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人物百科知识博览
22784600000003

第3章 中国历代帝王(2)

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为魏王、丞相,他积极调节曹氏与士族之间的矛盾,果断采纳陈群的意见,确立九品中正制,成功缓和了曹氏与士族的关系,获得了他们的支持,为称帝奠定基础。当年10月,立刻逼迫汉献帝禅位,自立为皇帝,定国号为魏,改元黄初,改雒阳为“洛阳”,并定都于此。

曹丕在位时间只有短短6年,虽然不出彩,但还是兢兢业业做了很多事的。曹丕的一些措施体现了他在政治上的才能,然而在军事才华上他远不能和父亲曹操相比,几次伐吴均无功而返。

曹丕爱好文学,并有相当高的成就。其《燕歌行》是中国现存较早的文人七言诗;他的五言和乐府清绮动人;其所著《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地位。

晋武帝

晋武帝司马炎(236~290年),字安世。晋朝的开国君主,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葬峻阳陵。

司马炎为司马昭长子,曾出任中抚军,但是司马昭却有意让幼子司马攸继承其位。然而在重臣的反对之下,司马炎于265年5月被封为晋王太子。同年8月,司马昭因中风猝死,享年55岁。司马炎继承昭的相国、晋王。12月,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国号晋。

晋武帝大肆分封宗室为王并使其掌握兵权,以补曹魏由于过度压抑宗室导致皇帝孤立最后被权臣所篡的前车之鉴;同时于268年颁布泰始律令,并于279年命贾充、杨济、杜预、王濬等伐吴。280年3月,孙皓投降,孙吴灭亡。晋武帝司马炎终于统一了全国,结束了长达近百年的分裂局面。

晋武帝本人是继承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代的基业而称帝的,本身并非英明之君,罢废州郡武装、大肆分封宗室、允许诸王自选长吏和按等置军与无法处理少数民族内迁等问题,都成为日后八王之乱与永嘉之乱的原因。

小知识

八王之乱发生在哪个朝代

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发生的争夺中央政权的社会动乱。因参加者主要是西晋皇族的八个王,即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长沙王司马乂和东海王司马越,故史称“八王之乱”。

宋武帝

宋武帝刘裕(363~422年),字德舆,小名寄奴,生于兴宁元年3月。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市),后来迁居到京口(江苏镇江市),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

刘裕的军事思想非常丰富,为中国军事史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不仅善于战略决策和战役指挥,还善于战术革新;不仅善于指挥步兵、水军作战,还善于指挥诸兵军协同作战。曾以“却月阵”击败北魏精骑,是刘裕指挥诸兵军协同作战的典型战例。

刘裕当政位时期,吸取了前朝土族豪强挟主专横的教训,抑制豪强兼并,并采取了很多措施巩固帝位,这也显示了这位创业之君的治国才能。刘裕十分关心百姓生活,曾多次下令减免税役,刘裕在位3年,于公元422年在建康去世,终年60岁。庙号高祖,谥为宋武帝,葬在初宁陵(今江苏省南京紫金山)。

陈武帝

陈武帝陈霸先(503~559年),字兴国,南朝陈吴兴下若里(今浙江省长兴县)人。初仕梁,曾辅佐王僧辩讨平侯景之乱。天成元年(公元555年)杀僧辩,立敬帝,自为相国,封陈王。败北齐,排僧辩馀党,受百姓所拥戴,后受禅称帝,国号陈,都建康,在位3年,谥武皇帝,庙号高祖。

陈霸先是南北朝时期陈朝的开国皇帝,志度弘远,恭俭勤劳。中国众多的封建皇帝中,贤明君主不多,陈霸先却是其中一代英主。陈霸先青少年时打鱼练武,兴趣广泛。梁大同十年(544年),广州爆发兵乱,萧映被围。陈霸先率3000精兵,一战解围,受到梁武帝瞩目。陈霸先有志于祖国统一大业,平定侯景之乱后,曾亲自领兵三下广陵,以图收复失地。

陈霸先于太平二年(557年)禅梁称帝,实际上受命于危难之际,既是民情所需,也是时局所迫。陈霸先生逢乱世,尽管身经百战,治理的却是百废待兴的江山,在位3年,任贤使能,政治清明,江南局势渐趋稳定。公元559年6月,陈霸先病逝。

陈后主

陈后主(553~604年),即陈叔宝,字元秀,南北朝之南朝陈皇帝。公元582~589年在位。

陈后主在位时,曾大建宫室,生活奢侈,日与妃嫔、文臣游宴,制作艳词。隋兵南下时,恃长江天险,不以为意。祯明三年(589年),隋兵入建康(今江苏南京)被俘。后在洛阳病死,追封长城县公。宣帝崩,后主正式即位,册张丽华为贵妃。

自武帝开国以来,其内廷陈设很简朴。后主嫌其居处简陋,不能作为藏娇之金屋,于是在临光殿的前面,起临春、结绮、望仙三阁。陈叔宝热衷于诗文,因此在他周围聚集了一批文人骚客,以官拜尚书令的“好学,能属文,于七言、五言尤善”的江总为首。陈后主对所有军国政事皆置不问,内外大臣专迎合为事,君臣生活穷奢极欲,国力却逐渐衰弱。隋文帝本有削平四海之志,曾发兵51.8万人,渡江灭陈。后主至京朝见隋帝,文帝赦其罪,给赐甚厚。每预宴,恐致伤心,为不奏吴音。

陈后主的好日子就像玉树后庭花一样短暂,仁寿4年,死于隋大兴城,时年52岁。虽然陈后主不是一个称职的皇帝,但是他在辞赋上确实有很高的造诣,创作出了很多辞情并茂的好作品。

隋文帝

隋文帝杨坚(541~604年),汉族,鲜卑赐姓是普六茹,小字那罗延。隋朝开国皇帝,其父杨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军事贵族,北周武帝时官至柱国大将军,封为隋国公,杨坚承袭父爵。

初唐的李延寿在《北史》中赞美隋文帝,“皇考美须髯,身长七尺八寸,状貌瑰伟,武艺绝伦;识量深重,有将率之略。”公元581年2月甲子日,北周的静帝以杨坚众望有归下诏宣布禅让。杨坚登基称帝,定国号为大隋,改元开皇,宣布大赦天下。

杨坚称帝后,于开皇七年(公元587年)灭亡后梁,一年后下诏伐陈。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灭亡陈,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同年,琉球群岛归降隋朝。隋文帝结束了中国长期混乱的局面,使中国又回到了和平年代。

隋文帝在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将地方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地方官吏概由中央任免,由此巩固了中央集权。并下令修建西京大兴城(即后来长安城所仿照原形)和东京洛阳城。他在不长的时间内将中国重新置于一个政权治理下,外御强敌突厥、契丹,内令人民安宁生息,功业之伟大,连后世盛唐也没有完全恢复隋朝的国土面积。然而,御下过严,令不少功臣未获善终;尤其立杨广为太子,遗祸后代,竟使江山断送,实为遗憾。

文帝在位24年,604年病逝于大兴殿,终年64岁,葬于泰陵(今天陕西省杨陵(凌)区城西五千米处)。

隋炀帝

隋炀帝杨广,为隋朝的第二位皇帝。隋文帝杨坚的次子,母独孤皇后。581年封晋王,589年年仅20岁的杨广被拜为隋朝兵马都讨大元帅,统领51万大军南下向陈朝发动进攻,并实现统一。

隋军在杨广的指挥下,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一举突破长江天堑。所到之处,所向披靡。而对百姓“秋毫无犯”,对于陈朝库府资财“一无所取”,博得了人民广泛的赞扬。“天下皆称广以为贤”。

公元600年,杨广被立为太子,604年即位,年号大业,在位13年。然而,杨广继位后,政绩和暴政都很突出。他曾下令开挖修建南北“大运河”,灭吐谷浑,始建进士科,奠定科举制度。有人拿商纣王、秦始皇等与他相比,并称为暴君。

虽然杨广修建大运河、长城和东都洛阳城,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三征高句丽,开创科举,但他对人民奴役征敛十分苛重,滥用民力,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巨大的工程和连年的战争,也使民生不堪重负,并由此引发大规模的叛乱。在农民军的打击下,隋朝统治摇摇欲坠。终于在618年,隋炀帝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被部将宇文化及等缢杀,隋朝灭亡。

隋炀帝失败的地方,在于用民过重、急功近利,太想建立伟业了。三驾辽东不仅消耗了大量自己的主力军队,而且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争,也同样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隋炀帝因过分自信与轻敌,导致第一次征高丽的失败,并陷入战争泥潭。致使不满的士兵发动兵变。人民也为逃避沉重的负担纷纷起义造反,为大隋王朝的覆灭打下了伏笔。

唐高祖

唐高祖李渊(566~635年在世,618~626年在位),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开国皇帝,字淑德。公元566年(北周天和元年)生于长安。先世本为赵郡隆庆(今河北隆尧县)李氏。祖父李虎,西魏时官至太尉。父李昞,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隋朝的唐公,死后諡唐仁公。

李渊的母亲为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姐姐,因此李渊也是隋炀帝的姨表兄弟。北周明帝明敬皇后与他的母亲和隋文帝文献皇后分别是鲜卑贵族独孤信的长女、四女和七女,因此他曾深受隋炀帝的重用。隋炀帝即位后,李渊任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今山西静乐)二郡太守。后被召为殿内少监,迁卫尉少卿。大业十一年(615年),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十三年,拜太原留守。

当时,隋末农民起义遍布全国。李渊自知无力镇压农民起义,又深晓炀帝猜忌嗜杀,政局动乱,难于自保,便与次子李世民在大业十三年五月起事,并从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召回长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李渊起兵后,一面遣刘文静出使突厥,请求始毕可汗派兵马相助,一面召募军队,于7月率师南下。此时,瓦岗军在李密领导下与困守洛阳的王世充激战方酣,李渊乘隙进取关中。11月攻拔长安,在关中站稳了脚跟。

李渊入长安后,立炀帝孙代王侑为天子(恭帝),改元义宁,遥尊炀帝为太上皇;又以杨侑名义自加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进封唐王,综理万机。次年(618年)5月,李渊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不久唐统一了全国。

高祖也算是一个出色的创业之君,虽然比不上他儿子李世民,但是如果没有他,就没有以后的贞观之治。某种程度上,李渊完全可以和文景二帝相媲美。

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年),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成纪乡)人。于隋皇十八年12月22日(公元599年)出生于武功别馆,是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的次子。

李世民在平窦建德、王世充之后,开始大量接触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

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此举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5月26日,唐太宗病死在翠微宫含风殿。同年8月,葬于昭陵(在今陕西礼泉东北)。

小知识

玄武门的四次政变

从唐高祖开基到玄宗朝之前的90多年中,共发生了四次宫廷政变,而这四次政变都牵涉到了当时皇宫城墙北面的正门--玄武门。

第一次政变发生在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是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之间皇位继承权之争;第二次政变发生在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1月,一些对武则天的“武周革命”不满久已、希望恢复大唐社稷的官员,在凤阁鸾台平章事(即宰相)张柬之等人带领下趁机起事;第三次是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太子李重俊的政变;第四次是唐中宗景龙元年(710年)李隆基发动的政变。

武则天

武则天(624~705年),唐高宗李治皇后,后为周则天皇帝,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继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

武则天在唐高宗时为皇后(655~683年)、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683~690年),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705年),改唐为周,定都洛阳,并号其为“神都”,史称“武周”,705年退位。

武氏真名称“曌”,起于称帝前夕。“则天”二字是后世对她的称谓,因武则天当年是在则天门上宣布改唐为周的,更因“则天”二字有“效法于天帝法则”的含义。到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在编撰《则天实录》一书时,特用“则天”二字。

武则天生于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祖籍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生于陕西,长在四川。从小性格强直,不喜女红且不习女红,唯喜读书,故知书达礼,深谙政事。贞观十一年(637年)11月,唐太宗将她纳入宫中,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故称武媚娘。

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被废,立晋王李治。此后,在侍奉太宗之际,武则天和李治相识并产生爱慕之心。永徽二年(651年)5月,唐高宗的孝服已满,武则天便再度入宫。次年5月,被拜为二品昭仪。弘道元年(683年)12月,唐高宗病逝,临终遗诏:太子李显于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能裁决者,由武则天决定。

4天以后,李显即位,为唐中宗,武则天被尊为皇太后。光宅元年(684年)2月,中宗欲以韦后父韦玄贞为侍中,裴炎力谏不听。武则天遂废唐中宗为庐陵王,并迁于房州(治所在今湖北房县)。立第四子豫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武则天临朝称制,自专朝政,改国号为周。

同年9月,徐敬业、徐敬猷兄弟联合唐之奇、骆宾王、杜求仁等以支持庐陵王为号召,在扬州举兵反武则天,10多天内就聚合了10万部众。武则天当即以左玉钤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道大总管,率兵30万,前往征讨。11月,徐敬业兵败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