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扑朔迷离的历史真相
22788100000017

第17章 黄铜与黄金之谜

秦汉时,黄金是流通的主要货币,动辄赏赐、馈赠以千万计论,秦汉黄金之多令后世惊奇。据记载,楚汉战争时期,陈平带了4万斤黄金,去楚国施反间计;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叔孙通定下朝中礼仪,刘邦赐他黄金500斤;吕后死后,遗诏赐诸侯王黄金各千斤;梁孝王死后,库存黄金40万斤;卫青出击匈奴有功,赏赐黄金20万斤;王莽末年,府藏黄金有60万斤……

到东汉年间,黄金突然消失,退出流通领域,不仅在商品交换中以物物交换,而且以黄金赏赐也极少见。这就引出我们国家历史上一个非常奇怪的问题:那么多的黄金都到哪里去了?如果没有那么多黄金,史书记载和出土黄金又是怎么回事?有许多人都对此进行过研究,还产生了不少看法,如:佛教耗金说、外贸输出说、藏于地下说、黄金为铜说等等。

佛教耗金说。古人和今人都有一种说法是,大量黄金被佛事消耗。自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佛寺建设很多,尤其是佛雕,城里乡下都有。有的佛像用金做涂料、经书也用金写成,就连榜文也用泥金制作。这样日积月累,慢慢就把西汉时期大量的黄金消耗殆尽。史书明确记载,佛教传人中国是在东汉初年,当时的佛教在中国并不盛行,在南北朝时期才盛行的。所以当时的人也不会大张旗鼓地修寺庙、塑神像,即使使用一些黄金,也是微乎其微的,不至于使巨量黄金突然消失。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个国家会蠢到把宗教消耗置于现实的货币需要之上,况且是不大信神的中国人。而在东汉开国之初就已经出现大量黄金退出流通的情况了,当时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

外贸输出说。这一种说法与张骞出使西域有关。西汉时期,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经济和文化都很发达的国家。张骞凿通西域,开发了西部,中国的对外贸易活跃起来,有很多黄金用来购买世界各国的奇珍异宝,导致大量黄金外流。当然这种说法也被提出质疑。当时汉朝很强大,有很多国家落后弱小,都向其称臣纳贡。那些国家对黄金的需求量不大,丝绸之路开通后,大量的丝绸和布帛向远销西方,获得大量的黄金。如古罗马帝国,花费大量黄金购买中国丝绸。另外,从张骞去西域,到东汉黄金大量减少,其间就一百年左右,那时的对外贸易的程度有多大也不清楚。

还有人认为黄金藏于地。这种观点有两个说法,一种是埋藏,另一种是随葬。关于埋藏的说法,有科学家预测,有史以来,人类在地球上共开采的黄金有9万吨以上,而现在世界上的总数只有6万吨,剩下的3万多吨就埋在地下。值得关注的是,考古工作者也不断发现地下窖藏的西汉黄金。于是就有了黄金被东汉末期乱世中的富户隐蔽之说。后来连年战乱,藏主死的死,逃的逃,没人知道那些黄金藏哪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无论是私人还是国家贮存巨量黄金的金库,总会留有一丝线索,不会因为天灾人祸,黄金拥有者中没有一个活着的,更不会忘记自己的财宝所藏之地。当然,肯定有一部分黄金丢了,多数黄金要是都那么丢就匪夷所思了。我国的黄金暴减始于东汉,前人隐蔽或埋下的财富,往往到后来都被盗掘一空,铜钱都不例外,贵重的黄金会被漏掉吗?另一种随葬观点是以我国汉代盛行的厚葬为依据的。大量出土迹象表明,西汉的黄金被作为各种金器金物随葬在墓中,导致大量黄金随葬在墓里。西汉时期朝廷规定,将天下贡赋三分之一的黄金用来营造陵墓。黄金是财富的象征,还是当时的上等货币,加上厚葬之风盛行,用那么多黄金陪葬也不无可能。当然,也有很多科学家都反对这种观点。因为汉墓许多达官贵族下葬都用玉衣,价值不菲,成为盗墓者首选的对象,所以用于随葬的大量黄金不会轻易从盗墓者手中漏掉。而且还须注意的是,埋葬在地下的不只是黄金,还有银、铜、奇珍异宝,为什么其他的没有减少而惟独黄金减少了呢?

黄金为铜说认为,史书上记载西汉时期大量赏赐黄金、府藏黄金指的是“黄铜”。从历史角度看,秦汉时期的黄金开采量没那么大,西汉不可能冒出那么多黄金。当时的人们可能称钱为“金”,可能把流通的铜称作“黄金”。值得注意的是,早在战国时期的文献上,“金”和“黄金”就分得比较清楚了。汉代时期,金和铜已经分开管理,金的开采由金官管理,铜的开采由铜官管理。市场上黄金称为上币,铜钱称为下币,黄金以斤为单位,铜钱以铢为单位。如果说古书记载有误,那么汉代出土的黄金实物也不在少数,全国各地都有发现。黄铜和黄金径渭分明,根本不可能混淆。

也有观点认为,当时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充实,社会经济不需要黄金作为货币,而且黄金价格很便宜,一斤黄金花一万钱就能买到手,铸造十克重的金币,是很容易的事情,花点钱买点货也很正常。反之,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来看,黄金退出货币体系之后,丝帛很快登上货币舞台,这就表明上等货币还是有很大需求量的,也表明贵重黄金的流通不会中断。如果说汉代黄金指的是黄铜,那么汉代以前关于黄金实物和文献记载又做何解释呢?如此看来,那时的黄金并不是黄铜。大量黄金的消失,至今仍然是人们要解开的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