多尔衮这六大措施,到底与孝庄皇太后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下次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