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世界历史战争悬疑
22786900000016

第16章 战争的代价

公元2世纪末到3世纪末,也就是从安敦尼王朝最后一个皇帝康茂德于192年被杀到284年戴克里先登上皇位大约100年间,罗马帝国国内发生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历史上称之为三世纪危机。从公元3世纪开始,罗马帝国的奴隶制陷入了严重的危机。农村枯竭,城市衰落,内战连绵,帝国政府全面瘫痪,这种全面的混乱局面,对罗马奴隶制帝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危机猛烈地冲击和动摇了罗马奴隶制帝国的基础,沉重地打击了罗马奴隶制的统治。

奴隶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也得不到自己的劳动报酬。因此,对劳动丝毫没有兴趣,他们往往虐待牲畜,破坏工具,并利用一切机会来欺骗主人和逃避工作。奴隶们不断地逃亡和暴动给奴隶制经济以沉重的打击。另一方面,由于帝国无力继续进行大规模的对外扩展,奴隶来源相对减少,奴隶的价格也不断提高。奴隶主企图用家生奴隶来补充奴隶来源的不足,但是家生奴隶的培养、教育耗费较大,比高价买来的奴隶更不合算。使用奴隶劳动已经越来越无利可图。

到了第3世纪,皇帝的宫廷、官僚体系、军队都已扩展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为了维持这套膨胀中的国家机构,帝国政府必须支出巨大的经费。公共庆典挥霍无度。据统计:一世纪时,罗马全年的节日为66天。二世纪时增加到123天。四世纪时增至175天。在节日里,演出奴隶角斗、斗兽、戏剧、海战和骑战等,所有开支皆由国库支出。此外,政府还常常采用发行劣质货币的办法,应付紧迫的开支。3世纪初,金币含金量减少了百分之二十七。新的银币,安敦尼币含银量仅百分之五十。3世纪中叶,银币用铜铸造,外包一层银,含银量只有百分之五,甚至百分之二。劣质货币的发行必然造成通货膨胀,而足值的旧币则被收藏保存,又影响了货币流通。在这种情况下,不仅物价上涨,而且出现了以物换物的现象,城市经济开始走上了普遍衰败的道路。

在奴隶制大田庄繁盛的时期,各地的农业曾有过较高的商品生产率,粮食、葡萄、橄榄都有过较大的市场。3世纪以后,由于奴隶来源匮乏,大农庄生产日趋萧条,对市场的供应日益减少,加上城市商业的衰落,这个萎缩的趋势更加迅速,结果是大农庄越来越变成了自给自足的整体。缺少奴隶劳动的大农庄,只得放弃大规模的耕作,把大农庄的土地分成许多小块,分租给隶农耕种。隶农制的出现本身就是奴隶制衰落的结果,同时也是奴隶制走向灭亡的一种表现。

隶农这一阶层出现于公元前2世纪意大利的某些地区。最初是指租种别人土地的人,亦即佃农。他们可以是拥有雄厚资金和众多奴隶以经营农业而获取利益的人;也可以是依靠自己劳动谋生的人。他们与土地所有者的关系仅仅限于按照租约佃耕土地。租期一般为5年,期满后可以废约也可以续订。地租大多用现金支付。隶农可以把租来的土地转租给别人。这一时期的隶农,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法律上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公民。

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2世纪,由于帝国庄园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对隶农的命运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隶农对大土地所有者的依附倾向日趋严重。从公元1世纪末叶开始,在意大利的隶农中间,以金钱支付地租的日渐减少,而以实物支付地租的分成佃农却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隶农靠土地所有者提供的生产工具进行耕作。隶农的自由地位有了明显的限制。

公元3世纪,由于内战外患以及繁重的捐税,帝国境内的人口流动大为加剧,日益感到劳动力缺乏的罗马政府和大庄园主都想方设法把隶农固定在土地上。这时的许多隶农已经不是根据租约租种土地的自由公民,而是在公民权方面受到很多限制的人了。隶农日渐向世袭佃户靠拢。

从公元4世纪起,帝国政府为了保证国库的税收来源,保证有足够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积极用立法手段来干预隶农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公元332年10月,君士坦丁颁布敕令,从法律上将隶农束缚于土地之上。与此同时,又颁布“户籍法”、“出生法”,目的都在于剥夺隶农的迁移自由。公元357年5月,君士坦丁又颁布法令,规定:土地出卖者在出卖隶农时,应将隶农和土地一起出卖。365年1月,皇帝瓦伦蒂尼安和瓦伦斯在写信给亚细亚主教克列阿尔库的信中,禁止隶农在没有得到土地所有者允许的情况下转让财产。371年的法令责成土地所有者向他的隶农收税。396年,在阿卡狄乌斯和霍诺里乌斯的敕令中禁止隶农向法庭控告主人,隶农的全部财产属于主人。409年的法令规定,没有得到主人的允许,隶农不能担任基督教教会的职务。422年的法令剥夺了隶农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而且也剥夺了他们在法律上的权利,使其日渐与奴隶的地位接近。

隶农比奴隶对劳动的兴趣更强,积极性更大。隶农制是在奴隶占有制社会中孕育出来的新的经济基础——农奴制的一种因素。这种新的、进步的经济基础不断地发展壮大,最后终于成了导致罗马奴隶制社会崩溃的重要因素。

3世纪经济上的衰败几乎和政治混乱相伴而行。统治集团内部为了篡夺帝位,常常混战不休。公元192年,安敦尼王朝的皇帝康茂德被杀,此后六个月内近卫军就拥立了两个皇帝,各行省驻军也纷纷自立皇帝。罗马内部爆发了一场长达4年(公元193年—197年)的王位争夺战。战争的结果,潘诺尼亚军团拥立的塞维鲁最后取得了胜利,建立了塞维鲁王朝(193~235)。

塞维鲁是非洲人,靠军队起家,自然对军队特别重视。他做皇帝后,首先解散了专横跋扈和已经堕落的近卫军,从各省军团中选拔新的近卫军成员。为收买军心,他把军饷几乎提高了一倍,并允许士兵可以晋升军官,在服役期间可以成家,居住营外。此外,他还加强官僚机构,元首顾问议会变成了最高国家机关,其决议可以代替元老院的法令。行省的范围有所缩小,并任命骑士出身的代理官对元老担任总督的行省进行监督。塞维鲁统治时期,又对帕提亚进行了战争,扩大了罗马在幼发拉底河以外的属土。公元211年,他率领军队出征不列颠,结果死在对不列颠土著部落的战争中。他在临死时,还叮嘱儿子们:“让士兵发财,其余的人可以不管。”

塞维鲁死后,他的儿子卡拉卡拉(211~217年在位)即位。他遵循父亲的教诲,增加饷银,贿买军队。与此同时,他又于212年颁布敕令,把罗马公民权授予帝国全体自由公民(投降者除外)。这个敕令的目的显然在于扩大税源。卡拉卡拉上述敕令的颁布使各省居民除了缴纳他们应缴的各种捐税外,还要和罗马公民一样负担遗产税和其他各种税款,从而使帝国居民的生活日趋困苦。217年,卡拉卡拉为近卫军所杀。

公元235年,塞维鲁王朝被暴动的士兵推翻,他们拥立马克西密努斯为帝。他只统治了3年又被土兵所杀。从这时起,国内发生了长期的混战。公元238年,各行省和意大利分别拥立了4名皇帝,但是,不久皆被土兵所杀。在以后15年间,罗马换了10个皇帝。公元253-268年,除了瓦勒利阿努斯和伽里恩努斯父子两人算是皇帝以外,各地割据称皇的先后逾30人,史称“三十僭主”时代。由于篡权夺位,以及随之而来的内战,整个帝国几乎处于瘫痪和瓦解状态。

长期的军事混战和残酷的经济剥削使帝国境内的广大人民陷入了苦难的深渊,迫使他们举行起义。3世纪初,一位被奴隶主称作“强盗”的名叫布拉的人曾率领一支600余人的队伍在意大利纵横驰骋,杀富济贫。公元238年,北非掀起奴隶、隶农和当地土著居民(柏柏尔人)的起义。263年,在西西里又发生了大规模奴隶起义。273年罗马造币工人发动起义,

自由手工业工人和国家奴隶联合抵抗政府军。公元3世纪中叶,在高卢地区爆发了由农民、牧民、奴隶、隶农等参加的起义,历史上称作巴高达(意为战土)运动。起义者组织军队,推举自己的领袖埃里安和阿曼德为皇帝,自铸货币。他们杀富豪,毁庄园,分田地,沉重地打击了罗马奴隶主的统治。

与此同时,外族的人侵又日趋严重。公元251年,多瑙河外的哥特人在击毙罗马皇帝狄西(公元249~251年在位)后,又横越巴尔干,袭取拜占庭城,攻扰小亚细亚和爱琴海区。在帝国的两北部,法兰克人于256年起就出现在莱茵河下游,此后又进入高卢的中部和东部,并且在西班牙的东北获得立足的据点。在东方,新兴的波斯萨珊王朝也乘机向西扩张,进攻叙利亚。罗马皇帝瓦勒利阿努斯(公元253~260年在位)率兵反击,结果战败被俘,成了波斯王的奴隶。萨珊波斯帝国的势力达到了卡帕多西亚。此后,日耳曼人继续涌人罗马,帝国境内已经布满了蛮族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