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伍分析】香附与乌药药对,出自《万氏女科》之四制香附丸。二者均为理气之品,然香附辛苦甘平,入肝、胆二经,功擅开郁散结;乌药辛散性温,功专顺气降逆、散寒止痛。香附于血中行气,乌药于气中和血,二药合用,气血兼治,相须为用,使理气散郁、和血止痛之效明显增强。临床可用于治疗下焦作寒作痛,腹胀、肠鸣、腹泻诸证;也可用于急慢性肝炎,症见午后腹胀以及痢疾症见里急后重,如《韩氏医通》之青囊丸,即以此二药杵末为丸,用治一切气病。《慎斋遗书》之香附散,也以此二药合用,以酒下之,用治全身胀痛、气血凝滞。现常用于胃肠神经官能症,或肠粘连引起的轻度梗阻等。
98.木香与槟榔
【主症】胃肠积滞,脘腹胀痛,食欲不振,大便不畅,甚或大便干燥以及痢疾等症。
【配伍分析】木香与槟榔药对,出自《卫生宝鉴》之木香槟榔丸。二药均为理气之品,然木香偏于温中助运,兼能燥湿;槟榔偏于消积导滞,且可利水。二药配伍,相辅相助,不仅可增强理气止痛之力,而且善于消积导滞、燥湿除满,还能化湿杀虫。临床可用于治疗胃肠气滞、脘腹胀满、脘腹撑胀、恶闻食臭、恶心欲呕,或脐周攻撑作痛、腹中痞块时聚时散之虫积等。此外,本药对还具有缓解里急后重的作用,有助于减轻肠内异常发酵和促进炎症渗出物的排出,故可用于痢疾的治疗。
99.枳实与枳壳
【主症】纳食不消,脘腹胀满,胃痛腹痛,大便不畅等症;现用于胃扩张、胃下垂、脱肛等病的治疗。
【配伍分析】枳实、枳壳虽本为一物,均有破气散结、行痰消痞之功,然枳实取于幼果,枳壳取于将熟之果,故此两味所主病位有高下之分,药力也有缓峻之别。正如王好古所云:“枳壳主高,枳实主下……故壳主胸膈皮毛之病,实主心腹脾胃之病。”《本草经疏》亦云:“枳实形小,其气全,其性烈,故善下达,枳壳形大,其气散,其性缓,故其行稍迟,是以能入胸膈肺胃之分及大肠也。”二药相须配对,气血并调,直通上下,使行气消胀、消积除满之力明显增强,故可用于三焦气机壅实之证。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此二药对胃肠功能均有一定的兴奋作用,故可用于久利脱肛等病的治疗。
100.香附与木香
【主症】气滞之胃肠胀气、脘腹疼痛、腹中肠鸣作痛等。
【配伍分析】香附与木香药对,出自《儒门事亲》之木香槟榔丸。二者均有行气止痛的功效,正如《医方集解》所云:“木香、香附行气之药,能通三焦,解六郁。”然香附功偏疏肝,兼入血分,为气中之血药,既能行气,又能活血;木香功偏温中,主入气分,善于行肠胃气滞。二药相须配对,产生协同作用,可使行气止痛之功效明显加强,称为临床最常用的理气止痛药对。可用于治疗气滞所引起的各种疼痛,尤善于治疗气滞血瘀之疼痛。
101.旋复花与代赭石
【主症】痰浊内阻、气机升降失常之心下痞硬、嗳气呃逆、恶心呕吐等,以及吐血等。
【配伍分析】旋复花与代赭石药对,出自《伤寒论》之旋复代赭石汤。旋复花味辛苦咸,性温,善于降气化痰、降逆止呕,俗有“诸花皆升,旋复独降”之言;代赭石味苦性寒,质重而沉,善于重镇降逆,既能降胃气以止呕,又能镇肝潜阳。二药虽一花一石,质有轻重之别,但其性均主降,相须合用,共奏较强的降逆止呕、化痰消痞之功,可用于治疗胃气上逆之呃逆反胃、嗳气不舒、咳逆喘呕等。现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胃溃疡、神经官能症等见眩晕、呕恶,属痰气上逆,或肝气夹痰上逆者。
102.沉香与香附
【主症】气滞之腹胀、便秘,以及胃寒之呕吐、呃逆。
【配伍分析】沉香与香附药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沉香降气汤。沉香质沉,主降下,能降逆气、温脾肾、纳肾气;香附质轻,主升散,能散滞气、降逆气。二药伍用,升降相宜,相辅相助;且沉香偏于入肾,香附偏于入肝,香附得沉香为引,功专于下部,可使气郁者疏之、气结者散之、气逆者降之,共奏升降诸气、调畅气机之功。临床可用于下焦气机失调引起的下腹胀满、大肠气秘等病症。另外,沉香还能温中降逆,得香附疏肝和胃之助,也可用于胃寒而致的呃逆、呕吐等。
103.沉香与木香
【主症】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之脘腹胀痛、呕吐呃逆。
【配伍分析】沉香与木香药对,出自《张氏医通》之沉香化滞丸。沉香味辛走散,行而不泄,专于化气降气,且有扶脾温肾之功。《本草经疏》谓其“治冷气、逆气、气郁、气结,殊为要药”。木香专于调胃肠气滞而行气止痛,且能消食。二药相须配对,理气健脾、行气止痛之功明显增强。宜用于脾胃不和、气逆不顺所致的脘痞腹胀、胃痛腹痛、满闷呃逆、呕吐泄泻等。
104.香附与檀香
【主症】脘腹胀痛、嗳气呃逆、纳呆食少等属肝气郁结、肝郁脾虚者。
【配伍分析】香附与檀香,辛香气浓,均属理气之品。然香附功擅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且能使肝平而无克脾土;檀香功专行气止痛、散寒调中。二者合用,能明显加强疏肝理气、调和肝脾之功。正如《本草纲目》所云:“香附得檀香则理气醒脾。”临床可用于肝郁气滞、脾胃失和引起的胸胁闷胀、嗳气呃逆、善太息、食欲不振、胃脘疼痛等。
105.香附与延胡索
【主症】气滞血瘀之胃痛、腹痛、胁痛等。
【配伍分析】香附辛苦甘平,主入气分,最善理气开郁,几活血调经;延胡索辛苦而温,主入血分,功专活血祛瘀、通滞散结、行气止痛。二药同用,相辅相助,一走气分,一走血分,气行则血行,血畅则气顺,既可理气解郁,又能活血化瘀,气血并治,可使行气止痛之功明显增强。临床最宜用于肝郁气滞、血行不畅所致的各种疼痛,诸如胃脘疼痛、腹痛等,均可选用。
106.郁金与枳壳
【主症】肝郁气滞之胁肋胀痛、刺痛,胃脘痞满,食后不消等。现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引起的肝区疼痛,以及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所引起的胁肋胀痛等。
【配伍分析】郁金辛散苦降,体轻气窜,为血中之气药,活血祛痰之中兼能行气解郁;枳壳辛苦性温,善走脾胃气分,功专下气开胸、行气消胀、开胃畅中。二药合用,一气一血,气血并治,既能理气郁而散结气,又能活血瘀而除血滞,共奏行气活血、解郁止痛之功。临床可用于肝郁气滞、气血不和所致的胸胁胀闷、脘腹痞塞,以及瘀血不行所致的胸腹刺痛、胁下痞块等。
107.香附与紫苏梗
【主症】肝郁气滞之脘腹胀满、胁肋胀痛、纳呆食少等,以及妇人妊娠呕吐。
【配伍分析】香附与紫苏梗药对,出自《中藏经》之铁罩散。香附为“血中之气药”,能走能守,善于理气化滞、疏肝解郁、活血止痛,可宣畅十二经气分,兼入血分;苏梗辛温芳香,善于理气宽中、健胃止呕,偏走气分。二药合用,气血并调,胸膈中焦并治,共奏解郁止痛、消胀除满之功。临床常用于肝郁气滞之胸腹胀满不适、胁肋胀痛、纳呆食少等。由于紫苏梗还有顺气安胎的功效,本药对还可用于妇人妊娠呕吐、腹胀等。
108.丹皮与生地
【主症】血热妄行或阴虚血热之出血。
【配伍分析】丹皮与生地药对,出自《千金方》之犀角地黄汤以及《时逸人方》之导赤清心汤。二者皆为清热凉血之品,然丹皮辛苦微寒,其苦寒可清血热,辛散可行瘀血,功专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具有凉血而不留瘀、活血而不动血的特点;生地甘苦性寒,其苦寒可泄热,甘寒质润以养阴生津,清热凉血中又具生津养阴之力。二药相须合用,凉血而兼散瘀,清热又可宁络,协同互助,共奏清热凉血、活血止血、养血滋阴之功。临床可用于血热妄行及阴虚血热之各种出血证。
109.丹皮与赤芍
【主症】热迫血行之吐血,以及瘀血阻滞之癥瘕积聚证等。
【配伍分析】丹皮与赤芍药对,出自《金匮要略》之桂枝茯苓丸。二者功效相似,皆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之功。然丹皮偏于泻心经之火,清热凉血而不留瘀;赤芍偏于清肝经之火,且活血散瘀作用较著。二药相须配对,凉血止血、清热泻火、活血祛瘀之力明显增强,成为临床最常用的凉血散血药对。最宜用于血热妄行之各种出血证,以及痰血阻滞之癥瘕积聚证。
110.槐花与栀子
【主症】便血,痔疮出血等。
【配伍分析】槐花与桅子药对,出自《经验良方》之槐花散。二药均属苦寒之品,然栀子体轻入气,性阴又可入血,既能消气分之热,又可清血分之热,炒焦成炭,又有凉血止血之功;槐花功专凉血止血,尤善清泄肠热而治下部出血。二药配对,桅子泻肺热、槐花清肠热,上下并治,脏腑兼施,相辅相助,可使清热凉血止血之功明显增强。最宜用于湿热或热毒之邪壅遏肠胃、热伤阴络所致的便血或痔疮下血。若取二者炒炭入药,则止血作用更强。
111.生地与升麻
【主症】胃热炽盛、迫血妄行之吐血、牙宣出血等。
【配伍分析】生地与升麻药对,出自《圣济总录》之升麻汤生地甘苦而寒,功擅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可治热病所致的各种血证,然生地主入肝、肾二经,对于肺胃热盛、迫血妄行之出血证,疗效欠佳;升麻甘辛微寒,轻清升散,功专清泻肺胃之火。生地与升麻配伍,升麻可引生地入于肺、胃二经,从而能清肺胃之热而收凉血止血之功。正如《本草新编》所云:“夫吐血出于胃,衄血出于肺,止血必须地黄,非升麻可止,用升麻者,不过用其引地黄入于肺与胃耳。”因此,二者相使配对,共奏清胃泄热、凉血止血之功。可用于胃热炽盛之各种出血证。
112.赤小豆与当归
【主症】脏毒,肠风等;现用于肠痈及痔疮出血等疾病。
【配伍分析】赤小豆与当归药对,出自《金匮要略》之赤小豆当归散。赤小豆甘酸偏凉,性善下行,能清热利湿、散血排脓;当归辛甘性温,能活血养血、祛瘀生新。二药相伍合用,共奏解毒、和血、排脓之功,最宜用于湿热蕴毒所致先血后便的脏毒、肠风等,现主要用于肠痈以及痔疮出血等病的治疗。正如《血证论》所云:“此治先血后便,即今所谓脏毒,与痔疮相似,故用当归以活血、用赤豆色赤入血分,发芽则能疏利血中之结,使血解散,则不聚结肛门。赤豆芽,又能化血成脓,皆取其疏利之功。”
113.大黄与桃仁
【主症】肠痈及大便秘结。
【配伍分析】大黄与桃仁药对,出自《伤寒论》之桃核承气汤大黄苦寒,性刚燥,既能泻热解毒、攻下积滞,又能入血分以活血通经,破一切瘀血;桃仁苦甘而平,性柔润,为血分之品,功善破血行瘀、润燥滑肠。二药配对,刚柔相济,桃仁得大黄则能破积滑肠通便,大黄得桃仁则能破积行血逐瘀,二药共奏活血破积、润肠通便之功。可用以治疗瘀热互结所致的各种病症,如太阳、阳明之蓄血证以及肠痈初起等;也可用于瘀热停积不行兼见大便闭结不通者。
114.赤芍与大黄
【主症】肠痈初起,少腹疼痛。
【配伍分析】赤芍与大黄药对,出自《千金方》之神明度命丸。赤芍色赤,善走血分,功专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李东垣云“赤芍药破瘀血而疗腹痛”;大黄苦寒沉降,功擅清热解毒、泻下攻积、行血散瘀。二者相使合用,大黄得赤芍则能直入血分,而破血中之滞;赤芍得大黄则祛瘀之力更著,二药共奏泄热逐瘀、和营止痛之功。临床可用于肠痈初起以及肋下积聚疼痛等属热属实之证。对于腹中冷痛或虚寒性腹痛者,则不可轻投。
115.当归与桃仁
【主症】胃脘痛、血虚肠燥便秘、溃疡病等。
【配伍分析】当归和桃仁皆为治疗血分病的常用药。当归甘辛性温,功擅补血养血、行血和血,又能生肌止痛;桃仁味苦性平功专活血破血,并兼润肠通便之力。当归得桃仁,活血祛瘀之力加强;桃仁得当归,活血之中又有养血之功。二药合用,相使配对,共奏活血和血、行血止痛、润肠通便之功。具有祛瘀通闭而不伤血、养血补虚而不碍瘀之妙,临床可用于血虚血瘀之多种病症以及血虚肠燥便秘的治疗。临证时若遇年老体弱或产后便秘,可取此二药煎丸加白蜜冲服,常获良效。
116.槐花与荆芥炭
【主症】肠风痔疮下血等。
【配伍分析】槐花味苦性微寒,功专凉血止血,清泻肠热。《药品化义》云其“主清肠红下血,痔疮肿痛,脏毒淋沥”,“凉血之功独在大肠”;荆芥性味辛温,本为疏风解表之品,炒炭后则有理血止血之效,如张寿颐云:“惟荆芥炒黑,则轻扬疏散之性已失,而黑能入血,可以止血之妄行。”二药合用,相辅相助,槐花能引荆芥炭入大肠以疏风利气、清肠止血;荆芥炭能助槐花入血分以充分发挥凉血止血之力,二药共奏清热凉血、清肠止血之功,成为治疗肠风痔疮下血的基本药对。
117.黄芩与槐花
【主症】热伤血络之肠风下血、痔疮出血等。
【配伍分析】黄芩苦寒,功专泻火解毒,既能上清肺火,又能下清肠热;槐花苦而微寒,功擅凉血止血,偏行下焦,善清肝与大肠之实热。二药相伍,气血双清,相辅相助,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之功,且专走下焦,善治下部出血。
118.白及与海螵蛸
【主症】吐血、大便下血、痔疮出血等。胃及十二指肠出血疗效最佳。
【配伍分析】白及与海螵蛸药对,见于《山东中草药手册》之经验方。白及味苦甘涩,性微寒,质极黏腻,功善止血敛疮、消肿生肌,具有迅速止血、促进病灶愈合的作用;海螵蛸性味咸涩微温,功专止血敛疮,并能和胃制酸。二药合用,能显著增强收敛止血、生肌敛疮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白及与海螵蛸中均含有黏液质成分,确有一定的止血作用,临床可用于各种出血证,如吐血、大便下血、痔疮出血等。
119.侧柏叶与生地
【主症】热迫血行之吐血证。
【配伍分析】侧柏叶与生地药对,出自《妇人良方》之四生丸。侧柏叶苦涩微寒,入血分,功专凉血、收敛而止血,《别录》谓其“主吐血,衄血、痢血、崩中赤白”;生地甘苦而寒,善入血分,既能清热养阴,又可凉血止血。二药协同配伍,标本兼治,能明显增强凉血止血、清热养阴之效,可治疗各种热性出血证。临证中应注意生地味厚滋腻,侧柏叶味苦性寒,有伤中碍运之弊,不宜久服。另外,临床也常将侧柏叶和生地炒炭合用,此凉血作用已弱,收敛止血之力增强,宜用于热势不著或脾胃虚弱者。
120.苍术与地榆
【主症】肠风脏毒下血,便前或便后出血,或便中带血等。
【配伍分析】苍术辛苦而温,善走气分,功擅燥湿祛风、消风止痒,为燥湿健脾之品;地榆苦酸微寒,可入血分,功专清热凉血、消肿止血。二药配伍,气血相合,寒温并用,相辅相成,共奏燥湿祛风、凉血止血之功,可用于血痢证。对于脾虚湿毒、肠络受伤之痢疾,每见日久不愈,大便时有血丝黏液者,可以此二药合用治之,常可获效。
121.高良姜与干姜
【主症】脘腹冷痛、恶心呕吐、大便稀溏等。
【配伍分析】高良姜与干姜药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二姜丸。二药皆大辛大热之品,均具温中散寒之功。然高良姜味辛性大热,气芳香,止痛作用较强,偏重于温胃止痛;干姜味辛性热,祛寒力较大,偏重于温脾祛寒。二药合用,不仅能同气相求,相须为用,发挥协同作用,而且可各取所长,发挥脾胃兼治作用,从而能明显增强温脾散寒、暖胃止痛之功。
122.白术与干姜
【主症】脘腹冷痛,呕吐泄泻,以及大便带血等。
【配伍分析】白术与干姜药对,出自《金匮要略》之干姜苓术汤。白术甘苦而温,其气芳烈,最能燥湿健脾;干姜辛苦而热,善温脾胃之阳,也去中焦寒湿。二药相使为用,共奏温中健脾、散寒除湿之功,最善除脾家寒湿,又治脾寒不能统血之证。
123.吴茱萸与党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