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让孩子有个好性格
23300100000008

第8章 改变内向孤僻,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2)

每个孩子的快乐成长都离不开集体和集体活动,参加有益的集体活动是孩子们健康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可以增加与他人之间的交往,可以更多地交流信息和情感,学会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感受集体活动中的欢声笑语。在这种环境下,孩子内向的心门会逐渐开放。

经常参加集体活动,有利于孩子逐渐树立起集体观念、团队精神,把个人与集体正确地联结起来,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发现个人存在的价值,在完成共同任务中认识到统一意志、自觉遵守纪律的必要性。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也会让孩子扩大知识领域,发展才能,培养兴趣爱好和特长。

引导孩子参加集体活动,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为孩子创造共同活动、共同体验的环境。

给孩子提供必要的玩具、游戏材料、空间与时间,让孩子与亲朋、邻里间的孩子游戏交往,鼓励孩子参与社会及幼儿园组织的各种类型的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去郊游、踏青、访友、观看演出比赛,有意识地安排孩子与集体频繁接触,增进孩子对集体活动的认识与了解,提高孩子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

(2)诱导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发挥主动性。

能在集体中发挥主动性的孩子,大多都能得到集体中大部分成员的认可,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荣耀和鼓励,会让孩子更积极地投入到集体活动中,使孩子更加快乐开朗。因此,父母应根据孩子的能力、爱好、兴趣组织集体活动,给孩子提供发挥特长、帮助别人、服务于集体的机会。

(3)帮助孩子建立友情,培养合作能力。

集体是建立友情的最佳环境之一,集体活动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平时家庭可以开展合作游戏,比如“两人三足跑”,让孩子懂得有些事要大家合作才能完成好;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找朋友,从跟他喜欢的伙伴共同参与逐步过渡到大家共同活动,用同伴的热情与积极性感染孩子、带动孩子。当孩子通过合作完成活动任务后,他们会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心情就会舒畅,性格也会变得开朗。

(4)发挥荣誉的激励作用。

孩子在集体活动中的点滴进步和突出表现,家长都要给予肯定。“宝贝,你在今天的活动中帮助了小芳,我们要向你学习。”“孩子,你今天表演真棒!”类似这样的鼓励性语言是孩子参加集体活动的精神动力,孩子也会因此更加努力地表现自己。这样,孩子会在集体中健康、愉快地成长。

找出孩子不快乐的原因

“知心姐姐”卢勤曾说:“我走到哪里都有人先微笑,后流泪,问我究竟为什么要学习。如果为了上大学,上大学出来又怎么样。我一直在思考,今天的孩子到底缺什么?”的确,如今的孩子确实有很多不快乐的因素,如果父母不能找出原因,孩子的内心长期被悲伤与抑郁占据,孩子又怎么能活泼开朗起来呢?

在一处儿童活动场所外,两位母亲在探讨孩子寒假要学点什么。一位母亲用怀旧的口气说:“现在的孩子真是够累的,我们那时候哪有什么班啊?一放假就到处瞎跑、疯玩,那种快活至今难忘,虽然没有好吃的好玩的,不也都过得挺好?”

另一位家长看见对方的孩子在一旁埋头玩溜溜球,玩得特别高兴、投入,就问他喜欢什么,孩子回答:“玩溜溜球!”孩子的妈妈笑笑说:“孩子喜欢玩,哎,听说还有这方面的大赛,看看能不能参加。”听到这话,孩子脸上的笑容马上消失了。

答案出来了:孩子不快乐是因为要学的东西太多,学习的功利性太强,压力太大。生活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父母千方百计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注重孩子的考试成绩,让孩子参加功利色彩浓烈的竞赛、测试,以至于本来能够给孩子们带来一定快乐的兴趣、爱好也演变成了晋级、拔高,甚至服务于中考、高考的加分。

有些孩子不快乐,不喜欢向父母倾诉,整天郁郁寡欢;有些孩子不快乐,不想上学,于是逃学、迷恋网吧;有些孩子不快乐,不想与人交往,于是变得孤僻。当孩子的脸上显露不快乐的征兆时,做父母的是否观察到了呢?大部分父母读不出孩子这些征兆背后的意义,从而导致孩子的问题在父母的“关照”中逐渐严重化,使孩子心理出现问题,难以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一位父亲带着即将被学校开除的8岁儿子来到心理咨询室,他非常希望孩子能继续读书,而孩子死活不愿去学校。

经过详细了解,咨询师得知孩子心里有一团愤怒和委屈。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误解以及父母对孩子气急败坏的打骂,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反感情绪,反感在恶性循环中泛化为不喜欢学校,讨厌听到“学校”二字。

这孩子非常调皮,但父母却希望他成为一个乖孩子。咨询师指出了孩子父亲的这种错误思想,他说:“你这种想法让孩子吃了不少苦头,就好像开车,眼前明明是红灯,可司机根本不看,当成绿灯,结果就会造成事故。孩子已经用他的言行举止告诉了你——我是一个调皮的孩子。而你却要求孩子:你必须当一个听话的孩子。这是孩子厌烦学习、闷闷不乐的原因所在。”

之后,这位父亲抛弃了错误的教育思想,孩子脸上的笑容多了,与父母的关系也变好了,上学成了孩子喜欢做的事情。期末考试时,孩子的成绩提高非常大。

想让孩子快乐成长,父母必须给孩子创造宽松的成长环境,强行塑造孩子显然是与此相违的,这会让孩子内心充满压抑,同时对父母产生反感,有了心事不也会告诉父母,长此积压必然不利于孩子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以下列出几种常见的导致孩子不快乐的原因并给出相应的建议,供父母参考。

第一,失败的感觉或被老师批评,尤其是当孩子学业不佳,感觉自己是个失败者,无法完成自己定下的目标时。

建议:父母应该多培养孩子的兴趣,发展孩子的特长,例如让孩子参加一项体育活动或一个艺术班等。通过某项活动的刺激,能让孩子体会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令他们的才能得到发挥,孩子会感受到快乐。

第二,被人欺负或不被同伴认可,会使孩子丧失自信。

建议:如果孩子与别人打架,父母应该与学校领导和教师沟通,共同寻找解决方法。如果孩子被同伴忽视,父母应该给孩子鼓励。

第三,父母的消极态度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如果父母没有兴趣陪伴孩子玩耍,孩子会感觉自己不被疼爱并将父母郁闷的原因归咎于自己。

建议:父母应该明确告诉孩子:“我很忙,等我有了时间一定陪你玩,我们很爱你。”多次向孩子重复这个信息,每星期至少与孩子进行一次共同活动,比如带孩子去散步、出去吃冰淇淋或者到美丽的公园玩一下午等。

第四,父母在孩子面前吵架。夫妻之间发生争吵是正常的,但如果经常吵架而且气氛充满暴力会让孩子感到害怕和不安全。

建议:当父母之间产生矛盾时,不妨冷静下来,把房间的门关起来,心平气和地解决矛盾。

第五,父母对孩子太严厉,要求太高。过分严厉会使孩子失去自由,过高的期望会带来孩子的无望,这种环境下的孩子不可能快乐。

建议:学会放手,给孩子适度的自由空间;降低期望,给孩子减压,这是帮助排除压力的好办法。

事实上,孩子不快乐的原因还有很多,父母应该对此有一定的了解,并及时对照孩子的表现做出判断,及时帮孩子排除烦恼,让孩子快快乐乐地成长。

不要对孩子控制过严

每个家长都希望教出好孩子,可是大多数父母认为“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父母对孩子严格要求,希望孩子听话、懂事、好好学习,同时对孩子充满期望,在家长控制过严的情况下,孩子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失去了天真的童年,性格也变得内向孤僻。

李强放学回家后觉得很累,他想睡一会儿,然后再起来做作业。没想到他刚躺下,爸爸就不容分说地叫他起来:“晚上十点半之前不准睡觉,必须学习!”李强觉得很无奈,只得强打精神看书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爸爸的口头禅就是:“你是我的孩子,难道我还管不了你!”由于爸爸从来都是“说一不二”,李强平时在爸爸面前很少说话,有时甚至有些害怕,有时还会怨恨爸爸。他知道爸爸这样做是想让他变得更优秀,但是这样做让他感到很累,因此每当爸爸要求他的时候,他内心就会充满矛盾,他想“抗争”但又不敢,因此积怨很深,形成了沉默寡言的内向性格。

像李强这样被父母严加管教的孩子并不少见。有些父母在生活中给孩子设置了太多的限制,这也不行,那也不准;有些父母对孩子管得过细过死,孩子大大小小的事情他们都要插一手。孩子也渴望自由自在,渴望自己的事情自己来做主,渴望自己的独立活动不受限制和干涉,而父母对孩子干预、设限过多,会使孩子觉得自己没有一点活动空间,心理很压抑,为了使这些压力得到释放,有的孩子会选择与父母公然对抗,但更多的孩子还是选择沉默,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斗”不过父母,于是在沉默中,孩子慢慢变得孤僻。

有一位离家出走的孩子这样讲述自己的父母。他说:“他们一切都给我安排好了,我在家里就像一个木偶,一点自由都没有。他们越爱管我这管我那,我就越要做他们不喜欢的事情,我就越不理他们,有什么事情我越要瞒着他们。”这样的孩子有想法和苦闷无法及时倾诉出来,已经失去了与父母交流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