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为了显示其至高无上的权威,命令当时的著名玉工孙寿刻制了一枚玉玺。在秦始皇之前,“玺”和“印”本来没有什么尊卑之分,秦始皇规定,以后只有自己的印才能称为“玺”,这就是以后“玺”为皇帝专用的由来。这枚象征皇权、堪称无价之宝的的国玺随着历史更替,最后竟不知流落何方。传国玺的下落,也成了一个谜。
除了象征皇权之外,传国玺的珍贵还在于它的质料。它是用闻名天下的和氏璧制成的。那么,和氏璧又是从哪来的呢?
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有一个名叫卞和的楚国人,一天他在荆山砍柴时,偶然看到一只美丽的凤凰落在一块青石上面,久久不肯离去。古老相传“凤凰不落无宝之地”,卞和意识到这可能是一块宝石。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卞和把这块“宝石”献给当时的楚厉王。宫中的玉匠认为这只是一块普通石头,楚王大怒,命人砍掉卞和的左脚,并把他赶出楚国,以示惩罚。卞和坚信这块石头是块宝玉,几年后,楚厉王病死,他的儿子楚武王继位,卞和瞅准机会又去献宝,那位玉工仍然认为这是一块顽石,结果卞和的右脚也被砍掉了。他依然没有死心。
又过了几十年,武王因病去世,其子文王继承王位,卞和还想去献宝,无奈已经垂垂老矣,行动很不方便。眼看自己的愿望无法实现,卞和便怀抱着玉石每日痛哭,后来眼泪哭干了,眼睛都往外滴血,引得好多人围观。楚文王听说后,派人把卞和接来问道:“你欺骗了先王,难道不服吗?”卞和答道:“我并非因为被砍掉双脚而痛哭,这块宝玉被误认为石头,我被当作欺君之臣,这才是伤心的原因。”文王听后,让玉工把石头剖开,不出卞和所料,果然得到一块洁白无瑕、光润晶莹的宝玉。后来,文王命令玉工将其雕刻成一块玉璧。因是卞和所献,取名为“和氏璧”。此后,玉中极品和氏璧一直为历代楚王所拥有。
公元前333年,楚国吞并了越国,楚威王将和氏璧赏赐给在消灭越国时立下汗马功劳的相国昭阳。不久,在一次宴会上,和氏璧不翼而飞。这件事震惊了楚国上下,楚王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搜寻,最终仍然没有发现和氏璧的下落。
过了50多年,一度销声匿迹的和氏璧突然在赵国出现,并被当时的赵惠文王强行夺进宫中。据说,这是一个名叫缪贤的宦官花5000两黄金从一名外地客商手中购得。
很快,赵王得了和氏璧的消息传遍天下,秦国国君秦昭王也对这件稀世之宝产生了觊觑之心,于是派人出使赵国,说希望用15座城池来换取和氏璧。赵王明知秦王想强取豪夺,由于惧怕秦国势力强大,不敢得罪秦王,只好派蔺相如持和氏璧出使秦国。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归赵。自此后,和氏璧更成了人人都想得到的无价之宝。
和氏璧回到赵国之后,立了大功的蔺相如并没有居功,最后感动了老将廉颇,二人同心协力,使得赵国又延续了几十年。公元前228年,在秦王远交近攻的策略下,势单力孤的赵国还是被强大的秦国吞并,亡国之君赵幽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自此以后,关于和氏璧的记载踪迹全无,这也是很多人都相信传国玉玺正是用和氏璧改制而成的原因。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行至洞庭湖时,忽然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忙听从方士之言将玉玺抛入湖中,以求神灵镇遏风浪。8年后,一位从关东来的使臣夜间过华阴平舒道时,突然有人手持一物拦住使臣说:“吾为遗滈池君,明年祖龙死。”使臣示解其意,再欲细问时,那人放下手中之物便不见了。使臣一看,原来是秦王的玉玺。就这样,玉玺失而复得。
秦始皇本想将此传国玉玺代代相传,但他没想到秦朝只历二世就亡国了。与此同时,这枚象征着无上权威的玉玺便成了历代帝王争夺的对象。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一时间,群雄四起,战事频仍。秦末,本为泗水亭长的刘邦首先攻入咸阳,被迫投降的秦王子婴将传国玉玺献给刘邦。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霸王项羽,在群臣的“劝说”下建立汉朝,传令将秦王玉玺作为“国玺”代代相传。
西汉末年,出身外戚的王莽掌握了政权,毒死汉平帝后,立两岁的宗室为皇太子,自己操纵朝政。按说,王莽也该满足了。但是他还想当皇帝,便派堂弟王舜去长乐宫孝元太后处索取传国玉玺。孝元太后早已看出王舜索要传国玉玺的政治阴谋,不交出来的话便会有杀身之祸,于是她骂道:“得此亡国玺,看尔兄弟有何好下场!”并取出和氏璧往地上一摔。孝元太后本想把玉玺摔碎,谁知只摔掉一个角,王莽篡权后命令玉匠把传国玉玺摔缺的一个角用黄金镶补,这就是“金角玉玺”的由来。王莽死后,传国玉玺归于光武帝刘秀,并代代相传。东汉末年时,十常待作乱,汉少帝夜出北宫时失掉了传国玉玺,不知所踪。
公元192年,各方势力共同讨伐董卓。一天深夜,长少太守孙坚在洛阳城内巡视,忽然发现城南一口水井中光芒四射。孙坚命令亲兵下井打捞,捞出一宫装妇人的尸体,其颈下有一锦囊,内有一外扣金锁的朱红木匣。打开木匣,里面是一方纯白无瑕、宝光闪烁的玉玺,上雕五龙,旁缺一角用黄金镶补。孙坚一看,便知道这是失传的传国玉玺,于是命夫人吴氏收藏起来。后来孙坚在阵亡,其妻吴氏被袁术所擒,玉玺落入袁术之手。袁术死后,几经辗转,传国玉玺为曹操所得,曹操又将其献给汉献帝。
曹操死后,其子曹丕以魏代汉,作为皇权的象征,国玺再次归于曹家。
西晋未年,战事频仍,玉玺也在五胡十六国之间不断易主,公元589年,为隋文帝杨坚所获。隋朝灭亡后,隋炀帝皇后萧氏携其孙杨正道逃往突厥避难,并且带走玉玺,李渊只得另铸,并改称“御玺”。玄武门之变后,太宗李世民又自刻御玺,并加刻“皇帝景命,有德者昌”,以应“受命于天,即寿永昌”之说。贞观四年,萧氏与杨正道来归,玉玺才终为唐太宗所得。唐朝末年,玉玺被朱温所得。朱温所建后梁灭亡后,玉玺归后唐所有。公元936年,石敬塘勾结契丹耶律德光进攻洛阳,后唐废帝李从坷见大势已去,与家人登玄武楼****而死,传国玉玺从此不知所踪。
有关传国玉玺的故事并没有结束。在后来的宋、元、明、清各朝,均有真真假假的“传国玺”横空出世。
据史料记载,宋太祖陈桥兵变后仅获得两方后周印玺,并未得到传国玉玺。直到宋哲宗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咸阳人段义在河南获得一方“色绿如兰,温润而泽”的玉印,
经当时翰林学士蔡京及其他十三位官员鉴定,此玉为失踪已久的传国玺。靖康之变后,此玺为金国所得。
元朝时也有传国玺出现。
据《元史》记载,元31年(公元1294年)正月,已故太师木华黎之孙见人手持一块玉石求售,玉石光彩夺目,呈青绿色,方圆四寸,上刻八奇古篆文,后经监察御史杨恒等人鉴定,竟是秦以后世代相传的传国玉玺。后来,这枚玉玺随着北退的元顺帝流落到漠北,再一次不知所踪。
明朝时,相传一个牧羊人在草原放牧时发现了一块精美的玉印,他认定这是个宝物,便献给元顺帝的后人博硕克图汗,此消息被成吉思汗的嫡系后裔林丹汗得知,用武力将其将其夺来,据为己有。后又被皇太极用武力夺去,皇太极发现玺上刻的是“制诰之宝”,而并非秦始皇的传国玉玺。皇太极为了宣扬自己是“天命所归”,对外依然宣称获得了传国玉玺,并随即改“金”为“清”,建立了满清帝国。后来,这枚假传国玉玺一直为清朝历代皇帝保存,即使是被赶出皇宫的溥仪,临走时也没忘记带走这枚象征封建皇权的“制诰之宝”。
直到现在,传国玉玺身归何处一直是很多人关心的话题。那么,和氏璧到底流落到何处呢?对于传国玉玺的下落,可谓众说纷纭,主要以下几种:
第一种说法是,传国玉玺早已随着李从坷化为灰烬了。但有专家指出,如果传国玉玺确系和氏璧的话,应当能耐1300多度的高温,一般的大火是烧不坏的。
第二种说法认为,传国玉玺并没有流传后世,而是被作为随葬品埋在骊山。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将来有朝一日发掘秦始皇的陵墓,我们有可能一睹传国玉玺的真面目。
第三种说法认为,传国玉玺可能是在秦末战争中丢失或者被项羽掠夺而去,刘邦称帝时的玉玺并非秦始皇的传国玉玺,也许玉玺藏在项羽的都城彭城,或者遗落在垓下。相对于前两种说法,有学者还找出证据,据《晋书》、唐徐令信著《玉玺谱》记载,玉玺“色绿如蓝,温润而泽”,很明显玉玺为蓝田玉所制。而古籍记载和氏璧乃是白玉。也就是说,刘邦没有得到传国玉玺,就找了一块上等蓝田玉,仿制了一枚传国玉玺。
那么,传国玉玺究竟是否用和氏璧雕制?现在何处呢?我们认为,传国玉璧极有可能已经随着李从柯的****而损毁或流落于民间,但这只是笔者的猜想。也许有一天,它会不期然再次出现在人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