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日军的计划——“捷”号作战
日本大本营围绕着“捷”号系列作战计划,要求南方军总司令官、台湾军总司令官、本土防卫军总司令官等与海军协同,在8月至10月间迅速完成“捷1号”至“捷4号”作战的准备。
与此同时,大本营则根据已往的作战特别是失败的教训,开始研究作战重点、战法,调整作战指挥关系。
日本大本营把菲律宾方向作战列为重中之重。在最高战争指导会议上,小矶国昭首相对当时战争形势的判断是:“今后敌之对我海上交通的破坏作战,将与驻华空军的活动相配合,将对西南各岛及菲律宾方面集中使用潜艇并辅以机动部队的挺进攻击,因而我方船只将增加损失。但是,只要敌方在西南各岛及菲律宾方面获得空军基地的企图不能实现,则本土与南方地区之间的海上交通大体上仍能保持。”
根据这一判断,他得出结论说:“第一、在太平洋方面,消灭向我进攻的美军主力。第二、固守南方各重要地区,排除万难,保护我国防圈内的海上交通。”总参谋长梅津美治郎则明确表示,“西南方面作战的重点是菲律宾决战”。
日本大本营为了随时向不同作战方向实施增援。他们下令南方军以1个旅在菲律宾北部待命,随时准备调往台湾岛或西南诸岛方向;台湾岛军以1个旅为基干的部队,随时准备调往菲律宾北部或西南诸岛方向;本土防卫军分别以1个团(内含3个步兵营、1个炮兵营)在鹿儿岛和姬路附近待命,准备向西南诸岛或小笠原岛方向调动;大本营调1个师在上海附近待命,随时准备向菲律宾、西南诸岛或台湾岛调动 ;大本营以47师驻弘前,随时准备调往本州岛东北或北海道。
另外,日本大本营还改变了以往两军种航空兵绝少相互配合的局面。大本营海军部和陆军部达成协议,“当敌来攻时,两军种航空兵力集中在决战重要地区,发挥整体战斗力,捕捉并击溃敌之进攻兵力。”协商期间,海军部曾向陆军部提出把陆军的全部航空兵置于海军的指挥之下,但陆军一直把陆军航空兵视为自己的命根子,不愿把它们全部交给海军。况且,陆军航空兵的飞机装备和飞行员的训练也未必适应海上作战。双方经过多次讨价还价,终于达成同一地区的海、陆军航空兵部队在作战时积极协同的原则:在海上作战时,统一由海军方面指挥 ;在陆上作战时,统一由陆军方面指挥。
最后,大本营接受了塞班岛作战的教训,他们改变过去的“水际滩头”防御为“纵深梯次”防御。从海岸到纵深,依次构筑岸边阵地、主抵抗阵地、预备主抵抗阵地、二道防线阵地,力图尽一切手段削弱敌军战斗力,不失时机地转入反攻,一举击溃敌军,在不得已时也能长期持久作战 ;改变过去将航空兵主要用于歼灭敌航空母舰编队的作法,保存实力,用于攻击敌运输舰船和登陆部队;组建特攻队,实施特攻战法,用飞机、人操鱼雷或汽艇等“自杀”式攻击,挽回战争败局。
基于上述判断和调整思想,日本大本营对驻菲律宾的陆军和航空兵部队进行了新的编组和兵力配置。
为了加强菲律宾地面作战的指挥和协调,7月28日大本营陆军部在菲律宾成立第14方面军。该方面军除了统辖原驻菲律宾的第14集团军各部队外,又从中国的内蒙地区、东北地区调集第26师、第8师及坦克第2师到这个热带岛国来。
至1944年10月,第14方面军编成内有第35集团军(辖第16、第30、第100、第102师及独立混成第55旅)及该方面军直属的第8、第26、第103、第105师,坦克第2师,独立混成第58、第61旅。
航空作战,主要依靠司令部设在马尼拉的第4航空军。该航空军由第2、第4及第7航空师组成。按规定应拥有1056架飞机,但因在新几内亚的战斗中损失惨重,实际上只剩下500余架飞机,而能立即用于作战的还不到一半。
鉴于航空兵力量太少,日军大本营打算一旦发动“捷1号作战”,便从日本本土、中国台湾、中国华北抽调11个飞行中队,从马来亚、法属印度支那抽调3个飞行中队来支援菲律宾战区。
此外,日本海军西南方面舰队也把司令部设在马尼拉,负责指挥一些战斗力不强的小型船只及丧失了战舰的水兵和岸勤人员参加当地战斗。
7月下旬,南方军接到日军大本营“捷”号作战准备的命令后,制定了“捷1号作战计划”实施方案:南方军和海军协同作战,击溃向菲律宾方向来攻的主敌美军,摧毁其继续作战企图;决战以和海军协同进行的航空作战为主,在海上歼灭来攻的敌主力;地面决战,力求在吕宋地区;迅速整备菲律宾岛上的机场,使之适应航空部队的灵活作战。机场的整备主要由第14方面军担任,由第4航空军协同。
8月5日,南方军在马尼拉进行了陆海军联合模拟演习,把美军在莱特湾登陆作为第一设想,把在拉蒙湾登陆作为第二设想。并对第14方面军、第4航空军下达了“捷”号作战准备的命令,要求在8月底以前基本完成作战准备。
9月,设在马尼拉的日本南方军司令部下令菲律宾战区进入戒备状态,以10月下旬为目标,加紧各项作战准备。总司令官寺内寿一根据不久前南方军总参谋长率领的特派视察小组考察的结果,进一步加强了菲律宾中、南部的防务,陆续把部队调往与莫罗泰群岛一水之隔的棉兰老岛、莱特岛等处,企图在航空部队的支援下,在登陆美军建立起滩头堡之前就粉碎其进攻。
根据他们的判断,美军可能首先在莱特岛和棉兰老岛登陆,当然也可能直接在吕宋岛登陆,登陆兵力约10到15个师,可能还有一定数量的伞兵师或坦克师。因此,寺内下令,如果是在莱特岛或棉兰老岛登陆,由第35集团军司令部指挥作战,如果是在吕宋岛登陆,则由方面军司令部指挥作战。
而寺内寿一这样做,实际上削弱了当时菲律宾的整体防务力量,使多头的指挥系统影响了整个战区的协调作战。
10月5日,也是菲律宾作战的前夕,日军大本营任命在中国东北担任第1方面军司令官的新加坡征服者、绰号“马来之虎”的山下奉文上将为新建第14方面军的司令官,让其负责“捷1号地面作战”的实施。
任命之时,日军大本营把山下奉文召至东京,告诉他地面决战只限于吕宋岛,在菲律宾中、南部则由陆海军航空兵及海军谋求决战。
★临危受命的山下奉文
1941年11月8日,也就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一直呆在中国的山下奉文奉命回到东京,很快就被任命为第25集团军司令官,负责进攻马来亚、新加坡。马来亚战役的胜利令山下奉文声名大噪,并获得了“马来之虎”的绰号。
但是,山下奉文却没有因此而得到重用。原因是日本军队内部的法西斯派别之争,皇道派发动政变时,作为皇道派干将的山下奉文也深深地卷了进去。他不仅躲在幕后出谋划策,并且放纵部下带领步兵部队举事杀人。政变失败后,其对立面统制派干将东条、寺内一伙上台,皇道派人物从此一蹶不振。
虽然山下奉文攻克新加坡有功,却仍然被贬到中国东北的牡丹江,担任驻满洲第1方面军司令官这一闲职。直到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节节失利,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帝国日薄西山之际,日本军方才想起这头沉睡已久的“马来之虎”,把他从冰天雪地的北国调到热带岛国菲律宾来。
1944年10月6日,当山下奉文到马尼拉走马上任担任第14方面军司令官之时,这个太平洋岛国已是亟亟可危。
麦克阿瑟率领的美国陆军第6集团军和第8集团军的几十万人已经厉兵秣马多日,哈尔西的第3舰队和金凯德的第7舰队已将数以千计的舰船摆在出发海域,一场规模不亚于诺曼底登陆的战役即将举行。
可日陆军参谋本部把这个“烫手的山竽”交到山下奉文手里的时候,并没有给他及时派来强有力的增援部队。从总兵力上看,第14方面军约23万人,人数不算太少,但大都分散在星罗棋布的菲律宾各个岛上。在美军进攻莱特岛时,那里只有2万人。
1944年10月16日午后,麦克阿瑟在西南太平洋战区参谋长萨瑟兰和陆基航空兵部队指挥官肯尼的陪同下,离开他的位于荷兰迪亚的风景绝佳的总司令部,搭乘汽艇驶往“纳什维尔”号巡洋舰的锚地,准备指挥即将开始的菲律宾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