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李世民的故事
22771500000027

第27章 宽仁治国

李世民登上皇位后,平定了军阀割据的内乱,又解决了突厥侵扰的外忧,从此,他可以潜心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了。

唐太宗李世民大力提倡儒家思想,大规模开展整顿社会风气的教化活动。他首先在全国范围内大兴儒学,四处建立纪念孔子的庙堂,并用重金和官职吸引天下的儒士,让他们到京城来为自己服务。同时,唐太宗李世民在公元630年(贞观四年)令人主持对儒家五经做出详尽的解释,汇编成一百八十卷的《五经正义》。

唐太宗即位的初期,唐朝朝廷中就曾经进行过关于如何实现“天下大治”的讨论。封德弈等人认为:秦朝和汉朝都用刑法整治国家,所以唐朝要实现“天下大治”必须要用严刑峻法。魏征却坚决反对,坚持用“仁政”治国。唐太宗采纳了魏征的意见,他说:“自古以来的帝王,拿仁义治理国家的,国运长久;用刑法治理百姓的,即使能够收一时之效,但国家也会因此迅速败亡。我要用仁义诚信来治理国家,希望革除乱用刑罚、不管百姓死活的风气。”由此,唐太宗确立了贞观时期施政的总方针。

唐太宗说过:“自古以来,没有百姓心甘情愿去做盗贼。只是因为国家的赋税繁多、徭役繁重,而且官吏贪赃枉法、欺压百姓,弄得百姓们无法进行正常的生活。所以,有盗贼并不是因为法律规定过宽。百姓饥寒交迫,无暇顾及廉耻,因此才被迫偷盗抢掠。所以要防止盗贼,关键在于减轻税负、徭役,选用廉洁的官吏,使百姓丰衣足食。这样,盗贼自然就渐渐减少了。哪里用得着严厉的法律呢?”大臣们都觉得很有道理。

唐太宗又注意控制官宦阶层和皇亲国戚,不给他们特权,并且坚持“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使他们都畏惧国家刑法制度的威力而收敛自己,不侵凌欺压平民百姓。

这样的行政管理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民间出现的这些景象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商人旅客在野外住宿,也没有盗贼去抢劫,监狱常年空着。马牛成群遍布四野,住宅的门也不用关闭。连年不断的丰收,使每斗米价只要三四钱,行人旅客从京城到岭南,从山东到东海,都用不着携带干粮,可在沿途取用,进入山东的村落,过往的行客还会得到当地主人的热情接待和优厚的供给馈赠。这一切都是自古以来没有过的,也是前朝无法比拟的。

唐太宗亲历过隋末农民起义的全过程,他完全清楚,人民的反抗,是因为统治者的残酷压榨与剥削造成的。当权的人,只顾自己享受骄奢淫逸的生活,根本不管人民的死活。唐太宗以史为鉴,要求下级官吏节用爱民,尽量减轻老百姓的负担。他自己也以身作则,力戒奢侈。

有一次,唐太宗身患疾病,不宜居住在潮湿的宫殿里。所以,有的大臣就建议他建一座小阁楼。唐太宗一听到这个话,脑海里马上浮现出汉文帝的形象:

汉文帝曾经打算修建一座露台,召来工匠筹划,仔细一算,露台需要一百斤金子才能建成。汉文帝想了想说:“一百斤金子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财产呢。我继承了先帝的王位,常恐当之有愧,怎么还敢再劳民伤财?”于是不让修建露台。

唐太宗深知,天下的安定,要以百姓安居乐业为基础。所以,他十分关心百姓的生活情况。听说百姓生活困苦,他就忧心忡忡;听说哪个地方遭了灾,他就像自己家里遭了灾一样。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长安一带出现了蝗虫,庄稼被蝗虫毁坏严重,眼看就要绝收。一天,唐太宗到禁苑中,看到蝗虫在苑中乱飞,就想起了被糟蹋的庄稼。所以,唐太宗非常生气,就狠狠地扑打抓住了几只,并对着蝗虫骂道:

“民以食为天,谷物是老百姓的命根子,你们胆敢糟蹋。你们要吃粮食,不如来吃我的肺肠吧!”他说着就要把蝗虫呑到肚里去。

左右侍从见状大惊失色劝拦道:“这种害虫吃了会生病的。”

唐太宗说:“能为百姓除害,就是生病也要吃。”他不管三七二十一,把蝗虫呑了下去。虽然吞食蝗虫的做法并不可取,但是却表达了唐太宗对百姓的关切之情。据史书记载,由于唐大宗勇呑蝗虫,所以长安一带那年的蝗虫果然没有对农作物造成太大的灾害。

在长安蝗虫肆虐的同时,关中又发生严重旱灾,庄稼颗粒无收。有的老百姓为谋生计,被迫卖掉亲生儿女。唐太宗委派御史大夫杜淹巡回检查,了解情况。杜淹了解情况后,就如实报告给了唐太宗。唐太宗知道后十分震惊,拿出国库的金银,赎回被卖掉的孩子,送还给他们的父母。他接着发下诏书,决定免征赋税,以减轻百姓的负担。诏书发下不久,关中就下了一场大雨,旱情有所缓解,老百姓的生活也逐渐恢复过来。

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洛阳遭受水灾,许多人无家可归,洛阳宫也被水淹没,受到了较大的损害。唐太宗知道以后,指示把洛阳宫被水毁坏的地方简单加以修缮(shan)就可以了。所余的木料,全部分给城中房倒屋塌的百姓。由于洪水来势凶猛,冲毁了不少百姓的房屋,很多人无家可归。所以,唐太宗又命人腾出明德宫和飞山宫的玄圃院,供无处栖身的人们居住,百姓们无不感激涕零。

唐初时期,由六朝沿袭而来的不良婚姻风俗愈演愈烈。一些豪门望族仰仗着自己的权势和地位,丝毫不重视儒家所倡导的关于婚姻的礼仪,只知道勒索财物聘金,嫁女一定要嫁给富人家;而一些新做官的人和有钱人家,因为羡慕这些人位高权重,争相和他们结成亲家,多送金玉布韦,使昏姻如同买卖。这样,出身豪门的媳妇仰仗自己的高贵出身和丰厚的嫁妆,往往对公婆不尊敬,对社会的风气产生了十分不好的影响,既乱了人伦,又损害了社会教化。

唐太宗发现了这个情况,认为再不加以制止,就会败坏整个社会的良好风气,他所倡导的儒家思想对社会的影响力也会减弱,也会影响自己的统治。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唐太宗下诏整治六朝门阀风气中形成的不良嫁娶风尚,要求禁止在世俗中形成的“门当户对、攀龙附凤”的不良习俗。

不久,唐太宗的女儿南平公主下嫁给礼部尚书王硅(gul)的儿子王敬直。王硅说:“自从近代以来风俗败坏浅薄,公主下嫁,废弃了拜见公婆的礼节。现在皇上既然下令禁止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认为一切行为都应该遵循礼法,那么我就应该接受公主的拜见。这并不是我在摆什么皇亲国戚的威风,我只是想让天下人都知道皇帝下这个禁令坚定的决心。既然皇上都能以身作则,大小官员、老百姓哪还有不遵守的道理?只有这样,我们所倡导的礼仪才能行于天下,而社会才能因此而稳定。”

唐太宗听了,哈哈大笑:“你说的的确有道理。我找的这个亲家真会替我着想啊。”

于是王硅和妻子同坐在公婆的座位上,让公主亲自跪拜,行子女之仪,礼毕之后才可退下。从此以后,公主下嫁到有公婆的家庭,都要对公婆行礼。

由于李世民对自己、对自己的亲人严格要求,朝廷上下,崇尚节俭、不尚浮华的风气流行起来,民间的古朴之风也成为时尚。虽然这并不是中国经济最繁荣的时期,但民风纯朴、其乐陶陶的景象却为历代所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