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顺治出家之谜
2332900000020

第20章 少年天子(6)

这个于公元1644年明朝灭亡以后坚持了十三年的小朝廷,在境外又延续了两年后,终于被赶下了历史舞台。

胜利使福临欢欣鼓舞,但是,南明的灭亡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更难的任务还在后面。

3.仁德之政

顺治皇帝决定以仁德为政,按照儒家的治国思想来维护和巩固大清的统治。他的策略一项项实施了,比如鼓励农耕,奖励开荒,重用人才,整顿吏治,逐步缓和民族矛盾,并且渐渐显现出它们的效果。

中国历来是农业经济,以农为本。而满洲人不事生产,以劫掠为业,对农业毫不重视。顺治改变了这一点,一再宣示鼓励农耕。

圈地对中原农业破坏极大,在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福临下谕旨“永不许圈占民间土地房屋”,由圈地引起的投充,在严厉惩处借投充强占土地财产的罪犯之后,也渐渐平息下来。

他接受了范文程提出的设立兴屯道厅、推行屯田垦荒的建议,开始了清政府建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有组织的屯田垦荒,后来又以官府贷给耕牛、种子以及三年不征、五年不征等优厚条件,奖励全国各地招民垦荒。顺治帝的这一措施,收到了预期效果,大战乱之后濒于绝境的农业生产,因此而渐渐复苏,流亡纷纷回归,户口日益繁盛,国家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在经济实力上很快超过了南明永历政权。

政策是要官员来实施的,顺治大力整顿了吏治,吏部尚书谭泰、江宁巡抚土国宝、大学士陈名夏、顺天巡按顾仁等都因贪贿被诛杀。顺治帝甚至面谕刑部说:“贪官蠹国害民,最为可恨,一向法度太轻,革职问罪之后,还能享用赃资,以致贪风不息。今后大小官员,凡受赃银十两以上者,除依律定罪外,不分枉法不枉法,一概籍其家产入官!着为定例!”国家制定了对朝廷官员贪污的非常严厉的惩治制度,凡贪污十两银以上者,革职拿问下狱,直至流放杀头。顺治帝派出权力很大的监察御史巡视各地,对地方的高层官员如总督、巡抚、总兵等人的不法及害民行为随时纠举。监察御史出巡前顺治亲自召见,并严格规定:一经点差,他们就不许见客、不许收书信、不许沿途州府县司等官送迎,违禁者给以重惩。

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福临采纳汉官魏象枢的建议,实行大计天下,即对全国地方官进行甄别考核,并规定以后每三年举行一次,形成制度。每次大计,都有详细的考核内容和奖惩办法。这一年经过大计,全国大小官员被革职、降调、退休的有九百六十九人之多。

在大计天下的同时,又对中央政府各个部门进行同样的甄别考核,名为京察。第二年正月起,再对地方最高官员即总督巡抚们严加考评,结果在全国十四名总督巡抚中,有六名分别受到降级、解任和革职的处分。

福临崇拜立法周详的明太祖朱元璋,在自己治国的实践中,大加效仿,建立制度。大计、京察,就是他为整顿吏治所立的法,经过法治的清洗和淘汰,提高了各级衙门的行政效率,推动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在权力集中、政令统一方面明显地优于南明永历政权,在政治上占据了主动。

辅佐福临完成这次观念转变并进行政治经济建设的辅佐者,主要是汉大臣。他们娴熟政务,饱有才学,把汉族的统治之术一一引导给顺治皇帝。

福临重用的汉大臣,首推范文程这位身历太祖、太宗和顺治三朝的大学士。

范文程,字宪斗,是宋代名臣范仲淹的后代,明朝初年自江西迁居沈阳。他的曾祖父曾任嘉靖朝兵部尚书,宦海沉浮数十年,颇有政声;却受权臣严嵩陷害,革职削籍,郁郁而终。范文程自幼好读书,颖敏沉毅。家庭的遭遇,使他比同时代的许多人更早地预见到大明气数已尽。当年努尔哈赤攻占沈阳后,因敬他是名臣之后,在大量屠戮汉人之际,免他一死,还邀他参与政事。他也就半推半就,成为大金国最早的汉人文臣。皇太极继位后,范文程大得宠信,是朝廷最重要的谋臣,凡军国大事,皇太极无不向他咨询。当李自成攻进北京、推翻明朝时,范文程又以明睿的政治眼光,看到了千古难逢的机遇,向摄政王多尔衮进言大军入关、逐鹿中原、夺取天下。大清定鼎燕京之初,范文程为稳定局势、收揽人心、缓和民族矛盾做了很大努力。一旦多尔衮专擅朝政,变得势焰熏天,范文程又明智地后退,与这位摄政王保持相当的距离。

顺治帝亲政,范文程才又一次焕发了他的政治光彩。少年皇帝倚之如肱股,言听计从;授议政大臣,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又进太傅兼太子太师,礼遇极厚。顺治帝曾亲自调制药饵赐给生病的范文程;还特遣画工到范文程府第为他画像,并将画像收藏在宫内,为的“见画如见人”,能日日晤面;恩赐给范文程的御用衣物食品,更是多不胜数。最令范文程感泣不尽的是,顺治帝竞考虑到他的形貌颀伟,下令为他特制衣冠,以求合身称体。老臣与少主之间的感情,已超越了一般的知遇之恩了。

在范文程的建议之下,内阁、翰林院、宗人府等政府机构的相继建立和充实,随着各种官制、法律、条令的颁布实施,整个国家机构基本得到完善,巨大的统治机器运转正常,效率也在不断提高。

福临懂得了儒家的文教治天下的奥秘,在范文程等人的影响下,他学会了尽量利用汉民族固有的伦理道德观念去不断完善他的统治。他和历史上的汉族统治者一样,把四书五经奉为最高教义,把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大力提倡德治仁政和教化,反对苛政和嗜杀;提倡已成为汉民族传统习俗和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特别提倡忠君,极力推崇孝道,还把这些观念推广延展到满蒙社会,以形成共同的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念。

和他的父亲皇太极、叔父多尔衮比较,福临的汉化政策又进了一大步。皇太极和多尔衮的汉化还只停留在模仿明朝的政治制度、录用明朝降官的阶段,而福临的汉化已经深入到思想文化、习俗风尚这一领域,不仅缓和了清初尖锐的民族矛盾,而且由思想统一推动和加强了政治统一,对清韧迅速出现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大一统的政治格局,起了重大的作用。

为了提高汉官在政府各部门的权力和地位,福临又突破了许多祖制旧规:

同级的满汉官相见,汉官必须长跪,满官不叫起不得起;顺治帝命改为见面时汉官一跪见礼即起。

改变了汉官不得掌印的祖制,下令说:“以后各部尚书、侍郎及院寺堂官,受事在先者即着掌印,不必分别满汉。”

改变了同级满臣高于汉臣、武臣高于文臣的薪俸制度,在顺治十三四年(公元1656年至1657年)间,实现了文武俸禄不论满汉,一例照品级支给的新制度。

改变了同官满臣高于汉臣的品级制度,如原来同是六部尚书,满官为一品,汉官为二品。顺治十五年满汉官员品级划一,例如六部满汉尚书俱为正二品。

在提高汉臣地位的同时,顺治皇帝还大力推行科举。有名的丁酉科场案,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发生的一件大事。科举制度原本是使“天下英雄入我彀中”的统治者的妙招。清朝一入关,就连年开科取士,以迎合汉士子,达到笼络人心的目的。为了显示清正廉明,为了拔取真正的人才,对科举考试过程中人人痛恨的贪赃枉法、作弊贿买施行严刑峻法,是顺治帝的必然选择,也是他肃贪的一贯作风。诚然,丁酉科场之狱,主考官、房考官及考中的士子,许多人因此被杀、被遣戍流放,处罚太重,常常被当做民族压迫的一个例证;但此事发难者是汉人,受祸者也是汉人,清朝用严刑峻法处理了此案,竟能使大多数未能考中和年年被摈的士人感到出气、感到痛快,并使后来的科举受到震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比较清正、较少弊端,又是顺治帝乃至大清朝的一得了。

福临仰慕朱元璋立法周详可传永久,亲政七年、积累了相当统治经验之后,他组织了一批大学士校订《大清律》,这是福临立法治国的一件大事。《大清律》一直沿用到清末,虽然在后来的两百多年间,有所增减,但它的基础和基本构架是福临建设的。

由于福临推崇儒家学说、提倡文教治天下,全盘继承汉民族的精神文化,一方面,使明朝的降官和士子们可以在儒家忠君的旗帜下,卸却民族大义的道德负担,心安理得地效命于新朝;另一方面,国力的增强、严厉处置丁酉科场案,也大大地消解了汉族士人对异族统治者的敌意,一些闭门不出或隐匿山林的高人名士,此时纷纷重登仕途、再进科场,出现了“圣朝特旨试贤良,一队齐夷下首阳”的奇观。

由于政策对头,保证了基本安定平稳的社会环境,惩贪、垦荒、轻徭薄赋等项措施,逐渐恢复了社会生产力,全国人丁户口由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的1000万增加到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的1900万;田地也由290万顷增加到514万顷,差不多都增长了一倍。国库充实、物价稳定,许多地方都出现一派丰昌景象。

但是,就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发生好转的同时,顺治与满洲亲贵们的矛盾却越来越激烈了。他于汉族文化的逐渐深入,拉远了他与本族传统的距离,他的改革触动了他们的利益,在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甚至感情上,双方的分歧越来越大,使得顺治越来越多地陷入两难境地,无法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