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本草纲目
22887700000286

第286章 水部(229)

头风作痛∶蔓荆子一升。为末。绢袋盛,浸一斗酒中七日。温饮三合,日三次。(《千金方乳痈初起∶蔓荆子,炒,为末。酒服方寸匕,渣敷之。(危氏《得效方》)

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

栾荆

(《唐本草》)释名:顽荆(《图经》)。

集解:恭曰∶栾荆茎、叶都似石南,干亦反卷,经冬不死,叶上有细黑点者,真也,今雍州所用者是。而洛州乃用石荆当之,非也。俗方大用,而本草不载,亦无别名。但有栾华,功用又别,非此物花也。

颂曰∶栾荆今生东海及淄州、汾州。所生者皆枝茎白,叶小圆而青色,颇似榆叶而长,冬夏不凋。六月开花,花有紫、白二种。子似大麻。四月采苗叶,八月采子。

宗 曰∶栾荆即牡荆也,子青色如茱萸,不合更立此条。苏恭又称石荆当之,转见穿凿时珍曰∶按∶许慎《说文》云∶栾,似木兰。木兰叶似桂,与苏恭所说叶似石南者相近。苏颂所图者即今牡荆,与《唐本草》者不合。栾荆是苏恭收入本草,不应自误。盖后人不识子气味:辛、苦,温,有小毒。

权曰∶甘、辛,微热,无毒。决明为之使。恶石膏。

主治:大风,头面手足诸风,癫痫狂痉,湿痹寒冷疼痛(《唐本》)。四肢不遂,通血脉,明目,益精光(甄权)。

合 油同熬,涂人畜疮疥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

石荆

(《拾遗》)集解:藏器曰∶石荆似荆而小,生水旁,《广济方》一名水荆是也。苏颂言洛人以当栾荆者,非也。

主治:烧灰淋汁浴头,生发令长(藏器)。

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

紫荆

(宋《开宝》)校正:并入(《拾遗》)紫珠。

释名:紫珠(《拾遗》),皮名肉红(《纲目》)、内消。时珍曰∶其木似黄荆而色紫,故名。其皮色红而消肿,故疡科呼为肉红,又曰内消,与何首乌同名。

集解:颂曰∶紫荆处处有之,人多种于庭院间。木似黄荆,叶小无丫,花深紫可爱。

藏器曰∶即田氏之荆也。至秋子熟,正紫,圆如小珠,名紫珠。江东林泽间尤多。

宗 曰∶春开紫花甚细碎,共作朵生,出无常处,或生于木身之上,或附根上枝下,直出花。花罢叶出,光紧微圆。园圃多植之。

时珍曰∶高树柔条,其花甚繁,岁二、三次。其皮入药,以川中浓而紫色、味苦如胆者为胜。

木并皮气味:苦,平,无毒。藏器曰∶苦,寒。

大明曰∶皮、梗及花,气味功用并同。

主治:破宿血,下五淋,浓煮汁服(《开宝》)。通小肠(大明)。解诸毒物,痈疽喉痹,飞尸蛊毒,肿下 ,蛇、虺、虫、蚕、狂犬毒,并煮汁服。亦以汁洗疮肿,除血长肤(藏器)。

活血行气,消肿解毒,治妇人血气疼痛,经水凝涩发明:时珍曰∶紫荆气寒味苦,色紫性降,入手、足厥阴血分。

寒胜热,苦走骨,紫入营。故能活血消肿,利小便而解毒。杨清叟《仙传方》有冲和膏,以紫荆为君,盖亦得此意也。其方治一切痈疽发背流注诸肿毒,冷热不明者。紫荆皮(炒)三两,独活(去节,炒)三两,赤芍药(炒)二两,生白芷一两,木蜡(炒)一两,为末。用葱汤调,热敷。血得热则行,葱能散气也。疮不甚热者,酒调之。痛甚者,加乳香。筋不伸者,亦加乳香。大抵痈疽流注,皆是气血凝滞所成,遇温则散,遇凉则凝。此方温平,紫荆皮乃木之精,破血消肿。独活乃土之精,止风动血,引拔骨中毒,去痹湿气。芍药乃火之精,生血止痛。木蜡乃水之精,消肿散血,同独活能破石肿坚硬。白芷乃金之精,去风生肌止痛。盖血生则不死,血动则流通,肌生则不烂,痛止则不 ,风去则血自散,气破则硬可消,毒自除。

五者交治,病安有不愈者乎?附方:新九。

妇人血气∶紫荆皮为末,醋糊丸樱桃大。每酒化服一丸。(熊氏《补遗》)。

鹤膝风挛∶紫荆皮三钱,老酒煎服,日二次。(《直指方》)。

伤眼青肿∶紫荆皮,小便浸七日,晒研,用生地黄汁、姜汁调敷。不肿用葱汁。(《永类方》)。

犬咬伤∶紫荆皮末,沙糖调涂,留口退肿。口中仍嚼咽杏仁去毒。(《仙传外科》)。

鼻中疳疮∶紫荆花阴干为末,贴之。(《卫生易简方》)。

发背初生,一切痈疽皆治∶单用紫荆皮为末,酒调箍住,自然撮小不开。内服柞木饮子。

乃救贫良剂也。(《仙痈疽未成∶用白芷、紫荆皮等分。为末。酒调服。外用紫荆皮、木蜡、赤芍药等分。为末。酒调作箍药。(同上)。

痔疮肿痛∶紫荆皮五钱。新水食前煎服。(《直指方》)。

产后诸淋∶紫荆皮五钱。半酒半水煎,温服。(熊氏《补遗》)。

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

木槿

(《日华》)释名:椴(音徒乱切)、榇(音衬)、 (音舜)、日及(《纲目》)、朝开暮落花(《纲目》)、藩篱草(《纲目》)、花奴、王蒸。时珍曰∶此花朝开暮落,故名日及。曰槿曰 ,犹仅荣一瞬之义也。《尔雅》云∶椴,木槿。榇,木槿。郭璞注云∶别二名也。或云∶白曰椴,赤曰榇。齐鲁谓之王蒸,言其美而多也。《诗》云“颜如舜华”即此。

集解:宗 曰∶木槿花如小葵,淡红色,五叶成一花,朝开暮敛。湖南北人家多种植为篱障。花与枝两用。

花小而艳,或白或是也。结实轻虚,大叶可茹,作饮代茶。今疡医用皮治疮癣,多取川中来者,浓而色红。

皮并根气味:甘,平,滑,无毒。大明曰∶凉。

主治:止肠风泻血,痢后热渴,作饮服之,令人得睡,并炒用(藏器)。治赤白带下,肿痛疥癣,洗目令明,润燥活血(时珍)。

发明:时珍曰∶木槿皮及花,并滑如葵花,故能润燥。色如紫荆,故能活血。川中来者,气浓力优,故尤有效。

附方:新六。

赤白带下∶槿根皮二两(切),以白酒一碗半,煎一碗,空心服之。白带要奇方》)。

头面钱癣∶槿树皮为末,醋调,重汤顿如胶,内敷之。(王仲勉《经效方》)。

牛皮风癣∶川槿皮一两,大风子仁十五个,半夏五钱,锉,河水、井水各一碗,浸露七宿,入轻粉一钱,入水中,秃笔扫涂,覆以青衣,数日有臭涎出,妙。忌浴澡。夏月用尤妙。

(《扶寿方》)。

癣疮有虫∶川槿皮煎,入肥皂浸水,频频擦之。或以槿皮浸汁磨雄黄,尤妙。(《简便方》)。

痔疮肿痛∶藩蓠草根煎汤,先熏后洗。(《直指方》)。

大肠脱肛∶槿皮或叶,煎汤熏洗,后以白矾、五倍末敷之。(《救急方》)。

花气味:同皮。

主治:肠风泻血,赤白痢,并焙入药。作汤代茶,治风(大明)。消疮肿,利小便,除湿热(时珍)。

附方:新三。

下痢噤口∶红木槿花去蒂,阴干为末。先煎面饼二个,蘸末食之。(赵宜真《济急方》)。

风痰拥逆∶木槿花晒干焙研。每服一、二匙,空心沸汤下。白花尤良。(《简便方》)。

反胃吐食∶千叶白槿花,阴干为末。陈糯米汤调送三、五口。不转再服。(《袖珍方》)。

子气味:同皮。

主治:偏正头风,烧烟熏患处。又治黄水脓疮,烧存性,猪骨髓调涂之(时珍)。

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

扶桑

(《纲目》)释名:佛桑(《霏雪录》)、朱槿(《草木状时珍曰∶东海日出处有扶桑树。此花光艳照日,其叶似桑,因以比之。后人讹为佛桑,乃木槿别种,故日及诸名亦与之同。

集解:时珍曰∶扶桑产南方,乃木槿别种。其枝柯柔弱,叶深绿,微涩如桑。其花有红、黄、白三色,红者尤贵,呼为朱槿。嵇含《草木状》云∶朱槿一名赤槿,一名日及,出高凉郡。花、茎、叶皆如桑。其叶光而浓。木高四、五尺,而枝叶婆娑。其花深红色,五出,大如蜀葵,重敷柔泽。有蕊一条,长于花叶,上缀金屑,日光所烁,疑若焰生。一丛之上,日开数百朵,朝开暮落。自二月始,至中冬乃歇。插枝即活。

叶及花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痈疽腮肿,取叶或花,同白芙蓉叶、牛蒡叶、白蜜研膏敷之,即散(时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

木芙蓉

(《纲目》)校正:并入《图经》地芙蓉。

释名:地芙蓉(《图经》)、木莲(《纲目》)时珍曰∶此花艳如荷花,故有芙蓉、木莲之名。八、九月始开,故名拒霜。俗呼为 皮树。《相如赋》谓之华木。注云∶皮可为索也。苏东坡诗云∶唤作拒霜犹未称,看来却是最宜霜。苏颂《图经本草》有地芙蓉,云出鼎州,九月采叶,治疮集解:时珍曰;木芙蓉处处有之,插条即生,小木也。其干丛生如荆,高者丈许。

其叶大如桐,有五尖及七尖者,冬凋夏茂。秋半始着花,花类牡丹、芍药,有红者、白者、黄者、千叶者,最耐寒而不落。不结实。山人取其皮为索。川、广有添色拒霜花,初开白色,次日稍红,又明日则深红,先后相间如数色。霜时采花,霜后采叶,阴干入药。

叶并花气味:微辛,平,无毒。

主治:清肺凉血,散热解毒,治一切大小痈疽肿毒恶疮,消肿排脓止痛(时发明:时珍曰∶芙蓉花并叶,气平而不寒不热,味微辛而性滑涎粘,其治痈肿之功,殊有神效。近时疡医秘其名为清凉膏、清露散、铁箍散,皆此物也。其方治一切痈疽发背,乳痈恶疮,不拘已成未成,已穿未穿。并用芙蓉叶,或根皮,或花,或生研,或干研末,以蜜调涂于肿处四围,中间留头,干则频换。初起者,即觉清凉,痛止肿消。已成者,即脓聚毒出。已穿者,即脓出易敛。妙不可言。或加生赤小豆末,尤妙。

附方:新十。

久咳羸弱∶九尖拒霜叶为末,以鱼 蘸食,屡效。(危氏《得效方》)。

赤眼肿痛∶芙蓉叶末,水和,贴太阳穴。名清凉膏。(《鸿飞集》)。

经血不止∶拒霜花、莲蓬壳等分。为末。每用米饮下二钱。(《妇人良方》)。

偏坠作痛∶芙蓉叶、黄柏各三钱,为末。以木鳖子仁一个磨醋,调涂****,其痛自止(《简便方》)。

杖疮肿痛∶芙蓉花叶研末,入痈疽肿毒∶重阳前取芙蓉叶研末,端午前取苍耳烧存性研末,等分,****调,涂四围,其毒自不走散。名铁井阑。(《简便方》)。

疔疮恶肿∶九月九日采芙蓉叶阴干为末,每以井水调贴。次日用蚰蜒螺一个,捣涂之。

(《普济方》)。

头上癞疮∶芙蓉根皮,为末。香油调敷。先以松毛、柳枝煎汤洗之。(傅滋《医学集成》)。

汤火灼疮∶油调芙蓉末,敷之。(《奇效方》)。

灸疮不愈∶芙蓉花研末,敷之。(《奇效方》)。

一切疮肿∶木芙蓉叶、菊花叶,同煎水,频熏洗之。(《多能鄙事》)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

山茶

(《纲目》)释名:时珍曰∶其叶类茗,又可作饮,故得茶名。

集解:时珍曰∶山茶产南方。树生,高者丈许,枝干交加。叶颇似茶叶,而浓硬有棱,中阔头尖,面绿背淡。深冬开花,红瓣黄蕊。《格古论》云∶花有数种∶宝珠者,花簇如珠,最胜。海榴茶花蒂青,石榴茶中有碎花,踯躅茶花如杜鹃花,宫粉茶、串珠茶皆粉红色。又有一捻红、千叶红、千叶白等名,不可胜数,叶各小异。或云亦有黄色者。《虞衡志》广中有南山茶,花大倍中州者,色微淡,叶薄有毛。结实如梨,大如拳,中有数核,如肥皂子大。周定王《救荒本草》云∶山茶嫩叶炸熟水淘可食,亦可蒸晒作饮。

花气味:缺。

主治:吐血衄血,肠风下血,并用红者为末,入童溺、姜汁及酒调服,可代郁金(震亨)。汤火伤灼,研末,麻油调涂子主治:妇人发 ,研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

蜡梅

(《纲目》)释名:黄梅花。

时珍曰∶此物本非梅类,因其与梅同时,香又相近,色似蜜蜡,故得此名。

集解:时珍曰∶蜡梅小树,丛枝尖叶。种凡三种∶以子种出不经接者,腊月开小花而香淡,名狗蝇梅;经接而花疏,开时含口者,名磬口梅;花密而香浓,色深黄如紫檀者,名檀香梅,最佳。结实如垂铃,尖长寸余,子在其中。其树皮浸水磨墨,有光采。

花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解暑生津(时珍)。

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

伏牛花

(宋《开宝》)校正:并入《图经》虎刺。

释名:隔虎刺花(未详)。

集解:颂曰∶伏牛花生蜀地,所在皆有,今惟益州蜀地有之,,似黄柏叶而不光。茎赤有刺。开花淡黄色作穗,似杏花而小,三月采,阴干。又睦州所生虎刺,云凌冬不凋,彼人无时采根、叶,治风肿疾。

花气味:苦、甘,平,无毒。

主治:久风湿痹,四肢拘挛,骨肉疼痛。

作汤,治风眩头痛,五痔下血(《开宝》)。

发明:时珍曰;伏牛花治风湿有名,而用者颇少。杨子建《护命方》有伏牛花散,治男女一切头风,发作有时,甚则大腑热秘。用伏牛花、山茵陈、桑寄生、白牵牛、川芎 、白僵蚕、蝎梢各二钱,荆芥穗四钱,为末。每服二钱,水煎一沸,连滓服。

根、叶、枝主治:一切肿痛风疾,细锉焙研,每服一钱匕,用温酒调下(颂)。

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

密蒙花

(宋《开宝》)校正:慎微曰∶自草部移入木部。

释名:水锦花(《炮炙论》)。

时珍曰∶其花繁密蒙茸如簇锦,故名。

集解:颂曰∶密蒙花,蜀中州郡皆有之。树高丈余。叶似冬青叶而浓,背白有细毛,又似橘叶。花微紫色。二月、三月采花,曝干用。

宗 曰∶利州甚多。叶冬不凋,亦不似冬青,柔而不光洁,不深绿。其花细碎,数十房成一朵,冬生春开。

花修治: 曰∶凡使拣净,酒浸一宿,漉出候干,拌蜜令润,蒸之从卯至酉,晒干再拌蒸,如此三度,晒干用。每一两用酒八两,蜜半两。

气味:甘,平、微寒,无毒。

主治:青盲肤翳,赤涩多眵泪,消目中赤脉,小儿麸豆及疳气攻眼(《开宝羞明怕日(刘守真)。入肝经气、血分,润肝燥附方:新一。

目中障翳∶密蒙花、黄柏根各一两,为末,水丸梧桐子大。每卧时汤服十丸至十五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