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扑朔迷离的历史真相
22788100000008

第8章 究竟是谁毁掉阿房宫

一直以来人们对秦始皇褒贬不一,有两点却是所有人都无法否认的,即秦始皇统一了中国,而且是个十足的暴君。建立了庞大的秦帝国之后,为了无上的权威,秦始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横征暴敛。一切的一切,都为秦帝国日后的灭亡埋下了祸根。其中,永无休止的大兴土木更是让本就生活艰难的人民背上沉重的负担。

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帝王都有一种强烈的宫殿情结,即他们在国家稍有实力或者刚刚登基之后就大兴土木,甚至有个帝王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也对此念念不忘。秦始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早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秦始皇的宫殿情结已经显露无遗,每灭一国后,他就命人按照该国的宫殿在咸阳附近仿造。及至天下一统之后,咸阳附近已经是宫殿成群,连绵一片。但这并不能满足他那日益膨胀的宫殿情结,他曾经不止一次计划以现有宫殿为基础,建造一片西起陈仓东至承谷关、纵横千里的宫殿群。一次,秦始皇又提起此事,宠臣优旃半开玩笑地说:“好极了!修一个这么大的苑囿,多放些凶禽猛兽,假如有人胆敢从东方来进犯,根本不用陛下您出动军队,让这些动物出动就能把他们吓跑喽。”秦始皇听后大笑,这才作罢。虽然他没有建造如此庞大的宫殿,却在全国各地建造离宫别馆。仅在咸阳城周围200里内就修了270座之多,关中也有行宫300多座,关外的宫殿更是多达上千。

在这些美伦美奂的宫殿之中,规模最大的宫殿当属阿房宫无疑。据古籍载,阿房宫东西长500步,南北宽50丈,殿内可容纳万人。殿前竖立着5丈高的旗杆,宫前立有12尊铜人,各重24万斤,是秦始皇收天下之铁所铸。宫门以磁石制成,有怀刃隐甲的人入宫,即被吸住。在阿房宫周围,秦始皇还命匠人建造用以连通其他宫室的阁道,最终通达渭水北岸的咸阳宫。

在大诗人杜枚笔下,阿房宫显得更加艳丽辉煌。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覆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晌,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据传,为了修建阿房宫,秦始皇下令征调全国的罪人与刑徒,加上后来的民夫共计70余万,长年累月、日月不停。为了修建阿房宫,秦始皇还一度停止了骊山陵墓的修建。

阿房宫的规模实在太大了,所以直到秦始皇死时,宫殿仍然没有落成。秦始皇死后,穷奢极欲较其父更上一层楼的秦二世不仅无视秦帝国已经风雨飘摇,反而加紧阿房宫的修建。实际上,秦国已经病入膏肓,当时的天下山雨欲来风满楼,继续修建阿房宫无异于雪上加霜。

为了保证阿房宫的顺利修建,秦二世命全国各地向咸阳转运粮草,转运者自带食物,不得食用咸阳300里以内的粮食。与此同时,秦二世规定,把原有的赋敛加重,徭役增加。正所谓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终于,随着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饱受压迫的人们纷纷起义,刚刚统一不久的中华大地再次点燃战火、烽烟四起。

在一片“阿房、阿房,亡始皇”的民谣声中,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走向灭亡。到楚汉战争时,项羽入关火烧秦宫室,大火一连烧了100天不熄灭,阿房宫也随之化为乌有。

一切似乎很明显,秦始皇以及秦二世苦心修建的阿房宫在楚汉战争时被西楚霸王项羽一把火烧了。千百年来,本就被人称为“匹夫之勇、妇人之仁”的项羽又为此背上了一个“莽夫”的骂名。

近些年来,有人对此提出质疑,甚至很有可能为项羽翻案。也就是说,阿房宫并非毁于项羽的一把大火,而是阿房宫根本就没有完成,火烧阿房宫纯属子虚乌有。这种观点是由现代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提出来的,主要依据如下。

首先,阿房宫根本没有建成。

2002年10月,我国阿房宫考古队对传统和习惯上认定的阿房宫前殿遗址进行过为期2年的调查、勘探和发掘。除被民房所盖、水泥路面所压的部分之外,考古队对前殿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工作。

调查结果显示,阿房宫前殿遗址夯土台基南北长为426米,东西长为1270米,台基上面西、北、东三面已经夯筑土墙,墙顶部铺设有瓦;夯土台基上面未建南墙。三面墙中未发现秦代文化层和秦代宫殿建筑遗迹,仅有东汉至北朝时期、宋代乃至近代的少量建筑遗存及墓葬。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阿房宫考古队领队李毓芳认为,前殿夯土台基南侧都是建筑台基时人们所踩踏过的路面。根据路土分布的情况来看,应该是人们把夯筑台基用土从南面运到北面,再从北面开始往南逐渐夯筑台基。由于工程没有彻底完成,因此台基上面的南墙没有建造,台基南侧的路土还未处理,这说明阿房宫前殿没有建成。

按照这种观点,可以得出这样一条结论,《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记载的“乃营建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如此巨大的建筑规模,很可能只是在图纸上的设计,而现实中并没有竣工。

对于这种说法,有人提出质疑,认为考古队所考察的并非阿房宫遗址。对于这种说法,考古队并非没有想过,于是加大了考察范围。

从2004年11月开始至2007年11月底,考古人员在阿房宫前殿遗址13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进行大量的调查、勘探和发掘,发现主要遗址大约十多处(包括传说中的烽火台、上天台、磁石门遗址等)。经过分析研究,发现这些遗址都属秦汉上林苑的建筑,与秦始皇修筑的阿房宫没有关系。

阿房宫当时并未建成,甚至连前殿都没有建成,前殿夯土台基上面没有宫殿建筑。项羽根本不可能渡过渭河来放火烧一个没有宫殿建筑的夯土台子。

其次,阿房宫前殿遗址在秦末战乱中并未遭到大火的焚烧。

在考察过程中,考古工作者在阿房宫前殿遗址20万平方米的勘探面内只发现几处红烧土遗迹,因此认为阿房宫并未受到大火焚烧。李毓芳指出,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项籍为从长,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遂屠咸阳,烧其宫室,虏其子女,收其珍宝货财,诸侯共分之。”这说明项羽确实对咸阳进行了烧、杀、抢、虏,但史书中没有提到火烧阿房宫。此外,《史记·项羽本纪》也记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仍然没有提到火烧阿房宫。由此可见,关于历史上项羽放火焚烧阿房宫的传说,只是人们的想象——秦宫室都烧了,阿房宫当然不可能幸免于难。

我们认为,历史事物存在与否,只能依据当时的确切记载或实物来判断。既然史书记载与考古学者的实地考察,都没发现“火烧阿房宫”的依据,那么“火烧阿房宫”这一事件,只能是传说罢了。而这种传说的根源,就是唐代才高八斗的大诗人杜枚。杜枚笔下的《阿房宫赋》作于宝历元年(公元825年),当时杜枚23岁,适逢唐王朝“起宫室,广声色”。也许是年轻气盛的诗人酒后诗兴大发,大胆想象,借古喻今,大笔一挥,遂成此赋。赋中一句“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让兵败垓下、自刎身亡的项羽背上火烧阿房宫的千古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