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家认为,对孩子行为的不当干预,不仅会束缚孩子的求知欲,而且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和人格形成都有不利的影响。心理学家贝克说:“对子女督促过严的父母,也许可以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却也会使子女有不安、依赖、胆怯、敢怒不敢言、不爱做劳心工作以及不喜欢参加有创造性的活动等缺点。比较起来,这种教养方法是得不偿失的。”这番话很值得家长们深思。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没必要刻意约束孩子。把孩子管得越紧,孩子的压力就会越大,当孩子承受不住时,他们会选择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反抗,对立情绪、逆反、顶撞行为就会相应出现。
有这样一位母亲,她不准孩子去旅行、露营、游泳,放学后不能逛街,晚上八点后不准看电视,规矩繁多,诸般掣肘。孩子除了看书、学习外,一点自由也没有,如同坐牢。这使孩子的自尊心、上进心受到了严重伤害,孩子也逐渐变得内向,他开始逃学、玩网络游戏,最后走向堕落。
父母表面上管了孩子的事,实际上却管不了孩子的心。而且,这种专制式的管教使孩子逆反心理很强,创新思维会受到抑制,在离开了父母的指导以后,很难有自己的想法,即使有自己的想法,也可能不敢表达出来。对孩子管得太紧,孩子将失去童年的快乐,他的心情不能尽情地释放,对其身心健康影响极其不良。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到良好性格的形成,从而影响到生命的质量。
作为家长,对孩子不加管教、放任自流是绝对不行的,但是控制过严又可能压制孩子天真烂漫的童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不妨学会适当放手,让孩子拥有不同的选择权,如允许孩子选择午餐吃什么,允许孩子选择穿什么衣服,允许孩子选择假日去什么地方玩,允许孩子选择看什么电视节目。只有从小就享有“民主权”的孩子,才有可能生活得快乐自立、活泼开朗。
让孩子学会倾诉苦闷
一般说来,内向的人喜欢把不满、痛苦、烦恼、焦虑等不良情绪压抑在心底,使心理冲突长期难以解决,这不但会严重地损害身心健康,而且会使内向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因此,家长应时刻注意观察孩子是否遇事闷闷不乐,郁郁寡欢,将所有“心事”封闭在“自我”之中,要帮助孩子学会倾诉。
皓皓这几天总是不想吃饭,放学回来后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妈妈发现他不对劲,就问他怎么回事,可是他始终不肯开口。妈妈打电话给老师,希望了解皓皓在校的情况。老师告诉她皓皓和同桌小眉吵架了,之后小眉不理他,还让周围的同学别和皓皓玩。虽然老师批评了小眉,但是她依然没有改变对皓皓的态度。
得知这些后,妈妈来到皓皓房间,把皓皓搂到自己的怀里,抚摸着他的头,对他说:“心里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告诉妈妈好吗?妈妈会帮你解决的。”之后,在妈妈的引导下,皓皓把自己的心事说了出来。妈妈发现,皓皓的心事很多,远不止和小眉吵架那么简单。皓皓说他不愿意学数学,因为数学老师不叫他回答问题;他不想上语文课,因为语文老师说他作文写得不好,而且大家都不跟他玩,说他只会捣乱。
妈妈没有说话,只是搂着皓皓,静静地倾听。皓皓说完这些,沉默了几分钟,从妈妈怀里站了起来,平静地说:“我要去吃饭了,我饿了。谢谢妈妈!”
静静地倾听有时胜过千言万语。一位着名的心理学家认为,父母让孩子通过语言把所有的感情,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都表达出来,是对孩子最大的保护。
作为孩子,总希望父母能与他共享快乐,分担恐惧、压抑和悲伤,而很多父母却往往爱听“好消息”,不爱听“坏消息”。长此以往,孩子失望了,觉得什么事情对父母说了也是白说,还不如将坏心情埋在心里。久而久之,消极情绪找不到发泄和化解的渠道,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突然爆发。有一个孩子,由于内心积压了太多烦恼得不到倾诉,最终选择了跳楼,断送了美好的青春。在媒体上我们也经常看到关于未成年人自杀的新闻报道,从这些孩子身上,我们能够发现他们大多是比较内向的、不懂得倾诉的人,因为太封闭自己了,缺少了与人之间的倾诉欲望,缺少了父母及亲友的耐心倾听,最终酿成悲剧。
有一位妈妈声带上长了结节,医生建议她至少十天不要说话。
这天,儿子放学回家,进门就嚷:“我恨老师!再也不想去上学了。”
如果是平时,听到儿子这样说,妈妈一定会严厉训斥孩子。但是,这一次妈妈没有这样做——她不得不沉默,只能看着下面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气愤的儿子蜷伏在妈妈身边,伤心地哭着:“妈妈,今天老师叫我朗诵课文,我读错了几个字,老师大声地把我的错误指出来了,结果同学们都笑我,真没面子!”
妈妈平静地看着儿子,给了儿子一个倾诉的机会,使他能够向妈妈吐露内心的痛苦。结果,儿子的不良情绪很快消散了,又自觉地去写作业了。妈妈明白了,当孩子倾诉苦闷的时候,并不需要父母的教训和忠告,他受了委屈,只需要有人倾听他的诉说。
孩子只有拥有了倾诉的机会,才有可能学会倾诉。可是很多父母并没有给孩子这个机会,他们忙于工作和家事,习惯了给孩子讲大道理,这就使得有些孩子在产生焦虑情绪时,常常找不到正确的发泄方式,以致焦虑情绪难以排解。有些孩子不会倾诉,父母就要注意观察,一旦发现孩子情绪低落,就要及时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苦恼。通过聆听孩子的倾诉,父母可以了解孩子的心理,从而增进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
倾诉是排除烦恼的妙方,是人们感情倾泻的渠道。如果孩子感情倾泻的渠道不幸被堵塞,就会造成满则溢的后果,使孩子与他人间信息交流不顺畅,从而冷漠地对待同学,滋生许多不健康的心理隐患。
所以,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从小就要注意培养孩子倾诉的习惯,鼓励孩子勇敢地表达自己的心声。即使孩子的想法幼稚,或是错的,也要鼓励他们把话先说出来,孩子在这种氛围中成长,就会懂得尊重自己和别人,感情丰富且健康,性格活泼并开朗。
引导孩子学会摆脱困境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烦恼、遭遇困境,任何人都不可能事事称心如意,即便乐观开朗的人也不可能“永远快乐”,同样,孩子也会遇到苦闷,也需要摆脱困境。如果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应付困境、逆境,那么可以很好地培养孩子的情商,还有利于孩子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
如果当孩子遇到困境时,父母不关心孩子的情绪变化,当孩子闷闷不乐时,父母不关心孩子的烦恼,那么孩子单凭一个人的能力难以摆脱困境时,他就很容易将这些烦恼、困苦积压在心里。久而久之,孩子的性情就可能变得暴躁、脾气古怪,性格怪僻、内向。
一天,兵兵和几个伙伴在玩游戏的时候不小心绊倒了其中一个伙伴,大家都说兵兵是故意的,虽然兵兵极力向摔倒的伙伴道歉,但是大家依然不理他,这让兵兵很委屈。他只好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社区游乐场的一角,玩着自己的玩具,其他孩子则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玩得欢快!
晚上,兵兵回家后闷闷不乐,但是爸爸妈妈根本没有注意儿子的情绪,他们匆匆吃完饭,收拾停当后,就忙自己的事去了。兵兵觉得父母一点都不关心自己,以后的几天情绪都很低落。终于有一天,兵兵忍不住告诉妈妈说他不想去上学了,妈妈觉得儿子真是奇怪,便不由分说地责骂起来。渐渐地,兵兵在家里的话越来越少,同伴们也越来越不喜欢跟他玩,因为他脾气有点古怪,小伙伴一句话没说好就可能令他发脾气。
如果父母多关心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引导孩子排除苦闷,兵兵的那点小事早就解决了。但是父母并没有那么做,而是让兵兵一人苦苦面对困境,致使心情不好,情绪糟糕,无缘无故发脾气。如果父母继续忽视孩子的情绪变化,对孩子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很不利。
作为父母,应该多留心孩子的情绪变化,如果孩子闷闷不乐,父母无论多忙,也要挤出一点时间和孩子交谈,教育孩子坚强面对,鼓励孩子凡事多往好的方面想,不要只往消极的方面想。如果孩子一时还无法摆脱困境,父母可以教育孩子学会忍耐,或在逆境降临之时寻求另外的精神寄托,如参加运动、游戏、聊天等,让孩子通过正确的途径来应对困境,使自己快乐起来。
桑托斯是巴西的一个小男孩,他和巴西的其他小孩一样,从小酷爱足球。但是后来他得了小儿麻痹症,经过6次手术才免于一死,但却留下了终身残疾,他的左膝盖骨变形,脚尖向外撇,肌肉发育不全,右腿也是严重的畸形,他不能站立,只能坐在轮椅上行动。
当他看到街上的小伙伴们欢快地踢球时,真是羡慕极了,有时候看得入迷,自己的脚步也不由自主地动了起来,可是当他的脚碰到轮椅上的挡板而疼痛难忍时,他又回到了残酷的现实中。
面对如此困境,父母不断激励他、引导他,和他一起面对。经过顽强的锻炼,桑托斯最终站了起来,丢开轮椅,能跑能跳,学会了踢球,而且成为国家队的主力,还参加了3届世界杯,为巴西队获得两届冠军作出了重要贡献。
桑托斯之所以能够创造奇迹、乐观地面对困境,是因为有父母的教育和引导,更重要的在于他善于克制自己的痛苦,同时也在于他看清楚了问题,他知道自己的人生并不会因为不幸遭遇而成为一个悲剧。
难以想象,在困境面前如果失去父母的引导和帮助,孩子的心态会有怎样的变化,性格会发生怎样的转变。当然,父母的引导虽然不可或缺,但主要还是依靠孩子自己来奋发图强。所以,当孩子受到挫折或者遭遇困境的时候,最重要的不是安慰,也不是等待着孩子自己去领会,然后去发愤,而是与孩子共同分析遭遇“困境”的真正原因,然后试着转移孩子不良的情绪,最好的做法是找到立即可以圆满完成的学习任务,让孩子保持忙碌,让孩子在忙碌中找到快乐,继续活泼开朗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