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人物百科知识博览
22784600000002

第2章 中国历代帝王(1)

唐尧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王,姓尹祁,号放勋。因封于唐,故称“唐尧”。《尚书》和《史记》都说他名叫放勋。后代又传说他号陶唐,姓伊祁氏,故亦称为唐尧。

尧到年老时,由四岳十二牧推举部落联盟军事首长继承人,大家一致推荐了舜。尧帝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又对他进行了长期的考察,最后才放心地禅让。

相传尧父为帝喾,母为陈锋氏女。帝乃黄帝曾孙,在位70年,“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卒后由尧之异母兄挚继位。挚在位9年,为政不善,而禅让于尧。因传说唐尧出生在顺平县(原完县)的伊祁山,因此伊祁山就又称作尧山。

唐尧即位后,顺应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为政勤慎俭朴,定历法,施德政,抗天灾,建国制,选贤能,政绩卓著。唐尧当政初期,天文历法还很不完善,百姓经常耽误农时,因此尧就祖织专门人员总结前人的经验,令羲、和两族掌天文,根据日月星辰运行等天象和自然物候来推定时日,测定了四季,又以月亮一周期为一月,太阳一周期为一年,一年定为366天。这是有记载的我国最早的历法,奠定了我国农历的基础。

虞舜

虞舜,三皇五帝之一,名重华,字都君;生于姚墟,故姚姓,今山东诸城市万家庄乡诸冯村人。

舜为四部落联盟首领,以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其国号为“有虞”,故号为“有虞氏帝舜”。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之帝王号,故后世以舜简称之。

虞舜曾经在为尧守丧三年后,把帝位禅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自己避去远方。但各诸候、百姓都弃丹朱而去朝见他,天意所致,舜于是回到都城,继任帝位。

舜以孝著称,甚为儒家伦理之典范。尧后来把自己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还替舜筑粮仓,分给他很多牛羊。尧后母和弟弟见了,又是羡慕,又是妒忌,和瞽叟一起用计,几次三番想暗害舜。

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舜文化也是道德文化。《史记》所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称为“德为先,重教化”,舜文化是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转折时期的中华文化。以农耕文化为内涵的炎帝文化,以政体文化为内涵的黄帝文化,以道德文化为内涵的舜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三座里程碑。

夏禹

禹,通常被尊称为大禹,与尧、舜并为传说中的古圣王。《史记》说他名文命,《帝王世纪》说其字密。“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但一般称其夏禹,是先秦时期以国为氏的习惯。

大禹姓姒,号文命,山西人,生于公元前2277年,卒于公元前2213年,享年64岁。禹接位后,中原各部落逐步形成以夏族为中心的领导集团。禹在这个集团中的地位已初具王权性质。

传说禹曾征伐三苗,亲临战阵,勇武神威,战功卓著。禹还特别重视恩威并济,加强教化。东南地区古称“九夷”,即九个较大的部落。禹为加强对其统治,几次出巡该地区,传播中原文化和礼教,受到当地百姓尊敬和礼遇。禹把全国分为九个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还“南省方,济于江”(《淮南子·精神训》),到南方巡视,在涂山(今安徽蚌埠市西)约请诸侯相会。禹为纪念这次盛会,把各方诸侯部落酋长们送来的青铜铸成九个鼎,象征统一天下九州,故古代人又常把中国称为禹域。

由于禹是活动在崇山一带的夏部落的首领,故被称为夏后氏,他的儿子启所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就被称为夏。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原始社会的结束、阶级社会的开始,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历来传颂不绝。传说尧的时代洪水已泛滥成灾,危害民众。禹治洪水采用的方法,大约是接受其父失败的教训,以疏导为主。大禹治水,最感人的是关于他本身的传说:他在治水中表现出艰苦卓绝的作风,忘我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在中国人心目中历久弥新。

商汤

商汤(?~前1588年),汤,姓子,原名履,又称武汤、成汤、商汤、天乙、天乙汤,甲骨卜辞中称作唐、成、大乙、天乙、金文和周原甲骨文中称作成唐。

商汤是商朝的创建者(公元前1617年至前1588年在位),在位30年,其中17年为部落首领,13年为中国国王。据说商汤是帝喾后代契的子孙,为商部落首领。

商族在黄河下游兴起,相当于现在的河南、山东一带。商部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这个部落的始祖叫契。传说契的母亲简狄洗澡时,忽然发现燕子下了个蛋,吃了以后便怀孕生契。所以古代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传说。汤以仁厚收揽人心,获得人民的支持,汤历数夏桀的暴虐无道,号召夏的附属小国背弃桀,归附商。

商灭夏后,成为黄河流域的主要统治者,势力发展很快。尤其是前期政治状况较好,社会也比较稳定,经济、文化都有很大发展。标志这一文明的是甲骨文字的成熟和青铜冶炼技术的进步。商朝历时600余年,时间约在公元前11世纪灭亡。

小知识

商朝的都城朝歌在哪里

对于商朝的都城朝歌,主要指今天河南省北部的淇县。商朝武丁、武乙、帝乙、帝辛四代殷王均在此建都,改称朝歌。周灭商后,封康叔在朝歌建立卫国,设都于此。此后,汉代置朝歌县,元代置淇州,明代改为淇县。

周武王

周武王(姬发)(?~前1043年),周文王姬昌次子,中国西周第一代帝王。他继承父亲遗志,于公元前11世纪消灭殷商王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代名君。

周武王以吕尚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等人为其主要助手。继续文王未尽的事业,将都城扩至沣水以东的镐京(今陕西长安县境),积极作灭商的准备。牧野之战后,商朝灭亡,武王建周,进行大规模的分封功臣谋士;周公还制礼作乐,建立了周朝的各项典章制度和礼乐制度,确立了以宗法制度为中心的政治体制。成王曾亲自讨伐东夷,使东部得以安定。成王死后,继位的康王继承先王的事业,勤于政事,平易近民,几十年不用刑罚,社会更加安定。

武王灭商后,为巩固新建的政权,在政治上采取了许多政策和措施。首先,采取了以殷治殷,分而治之的办法,安抚殷商遗民;其次,采取封邦建国的方略,对全国实行统治。周武王有着广阔的心胸和长远的眼光,同时有着果断处事的能力。他打出了为民请命、替天行道的旗号来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从而大大的扩大了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在伐纣的过程中,他以大无畏的精神亲自带领兵马直捣朝歌,打了纣王一个措手不及。同时周武王有着很杰出的个人魅力,因此而受到人们的爱戴,这也是他获得人们支持的一个重要原因。

秦始皇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前210年),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王朝的始皇帝。姓赵氏,名政,亦称嬴政,秦庄襄王之子,汉族。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

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岁时即位,因其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邦吕不韦及嫪毐掌管。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第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强大的秦汉多民族统一的封建大帝国--秦朝。

秦王政自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将大臣议定的尊号改为“皇帝”,从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汉民族的实际肇始人,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秦始皇为中国的统一,做了许多前无古人的业绩,将影响较大的几项罗列如下:统一文字,使其成为一个民族的基础,并延用至今;废封国,立郡县,成为以后中国统一后管理的标准模式,历时数千年之久;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在商业上大大便利国内交流.;车同轨,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国内交通;焚诗书,客观来讲统一了思想,避免因为历史问题而导致国家分裂,但是毁掉各国古籍却使中国相当部分的古文化断层、古代史断代,这点确是遗憾;修建灵渠,加强了对珠江流域的控制,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修建长城,使其成为农业民族地区与游牧民族地区的天然分界,长城长期作为国界而存在;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的一部分。但自古以来,秦始皇一直是一个倍受争议的人物。

汉高祖

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字季(一说原名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

“汉高祖”既非刘邦的庙号,也非谥号。作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但自汉武帝时代的史学家司马迁开始,称刘邦为“高祖”,后世多沿用之,因此史称“太祖高皇帝”、“汉高帝”或“汉高祖”。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在秦末农民战争中起义,登高一呼,天下英雄云集于麾下,称“沛公”。

公元前207年12月,刘邦所率起义军率先攻入秦都咸阳,公元前206年被义军盟主项羽封为汉王,封地为汉中、巴蜀(因此在战胜项羽后建国时,国号定为“汉”);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在定陶城边的汜水北岸称帝,7月建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由农民起义领袖转化而来的布衣皇帝。他以非凡的政治敏感和政治魄力,借农民反秦大起义的革命风暴登上历史舞台,继而又经雄才大略,知人善任拔出同列,削平群雄,最终战胜了“一世之雄”的项羽,建立了强大的西汉王朝,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小知识

刘邦有名无字的由来

古代人一般有名有字,而且出于礼貌称人多称字。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却只有名无字,这是为什么?

原来,秦汉以前,只有贵族有姓有氏,有名有字,而平民出生的人则有姓无氏,有名无字。刘邦出生贫民,发迹前是个乡村混混,充其量是个小亭长,所以虽然以后做了皇帝,仍有名无字。他手下平民出身的文臣武将,如萧何、陈平、韩信等,也都是有名无字。

汉武帝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7年~前87年),字通,幼名彘,汉朝第七位皇帝,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文学家。

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帝刘邦的曾孙,太上皇刘太公的玄孙。其母是皇后王娡。

刘彻4岁时被册立为胶东王,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54年(公元前141年至前87年),建立了西汉王朝最辉煌的功业。曾用年号建元、元朔、元光、元封、元狩、元鼎、征和、后元、太始,谥号“孝武”,后葬于茂陵。

《谥法》说其“威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刘彻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

汉武帝登基之初,继续他父亲生前推行的养生息民政策,进一步削弱诸侯的势力,颁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来推动诸侯分封诸子为侯政策,使诸侯不得不自我缩减封地。同时,他还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在军队和经济上加强中央集权,将冶铁、煮盐、酿酒等民间生意由中央管理,同时禁止诸侯国铸钱,使财政权集于中央。他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奠定儒学在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地位铺平了道路。汉武帝外施仁义,实行德治;同时又重视法治,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这在历史上也是首次。另一方面,许多历史批评家指责他的奢侈、迷信和他加在人民身上的沉重政治负担。

汉武帝经常被人与秦始皇相提并论,世人将之合称为“秦皇汉武”。他的确和秦始皇一样,用严厉的刑罚系统统治整个国家,却又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王莽

王莽(公元前45年~前23年),字巨君,新朝的建立者,魏郡元城(河北大名县东)人,汉族。

西汉哀帝元寿二年六月(公元前1年)去世后,9岁的汉平帝即位,元后临朝称制,以王莽为辅政大臣,出任大司马,封“安汉公”。至公元9年元旦,王莽篡位称帝,登基成为一朝开国君主,改国号为“新”,年号“始建国”。直至公元23年,赤眉绿林军攻入长安被杀,在位15年,终年69岁。

王莽仿效周朝的制度推行新政。其主要内容有:“更名天下田曰王田”,不得私人买卖,用恢复井田制的办法来解决土地问题;改奴婢为“私属”,亦不得买卖;实行“五均六莞”,即在国都长安及五大城市设立五均官,政府管理五均赊贷及管理物价,征收商税,由政府经营盐、铁、酒、铸钱和征收山泽税;改革币制;改革中央机构,调整郡、县划分,改易官名、地名;改变少数民族族名和首领的封号。新朝灭亡,这场改制以失败而告终。

地皇三年(公元22年),王莽见四方农民相继起义,王匡、廉丹等数战不利,知天下溃畔,事穷计迫,乃议遣风俗大夫司国宪等分行天下,除井田、奴婢、山泽、六筦之禁,即位以来诏令不便于民者皆收还之,事未及行而舂陵兵起,新朝灭亡。

汉光武帝

汉光武帝刘秀(公元前6年~57年),字文叔,蔡阳人,汉景帝后裔。

新朝王莽末年,刘秀起兵反对王莽。昆阳之战中,刘秀力挽狂澜,致使王寻等百万之众一时土崩瓦解。王莽政权的丧钟由此而敲响。光武以偏师徇河北,平王郎,降铜马,艰难奠定中兴之基。统一天下,定都洛阳,重新恢复汉室政权,成为汉朝中兴之主。

汉光武帝的政治措施皆以清静俭约为原则,兴建太学,提倡儒术,尊崇节义,为一贤明的君王。在位33年,谥号光武,即光绍前业之意,庙号世祖。

统一全国之后,光武仍能兢兢业业,勤于政事,光武晚年,宣布图谶于天下,用儒家思想和图谶相结合的思想观念加深对国家人民的思想统治;光武有纳谏之失,贬逐了桓谭、冯衍等直言敢谏之士,有拒谏之失;但大体说来尚能始终保持谨慎,兢兢业业,勤于政事,在封建帝王中还是难能可贵的。

小知识

光武中兴

光武帝刘秀在位期间,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了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并于建武二年至十四年颁布了六道释放奴婢诏令。种种措施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因此刘秀统治的时期史称“光武中兴”。

魏文帝

魏文帝曹丕(187~226年),字子桓,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曹魏的开国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谥为文皇帝(魏文帝),葬于首阳陵。

曹丕是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与武宣卞皇后的长子。由于文学方面的成就而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并称为“三曹”。

汉中平四年(187年)冬,曹丕生于谯。少有逸才,广泛阅读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年仅8岁,即能为文。多技艺,善骑射、好击剑。建安十六年(211年),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运用各种计谋,在司马懿、吴质等大臣帮助下,在继承权的争夺中战胜了弟弟曹植,被立为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