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脾胃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
23113000000024

第24章 总论(23)

【配伍分析】肉桂与干姜药对,出自《外科全生集》之桂姜汤。二药均善温里助阳、散寒止痛。然肉桂辛甘大热,能走能守,功擅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干姜味辛而大热,守而不走,功专温胃散寒。二药相须配伍,共奏散寒止痛、温里助阳之功。临床可用于中焦虚寒诸症。

75.藿香与香附

【主症】湿郁、气郁诸症,症见胁痛脘胀、痞满不舒、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舌苔白腻。

【配伍分析】藿香属芳化湿浊之佳品,功专化湿醒脾;香附为理气解郁之妙品,功擅疏肝理气、行气解郁。《本草正义》云“藿香,清芳微温,善理中州湿浊痰涎”;“香附,辛味甚烈,香气颇浓,皆以气用事,故专治气结为病”。二药合用,为化湿与理气相配伍的药对。气与湿,关系密切,气行则湿散,气郁则湿停,湿留则气愈结。今以藿香、香附合用,香附理气,可助藿香化湿,使气行而湿散,二者相辅相助,共奏运脾化湿、行气健脾之功,常用治湿郁、气郁引起的胁痛脘胀、呕吐酸水、不思饮食、舌苔白腻等。

76.砂仁与草果

【主症】寒湿痰浊困阻中焦、脾胃气机升降不利之胸脘痞闷、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

【配伍分析】砂仁与草果,性味皆辛温,同属芳香化湿之品均具化湿、温中、行气之效。然砂仁芳香气浓,行气作用胜于草果,功偏行气化湿、醒脾调中;草果气味芳烈,温燥作用胜于砂仁,功偏温中燥湿、辟瘴除疟。二药常相须合用,起协同作用,具有较强的温燥寒湿、温脾和胃之功。临床常用于寒湿痰浊内伏、脾胃气机不畅引起的脘腹胀满疼痛、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口中黏腻等,且疗效显著。

77.藿香与半夏

【主症】寒湿困中、脾胃不和之头目昏沉、胸脘痞闷、呕恶腹泻。神经性呕吐以及暑湿证、霍乱吐泻证等。

【配伍分析】藿香与半夏药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藿香半夏汤。二药皆脾胃经药,均具止呕之效。然藿香气味芳香长于化湿醒脾、宽中快气、和胃而止呕;《图经本草》称其为“脾胃吐逆为要药”;半夏性燥烈,偏于燥湿运脾、理气和胃、降逆而止呕二者合用,一以芳化,一以温燥,共奏调理脾胃、温散寒湿之功崖有较强的止呕之力。临床多用于寒湿困中、脾胃不和之头目昏沉胸脘痞闷、呕恶腹泻证,如《和剂局方》之藿香半夏汤即以此二药对治饮停胃中之呕逆证;还可取其止呕之力,用于治疗神经性呕吐此外,本药对还具解暑辟秽之功,也常用于暑湿证以及湿温证初起之发热倦怠、霍乱吐泻等。

78.半夏与茯苓

【主症】脾虚湿停、胃气不降之脘痞腹胀、呃逆呕吐、大便溏泄等。

【配伍分析】半夏与茯苓药对,出自《备急千金要方》之半夏茯苓汤。半夏辛温,功擅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消痞散结;茯苓味甘淡,长于补脾、渗利水湿,且补而不腻、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可祛邪。二药相伍属相使配对,一为温燥化湿,一为淡渗利湿;一为降逆止呕治其标,一为健脾和胃治其本,二者标本兼顾,共奏健脾利水、燥湿化痰、利水宁心之功,是临床治疗痰饮湿浊的常用药对之一。常用于脾虚湿停、胃失和降之脘痞腹胀、心下痞满、呃逆呕吐、头眩心悸、大便溏泄或咳嗽痰多等的治疗。

79.半夏与厚朴

【主症】痰气交阻之胸满咳喘、呃逆呕吐、脘闷腹胀;以及梅核气等。现常用于治疗食道痉挛,癔病,胃神经官能症等。

【配伍分析】半夏与厚朴药对,出自《金匮要略》之半夏厚朴汤。半夏辛温而燥,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厚朴苦燥辛散,长于行气燥湿,消积除满,下气平喘。二药同用,相使配对,一偏治痰湿,一偏治气滞,共奏燥湿化痰、行气消滞之功,最宜于痰气郁结之证。痰湿停聚则可致气机不畅,气机不畅又可加重痰浊壅聚;反之亦然。二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用本药对治之,甚为合拍。临床常用于痰气交阻之胸满咳喘、呃逆呕吐、脘闷腹胀;以及咽中如有物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之梅核气等。现常用于治疗食道痉挛,癔病,胃神经官能症等。

80.厚朴与干姜

【主症】急慢性胃炎、肠炎、消化不良等属寒湿气滞者。

【配伍分析】厚朴与干姜药对,出自《内外伤辨惑论》之厚朴温中汤。厚朴芳香性温,味苦而辛,以下气化湿除满为主;干姜味辛性烈,能温中散寒,化湿运脾。二药相伍,以厚朴芳香苦温、下气化湿除满为主,辅以干姜辛热之味,温中散寒、运脾化湿,可使脾胃之枢机运转。二药相使合用,共奏温中化湿以祛中焦寒湿,行气消胀以治肠胃积滞之功。常用以治疗脾胃寒湿,或客寒侵中、中焦气机壅滞之脘腹胀满、食已不化、时作疼痛,或见呕逆泄泻等。目前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肠炎、消化不良等属寒湿气滞。

81.黄连与厚朴

【主症】湿热中阻之脘腹胀满、霍乱吐泻、痢疾腹痛等;现用于急性胃肠炎、肠伤寒、细菌性痢疾等病症。

【配伍分析】黄连与厚朴药对,出自《德生堂方》之黄连厚朴汤。二者皆擅人中焦,均有燥湿化浊之功。然黄连味苦能降火,善清心胃二经火热,既能燥泄胃肠之湿热,又能清泻心胃之实火;厚朴辛苦性温,既能燥化脾胃之湿浊,又能行脾胃之气滞。二药合用,辛开苦降,温清并施,使湿热得清,清气得升而浊气得降,中焦气机得以调畅,共收清热燥湿、调和脾胃之功,是临床治疗湿热中阻证的常用药对之一。常用于治疗外感湿温、暑湿停滞中焦,内伤湿热泻痢、腹胀诸症;还可用于治疗湿热霍乱证,症见上吐下泻,胸脘痞闷,心烦躁扰,小便短赤,舌苔黄腻等;现常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肠伤寒、细菌性痢疾等。

82.砂仁与白术

【主症】脘腹痞满、食欲不振、身重倦怠、腹泻便溏等。

【配伍分析】砂仁辛温,主入脾胃经。长于行气调中、和胃醒脾;白术苦甘而温,主入脾胃经,长于补脾益气、燥湿利水。二药配对,互补协调,共奏燥湿开胃、温脾益气、理气安胎之功。临床常用于湿邪困脾、气机不畅所致的脘腹痞满、纳呆厌食、身重倦怠、口淡不渴、腹泻便溏、舌苔白腻等。

83.茯苓与猪苓

【主症】水湿内停之泄泻便溏、黄疸。

【配伍分析】茯苓与猪苓药对,出自《伤寒论》之猪苓汤。二药性味相同,均有淡渗利湿之功。然茯苓利中有补、补中有利、可补可泻,常随配伍而取其补泻之用;猪苓利水渗湿之功胜过茯苓,而无补益作用,正如《本草备要》所云:“行水利窍,与茯苓同而不补。”二药配伍,相须为用,使利水渗湿之功明显增强,且有利水而不伤正的特点。故可用治水湿内停所致的各种证候,诸如泄泻便溏、黄疸等。

84.白术与大腹皮

【主症】脾虚湿阻之脘腹胀满、痞塞不畅、恶心欲呕、食少倦怠、腹满水肿等。

【配伍分析】白术味苦甘而性温,甘温补中,苦以燥湿,能芳香健脾、培补脾胃,为补脾益胃之佳品,善治脾虚湿停、胃弱纳少诸症。大腹皮辛温,性善下行,功擅行气消胀、利水消肿。二者配伍,一补一消、消补兼施,补以扶正而助祛邪,攻以祛邪而益正复,共奏健脾助运、疏滞开壅、利水消肿之功。临床宜用于脾胃气虚、健运失职、湿阻气滞引起的胃院胀满、食少倦怠、腹满水肿等。

86.防己与泽兰

【主症】肝硬化腹水。

【配伍分析】防己苦辛而寒,功能利水消肿、祛风通络;泽兰苦辛而微温,既能利水消肿,又能活血祛瘀,二药伍用,寒温并施能明显加强利水消肿的作用;同时,由于泽兰能入血分而行血,防己又可通行经络,二者合用时,还有一定的行血通络作用。临床最宜用于瘀血阻滞、水瘀互结之水肿证,正如《本草经疏》谓泽兰“用防己为之使,则主大腹水肿、身面四肢浮肿、骨节中水气”。现常用于肝硬化腹水早期的治疗,收到一定的疗效。

87.枳实与瓜蒌

【主症】胃脘痞满、脘腹胀痛、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症。

【配伍分析】枳实味苦微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功擅破气行滞、散积消痞,前人谓其有“冲墙倒壁”之势;瓜蒌甘寒滑润,既能上清肺胃之热、消积导滞,又能宽中下气、开胸散结,还能下滑大肠、润肠通便。枳实以散为主,瓜蒌以守为要,二药相伍,相辅相助,共奏破气消积、消痞开结、润燥通便之效。临床可用于气结不化、痰浊内阻之心下痞坚、胸腹满闷作痛等,以及腑气不通、腹胀便秘。

88.茵陈与附子

【主症】阴黄证,症见身目俱黄、黄色晦暗、脘痞腹胀、神疲畏寒、大便不实、口淡不渴、舌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等。

【配伍分析】茵陈蒿与附子药对,出自《玉机微义》之茵陈四逆汤。茵陈苦泄下降,功专清热利湿以退黄。附子大辛大热,为疗阴寒证所必需,功专温肾暖脾、助阳散寒,并有一定的逐寒燥湿作用。二药相使配伍,以茵陈为主,附子为辅,攻补兼施,寒温并用,茵陈得附子之温,变疗湿热为治寒湿之用,利湿退黄之功仍著,而无苦寒重伤脾阳之弊,二药共奏温阳祛寒、利湿退黄之功,成为治疗寒湿阴黄证的最基本药对。诸如临床治疗阴黄证的茵陈四逆汤、茵陈术附汤、茵陈附子干姜汤等常用专方中,均以本药对为主,随症加减而成。常见证候为黄色晦暗、胸痞腹胀、神疲畏寒、大便不实、舌苔白腻等。

89.薏苡仁与冬瓜仁

【主症】肠痈。

【配伍分析】薏苡仁与冬瓜仁同为甘淡微寒之品,皆有除湿排脓之力。然薏苡仁甘淡微寒,功擅健脾渗湿止泻、清热排脓消痈;冬瓜仁性甘微寒,功专利湿排脓。二药相须配对,能明显增强消痈排脓之力,成为临床治疗肠痈的常用药对。最宜用于痈肿成脓之时,如治疗肠痈成脓时,每取此药对和败酱草、连翘、丹皮等组合成方,可收到较好疗效。

90.桔梗与枳壳

【主症】肝气犯胃之脘痞腹胀、嗳气呃逆、食欲不振等症,以及肺郁失宣、大肠气滞不行而见的便秘、腹痛等。

【配伍分析】桔梗苦辛性平,功擅开宣肺气、祛痰利气,以助卫气之输布,所谓“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枳壳苦辛微寒,善破气除痞、消积导滞。二药相伍,一升一降,一宣一散,桔梗开肺气之郁,并可引苦泄降下之枳壳上行入肺;枳壳降肺气之逆,又能助桔梗利膈宽胸,使上中二焦气机得调,二药共奏开肺运脾、宣郁下痰、调畅脾胃、利膈宽胸之功。故可用于治疗肝郁气滞、乘脾犯胃之脘痞腹胀、嗳气呃逆、食欲不振等症,以及肝郁影响及肺引起的肺气不利、胸隔满闷、咳引胁痛,或肺郁失宣、大肠气滞不行而见的便秘、腹痛等,以收宣上通下、导气通便之功。

91.砂仁与陈皮

【主症】湿困中焦、脾胃气滞之腹胀、纳呆、腹泻、呕吐,以及胃气不和之嗳气、呃逆、呕吐等。

【配伍分析】砂仁与陈皮,二者均具辛香温燥之性,皆入脾胃而具有行气调中之功,然砂仁偏于化湿而醒脾,陈皮长于燥湿而健脾。二者合用,一燥一化,相辅相助,使理气除湿、和胃畅中的功效明显增强,成为理气化湿之基本药对,最宜用于湿困中焦、脾胃气滞之腹胀、纳呆、腹泻,以及胃气不和之嗳气呃逆,甚见呕吐痰涎等,常在此药对基础上酌加茯苓、白术、半夏、木香等药,可收到较好的疗效。还可用于治疗各种呕吐,实证呕吐,当以祛邪为主;邪去则呕吐自止;虚证呕吐,治宜标本兼顾,正复则呕吐自愈,二者均可以在砂仁与陈皮药对基础上,酌加疏肝理气药或和胃止呕药等。若在补脾益气药中,适加此药对,可起到补而不腻的作用,从而能更好地发挥药效。

92.香附与神曲

【主症】气郁食郁证,症见胁肋胀痛、脘腹痞满、嗳腐吞酸、纳呆食少等。现可用于胃神经官能症、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窦炎等疾病。

【配伍分析】香附味辛微苦,辛散通行,苦能降泄,可宜畅十二经气分,兼入血分,功擅疏肝解郁、理气活血,为常用的理气开郁药。《本草纲目》云:“香附之气平而不寒,香而能窜,其味多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又云:“利三焦,解六郁,消饮食积聚、痰饮痞满”;神曲甘苦性温,为常用的消食和胃药,《药性论》谓其能“化水谷宿食、癥结积滞,健脾暖胃。”二药相合,相辅相成,气血并调,胸膈中焦并治,共奏理气解郁、消食和中、消胀除满之功。可用于治疗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横逆脾土所致的胸胁胀满、胃脘痞闷、胁肋胀痛、嗳腐吞酸、纳呆食少等,即所谓气郁食郁证。现可用于胃神经官能症、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窦炎等疾病的治疗。

93.柴胡与青皮

【主症】肝郁气滞之胃脘胀痛、腹胀、胁痛、纳呆等;气滞血瘀引起的胁痛、积聚痞块、臌胀等。

【配伍分析】柴胡、青皮皆属性味辛苦之品,均有疏肝理气之力。然柴胡辛苦微寒,香气馥郁,轻清上升,宣透疏达,调达肝气,善疏上焦之郁;青皮辛苦而温,味辛气烈,味苦降泄,既能入肝胆调理肝胆气郁,又能促脾胃消积化滞。二者合用,寒温并施,升降相宜,上下畅通,气郁得疏,气滞得行,气结得散,疏肝理气之功明显增强,故临床多用于肝经气郁较久、交结不散,或气滞血瘀诸症。

94.高良姜与香附

【主症】肝郁寒凝之脘腹冷痛、喜温喜按、胁肋疼痛、口吐清涎、呕吐不食、舌淡苔白等。

【配伍分析】高良姜与香附药对,出自《良方集腋》之良附丸。高良姜辛香味浓而性温,善内攻走里,既可温胃散寒,又可理气和中、降逆止痛;香附辛散苦降性平,疏肝解郁而理气止痛,为气中之血药而行气活血。二药相使合用,高良姜得香附行气之助,则可除寒祛邪;香附得高良姜辛热之助,则能行气散寒,二者共奏理气散寒、行气止痛之功,可使寒散气通,气行痛止,通则不痛,成为临床最常用的理气散寒止痛之剂。常用于治疗肝郁气滞、胃中寒凝之胃脘疼痛、口吐清涎、喜温喜按、胸闷胁痛。临床应用此药对治疗各种痛证时,常可加味化裁,如胁痛可加香橼、青皮以疏肝;胃寒盛者加干姜、吴茱萸以温中散寒。

95.枳实与厚朴

【主症】脘腹痞闷,喘满呕逆,大便秘结等。

【配伍分析】枳实与厚朴药对,出自《金匮要略》之厚朴三物汤。二药均为破气除满之要药。然枳实性味苦寒,以破气为主,偏于消积滞、除痞硬;厚朴苦温,以下气为专,偏用消腹胀、除胃满。二药相须配伍,寒温并施,相得益彰,功效倍增,具有较强的破气消胀、行痰消痞作用。临床可用于气结不行之胸腹胀满、脘腹痞闷,或喘满呕逆,或便结不通等,无论寒热、痰湿所致者,均可应用。

96.乌药与木香

【主症】脾胃气滞证,症见脘腹胀满、呕吐嗳气、食欲不振等。现可用于胃肠神经官能症或肠粘连引起的轻度肠梗阻等病的治疗。

【配伍分析】乌药与木香药对,出自《医学发明》之天台乌药散。乌药辛温香窜,辛开温通,可顺气开郁、散寒止痛,长于温散下焦寒湿,治下腹胀痛效果尤佳;木香为行气止痛之要药,善通行脾胃、大肠气滞。二药配对,相须为用,行气止痛、温里散寒功效明显增强。临床可用于多种气滞病症,如脘痞腹胀、胃痛腹痛、恶心呕吐、嗳气食少、纳呆呃逆等。现药理研究证实,乌药和木香均具有加强肠收缩力、加快肠蠕动的作用,并可促进肠道气体的排除,以缓解胃肠气胀所引起的腹痛,可用于治疗胃肠神经官能症或肠粘连引起的轻度肠梗阻等。

97.香附与乌药

【主症】腹胀、肠鸣、腹泻诸症。现可用于急慢性肝炎、细菌性痢疾、胃肠神经官能症、或肠黏连引起的轻度梗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