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扑朔迷离的历史真相
22788100000047

第47章 明初巨富的宦海浮沉

在元未明初时期,中国出了一个传奇人物,那就是有着天下第一大富翁之称的沈万三。在当时,他的名字可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一如今日的比尔·盖茨。时至今日,关于他的传说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有人说他之所以有钱是因为无意中得了一个聚宝盆,也有人说他是财神爷下凡,还有人说他曾经与皇帝朱元璋斗富,以一己之力修建了南京城墙,但为朱元璋所忌,最后被抄家灭门。那么这些传说是真的吗?

据记载,沈万三原名沈富,字仲荣,而“沈万三”乃是时人对其社会地位的称呼。按当时规定,巨富沈万三属于“万户”第三等,所以人们称其为“万户三秀”,简称沈万三。久而久之,人们反而忘记了他的真名,沈万三之名得以流传至今。

据说,沈万三自幼随父兄流落到苏州一带,由于经营有道,数十年后成为当地的大地主。后来,沈万三痴迷佛教,经常从猎人、渔人手中买一些小动物放生,以修善果。一次傍晚,他从一个渔夫手中买下几十只青蛙,把它们都放进河里。谁知这些青蛙没有游走,而是一个个从河水中跳进岸边一只破瓦盆里。沈万三觉得很奇怪,也想不明白,最后把破瓦盆带回家中。经过仔细研究,始终弄不清楚其中的所以然,最后将瓦盆扔在屋角。几天后,沈万三酒醉后不慎将自己的玉扳指掉在瓦盆中,低头一看,瓦盆中忽然之间装满一模一样的玉扳指。初时他还以为自己醉眼昏花,待到确定后不禁大吃一惊,赶紧取出一小块金子放入瓦盆,盆中立刻充满金块。沈万三终于明白了,这个破瓦盆其实就是传说中的聚宝盆。有了聚宝盆,沈万三很快成了天下首富。

虽然这个传说有鼻子有眼,而且也符合中国人的善有善报之说,但是稍有科学知识的人都知道,这不过是一个传说而已,其意义不外乎号召人们积德行善。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沈万三能够在几十年间成为当时的首富呢?

除了青蛙报恩一说之外,关于沈万三的发家,还有炼铁成金等传说,在此不再一一列举。笔者认为,比较可信的说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说法,沈万三发家起于垦殖。据某些史料记载,自沈万三父亲起,沈家就广为垦荒,至“田产遍于天下”。可见,沈万三的富甲天下其与整个家族的兴起是分不开的。专家指出,当时适逢乱世,江浙一带民不聊生,很多农民被迫流亡,而沈氏家族在当时用极低的价格收购或强占了一大批土地,及至明朝建立后,沈家又将土地出租给佃户,并经营其他产业,财富日增,最终成为天下首富。

第二种说法,沈万三的起家是得到贵人相助。据传,沈万三年轻时曾经在一个大富翁府中以打杂为生。后来,富翁喜其聪明伶俐,刻意培养,后战乱频仍,富翁死于乱军之中,沈万三遂得其财。之后苦心经营,终至富甲天下。《周庄镇志》中就曾记载“沈万三秀之富得之于吴贾人陆氏,陆富甲江左……尽与秀”。虽然这一说法并不见于正史,相信地方志也不会空穴来风。因此,此说有一定的可信度。

第三种说法,沈万三是靠通商海外而致富甲天下的。据说,沈万三随父兄移居苏州时非常落魄,甚至连温饱都成问题。不久后,战事频起,很多当地人被迫逃荒,一时间很多土地都荒芜了。沈万三一家早已厌倦了逃亡生活,于是留在当地,靠开垦荒地、种粮为生。十多年的时间,沈家成了当地的小地主。后来沈万三的父亲因病去世,几个弟兄各自成家,都分得一份产业。初时沈万三照样以出租土地为生,后来慢慢地发现海外经商极有前途。于是跟随当时的走私大军,来往于南洋与高丽、日本之间,出时携带一些丝绸、瓷器、茶叶等,回时则携带异域特产,财富与日俱增。后又开办其他产业,在全国建立起商业体系。充足的资金加上聪明头脑,到朱元璋建立明朝之时,沈万三已是富名满天下了。这一说法在史料中也有记载,如《吴江县志》中就说沈万三“富甲天下,相传由通番而得”,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先生亦持此说。

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沈万三富名远扬,虽然整个沈氏家族事业达到顶峰,但同时也给他们带来灭顶之灾。说到沈万三的浮沉史,我们有必要对沈万三的早年经历作一交待。持通番致富一说的学者们认为,沈万三之所以能富甲一方,与苏州的地理位置和物质经济基础等不无关系。首先,苏州地处沿海,便于出海。此外,苏州的丝绸、陶瓷、茶叶、刺绣等历来都备受异域番邦追捧。沈万三正是得其之便,才能在短时间内富甲一方。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苏州成就了他,苏州也在一定程度上害了他。这还得从朱元璋攻打苏州城说起。元朝末年,张士诚退出高邮之后转而进入苏州,再次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几年后,经鄱阳湖一战,陈友谅大败,朱元璋成为最大的割据势力。不久后,朱元璋开始猛攻苏州,以期统一中国。小小的苏州城却让朱元璋付出沉重的代价。据史料记载,在朱军的猛攻下,张士诚固守苏州城池达八个月之久。除了苏州城池坚固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张士诚得到苏州军民的普遍认可,像沈万三等富商巨贾,在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虽然城破以后朱元璋为收买人心没有采取诸如屠城、杀降一类报复手段,但是纵观其一生,我们不难推测出,他对苏州百姓尤其是沈万三之流何其痛恨。作为一个精名的商人,沈万三肯定考虑到这一点。为了安身立命,他开始想尽办法接近、讨好朱元璋。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把都城定在南京。由于连年征战,城墙破损不堪,朱元璋准备重修城墙。沈万三得到这一消息后,认为这是一个立功赎罪的好机会,主动请求出资助修南京城。

据说,当时沈万三在朱元璋面前夸下海口,说要与工部共同修城,并相约日期,以先完工者为胜。令沈万三没有想到的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权威支持,他虽然有钱,却指使不了负责修建城墙的兵士。一些监管人员甚至借机向他敲诈勒索,因此工程进展缓慢,有时还会因物资供应不上而停工。这样一来,工程势必无法按时完工。沈万三素闻朱元璋对自己有意见,因此十分担心朱元璋借题发挥。苦思冥想之下,沈万三想出一条妙计,他向朱元璋建议说,修城的将士们十分辛苦,自己有意再出巨资犒军。沈万三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如果给士兵发奖金,士兵们肯定会高兴,从而带动积极性,加快工程速度。他这条妙计激怒了朱元璋。据《明史·马皇后传》记载,有一天朱元璋回宫后,对马皇后说道:“匹夫犒天下之军,乱民也,宜诛之。”幸亏马皇后说:“其富敌国,民自不祥。不祥之民,天将灭之。陛下何诛焉!”沈万三这才捡回一条命。

经此一事,沈万三发现朱元璋不易讨好,于是更加谨慎小心,一时之间朱元璋也抓不着他什么把柄。后来,朱元璋把精力都花费到诛杀功臣上面,慢慢的把沈万三的事情淡忘了。谁知洪武23年,已近古稀之年的沈万三不得善终,被牵扯进蓝玉谋反案中。

沈万三曾经请过一个叫王行的书生,教导沈氏子弟。因其学识渊博,商人出身的沈万三对其很是仰慕,几年来将其奉若上宾。按说,王行也该知足了,正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后来王行又经人介绍进入时任大将军的蓝玉府中,作了慕僚。还没等他风光几天,蓝玉谋反案发,包括王行在内的很多人被屈打成招,成了同犯。作为慕僚,王行自然成了谋反“骨干”,锦衣卫捕风捉影,顺藤摸瓜,一来二去摸到沈家。一查之下居然发现二人来往密切,于是报告了朱元璋。朱元璋此时已经杀红了眼,新愁旧恨加上沈万三那富可敌国的巨额家财,随便哪一条都让沈万三吃不消。最终,沈万三及家人被叛充军云南,最终死于异乡。

关于沈氏的没落,还有另一版本。据清代典籍《同里志》记载,沈万三的急转直下是受了女婿顾学文的牵连。明初时同里镇(苏州地名)陈某精明强干,其子却天生弱智。陈某常年在外当差,颇有钱财,其子成人后为其娶妻梁氏。梁氏虽出身贫寒,但生得俊美,且熟读诗书,可谓才貌双全。鲜花插在牛粪上,历来都是人们津津乐道之事。很快,这件事情被沈万三的招赘女婿顾学文知悉。顾学文对其十分倾慕,经常借故前往同里镇。梁氏之屋建于河边,顾学文每次都停船附近。一来二去,二人心生好感。顾学文见佳人有意,买通当地恶少,使其引诱梁氏的弱智丈夫出入赌场酒肆之间,并花费心思结识了梁氏的领居,一个老妪。一番白银攻势之后,老妪携带顾学文所购首饰,乘梁夫外出之际,进入梁家巧言游说。梁氏春心荡漾,难以把持,遂与顾学文成就好事。自此后顾学文来往同里镇更加频繁,常常书信来往。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快这件事情被梁夫的伯父,也就是在外当差的陈某之兄听到风声。陈某开始留意梁氏的行踪。梁氏不知事情败露,依旧与顾学文你来我往,终于被其发现。后来,陈写信给其弟,将此事详述。陈某回家后,二人买通了梁氏的丫环,丫环将顾学文的书信偷出。恰好此时蓝玉谋反案发,陈某为置顾学文于死地,趁机诬告顾学文为蓝玉帮凶。朱元璋早就对沈万三富甲天下一事心怀忌恨,借此机会,将顾学文及其父兄诛杀,其妻族也受牵连。也许是为了掩人耳目吧,朱元璋并没处死沈万三,只是抄没了他的家产,将其充军了事。

那么,沈万三究竟是由于什么原因获罪的呢?他是真的被判充军,还是此说纯属杜撰呢?我们认为,沈万三作为富甲一时的大商人,难免会产生骄狂之气,在某些方面可能会引起朱元璋等人的忌恨,其获罪也在情理之中。由于缺乏正史记载,这种说法还停留在推论的基础上,其真实性尚待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