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人谢灵运曾说过:“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这话虽然有卖弄之嫌,但透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在当时引领风骚的才子对曹植是多么的崇拜。据史书记载,曹植自幼才思敏捷,长于诗词歌赋。除了那首世人皆知的《七步诗》外,人们熟知的莫过于《洛神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洛神赋》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文辞之华丽空前绝后,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惊人地步。1000多年以来,《洛神赋》每每被历代文人墨客津津乐道,赞颂不绝。
在为人们留下了不朽文学名著的同时,曹植也为人们留下了一个扑朔迷离的谜团,那就是这篇有感而发的名篇的到底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一挥而就的?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说法,即感甄说、感君恋阙说和思念亡妻说,其中感甄一说从者甚众。
按唐人李善《文选注》中的说法,洛神的原型就是曹植之嫂、曹丕之妻甄后。书中写道,才华横溢的曹植看上甄家之女,甄家之女也芳心暗许,可是曹操后来把甄氏许配给曹丕为妻。为此,曹植非常失望,伤心欲绝。后来曹丕当了皇帝,听信郭贵妃的谗言,将甄妃囚禁,后甄妃投洛水自尽。甄妃死后,曹植去洛阳朝见曹丕,听说甄妃已死,心中更添悲伤。此时曹丕也了解甄妃之死实属冤枉,暗生悔意。他知曹植一直钟情于甄妃,便把她的遗物玉钱金带枕赐给曹植。看到甄妃的遗物,更增加了曹植的思念,每每于梦中遇见甄妃。后曹植离洛阳回山东,途经洛水时见甄氏从水中冉冉而来,对曹植说:我本来将心许你,但是没有遂愿,此枕是我在娘家时的用物,见物如见人吧!她又将一串珠子送给曹植,曹植也将腰中玉佩解下给了甄氏,二人依依不舍。后甄氏消失于水波之中,曹植如痴如呆,悲喜交加,当晚即作《感甄赋》以表其爱慕之情。后来这篇文章被他的侄子魏明帝曹睿看到了,认为有损皇家威严,将其名改为《洛神赋》。
虽然这种说法极其浪漫,终究缺乏科学根据。据正史记载,甄氏乃是曹丕从冀州得来:东汉光和五年,上蔡令甄逸家中喜气洋洋,得女甄氏。相传甄逸之妻张氏怀孕时曾梦见一个手执玉如意的仙人,站立身边。及至临产的时候,张氏又看见仙人入房,以玉衣盖己身,稍后甄氏降生。三岁时,相士刘良为甄氏看相后说:“此女贵不可言。”
甄氏自小聪明伶俐,美艳照人,年长后嫁给袁绍之子袁熙。袁熙乃一介武夫,甄氏不免生活苦闷,曾写下了很多闺怨一类的诗作,《古诗源》就收录有她作的《塘上行》等诗。
东汉献帝7年,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而归。战乱之中,曹植曾在洛河神祠偶遇藏身于此的甄氏,惊其美艳,赠白马一匹助她逃返邺城,后甄氏亦回赠玉佩以酬解危之谊。袁绍死后,其子袁谭、袁尚为争权频频内战,袁军力量一落千丈。曹操趁机猛攻,袁谭、袁尚摒弃前嫌合兵一处,终究无力回天,城破前逃往邺城。后袁尚为消灭袁谭,反使曹操渔翁得利,最终袁氏为曹操所灭。
当时曹操次子曹丕亦随父从军,城破后曹丕纵马径奔袁氏府中,入后堂见一个中年妇人,坐而垂泪,膝下有一个少妇跪地而哭。见曹丕至,中年妇人自称袁绍之妻刘氏,少妇乃袁绍次子袁熙之妻甄氏。此时袁熙已逃往辽西,甄氏有感于此,满脸泪水,却难掩其美艳。
正在此时,忽听外面人声嘈杂,原来曹操来到,曹丕出屋相迎。曹操问及袁氏家属,曹丕引出刘氏及甄氏。曹操见甄氏之姿甚美,便问刘氏:“家中如何只留下你二人?”
刘氏道:“子妇等并未远出,惟次媳愿侍妾身,所以尚留在此;现蒙世子曲意保全,实为万幸。”曹操旁顾曹丕,见他如痴如醉盯住甄氏,知曹丕已动真情。曹丕亦喜甄氏之美艳,对曹操说:“儿一生别无他求,只有此人在侧,此生足矣!望父皇念儿虽壮年而无人相伴之分,成全!”曹操见曹丕已动真情,使人做媒,让曹丕娶袁熙妻甄氏为妇。刘氏不敢不从,与甄氏商量,甄氏也无异言。几日后,择吉日成婚。
曹丕与甄氏婚后不久,与曹操为消灭群雄而奔忙,曹植则由于年龄尚小居于家中。曹植虽年少,但天赋极高,博闻强记,能诗擅赋。甄氏多情美艳,春心思动,久而久之,两人产生了情意,难分难舍。
曹丕与曹操一样,猜忌心重。被封为魏王后,将两个弟弟(曹植和曹彰)遣往他们的封国。几年后,甄氏去世,曹植伤其不幸,以酒浇愁,加上性格狂放,缺乏政治手腕,渐失父宠,在“立储”之争中败于曹丕。曹操去世后,曹丕篡夺汉位,命曹植出封临淄,并授意监国灌均弹劾曹植屡犯法纪,将其调回京城,打算借故处死他。曹丕限令曹植七步成诗,诗意必须以兄弟为题,借此刁难。曹植随口咏道:“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后心里不免惭愧,遂贬其为安乡侯。
曹植归途中经过洛水,夜宿舟中,恍惚之间,遥见甄妃凌波而来,并说“我本有心相托,奈何有缘无份”,稍倾隐入洛水之中,曹植惊醒,方知是南柯一梦,前思后想,一挥而就《感甄赋》,借洛河中的水神宓妃作为甄妃的化身,抒发自己的爱慕之情。后《七步诗》与《感甄赋》流传,曹植名满天下。曹丕身死,群臣最初本来想迎立曹植为帝,曹植却让位于甄氏之子曹睿。曹睿即位后对曹植深怀戒心,再三徙其封地。明帝太和6年,曹植病逝于淮阳。曹植死后,曹睿得其遗著,因《感甄赋》牵涉到曹植与甄妃之间错综复杂的感情,行迹太过明显,为避其讳改名为《洛神赋》。
除了感甄一说外,很多人认为《洛神赋》乃是曹植自叹身世之作,即感君恋阙说。相传,曹操本来有意立曹植为继承人,曹植虽才思敏捷,但不免清高、狷狂,后曹丕按谋臣之计每每哭泣于曹操出征之时,反复多次曹操终被其所惑,王位终归曹丕。曹丕继位后,对众兄弟猜忌日深,曹植自然不免受其苦,由是感叹,遂成《洛神赋》。
还有一种说法,《洛神赋》本是曹植怀念亡妻崔氏而作。专家认为,此说不仅毫无道理,反而还是感甄一说的侧面佐证。据史书记载,曹植对崔氏之情素来平淡,而《洛神赋》之深邃感情显非为崔氏所发。能激起他如此动情的,只有“初恋情人”甄氏。甄氏可望而不可及,更是曹植毕生憾事。专家认为,如果《洛神赋》真如众人所说是在感怀一个女人,即便此女不是甄氏,也不可能是崔氏。甄氏后被谗言所害,投洛水而亡,其遭遇与溺水而亡的宓妃(洛神)相似。所以,感亡妻之说实属牵强附会。
那么,《洛神赋》究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横空出世的呢?我们认同感甄一说,在嵩尚“放浪形骸”的魏晋时期,深受影响的曹植极有可能在感叹之余一挥而就,写下这一千古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