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扑朔迷离的历史真相
22788100000048

第48章 顺治皇帝之死

清崇德8年(公元1643年)八月初九,带着未能入关称帝的遗憾,中国历史上最后-个封建王朝清王朝的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在都城盛京撒手人寰。如同众多的朝代一样,随之而来的是一场酝酿已久的皇位之争。竞争无疑是激烈的,但最后的结果却出乎所有人意料,手握重兵的豪格和多尔衮未能如愿,年仅6岁的福临被推上皇帝宝座,他就是后来的顺治帝。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的孝庄太后暂时忘掉亡夫之痛,她似乎已经看到,在她的协助下,福临会将大清帝国带入一个更加强盛的时期。只过了十几年,青年丧夫的她再次遭受了令人难以承受的打击。顺治十八年正月初六,她的儿子、年仅22岁的大清皇帝顺治在养心殿突然驾崩。与此同时,民间开始悄悄流传起另一种说法,即当时顺治并没有死,而是由于自己深爱的董鄂妃,即从江南抢来的名妓秦淮八艳之一董小宛的病故而看破红尘,去山西五台山出家当了和尚,而且一直活到74岁时才圆寂。这也是后来康熙皇帝屡次造访五台山的真实原因。那么,顺治是不是真如人们传说的那样,当年并没有死,而是去五台山当了和尚呢?

有史学家认为,顺治到五台山出家之说纯属杜撰。同时指出,顺治出家当和尚倒也并非完全空穴来风。因为据史料记载,顺治可谓一个佛痴。

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的满文档案记载,顺治早在少年时期(14岁)曾会见过一位在石洞中默默修炼多年的别山禅师。交谈之后,顺治对其佩服得五体投地,并准备为其在京城西苑修建宫殿,供其修炼。“别山”禅师仅仅入宫作了礼节性的拜访,然后飘然而去。“别山”的离去对少年顺治的影响极大,从此以后,他的思想渐渐超脱尘世,一心向佛,即使那令无数人为之疯狂的皇位在他眼里,也如过眼云烟。

顺治8年(公元1651年),在大学士范文程的引见下,顺治帝见到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很快这位学识高深的传教士便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少年顺治的好感和敬仰。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之间的感情也在不断加深。后来孝庄太后认汤若望为“义父”,顺治也尊称汤若望为“玛法”,意即爷爷。同时,汤若望将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教给顺治,其中当然少不了其本行天主教的一些知识。可以说,汤若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顺治的性格和思想。

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顺治帝在一些太监的鼓动和怂恿下,召见了著名的高僧憨璞聪。一番谈论之后,顺治很是高兴,从此对佛教产生了浓厚兴趣,而渐渐疏远了天主教。不久后,顺治帝派人遍请天下名僧,在宫中论经说法,大谈佛理。其中南方高僧玉林琇、茆溪森、木陈忞等人被其供奉于西苑万善殿,礼待有加。据资料记载,顺治曾不止一次要拜玉林琇为师,起初玉林琇不允,后来经不起顺治不依不饶的肯求,为其取法名“行痴”,顺治自号“痴道人”,后来还为自己制了一枚“痴道人”玺印。他不止尊敬玉林琇一人,在其他高僧面前,也自称弟子,全无一点皇帝的架子。他曾说:“愿老和尚勿以天子视朕,当如门人相待。”

在顺治帝的影响下,他的爱妃董鄂氏也从一个本不信佛的人成为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两人每每谈经论佛,共同的信仰再一次加深了他们的感情。

天妒红颜,由于幼子夭折,饱尝失子之痛的董鄂妃心情忧郁,最后一病不起,终于不治,于顺治十八年香消玉殒。董鄂妃的死,给顺治造成极大的打击,悲痛欲绝的他一连5天没有上朝,而一上朝竟然下旨全国为董鄂妃服丧(百姓三日,官吏一月)。同时,还命令除亲王以下所有格格、妃嫔等一起到景远门外为董鄂妃守灵、哭灵,甚至对其中哭得不情真意切的妃子进行了严惩。虽然这看起来太过荒唐,也充分说明他对董鄂妃的不舍之情。后来,他不顾众人反对,下令追封董鄂妃为皇后,而且将其谥号加到了史无前例的14个字。

做完了这一切,心灰意冷的顺治再也无心朝政,他想到了出家。顺治十七年十月的一天,顺治强令师兄茆溪森为自已剃度。幸亏玉林琇及时赶到,以将茆溪森烧死相逼,顺治才不得不做罢。

那么,顺治到底是如正史所说因病致死,还是传说中出家当了和尚呢?对于这个问题,自从清朝时期人们就纷争不断。进入现代后,各种野史、演义更是让很多人对顺治出家遁世的传说深信不疑。

史学家们一致认为,虽然顺治的确好佛,而且也曾有过出家的念头,但是最终并没有出家,而是死于天花。史学大师陈垣先生就曾说过:“顺治出家之说,不尽无稽,只不过是出家未遂而已。”

专家认为,能够证明顺治并没有出家而是死于天花的证据很多,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顺治之死在档案中有明确记载。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有明清两朝遗留下来的各种档案一千余万件。在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中,其中可信度最高的当属《实录》。所谓《实录》,就是由继位的皇帝组织人员,依据各种文书档案,按照年月日的顺序,为去世的皇帝编写的事实记录。在《清世祖实录》中有这样的记录:

“顺治十八年,辛丑,春正月,辛亥朔,上不视朝。免诸王文武群臣行庆贺礼。孟春时享太庙,遣都统穆理玛行礼。壬子,上不豫……丙辰,谕礼部:大享殿合祀大典,朕本欲亲诣行礼,用展诚敬。兹朕躬偶尔违和,未能亲诣,应遣官恭代。著开列应遣官职名具奏。尔部即遵谕行。上大渐,遣内大臣苏克萨哈传谕:京城内,除十恶死罪外,其余死罪,及各项罪犯,悉行释放。丁巳,夜,子刻,上崩于养心殿。”

如果把上面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意思就是: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一,顺治帝免去了群臣的朝贺礼仪,当日正值祭祀太庙,顺治帝派都统穆理玛代为前往。到第二天,顺治帝开始感觉身体不舒服(以后几日,顺治帝没有恢复健康)。到正月初六,顺治帝传下谕旨:本应该由自己参加的大享殿礼仪,由于身体不适,需要派官员代为祭祀,并由礼部列出代祀官员的名单。当天晚些时候,由于病情迅速恶化,又派遣大臣苏克萨哈传下喻旨:在京城范围内,除了那些十恶不赦的死罪犯人以外,其他罪犯一律赦免。这一切都没能留住顺治年轻的生命,正月初七夜里零点至一点左右,顺治帝驾崩了。

清代皇室的家谱《玉牒》对顺治的死也有与《实录》完全相同的记载。与平民百姓不同,皇帝的葬礼是个很复杂的过程,每一步程序都有严格的规制,都要形成文字记录。《玉牒》记载了顺治从病重到去世再到遗体安放、康熙继位,最后到遗体火化、安葬东陵的全过程,而且时间、地点、仪式、在场人员等细微之处与同时期的佛教档案丝毫不差(顺治火化由茆溪森主持,很多佛教档案中都明确记载了这一事件)。也就是说,如果顺治真如传说中的那样出了家,那么这些档案中不可能没有纰漏。

顺治死于天花的结论又是从何而来呢?专家认为,虽然史料中对顺治所患何病并没有提及,但史料中有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朝廷下大赦令,释放京城犯人,同时传令民间不准炒豆、不准点灯、不准泼水的记载,而这一切正是当时民间祈福天花病人的风俗。而且顺治死后,其继位者为得过天花的康熙,这也是顺治天花致死的侧面证明。

第二,董小宛并非董鄂妃。虽然关于顺治出家的传闻不尽相同,但所有传闻都无一例外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顺治之所以看破红尘,就是因为他的宠妃董鄂妃(从江南抢来的董小宛)突然离世。其实,董小宛与董鄂妃并非一人,而是风马牛不相及。据史料记载,董小宛确有其人,而且也颇有艳名,但她的丈夫是曾经名噪一时的“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可惜红颜薄命,董小宛只活了27岁就因病而死。董小宛死后,冒辟疆曾以董小宛生前居住的房间为名,写了一篇回忆董小宛的文章《影梅庵忆语》,文章大意如下:

1639年,冒辟疆在秦淮河畔初识董小宛,那一年董小宛15岁,出落得亭亭玉立,美艳动人,两人一见钟情(此时的顺治帝才1岁)。1641年,风流才子冒辟疆又邂逅后来令吴三桂冲冠一怒的陈圆圆,称其“令人********”,同时疏远了董小宛。1642年,陈圆圆被周奎购入京师,正值冒辟疆无限落寞之时,适逢董小宛再次出现,重续前缘。1643年,董小宛19岁,入冒辟疆家为妾,此后董小宛“却管弦,洗尽铅华,精学女红”,一心一意做良家妇女,两人感情可谓如胶似漆。1645年,董小宛21岁,豫亲王多铎率军南渡长江,南京城破,冒辟疆在逃难中患病,董小宛侍奉左右,无微不至。1647年,董小宛23岁,冒辟疆再病,而且病得更重,甚至“勺水不入口者二十余日”,董小宛二度侍疾,前后两月有余。1649年,董小宛25岁,冒辟疆第三次患病,董小宛三度侍疾。1651年,董小宛27岁,得病不治身亡。

此外,与冒辟疆同时期的一些名士也有与其类似的记载。按冒辟疆的记述,董小宛应当比顺治大13岁,而且董小宛是顺治八年去世的,当时的顺治才14岁。按清宫的规矩,他还没到大婚的年龄。据此,我们可以推断董小宛并不是顺治的妃子,自然也就不是董鄂妃。那么以此为据的顺治出家之说显然不能成立。

因此,我们认为“顺治出家”的传说,不过是人们有感于顺治与董鄂妃之间的凄美爱情故事而选择的一个余意未尽的美丽结局,是纯粹的浪漫主义。而且事实上顺治从来没有到过五台山。康熙先后五次造访五台山并非如传说中所说的寻父,而是利用五台山佛教“柔服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