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甘泉梦:甘谷县西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纪实
23046700000027

第27章 水之韵(4)

甘谷县西北部干旱山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一项庞大的建设工程,除了工程建设中一个个技术难题外,全长2769公里的各类管网在山川大地间蜿蜒伸展,这管道,有很大一部分经过菜园、果园,经过大棚、冬暖棚和优质高效梯田,大量的管沟开挖使蔬菜、果园和农作物受到直接影响。许多地被拦腰截断,粗看只是一道,但对大棚、暖棚效应的破坏却是整个。许多连片的梯田被一劈两半,给今后的耕作带来一系列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饮水安全工程不仅建成惠民工程、精品工程,更建成民心工程、和谐工程,正确处理工程建设和群众利益之间的关系,就成为摆在受益区党政领导和农民群众眼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磐安镇首当其冲,不仅牵扯到水厂土地的征用,更牵扯到上水主管经过的蔬菜区。在人多地少,以优质高效农业为主的磐安镇,土地的珍贵是不难想见的。工程动议之初,磐安镇党委书记王旭红、人大主席蒋文、镇长汪全定就形成一个统一共识,水厂选用哪块地我们负责协调哪块地,主管开挖中有什么问题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从水厂到一号高位水池之间,两根上水干管要经过一块蔬菜区,十几户人家正在生长的韮菜等精细蔬菜因开挖管沟要受到影响,一方面是工程进度,一方面是群众利益,大局面前,三位领导和村组干部一起上门做群众工作,为群众谋利,为工程保驾护航,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清溪河倒虹吸通过的礼辛乡尉坪村,是礼辛乡不多的经济蔬菜种植区,多大棚和冬暖棚,改线不行,不改线群众损失很大。对此,乡党委书记颉晓峰、人大主席马碧原亲临现场,召开村组干部会议;乡长李果香上任伊始,多次到村上做工作党委、政府齐心协力解决问题,在各种复杂的利益冲突面前达到了双赢。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镇工作琐碎而具体,可任是多忙,受益六乡镇的领导有一个统一认识,就是全力以赴配合,一切工作为西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让路。“管道通过哪里,需要在哪里开挖,一切从设计要求来,一切听从技术人员的,需要和群众交涉的,我们来做。”新兴镇党委书记冯全敬、人大主席丁俊福镇长王新民是这样做的,安远镇党委书记王耕晨、人大主席姚禄堂、镇长李旭晖也是这样做的。作为西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先头部队,谢家湾乡党委书记马福胜、乡长何平,大石乡党委书记薛希武、人大主席陈修红更是这样做的。各乡镇领导和包村干部,不仅解决群众的问题,更和在乡标段负责人保持密切联系,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一切问题。

一路绿灯,高歌猛进。

西北部干旱山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鼓舞着受益区人民,干部认真细致的工作感动着受益区人民。多少代人的梦想要在他们这一代变成现实了,作为受益区群众他们心怀感激。为了工程早日竣工,为了早日吃上安全洁净的自来水,有什么不能舍弃的,别说占几分地,砍几棵树,比这值钱得多的都无所谓。农民群众大公无私,顾全大局的精神反过来又感动和激励着工程的建设者,尽可能的少占地,少损坏庄稼果树,管道下埋后,迅速回填,保证群众耕作不受任何影响。

很少听到赔付这样的字眼,因为很少赔付,为自己的事让人赔,这是多么丢人的事啊!

这些年我们搞了多少工程,每一次都说是民心工程,可又有多少像西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一样真正深入人心,让老百姓打心里拥护,打心里感恩戴德呢?

在对西北部干旱山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采访时,我听到一个个和当年的革命样板戏《龙江颂》如出一辙的故事。时代变了,那版本却一直都没有变,这就是顾全大局,舍小家顾大家,哪怕做出怎样的牺牲,付出多大的代价,也要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这样的事太多太多,我没办法一一列举。西北部干旱山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展顺利得超乎预想,关键中的关键就是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实际上,在成为受益者之前,他们中的许多,首先是家庭和个人利益的受损者。

快马加鞭。2010年8月20日,中共甘谷县委十二届十八次全委扩大会议上,在代表县委常委会所作的工作报告中,王子生书记明确指出:“西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要切实加快进度,确保覆盖区域内80%的农户年内吃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请理解这种几近苛刻的要求吧,对于王子生、刘元映、贾忠慧、王玺卿、申君明、郭世文和所有县上领导来说,他们,真恨不得让山区群众明天就吃上自来水。此中良苦,几多期盼,几多焦灼。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哪!

这熟悉的诗句让我的思绪长了翅膀似地飞到县委礼堂。2010年11月24日,甘谷县召开领导干部大会,温利平调任甘谷县委书记,在讲话中,她的讲话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培养‘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精神境界,心中装着群众,工作贴近群众,实干为了群众,真正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想民之所想,干民之所盼,办民之所需。”她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甘谷县西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后,时为武山县委书记的温利平一方面全力以赴支持甘谷的工作,作好管道经过武山区域的开挖配合工作,一方面利用这个难得的机遇,力争工作效益和群众利益的最大化,通过和甘谷县领导协商,利用管道通过的便利条件,向武山县咀头乡15个行政村1.5万人供水,使该工程实际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达到2县7乡16.5万多人。饱受干旱困扰和饮水折磨的武山咀头乡人,对此真有一种喜从天降的感觉。饮水思源,他们不会忘记温利平这个时刻记着人民的好书记,不会忘记“下县来亲亲”对于他们兄弟般的关心。

从这种意义上讲,甘谷县西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一项双赢的工程,拉近的除了党和人民群众的感情外还有两个县亲如兄弟的感情王子生、温利平、贾忠慧无疑是这幕真情剧最好的导演。

通向心灵的清流

甘谷县西北部干旱山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一曲气势宏伟的交响曲,在天才指挥家的指挥下,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2009年6月24日,甘谷县西北部供水站成立,县水利局防汛办主任张继胜兼任站长。

6月28日,入户安装准备工作开始,7月正式入户安装。

一切工作都往前面赶,齐头并进,遥相呼应,浩大的工程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各工种之间的密切配合和有条不紊。

如果说水厂、泵站、高位水池,包括调蓄池是浓墨重彩、大刀阔斧的大写意的话,和千家万户打交道的入户工程无疑就是整个工程的工笔细描部分了。

根据设计,入村网管是由群众自己开挖到自家院落的,这一方面牵扯到对于群众的组织动员,一方面牵扯到对于工程的质量验收。几乎与此同时,还有600~80元不等的集资和安装材料费征收。各种问题搅在一起,出力的、要钱的,情况就有点复杂了。

6月9日举行开工典礼,不到一个月时间,别说群众信不信,心中的疑虑有多少,对许多地方的群众来说,听好像还没怎么听到。

不怪干部,更不能怪群众,西北部干旱山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一启动就进入快车道,许多工作在摸索,对

前面还会出现什么困难,别说群众,干部都心中没底。甚至不排除我们的部分干部也心存疑虑,抱着几分观望的心态。

张继胜的入户安装队一开始承担了大量的宣传、讲解和动员工作,钱是村干部收的,可群众相信的是他们的话。有水吗?是不是又在搞运动?这么细的管子能淌几滴水?祖祖辈辈多少代,还没听说渭河的水能流到这地方?没办法,你不能让群众没有疑虑,因为前些年我们干了许多劳民伤财、虎头蛇尾的事。更何况还有许许多多诸如流量、流速、压力这些纯技术方面的问题,就是讲也不是三言两语能讲清楚的,更何况许多干部对这些技术方面的问题自己也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但所谓的入户安装队,一开始就仅仅那么几个人。

“热心和担心并存,这是一开始群众的普遍心理。”张继胜对我说。

张继胜和他的队员只能用认真来表明自己的态度了。也是,如果真是搞运动,用得着这么一丝不苟吗?管子细,他肯定知道有水,水够用,要不,不就白安了吗?干着,认真地干着,讲着,不厌其烦地讲着。群众就由半信半疑变为一种相信后的渴望了。村干部把安装队的同志推在前面,因势利导,“你们说的话群众相信。”

从怀疑到相信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实实在在埋头苦干,同时还得听得下冷嘲热讽的过程。

在入户管道开挖到指定位置,技术验收合格后,便进入安装阶段。1个磁性阀、 2个球阀、1个水表、1个水龙头,包括盖板、水砖、瓷砖和标志砖都是无偿提供的。砌砖时,有严格的标准要求,那种对细节的认真,让许多技术精湛的老匠人都深感佩服。

“群众利益无小事,细节决定成败。”安装队员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

入户安装是从新兴镇皂角村开始的。7月初入户安装时,别说新兴一带没有水的影子,就是磐安水厂也没有水的影子。但入户安装的突破口还是选在了这儿,这儿,除了群众盼望吃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心情格外迫切外,还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镇村两级干部对于西北部干旱山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高度支持和全力配合镇党委书记冯全敬、镇长王新民多次深入现场,他们的行动,让群众打消了顾虑吃上了定心丸。一些老人首先被感动了,教育自己的孩子,“听政府的话,没错。”

“听政府的话,没错。”这朴实无华的一句话,道出了多少人对于人民政府的信任。

早出晚归,刚开始一班人,一天能安个30多户,渐渐就多了,五六十户、七八十户,到现在三班人安,每天80~100户。吃在百姓家,住在百姓家,一家一户地过,工作量一下就大得无边无际了。

6个乡镇,123个行政村,416个自然村,30017户,150373人,总土地面积476.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0.3%。在476.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村串村,户串户地来,这就是张继胜和他的入户安装队的任务,是他们的舞台。不说艰苦,这一串数字足以说明一切,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在完成一户的同时,也就将一户人如饥似渴的期盼挂在了心头。没有人比张继胜和他的队员更关心工程的进展,没有人比张继胜和他的队员更关心工程的命运他们,可是面对面向老百姓作了保证的。张继胜清楚,他得加班加点,得拼着命来赶进度,因为他相信工程,相信一旦一个地方通水,群众被长期压抑的对于水的激情会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到那时,他的压力,不是加倍,而是加几倍,十几倍,纵有三头六臂,也一时半会赶不过来,他的工作,得一户一户地来。

整个工程都在往前面赶,入户安装的进度更是往前面的前面赶。

安装完一户,几乎是不约而同的,老百姓都会把水龙头,甚至整个水龙头墩子用红布或红绸缎包裹起来,在农村,这样浓厚的仪式只出现在一个地方,新逝先人的灵牌,农村人叫“神主”,现在,老百姓自发地把水龙头用红布甚至红绸缎包裹起来,把水放在和先人、和神主一样顶礼膜拜的位置上,此中的寄托,此中的情感,就非语言所能道尽了。

水,曾经夺去了多少先人的生命,今天,还是水,不仅要让他们活着,还要让他们健康的、有尊严的、体面地活着。

水,在此刻,早已超越了它的物质意义。

2010年2月5日、6日,农历己丑年腊月二十二、二十三日,赶在庚寅年春节到来之前,谢家湾乡赵家岘村、李家沟村率先通水!

这是县委、县政府,这是甘谷县水利人和所有参与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者送给新年、送给西北部干旱山区群众的一份沉甸甸的新春大礼。不仅是赵家岘和李家沟,所有人都将吃上来自于渭河河心的地下水了,如果说赵家岘和李家沟人吃上的是现实的水的话,整个西北部人吃上的则是对于水的期待,对于水的自信,那是比天上蟠桃还要芬芳馥郁,还要鲜艳夺目的梦中的鲜果啊。

天上碧桃和露种,人间红杏倚云栽。一切,都变得仙境般美好。

庚寅年的猛虎,终于能在谢家湾梁上痛饮庆功酒了。

说来,真就来了,一切如梦寐啊!

果不其然,赵家岘、李家沟通水的消息长了翅膀似的霎时传遍全县。张继胜的工作一下子主动了,但与此同时,压力一下子铺天盖地而来。

谁都急于吃上水,谁都想尽快安装。虽然心里知道这水一时三刻还通不上,可把水龙头接上,就已经等于吃上水了。“那东西立在那里,咱心里就踏实了。”

是的,踏实,悬了几百年、几千年,到该把心放在地上,踏踏实实的时候了。

入户安装队员一下成了香饽饽,一个村民对我开玩笑说:“就那小鸡鸡似的东西,还真管用哩。”

你争我抢,有时,为个先来后到,弄得安装队员都有点作难。辛苦,非常辛苦,群众那么热情,不辛苦对不住良心。张继胜对我说:“大家都在干,我们最幸运,因为我们对老百姓的激动感触最深,白天一身泥土,可吃好的,住好的,家家如此,老百姓把对县委、县政府的感激直接在我们身上表现出来。说实话,实在惭愧。我们一再告诉群众,吃住随便点,可没一户听的。没办法,只有拼着命干活一报还一报吧。”

这就是我们的职工,我们的建设者,我们可亲可敬的父老乡亲。

工程在加速,人们按捺不住的期盼也在加速。

水源井、水厂、泵站、高位水池,这些关乎整个工程的大型建筑一个接一个告竣,通水已由一村变为一区、一片,张继胜和他的安装队员有一种明显的压力“真恨不能变成孙悟空,长他个三头六臂出来。”一个队员抡起胳膊擦了一下脸上的汗,我一看,那脸,油渍和汗水搅和在一起,有几分滑稽,有几分可笑,更有几分可爱。

“安装队这一帮人,技术好,热情高,没说的。”在谢家湾村、阳屲村,在安远牛川村,在一个个安装队员干过活的地方,不论干部还是群众,说起安装队的人全都竖起大拇指这样说。

一切为了群众,水利局安装队这一班人,把正在全国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落实在具体行动中,他们的目标,就是创先进,就是争优秀,就是以他们认真负责的工作,让群众早日吃上好水,吃上放心水。

边建设、边试水、边通水,在西北部干旱山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采访时,我时时刻刻都在感受着这种紧迫感,这种紧迫感,源自于对西北部干旱山区群众的感情,源自于他们对于干旱和饮水困难的感同身受。于是,不论在流火的七月,还是飘雪的腊月,潮水一样涌动在西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工地上的,还有对于西北部干旱山区人民情感的热流。这热流,在西北部干旱山区的梁峁沟壑间奔流,在一家家宁静和谐的农家小院奔流,更在工程建设者和西北部干旱山区人民群众的心中奔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