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删繁作小篆
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是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慢慢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毛笔并用来书写,便产生了书法。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它是在书写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一种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的过程中,书法艺术也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
小篆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它字形狭长,笔画之间空距匀称,字的上半部分较紧,下半部分舒展,给人以刚柔相济、圆浑挺健的感觉,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的出现,既然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那它究竟是谁整理的呢?据《太平广记》引《蒙恬笔经》记载,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李斯。
李斯(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08年)是秦代着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年轻时就富有政治抱负,起初在乡村里做过管理文书的小官,后来随苟卿学习,曾任廷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随后,李斯以他杰出的政治远见和卓越才能被任命为丞相。秦统一以前,各诸侯国由于长期割据分裂,形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这给疆域辽阔、政事纷繁的秦国迅速推行政令和传播文化带来了很大的障碍。秦始皇日夜盼望着有一种标准的字体来取代以前流行的异体字。
有一天,有个近侍对秦始皇说,有个叫李斯的人擅长书法,可以把这个任务交给他去完成。秦始皇一听心里顿时有了主意,于是秦始皇把李斯叫来,将自己的心愿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李斯遵照秦始皇的旨意,根据平日学书的经验,将大篆字体删繁就简,不到半年时间,就整理出一套笔画比较简单、形体较为整齐、便于书写的文字,叫秦篆,呈献给秦始皇,并在奏折中说:“上古作大篆,颇行于世,但为远古,人多不能详。今删略繁者,取其合体,参为小篆。”
秦始皇看了李斯的新书体很满意,就把它定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当时,人们对小篆的结构规律还不太熟悉,很难写得称心如意。李斯就和赵高、胡毋敬等人写了《仓领篇》、《爱历篇》和《博学篇》等范本,供大家临摹借鉴,其中以李斯的书法写得最好,从赵高以下的大臣都对他表示折服。
秦始皇在位期间,为了“示强威,服海内”,直接了解全国情况,曾先后五次巡游全国。他每到一郡,常要竖一块记载他统一六国功德的石碑,碑上的撰文和书法,大多出自李斯的手笔。
公元前211年,也就是秦始皇逝世前一年,他不畏钱江险涛,东下会稽(今绍兴),祭过大禹陵,登上天柱峰(后改名秦望山)俯瞰东海涌潮后,照例命丞相李斯手书《会稽铭文》。李斯接到命令连夜写毕后,捋捋胡子遥想未来,无限感慨地对身边的侍从说:“吾死后五百三十年,当有一人,替吾迹焉。”这番话流露出李斯对自己的书法颇为自信。
第二天,李斯又采岭石镌刻,然后立于会稽鹅鼻山山顶(后又叫“刻石山”),这就是历史上“会稽刻石”典故的由来。
程邈狱中制隶书
隶书又名佐书、史书,是秦代末年出现的一种能帮助书写者达到篆书所难以达到的快速度的新书体。它字体方形,线条平直,粗细有致,打破了六书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标志着汉字演进史上的一个转折点。隶书的创造者相传为秦代下杜(今陕西西安南)人程邈。
程邈,字元岑,起初他在一个县衙里当狱吏,专门负责有关文件的抄写。后来,因为犯了罪,被秦始皇关在云阳县(在今天陕西省淳化县西北方向)的一个监狱里。
那时候,由于中央政权集中,文书繁多,许多军中急事往往因篆字难以速成而被延误。程邈在监狱里,整天没有事情可以做,他想起了自己以前抄写文件时,秦朝的文字小篆体字比较繁杂难写,就萌生了改变小篆体字写法的念头。程邈深知这是当务之急,早年他就发誓将自己的毕生精力倾注于文字的改革,虽然此时身陷囹圄,仍念念不忘悉心钻研大小篆的书法。
程邈在监狱里想了几年,出狱后他又搜集研究了几年。整整十年过去了。每一个字程邈都用不同字体写上数百个,然后从中选取最满意的一个。经过十年精思苦索,他终于简化了大小篆,创制出三千多个美观实用的隶书。程邈在篆书的基础上,把篆书简化演变,把原来篆书比较圆转的笔画变成方折形,在字的结构上,把原来像画画一样象形结构变成笔画形式,这样一来,汉字就比原来更好书写了。
程邈研究成功后,就把自己历经10年搜集研究成功的3000个隶书字写成一个奏本,并送给秦始皇。秦始皇看了以后,对程邈十分赞赏,就任命他为御史。当时,各种上报给皇帝的公文很多,篆体字又很难写,所以使用隶书的人就多了起来。因为这种字体常被地位低微的小官员使用,写起来又很方便,所以称作隶书。
隶书从问世起,经过两汉到三国,直到楷书未形成前都广泛使用。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隶书的形体和风格不断完善和美化。秦代初创的隶书,结体和用笔都带有篆的意味,长扁不一,波磔(zhó)也不明显,可以说只是篆书的潦草写法。到了东汉,隶书才有了大的变化,更趋于工整精巧,结构向扁平发展,笔画出现了雄健的波磔,从而形成了汉代隶书的独特字体。
汉隶书法用笔富于变化的特点,影响和促进了楷书和其他书体的形成及风格的多样。说汉隶在书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因汉隶上承秦代篆书的规则,下启魏晋、南北朝、隋唐楷书之风范。晋代和唐代以后,以至现代,都有专门研究隶书的书法家,隶书已作为一种书法艺术而存在。
王次仲弱冠创
我们今天所写的楷书,又叫正书、真书。自创始至今,几千年来一直通行中国。它的创始人和确切年代说法很不一致,不过历代多数书家认为楷书的创始人是王次仲。
《晋书·卫恒传》上记载:“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王情《文字志》说:“王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宋《宣和书谱》日:“字法之变,至隶极矣。然犹有古焉,至楷法则无古矣,东汉章帝建初(公元76年—公元84年),有王次仲者,始以隶书作楷法,所谓楷法者,今日之正书是也。”可见是王次仲把复杂费事的隶书改造成了简便易行的楷书。有人说他是书法八分体的创始人,还有人说他是隶书的创始人。无论哪一种说法,都足以表明王次仲都为中国书法作出了巨大贡献,称得上是中国最早的书法家之一。
王次仲,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东南)人,秦代书法家。他小时候聪明伶俐,志气很高,博览群书而又善于独立思考。他十多岁时,学识已经达到成熟的程度。
当时,人们普遍使用结构修长、笔画之间空距非常匀称的秦篆。这种字体既繁复又难写,不必说民间使用,单是官府书吏就为公文山积、批复缓慢而叹苦。年近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成年加冠之礼,故称弱冠。)的王次仲深知文字改革的必要,就把各种钟鼎器皿以及诏版文字广泛搜集在一起,勾摹出来,按文字相同、形体不同排列在一起,然后互相比较,反复琢磨,度过了数百个不眠之夜,终于创制出一套笔带波磔,并向左右分开的“八分书”。
王次仲将这些文字上奏朝廷。秦始皇见了后,认为“简便,赴急疾之用”,十分赞赏。便征召王次仲到京城咸阳做官,书写篇章和法令,但王次仲性品清高,三拒诏书,因而触怒了秦始皇。秦始皇认为他对自己十分不尊敬,就派人用槛车(jiàn)(古代运送囚犯的专车)押送赴京。王次仲自知这次抗旨性命难保,便乘狱吏不注意的时候,投河自尽。
尽管王次仲不幸早亡,可是他所创造的“八分书”,却蔚然成风,造福子孙。
张芝临池水尽黑
今草是一种在继承章草的基础上,适应隶书向楷、行体发展趋势和形体上的变化,进一步省减了章草的点画波磔,成为更加自由方便的草体。我国最早的一个今草大师,是东汉的张芝。
张芝(一约公元192年),字伯英,号张有道,东汉敦煌酒泉(今属甘肃省)人。他是一位在书学上具有高深造诣和杰出贡献的名书家,同时也以品德高尚、为人正直而知名当世。张芝从小博通经史,勤学书法,东汉政府曾多次征召他做官,他都没有出仕。
张芝练字从不挑选纸笔,兴致来的时候,他常常拿着抹桌布蘸水在石上写,有时还拿着筷子在桌上画,甚至家里准备缝制衣服的布帛,也都是他先书写后再染了颜色使用。虽然如此,张芝对书写的姿势却十分讲究,常常是对着铜镜挥毫,这样自己的正面和反面都能通过镜面上暗淡的反光看得一清二楚。
为了便于练字,张芝还在自己的家门前掘了一个方圆数丈的洗砚池。一天的功课做完了,他就到池塘边将砚台和毛笔上的余墨洗得干干净净,以延长它们的使用寿命。张芝天天在那洗呀,洗呀,日子一久,整个池塘里的清水都被染黑了。后来,人们把练字称做“临池”,就是从张芝的这个学书故事中演变而来的。
张芝擅长草书中的章草,将古代当时字字区别、笔画分离的草法,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今草新写法,富有独创性,在当时影响很大。然而遗憾的是他的书迹今无墨迹传世,仅北宋《淳化阁帖》中收有他的《八月帖》等刻帖。
蔡邕独创“飞白书”
汉朝的蔡邕不但是个文学家,还是一位着名的书法家。
“飞白书”就是他独创的。什么叫“飞白书”呢?你们听完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蔡邕不是一个闭门读书、写字的人,他经常出门旅行,为的是捕捉灵感,丰富阅历。这一天,他把写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书的鸿都门(设在洛阳)去。那儿的人架子挺大,谁来了都得在门外等上一阵。蔡邕在等待接见的时候,有几个工匠正用扫帚蘸着石灰水在刷墙。反正闲等着也无事可做,他就站在一边看了起来。
一开始,蔡邕不过是为了消磨一下时光。可看着看着,他就看出点“门道儿”来了。只见工匠一扫帚下去,墙上出现了一道白印。由于扫帚头那儿比较稀,蘸不了多少石灰水,墙面又不太光滑,所以一扫帚下去,白道里仍有些地方露出墙皮来。蔡邕一看,眼前不由一亮。他想,以往写字用笔蘸足了墨汁,一笔下去,笔道全是黑的。要是像工匠刷墙一样,让黑笔道里露出些帛或纸来,那不是更加生动自然吗?想到这儿,他一下来了情绪。蔡邕交上文章就马上奔回家去。
蔡邕回到家里,顾不上休息,准备好笔墨纸砚。想着工匠刷墙时的情景,提笔就写。谁知想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一开始不是露不出纸来,就是露出来的部分太生硬了。他一点儿也不气馁,一次又一次地尝试。他终于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笔速度各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写出了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使字变得飘逸飞动,别有风味。
蔡邕独创的这种写法,很快就推广开来,并成为“飞白书”,直到今天还被书法家们所应用。
师宜官壁上铲字
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前后共经历426年,这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继往开来、由不断变革而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汉代隶书又称分书或八分,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到东汉,隶书进入了书体成熟、流派纷呈的阶段,名家辈出。
东汉灵帝虽昏庸无能,却喜爱书法。有一次,他征召天下擅长书法的人集会在鸿都门为他写字,当时汇集了天下书法家大约有几百人。汉灵帝仔细看了各人的作品以后,发现这些人中以南阳人师宜官的书法最为出众。
这师宜官是河南南阳人,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他尤其擅长写作隶书。大的,一个字的直径可以有一丈长;小的,在寸方的一片竹简上,可书写一千个字。每个字都能挥洒自如,得心应手。师宜官的性格豪放,最大的嗜好就是饮酒。每次有空的时候就到酒家,先将字写在墙壁上,然后一边酌酒,一边洗耳恭听观众的意见。观众的评点不论好坏,他都一一牢记心中,待到喝个痛快后,便根据这些意见,反复琢磨,提笔重写,直到满意后才用铁铲把墙上的字迹刮削干净。久而久之,师宜官的字越写越好。他在酒家铲字的爱好也被人们越传越远,经常有很多人不远千里慕名前来观看他写字。
再说大殿上汉灵帝见到师宜官的字如鲲鹏展翅,大开大阖,十足的书法大家风范,其中又以他的八分书法最为出色。汉灵帝见竟有这么出色的书法人才心里也十分高兴,便差人召师宜官入宫。此时的师宜官并不知道自己有幸被选中入宫,交完了作品只觉得嘴巴犯馋,也不管口袋空空就跑进一家酒店里喝酒。等到他吃饱喝足以后,店家上来索要酒钱。恃才傲物的他便取出笔,在酒店的墙壁上挥书求售,招来许多人围观。师宜官的条件很简单:若卖给他酒,就多出售给店家几个字,否则就铲掉墙上的字。后来师宜官的酒钱是付足了,但汉灵帝听说了他放浪形骸的事迹以后,深感不满,召他为官的想法就此打消。于是,师宜官的仕途也就这样不幸终止了。
师宜官曾为袁术所立的钜鹿耿球碑书写文字,这也是他唯一见于史书记载的作品,但由于历史久远,最后碑也不见踪迹了。
梁鹄学书十年苦
梁鹄,字孟皇,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西北)人,是汉末魏初时期有名临书法家。
梁鹄生活在汉灵帝至曹魏年问,他曾任过东汉灵帝时的选部尚书(吏部尚书),也经历过三国初年的兼并和战乱,官场的得失早已付之东流,他留下的翰墨碑刻却经久不衰,在中国的书法史上留下了闪光的一笔。
梁鹄从小酷爱书法,由于勤学苦练,坚持不懈,青年时代就写得一笔好字,但梁鹄并没有因此满足,他一心想着要找位名师来提高自己的写字技巧。当时写章草、八分书最有名的师宜官性情古怪,不肯轻易把自己的作品落款赠人。他有个特殊的习惯就是:每每在简牍上写好书法,琢磨一番后,即用小刀刮去,然后放进火炉焚烧一净。
梁鹄为了学习他的书法,便抓住师宜官嗜酒成癖的特性,常带些名酒去师宜官家和他畅饮。等到师宜官喝酒喝得酩酊大醉后,梁鹄就趁机翻阅师宜官的书法,抓紧时间仔细揣摩。
有一次,梁鹄照例又在师宜官酒酣后,偷偷临摹他的简牍。不料他看得太过于专注竟忘了时间,师宜官酒醒后见梁鹄正在埋头练字,他感到好奇便走近一看,原来自己的书法已被梁鹄临得几乎可以乱真,不禁拍案叫绝,连连说道:“你真努力,将来在书法上一定能超过我啊!”师宜官丝毫没有计较梁鹄趁他醉后偷师的行为,而是对他的勤奋和对书法执着的态度无比欣赏,还破例收他为弟子,并把自己写字的全部技法都教给了梁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