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中国古族名,亦称胡。战国时活动于燕、赵、秦以北地区。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各部,势力强盛,统治了大漠地区。汉武帝时,对匈奴屡次打击,匈奴势力渐衰。此后,匈奴分裂,或南下附汉,或留驻漠北。大部分西行。
古代匈奴人的西迁,不同于后来蒙古族成吉思汗的远征,不是某一部分匈奴人,从故地出发持续西征,而是原住在蒙古高原上的匈奴族人,因天灾人祸,先后分批离开故土,向西迁徙,这一过程长达几个世纪。
匈奴人西迁的路线,大致是从蒙古高原出发,向西跨过阿尔泰山,到达准噶尔盆地及其以西的地区,经过多次兴衰聚散的变化,辗转迁徙,历尽磨难,最后沿黑海北岸,进入欧洲的多瑙河流域。
匈奴人曾经长期生活在中国北部的大草原上。自中国有文字以来,匈奴人即以不同的名称出现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到秦汉以后,匈奴这个名称便固定下来了,其余的名称逐渐废弃不用。秦汉时期,匈奴奴隶制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建立了强大国家,控制了从亚洲东北部到中亚地区的许多少数民族小国,故在中国史书上称当时的匈奴为“百蛮大国”。
匈奴是个游牧民族,过着“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而迁徙”的生活。遇有战争,牧民们就跟随自己的部落首领,骑马出征。匈奴人使用以复合骨片制成的短而有力、便于骑兵用的弓,他们在近处交战也用马刀和长矛。他们甲胄轻便,身体健壮,勇猛好战,往来迅捷,出没无常,这正是古代比较落后的游牧民族能战胜以农业为主的先进民族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史书上还记载说,匈奴人不知礼仪,这说明匈奴人的道德标准和风俗习惯与汉族不同。匈奴人贵壮健,贱老弱,壮健食肥美,老弱食其余。匈奴人有父死娶其后母,兄死娶其寡嫂之俗,在他看来这可以防止财产的再次分割,有利于维护游牧社会生活的稳定。
公元前3世纪,匈奴人部落联盟开始联合起来,建立了奴隶制国家。第一个匈奴国家领袖名叫头曼,号称单于,也就是汉语中的大王或皇帝。单于王廷设在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附近。头曼建成第一个匈奴国家,但是在亚洲建立强大的匈奴帝国的工作,还是他儿子冒顿完成的。
匈奴帝国的本土在蒙古高原,其疆界南起万里长城,北至贝加尔湖,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脉。匈奴人的北部,在西伯利亚大森林的南侧,散住着一些尚处在氏族社会发展阶段的蒙古人,突厥人和通古斯人的部落。匈奴帝国的东邻是乌桓人和鲜卑人,当时称之为东胡,他们也是骑马的游牧者,社会发展水平和风俗习惯大致与匈奴人相近,虽然多次受到匈奴人的骚扰和打击,但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匈奴帝国之西南、西面和西北的广大中亚地区有许多小国。与早期匈奴帝国相邻的主要有月氏、乌孙、乎揭、坚昆和丁零人。匈奴帝国的南方便是强大的汉族封建王朝。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率两路大军出塞,深入漠北蒙古高原远征匈奴。霍去病杀死和俘虏匈奴7万余众,深入漠北2000余里。至此,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取得了全面胜利。卫青7次出击匈奴,杀死和俘虏5万余人,霍去病7次出击匈奴,杀死和俘虏11万余人,浑邪王降汉带来部众10万以上。
匈奴失去了长城以北的阴山一带和西部的陇西地区这些草木茂盛的好地方,物质供应上也变得更加困难。在汉武帝时期的匈汉角逐中,匈奴遭受到重大打击,已丧失元气,无力再发动较大规模的战争了。
匈奴对汉战争失利以后退居漠北,但匈奴统治者不甘心长期退缩在少水草、多沙石的大漠深处,急于向外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只有西面尚无出现足以阻挡匈奴势力的强大政权,这里又有匈奴多年经营的影响。于是坚持与汉人为敌的那部分匈奴贵族,积极向西发展。
匈奴人较大规模地离开故地蒙古高原,向西迁徙到阿尔泰山以西的中亚地区,开始于1世纪中期。为了向西寻求新的沃土以安身,北匈奴人只有以武力征服。北匈奴单于将不宜征战的部众留在悦般地区,选拔精壮善战的骑兵去攻打康居,终于取得了胜利。匈奴人在康居停留的时间大约是公元160~260年。公元3世纪中期,匈奴人离开康居再次西迁到粟特。匈奴人在粟特居住的时间,大约是公元260-350年。匈奴人再往西,就进入欧洲了。
公元4世纪中期,匈奴人从顿河以东向阿兰人进攻,杀死阿兰国王,占领阿兰人居地。在胜利的鼓舞下,匈奴骑兵兵锋所至,锐不可挡。匈奴人征服阿兰人以后,在这比中亚更好的肥沃土地上,经过20年苦心经营,势力更加强大。公元374年,匈奴人与阿兰人组成联军,共计数十万人,向西面的东哥特人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
哥特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原住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后逐渐南移,公元3世纪进至黑海沿岸地区。他们以德涅斯特河为界,以东的称为东哥特,以西的称为西哥特。公元374年,匈奴骑兵来到东哥特的领土,很快打败了前来抵挡的东哥特军队。强悍的匈奴骑兵所向无敌,仅用了一年时间,就从东到西横扫东哥特全境,直达德涅斯特河畔,来到西哥特人的边境。匈奴人占领了整个南俄罗斯大草原。
西哥特人住在德涅斯特河以西和多瑙河以北的地区,当时受3个首领统治,而3个首领又因宗教信仰的不同,矛盾重重。只是在匈奴骑兵来到德涅斯特河东岸的时候,西哥特的3个首领才匆忙联合起来在河西岸布置防线,以图阻挡匈奴人渡河。西哥特军队不战而溃,军队连同家属,数十万人潮水般地涌到多瑙河沿岸。走投无路的西哥特人认为,只有波涛汹涌的多瑙河水和强大的罗马帝国军队,才能挡住匈奴人的进攻,使自己获得安全。于是便向罗马帝国提出入境申请,表示愿做罗马帝国的顺民,为帝国的边防提供补充人员。
匈奴人征服东哥特和西哥特以后,欧亚大草原的西部,黑海以北和多瑙河下游以北的大片肥沃的土地,落人西迁的匈奴人之手。在此之前,匈奴人转战中亚和黑海东北部的顿河流域,所到之处都是以游牧为主的地区,易于补充兵员,但难于提供多少剩余食物,而哥特人则是以经营农业为主,可以供给作战用的大批粮食,这对匈奴人进一步向外扩张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条件。
日益强大的匈奴人,对东罗马边境地区也经常进行掠夺和骚扰。在东罗马帝国的色雷斯省长向乌单乞求给予边境安静时,乌单不予理睬。公元408年乌单率众侵入东罗马帝国境内,当匈奴人携带大批战利品返回时,遭到东罗马军队的伏击,损失惨重,乌单自己也几乎不能保全性命。
乌单对东罗马帝国掠夺遭到失败以后不久,云集到多瑙河地区的匈奴人中,又有一个新的王族崛起,这就是创建欧洲匈奴帝国的阿提拉的家族。欧洲的匈奴帝国的创建人是阿提拉之父的弟兄俄塔。俄塔是匈奴人的一位勇敢并很有作为的领袖,是他带领匈奴人向西挺进莱茵河畔,把匈奴帝国的势力伸到中欧和西欧,勾画出地跨欧亚大陆的匈奴帝国的蓝图,俄塔死了以后,传位于他的弟弟卢阿。
卢阿对外掠夺的矛头主要指向没落而富有的东罗马帝国。为了使北部边境免受匈奴人侵扰,东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二世答应每年送给卢阿350磅金子,作为匈奴人“损失”的补偿。
公元434年东罗马又不得不答应匈奴新首领布雷达和阿提拉的如下要求:卢阿要求引渡的人都应照办;废除一切与匈奴其他部落订立的条约,承认只有他们二人才有签订条约的权力;以前每年交付匈奴350磅黄金,以后改为700磅;罗马帝国在多瑙河岸开设市场,供应物资;在匈奴的罗马帝国的俘虏,逃跑一个,帝国赔偿黄金8片。
匈奴帝国的力量日益强大,疆域也日益扩大。当时匈奴帝国的势力中心,位于多瑙河中游,相当于19世纪奥匈帝国之地,但其势力范围除整个多瑙河流域以外,西北和北部远达北海和波罗的海沿岸,东面到俄罗斯草原的北部森林和顿河以东的中亚地区。其疆域比当时东西罗马帝国还大。
公元445年,布雷达逝世。阿提拉遂成为匈奴帝国惟一的统治者,帝国更加强大起来。阿提拉的骑兵成为当时欧洲最强大的一支力量,阿提拉也成为当时欧洲最有权威的人。
公元447年,阿提拉对东罗马帝国发动了一次大规模战争。连续三次交战,东罗马军均告失败。在这次战争中,阿提拉没有攻打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但是在撤兵之前他向东罗马皇帝提出三项要求:东罗马帝国必须让出多瑙河南岸大片土地,地方之大,相当于15天的旅程;每年送给匈奴的黄金,由过去700磅增至2100磅;立即无偿交还战争中被东罗马俘虏的匈奴人,被匈奴俘虏的东罗马人,每人要交12片黄金才能赎回。东罗马皇帝只得答应。
狄奥多西二世于公元450年去世,由很有才干的元老马西安即位。他不是将金钱和财物用以贿赂贪得无厌的匈奴使者和将官,却用来改组自己的军队,巩固国防;这使阿提拉认识到,如果再加强对东罗马的压迫,势必引起艰苦的战争。而且东罗马已经被搜括将尽,即使再战胜它,恐怕得不偿失。因此,阿提拉遂将进攻的矛头由东罗马改向西罗马。
阿提拉首先把进攻的目标选在西罗马帝国西北部的高卢地区。公元451年阿提拉率50万各族联军,取北路沿着莱茵河攻入西欧。6月20日,匈奴的军队与罗马和西哥特联军在巴黎东南塞纳河北岸的特洛伊城郊外遭遇。两军连夜混战,死亡极众,而其中又以匈奴人居多。阿提拉撤退到匈牙利平原。
公元452年,阿提拉对西罗马帝国又发动了一次进攻。西罗马军队毫无准备,仓促应战,高卢的西哥特芝国也没来救援,这就使阿提拉得以长驱直入,横行无阻。西罗马的议和代表教皇利奥一世答应匈奴人带走全部战利品并不对匈奴人进行反击的条件下,阿提拉答应离弃意大利。
阿提拉和他的军队从意大利退回匈牙利地区的首都以后,第二年阿提拉又娶了一个美女,婚后第二天阿提拉便猝然死去。据史书记载:“阿提拉新婚后,恣情纵欲,当醉卧时,忽然血崩……次日,侍者看见久无动静,破扉而入。始见阿提拉已死于血泊中。”此后匈奴人便一蹶不振,随着历史的发展,慢慢融合于当地其他民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