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悉战争真相的军国主义头目们一时间陷入极度的惶恐之中。因为他们心里十分明白,美国的远程轰炸机可以以马里亚纳为基地更加频繁地轰炸日本本土和东京,盟军部队可以直接在日本本土登陆。
种种的现实与可能,使战争形势急剧恶化,还直接导致了在任两年零8个月的东条内阁的倒台。
7月18日,“战争狂人”东条英机向天皇递交辞呈,7月22日新一届内阁仓促成立。由原朝鲜总督小矶国昭担任内阁总理大臣,原教育总监杉山元担任陆军大臣,曾任总理大臣的米内光政担任海军大臣。在此之前,原关东军总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已接替了东条担任陆军总参谋长职务。
小矶首相虽然对战争的前途尚无成熟的考虑,但他要加强政府对战争的影响和控制。8月4日,他在陆海军的支持下,撤销了开战以来一直延续下来的大本营与政府的联席会议,新设最高战争指导会议。
最高战争指导会议的正式成员是陆军参谋总长、海军军令部长、内阁总理大臣、外务大臣、陆军大臣和海军大臣。在大本营的提议下,1944年8月19日,日本当局召开了有天皇裕仁亲临会议的“最高战争指导会议”。会上,决定了《对世界形势的判断》和《今后应采取的战争指导大纲》。
在判断当前的战争形势时会议认为:“美军将以短期结束战争为目标,从各方面相互配合,有组织地继续对帝国发动全面攻势。特别是将以对我本土空袭和切断本土与南方的联系为目的,从太平洋及大陆方面采取攻势,以求战局急速进展。在上述形势下,有可能伺机在我本土登陆。”“中部太平洋方面的敌军正在企图随时与我舰队进行决战,向马里亚纳及西部加罗林群岛的要冲推进海空军基地,并企图与从南太平洋方面的进攻相呼应,攻占菲律宾和西南各岛,以切断帝国本土与南方地区间的交通。上述这种进攻很有可能在10月前后实现。”
为此,文件中决定,不管欧洲局势如何发展,日本都必须打下去,而且要倾注全力进行决战。
在战争指导上最让日本当局头痛的是日本国力的衰败。其中,支撑日本经济和生产的原料匮乏问题日益尖锐,运输战略物资的船舶日见减少。
自开战到1944年7月,日本船舶的损失达到450万吨,而这期间新造的船舶仅有209万吨,损失是补充的2倍以上。再加上陆海军作战不断征用船舶,使原本紧张的船舶更加紧张。原料不足导致军工生产困难,连日军部队现有的飞机与车船都因缺少燃料而陷入困境。
种种严峻的现实与积重难返的问题让日本的军政当局感到十分恐慌,但是他们又不甘心失败。他们认为只有拼死一搏,与美军寻求决战。
而要与美海军进行决战,日军大本营来必须回答两个问题:一是用什么力量决战?另一个是在哪里决战?
这两个问题都使军方首脑和参谋们大伤脑筋,他们已经为此有几个月没睡过好觉了。
对于第一个问题,大本营的参谋们首先想到了航空母舰。但曾经利用航空母舰的优势在偷袭珍珠港一战中取得胜利的日本联合舰队,从珊瑚海海战开始,就走上了下坡路。
日军先后损失了“祥凤”号、“赤城”号、“加贺”号、“苍龙”号、“飞龙”号、“龙骧”号、“大凤”号、“翔鹤”号和“飞鹰”号等9艘航空母舰。现在,他们只有“瑞鹤”号、“瑞凤”号、“千岁”号和“千代田”号航母。另外,“云龙”号和“天城”号于8月份刚刚竣工,但是经过严格训练的有战斗经验的舰载机飞行员基本消耗殆尽,大多是刚刚补充进来的新飞行员,有的甚至还没有掌握舰载机在作战时的起飞和降落的技术。
日军想依靠仅存的这几艘航母与已经拥有35艘大型航母的美国机动舰队抗衡简直是不可能的。于是,日本大本营的参谋们又把目光集中到航空作战上。
在航空作战方面,日本有三种空中作战力量:一是舰载机部队;二是海军陆基航空部队;三是陆军航空部队。
在太平洋战争中,日本海军一直把舰载机部队视为主心骨,但是经过马里亚纳海空战之后,舰载机部队基本消耗殆尽,现在正处于重建之中。陆基航空部队同样损失很大,但还有指望,虽然目前兵力有限,如果和陆军的航空部队结合使用,或许能形成具有威胁的空中力量。
日军大本营按照这个思路,大力整备陆基飞机的作战力量,认为只要能搞到3000架飞机,其中陆军1700架,海军1300架,就可以松口气了。
可是,令日军感到无奈的是,设想与现实的差距实在太大。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七拼八凑地搞到了1000架飞机。
海军准备用于“捷”号作战计划的陆基航空力量,有两支部队,一是第1航空舰队,二是第2航空舰队。其编制序列如下:
第1航空舰队:司令官为寺冈谨平中将、大西泷治郎中将。
包括有:东加罗林航空队、澳北航空队、菲律宾航空队、马里亚纳和西加罗林航空队;
计:飞机494架。
第2航空舰队:司令官为福留繁中将。
包括有:台湾航空队、西南诸岛航空队;
计:飞机560架。
值得注意的是,第1航空舰队的兵力,已在塞班、提尼安和关岛的战斗中丧失过半,刚刚进入重建之中,估计能够投入作战的兵力不会超过300架。
第2航空舰队是塞班岛作战后新组建的部队,正在九州方面进行训练,很多飞行员是新手,只有T攻击部队算得上精锐部队,计有飞机560架,但能够投入作战的也不过300架。
日军拿总数1000架的航空兵力和拥有精锐舰载机1300架的美国机动部队相抗衡,其结果已然是可想而知的。
无奈之下,日军大本营想到了其惟一的一点优势,即战列舰。日本有当时被其视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战列舰“大和”号和“武藏”号。
★日本的战列舰情结
“大和”号和“武藏”号超级战列舰是日本海军传统作战思想“以战列舰为核心进行海上决战”的产物。
“大和”号于1937年11月4日在吴港造船厂秘密开工,1941年12月竣工。“武藏”号于1942年8月竣工。
就其战术技术性能看,在日本投入作战的总计12艘战列舰中,“大和”号和“武藏”号确实是出类拔萃的,基准排水量比其他战列舰大一倍,主炮由360毫米口径改成460毫米口径,舰载侦察机和观测机由过去的3架增加到7架,对空火力和舰体防护力均有很大加强。
在“大和”号和“武藏”号的建造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了日本海军“大炮巨舰”的思想。
“大和”号和“武藏”号战列舰的主炮有效射程在40公里以上,每发炮弹重1.5吨,2分钟3个齐射,27发炮弹可形成宽90米、长400米的火力控制区,其“九一”式穿甲弹直接命中时可击穿任何舰船。日本海军认为,只要“大和”号和“武藏”号能突入敌舰聚集的海区,就可以发挥它们的可怕火力,对敌舰队进行毁灭性打击。
于是,日本的军事家们把自己拉回到了自纳尔逊时代形成的“大炮巨舰主义”的思维模式,企图依靠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两艘超级战列舰击败美国人,为日本在莱特湾海战中埋下了彻底失败的种子。
日军大本营也知道用战列舰对付航空母舰的难度,于是绞尽脑汁,提出了“捷”号作战的基本思路,即以战列舰为主力,强行突入敌主力部队海域,依靠近战火力歼灭敌人,同时为减轻主力舰队突入时的压力,实施大规模的陆基飞机攻击作战和佯动作战。
当时,大本营对美军下一步的进攻方向判断不清,但是确信仗肯定要打,因此在7月24日大本营制定了《陆海军今后作战指导大纲》,提出了一个可以随机应变的“捷”号作战的设想。
而其实,美军这个时候连自己都没能决定出确切的进攻方向。指挥太平洋战争的几位美国将军,即金海军上将、麦克阿瑟、尼米兹正在为此争论不休。
日军关于“捷”号作战设想的出发点是“无论敌来自任何方向,均能随时集结陆海空军事力量,进行迎击并将其击溃。”根据这一点,日军大本营预想了4个决战方向,并相应制订了4套作战方案。
如此一来,日军就有了:菲律宾方向的“捷1号作战计划”;台湾岛和琉球岛方向的“捷2号作战计划”;日本本土(北海道除外)方向的“捷3号作战计划”;库页岛、北海道方向的“捷4号作战计划”。
那些终日紧盯着作战地图的日军参谋们开始认为,有了这套周全的作战计划,就可以保证无论敌人来攻上述任何地点,均能随时集结陆海空军事力量,进行迎击并将其击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