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卓越经理人(精装)
2330100000009

第9章 知道太多反而不好

有一个小和尚非常苦恼沮丧,禅师问他何故,他回答:“东街的大伯称我为大师;西巷的大婶骂我是秃驴;张家的阿哥赞我清心寡欲,四大皆空;李家的小姐却指责我色胆包天,凡心未了,究竟我算什么呢?”

神师笑道:“你知道得太多有关别人对你的评价,而且你也太在意了。其实,你只要做到充耳不闻,活出你自己,烦恼自然就没有了。”

我们当中的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知道得太多反而有沉重的心理包袱,对某些事情,倒不如不知道的好。

倘若企业的经理追求事事都清楚,那他就有陷入处理繁杂事务的危险。这样,他的管理就必定不能有效。

如果你将任务推给员工,而没有清楚地说明应该做什么,员工的决策范围、期望的绩效水平,完成任务的时间及类似问题,那么你就等于放弃了责任而自找麻烦。

但是不要误认为为了避免失去权力,就应尽量少授权。

很不幸,这是许多新上任和缺乏经验的经理采用的一种方式,由于对员工缺乏信心,或者因为害怕员工犯错误而受到责备,他们试图自己去完成每一件事情。

也许你自己有能力把那些授权给员工的任务做得更好、更快,或者犯更少的错误,问题是你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资源,你不可能自己去过问每一件事。因此,如果你希望工作更有效率,你就需要学会授权。这表明了两点。首先,你应该预料到和接受员工犯一些错误。如果犯错的成本不是太大的话,那么错误对员工来说常常是很好的学习经验。其次,为了确保自己不陷入细枝末节的琐事,没有必要对员工自己能胜任的事情一一过问。

经理的职责是引领而不是事事亲力亲为。若经理处处去运营,一个大企业非把经理累死不可。引领就是自己可以站在幕后指挥,让下属去贯彻自己的思想,去执行实际的操作,不需要大事小事,事必躬亲,请考虑以下几点:

1.明文写下希望达到的目标,找到向你的团队表达它的方式。

2.避免身陷细枝末节。表述一个目标并不意味着提出一个微小的细节。作为经理人,你的工作是提出目标并保证努力地去实现它。

3.雇佣并提拔那些有能力将目标转化为现实的人。

问问他们会如何着手一个特别棘手的问题,那些独立思考得最好的人可以更适合你的团队。提拔那些在着手做事情上有着最佳记录的人。

4.企业的目标要明确。对于企业引领的目标,必须让所有员工心中清楚。

[事典]松下谈经营

当公司发展到相当规模时,经营者不知道的东西愈多,问题反而更容易解决。以下就是松下关于这一点的精辟见解。

“几年以前,我不仅担任松下的社长,还兼任好几个公司的职务。有一次,我应邀参加一个经营者的经验讨论会。轮到我发言时,我说:‘最近我的做法是,绝不去记忆与工作有关的事,更不愿去了解各部门的专业知识。’

讲完后,每个人都很吃惊地追问我:‘这怎么可能呢?经营者如对本身业务不记忆、不了解的话,如何使公司经营下去呢?’”

“事实上,他们的疑问,并非完全无道理。因为在一般人的观念里,作为一个经营者,必须时时刻刻地注意搜集资料,作为参考,以便制订决策,让下属去执行。所以他的决策,必须要精确无误,才不会对公司造成损害。

而在这种要求下,经营者对公司的工作情形、产品以及制作技术,都应该充分了解。尤其当公司规模愈来愈大,产品的种类愈来愈多,营业额愈来愈高,管理制度也愈来愈精密的时候,他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就面临更严格的考验。所以,如果不对各生产部门的事情有所了解,又怎能完成任务呢?”

“对于这种观念,或者是在三四十年前,我也会深信不疑。当时,我的确也是根据自己一些粗浅的知识和理解力,来作判断决策。”

“但是最近,如果还有人问我:‘你为什么不去学习些新的知识·’我会坦白地说,我已经没有这个能力了。

因为现在的作业程序和制造技术,日新月异,精细复杂,已经不再是我这种‘半桶水’的人,能容纳得了。假如我还勉强自己去记忆,也一定是事倍功半,吃力而不讨好了。所以,在仔细估量之后,认为与其花费这么多心力,去得到些不完整的知识,还不如不知道的好。”

“对于我这个观点,也许有些人还有些怀疑,认为这样做,如何能领导下属呢?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但以我实际的经验来看,它确实有许多可取之处的。”

“当然,我知道,我这种做法所下的赌注很大,可能要负担用人不当的风险。可是,我却愿从积极的一面,去肯定它;至少,在这种情况下,有很多事情是可以快速推进的。例如,各单位的负责人提出建议,要我裁决的时候,往往会因我不懂,而表示:‘如果你认为确实可行,就做做看吧。’像这样,业务容易推动,问题也易于解决。”

“但如果我是一个略通业务和专业知识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也许我就非得弄清楚来龙去脉不可。万一下属的解说,又和我的意思不能沟通,往往会要求把建议搁置,再做研究,如此,就可能会误事了。我想这就是经营者知道太多,反而有反效果的一个例子。”

“然而,像我这样经营,基本条件是,要求各单位的负责人,都要有相当水准的知识和经营头脑。在他们提出一项建议之前,就已经审慎地研究和估量,确定可行,才提出来。所以我认为,除了刚进公司的新人外,在经营决策层的管理者,大部分都已经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一旦建议经过他们一致同意之后,应该是相当可靠的,如果我再表示意见。就显得多余了。”

“这就是我决心不再多求了解,并以这种方法,来接受下属的经验和智慧的原因。可能有些经营者,会认为不合常规,但事实上,通过这种方式所下的决策,发生错误的可能性很小,所以我的许多事情,都能做得很顺利。

当然,偶尔我也会从较高的标准,提醒他们某些建议发生不当的可能性。可是,为了迅速对某些业务作决策,我还是宁可少干涉下属的决策。事实上,因为那确实太浪费时间。”

“我不敢说自己这种做法,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更不敢肯定,它经得起科学统计分析的考验。我只是提供我长久以来的经验而已。像这种经营方式,也许是我个人的直觉。或者只是不可理喻的‘巧合’罢了。但侥幸的是,我用这种经营方式,却得到了一些成就。所以我才敢指出这点:当企业规模庞大到某一程度时,经营者就应该刻意去避开某些杂事。”

[点评]

该知道的不能有一点含糊,比如经理对经营方向、企业重大决策等要理解得比别人更透彻。然而,对于那些企业中出现的细枝末节,知道得多反而比不知道更糟。因为知道得多了就容易在琐事里打转,这样就不利于掌控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