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富有天下,可是,这并不能保证他在感情上也能同样富有丰沛。
《末代皇帝》里说,皇帝是天底下最孤独的小孩子。是的,作为一个皇帝,亲情爱情友情都必须掺杂上许多杂质,顾忌许多规则。
顺治皇帝是个个人感情十分丰富、情感需要十分强烈的人,所以,他在这方面所要承受的痛苦,便分外鲜明。
在感情的世界里,他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堡垒,如何寻求自己的感情支持系统?
§§§第一节 孝庄太后
1.亲爱的母亲
孝庄与顺治,母亲与儿子。
母亲当然是爱儿子的,何况这个儿子是她的独子。生在古代中国,儿子是女人最大的依靠和指望,尤其在皇家,身为后妃,儿子的重要性几乎是超越一切的。十三岁的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初嫁之时,恐怕就已隐隐有了这样的念头。从家族利益与自身的荣辱来说,有没有儿子,儿子有没有出息,不可避免地成为她生活中最重要的事。
接连三次生下女儿,一度让她十分失望,皇太极登基、广纳妃嫔、海兰珠盛宠,更给她极大的压力。她竭尽心智,才在海兰珠盛宠的夹缝里找到机会,怀孕生下福临。
就在福临出生的两天之前,皇太极爱如珠宝的皇太子夭亡。没有证据能证明布木布泰做了什么,但是皇太子的死无疑对她是有益处的。她怀着福临的时候,“红光绕身,盘旋如龙形”,还做了一个神奇的梦,“梦神人抱子纳后怀日:‘此统一天下之主也。”’就在福临出生时,永福宫“红光烛宫中,香气经日不散”,“上生有异禀,顶发耸起”,这些祥瑞在古人看来,说明福临生来便不同凡响,可是现代的读者很容易明白,没有什么祥瑞与天命,有的,是人的心机与计谋。
布木布泰早就开始为儿子谋划了,她竭尽自己的心智,为儿子争取更多的东西、更高的地位。
传说,在布木布泰七岁的时候,跟随哥哥到草原上巡视牧场。途中,遇到了一个精通相术的喇嘛。哥哥和从人先后请喇嘛看相,喇嘛倒也不是一味奉承,只说哥哥有贵相。布木布泰还很小,对看相算命这一套不懂也并无兴趣,只在一旁骑马奔跑嬉戏。喇嘛一眼看到了她,大吃一惊,说:
“这是大贵人哪!怎么会生在此间?怪事!大怪事!”
从人们倒并不奇怪,回答说:“这是莽古思王爷的孙女儿,我们小王爷的小女儿,自然是天生的贵命,还用你说!”
喇嘛赶快说道:“我讲的贵,可不止这个。此女将来要与大国君王为偶,母仪天下呀!”
从人们仍不在意,说:“那是自然。扈伦四国,叶赫最大。我们王爷一向与叶赫贝勒交好,想必将来我们的小格格要当叶赫国福晋了!”
喇嘛连连摇头:“不止不止!此女当偶万乘之君,为华夏兆民之母!”
在场的人一齐哈哈大笑,说:“哪有天朝之主娶外夷之女为配的道理?快闭嘴,别胡说八道啦。”
“偶万乘之君,为华夏兆民之母。”不知道这个故事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又在什么时候开始流传?——至少,在皇太极生前、尤其是将皇八子立为皇嗣的时候,应该还没有这个故事,至少没有人敢讲。
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的先祖,是在统一蒙古战争中功勋卓著的成吉思汗之同胞弟哈萨尔,算不得黄金家族,也堪称白银家族。布木布泰出生的时候,距离大元朝廷被明太祖朱元璋逐回大漠已过了两百多年,但是成吉思汗的子孙,依然享有无上的尊贵,虽然后来的两百多年中,蒙古各部强酋辈出,争权夺利,互相攻伐杀戮,政局十分混乱,但无论是当傀儡还是握有实权,黄金家族、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始终代代相传,占据着蒙古大汗的位置,始终是蒙古各部的共主。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也保持着高人一等的地位。
布木布泰出生的时候,蒙古共主林丹汗所领的察哈尔部已日益强大,开始真正称霸了。
科尔沁蒙古周围是西方的察哈尔部、南方的大明朝和东方的新崛起的建州女真,任何一方的打击,都是科尔沁蒙古难以承受的。
一个小部落,要想在列强环伺中生存下来,就不能不依靠灵活的政治手腕。在蒙古诸部中,科尔沁最早向努尔哈赤的建州女真表示友好,最早与满洲爱新觉罗氏联姻。那时候无论旁人还是他们自己,都不会想到,只莽古思王爷这一支博尔济吉特氏家族五代,竞为大清朝贡献了四位皇后、三位皇妃和十多名亲王福晋!
政治联姻的保证,是有着双方血统的男性继承人。
布木布泰的姑姑哲哲成为皇太极的嫡福晋之后,没有生儿子,于是布木布泰接着嫁给了皇太极。
说起来,蒙古人毕竟曾经有过极致的辉煌,建立过横跨欧亚、天下无敌的庞大帝国,有文字,有典籍,有史书。在文化积累上,是要比刚刚靠军事暴发的满洲人高出许多的。人们都知道孝庄太后颇有学问,通蒙、汉、满诸文字,爱好读书,也练书法,想必都是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
来到皇太极身边之后,她的聪明智慧一时间吸引了丈夫的目光,而皇太极成熟稳健、勤勉好学的政治风度,以及富有韬略、心机深沉的个人风格,也给了布木布泰很大的影响。他改革旧制,重用汉臣,建内三院、开科取士、广罗人才,初创国家体制,胸怀大志、眼光深远,让年轻的小妻子深为感佩。她迅速地学习和成长着,言传身教,耳提面命,从丈夫身上学到的一切,影响、指导甚至可说是主宰了她的一生。
丈夫的用人行政,她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她渐渐成为一个成熟女人的同时,也具备了政治人物的心机、韬略、胸怀、思维方式。
这样的一个女人,皇太极或许不无欣赏,却是难以真正喜爱的。布木布泰被丈夫渐渐疏远、忽略,他后来真正爱上的女人,是她的姐姐海兰珠。
失落之余,她只能把所有的希望与感情寄托在儿子身上。
福临出生之后,父亲皇太极一来忙于国事,二来正沉浸在皇八子夭亡的伤痛之中,还要安慰因爱子之死伤心欲绝的宸妃海兰珠。他没有时间也没有多余的感情去关爱福临,尽管有那么多的“祥瑞”,他也没有动过将福临立为皇太子的心思。对幼小的福临而言,父亲是遥远而高高在上的、犹如神祗般的存在,不仅难以亲近,甚至都没有多少机会见到。
在福临的幼小心灵中,唯一重要的只有母亲。母亲为他打点一切,为他谋划安排,保护他疼爱他教养他。母亲是他的强大依靠,也是温暖的堡垒。
皇太极驾崩时,福临恐怕只有满心的茫然。
皇太极在八月初九日的上午还到崇政殿办公,当夜却突然去世。据当时记载的各种迹象来看,他像是因脑血栓引起了脑溢血,死亡极快,没有痛苦。正因为如此,他没有留下遗嘱;在宸妃所生之皇嗣夭折后,他也没有再指定继承人。于是,皇位继承再一次成为一个爆炸性问题摆在了人们的面前。
有资格竞争皇位的人选有好几个,每一个的实力都不是一个六岁的孩子可以比拟的。他原本看上去连这场赛事的入场券都拿不到。皇长子豪格和皇弟多尔衮两派势均力敌,他们不能接受对方,也没有足够的压倒性实力迫使对方接受自己,剑拔弩张,不惜以武力相拼。就在此时,福临以他的“弱”,他的“小”,成为最终被各方势力都接受的人选,登上皇位。
野史传说里,多尔衮是因为和布木布泰青梅竹马的恋情,才甘心把皇位让给福临的。事实上,多尔衮做决定的最大原因,并不是感情,而是利害,情势所迫,他不想与豪格刀兵相见,才会做出退让。而所谓他和布木布泰之间的所谓恋情,如果有的话,只能在这一点上起作用:多尔衮退让之后,选的人是她的儿子福临,而不是别的幼年皇子,比如说皇十一子博穆博果尔。
布木布泰用自己全部心智机谋甚至感情,在各方势力剑拔弩张时以四两拨千斤的微妙运作,把儿子送上了皇位。这其中,当然少不了幕后的交易。为了儿子的皇位和自己的未来,她的一切都可以拿出来。
福临登基之时,留下了不少逸事传闻。比如,他拒绝穿一件披风,因为它的里子不是明黄色的;他不许乳母抱他登上御辇,因为她的身份不配坐在里面;王公百官朝贺跪拜之时他端坐龙椅,安然受拜,俨然天子之风;朝贺完毕之时,一心礼让礼亲王代善先行……这些“天纵英明”的故事背后,是他母亲的教养与耳濡目染。
他的母亲布木布泰,很早就开始为这一天做准备了。她悄悄地、不动声色、不为人知地,为自己的儿子一一争取和培养着做皇帝所需要的一切精神上、情势上、舆论上、心理上的准备,最终把他推上皇位。
福临登基,庄妃成为皇太后。她依然躲在幕后,为儿子调节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握着朝中的微妙平衡。比如,制约、拉拢因为战功而威望与实力大涨的摄政王多尔衮,使他无论如何也没有踏出自立为帝的最后一步。不管和多尔衮有没有私情,儿子才是她最可靠、最重要的人。虽然,也正是因为多尔衮,皇太后与顺治皇帝之间,生出了隔阂与分歧。
亲政之时,顺治尊母亲为昭圣慈寿皇太后,并为此颁发恩诏于天下。
就在上尊号的第二天,皇太后对顺治下了一道诰谕,说:“为天子者处于至尊,诚为不易:上承祖宗功德,益廓鸿图;下能兢兢业业,经国理民,斯可为天下主。民者国之本,治民必简任贤才;治国必亲忠远佞;用人必出于灼见真知;莅政.必加以详审刚断;尝罚必得其平;服用必合乎则,毋作奢靡;务图远大,勤学好问,惩忿戒嬉。倘专事佚豫,则大业由兹替矣!凡几务至前,必综理勿倦。诚守此言,岂惟福泽及于万世,亦大孝之本也。”
在这道诏谕里,充满了母亲对儿子的厚望、皇太后对皇帝的教诲和鼓励,也体现了布木布泰的政治家风貌。然而,就在此时,这对相依为命的母子之间,已经隐隐生分、疏离。
顺治与母亲的性格极为不同,孝庄的许多做法,是出于一个政治人物的理性考虑,可是对一个少年来说,却常常显得难以接受。而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因摄政王多尔衮而来。
2.孝庄与多尔衮
“太后下嫁”是清初四大疑案之一,轰传天下,几百年来妇孺皆知。
说起来,“下嫁”这个词,多用于贵女出嫁,即地位身份家境高的女子嫁较低的男家去。因此,又成为娶嫁中男方的谦词。皇帝的母亲皇太后,怎么可能与“下嫁”这个词相联系呢?谁能够娶皇帝的母亲?而一国之母或者说祖母的皇太后,又为了什么要嫁人?
“太后下嫁”,即便是未能确证的野史,也是历史上唯一的一桩奇事了。
这桩奇事的主人公,便是顺治皇帝的母亲孝庄皇太后,以及他的叔叔、摄政王多尔衮。
人们都说,孝庄皇太后下嫁给了摄政王多尔衮。下嫁的原因,有人说,是为了报恩——皇太极去世,睿亲王多尔衮本是极有希望以弟承兄继立为帝的,他却扶六岁的福临登基,自己辅政,并且首先下拜,顺治才得以登上帝位;不久,多尔衮率大军杀进山海关,击走李自成,乘势进踞燕京,人驻明朝紫禁城,立下盖世之功,仍未曾自谋皇权,迎请顺治帝移驾北京即皇帝位,使得他成为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天子。
这样一来,多尔衮对顺治帝便有了莫大的恩情,他看准了时机,授意亲信在朝廷中倡言,说摄政王功高望重,又谦抑自持,让位之德,亘古少有。皇上虽想要报答,可这么大的恩德如何能够报答得了呢?摄政王既然是皇上的叔父,今日让位的事,就跟皇父传位其子的意思一样。摄政王既然像对待太子一样对待皇上,皇上也应当像对待皇父一样对待摄政王,以此作为报答;朝臣都附从此议。范文程于是出面提议说:“近日闻说摄政王妃新亡,而我皇太后又多年寡居无偶。皇上既视摄政王如父,自然不可使父母异居两处。宜请摄政王与皇太后同官而居。”
众人又都附从。于是议立婚典,普天同庆,时人有诗说:“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朝廷还颁发了这样一道恩诏:“太后盛年寡居,春花秋月,悄然不怡。朕贵为天子,以天下养,乃独能养口体而不能养志,使圣母以丧偶之故,日在愁烦抑郁之中,其何以教天下之孝?皇叔摄政王,现方鳏居,周室懿亲,元勋贵胄,其身份容貌,皆为国中第一人,太后颇愿纡尊下嫁。朕体慈怀,敬谨遵行。一应典礼,着所司预办。”
当时的满洲人并没有以寡妇改嫁为耻辱的观念,相反,兄死弟妻其嫂、父死子纳庶母,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所以人们并没有太过抗拒这件事,而是很自然的接受了。
到了乾隆朝,入关已久,满洲皇室也接受了汉人的礼法观念,主管修史的纪晓岚见到这则记录,惊异道:“这种事怎么可以传示后人,以彰其丑?”立刻请示乾隆帝,将有关内容全部删削。此后,这件事的相关资料便在正史中消失了。
还有人说,孝庄与多尔衮早有私情,他们青梅竹马,情深意浓,就连皇太极的暴崩,都是因为撞破了他们私通才被气死甚至是被多尔衮杀死的;正因如此,孝庄死后不敢去见前夫,遗命康熙不要把自己与皇太极合葬,使得康熙十分为难,数十年没有想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直到雍正时把她的棺柩下葬,埋于东陵的风水墙外。
这件疑案史学界争论多年,至今未有定论。只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不管有没有正式的婚礼,多尔衮与孝庄之间,某些暧昧是有的。只是,这些暧昧并非是什么纯洁美好的爱情表现,即使这两个人互有好感、彼此欣赏,也还离爱情远得很。决定他们关系的关键因素,始终是局势,是政治上的利害权谋。
当皇太极暴崩,多尔衮与豪格互不相让之时,福临成为了最终被各个方面都接受的人选。之所以是他而不是别的年幼皇子,孝庄在其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她和多尔衮的良好沟通、默契配合,是福临登基、多尔衮辅政局面得以维持的重要条件。其后多尔衮实权在手,建功立业,其威望和实力越来越大,小皇帝和皇太后手中的筹码十分有限,为了维护儿子的皇位,孝庄会尽全力来拉拢、控制多尔衮。把自己的感情甚至肉体一并纳上,也并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而多尔衮既然尚未自立,也会在某些时候想要维持自己与小皇帝的关系,接受孝庄的示好就是很自然的事。
孝庄对多尔衮,可能真的有感激、也有欣赏。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人物,她钦佩多尔衮的能力与眼光;作为一个经历过世事、懂得欲望与权力的成年人,她明白皇位对一个多尔衮这样的男人意味着什么,也能真正理解他做出了多大的牺牲。当初多尔衮带走了大清国大部分军事力量南下入关,在短短的时间内摧枯拉朽般击败了各路对手,在北京立住了脚,那时候要想背叛他们母子,自行称帝立国,简直易如反掌。她心里实在为儿子,也为自己捏着把汗。多尔衮竟然主动迎请幼主迁都登基,她内心对他的感激是不言而喻的。
孝庄就算真的下嫁多尔衮,也只是为了儿子的皇位,为了儿子与自己的安全与地位。要知道,多尔衮妻妾众多,并不是电视上演的既纯情又专一的言情剧男主角;孝庄也是个心机深沉、久经权谋的女子,绝不是一个感情至上者。她对多尔衮既重用,又牵制,既大打温情牌,又采取了非常复杂的政治手段,才使多尔衮最终没有突破摄政王的圈子,保证了顺治小皇帝的地位。
但是,对顺治皇帝而言,他很难理解这样的做法,不仅因此深恨多尔衮,也对母亲产生了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