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李世民的故事
22771500000028

第28章 从谏如流

唐太宗亲身经历了隋炀帝灭亡的过程,所以他特别注意以隋为戒。一天,他问自己的大臣魏征:“隋炀帝明明知道唐尧、虞舜是圣明君主,夏桀、殷纣王是无道昏君,但是他为什么又要和夏桀、殷纣王一样,最后弄个国破身亡的凄惨下场呢?”

魏征说:“作为帝王,不仅要圣明贤哲,而且应当虚怀若谷。隋炀帝自以为是、目空一切,大臣们怕自己出言不逊,惹皇帝生气,自己的性命和地位难保,所以就专拣皇帝爱听的话来说,想借这样升官发财。长此以往,皇帝就听不到逆耳之言,对国家实情不了解,隋朝很快就灭亡了。所以,一位好皇帝一定要具备兼听则明的品质,这样国家才能被治理好。”李世民听了点点头,觉得很有道理。

魏征见李世民若有所思,就趁机又给唐太宗讲了刘邦和张良的故事。张良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跟随刘邦多年,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得刘邦重用。汉高祖即位以后,由于宠爱戚夫人,就打算废掉太子刘盈,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为太子。皇后吕雉得知后非常着急,就找到张良,想让他劝说刘邦不要废掉太子。但是,张良却拒绝了,他说道:“不是我袖手旁观,而是我实在无能为力。以前皇上处于危急困难之中肯听我的意见,现在天下已经安定,我也不敢多说什么了。皇上既然宠幸戚夫人,下定决心要废掉太子,不是说几句话就能扭转的,纵然有一百个我也无济于事。”后来张良果真没有去劝说刘邦。汉朝刚建立,全国各行各血百废待兴,汉高祖却骄傲起来,连老臣张良的话都听不进去了,这也为汉朝后来出现危机埋下了隐患。

魏征以古喻今,劝说李世民应当将国家的安危放在心上,汲取前朝教训,虚心听从别人的建议,这样国家才能繁荣昌盛。李世民听后深以为然,下令:“从今以后,我的命令有不妥之处,你们要及时提出,不得曲意阿(e)从。”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原隋朝通事舍人郑仁基的女儿正当妙龄,长孙皇后听说她天生丽质,而且温柔贤惠、知书达礼,所以就想请唐太宗纳她为妃,唐太宗欣然应允。但是,魏征听说这个女子已经许配给陆爽,就急忙进宫叩见唐太宗,并向他说了这件事。唐太宗听了,非常吃惊,立即下令停止再做这件事情,并深深地自我责备。

这时,房玄龄、温彦博等大臣出来反对说:“没有确切的证据能够证明郑仁基的女儿已经许配陆家。且王室的礼仪既然举行了,就不能在中途停止,否则成何体统。”就连陆爽自己也上表说自己和郑氏虽有往来,但并没有婚约。

唐太宗本来就不愿意放弃这个机会,纳郑仁基的女儿为妃,所以听了他们的话以后就暗暗高兴,认为这下就没有什么阻力了。于是,他就对群臣说:“既然陆爽也说了没有婚约,那么,纳妃的事情就继续开始吧。”但是,魏征却坚决阻止,说:“陆氏再三否认,无非是怕冒犯陛下,丟了官职。这点道理陛下不会不知道吧?”唐太宗听后,笑着接受了魏征的建议,发出诏书正式停止纳郑仁基的女儿为妃,赢得了举国上下的赞誉。

一次,太子右庶子高季辅上疏评价唐太宗的政事得失,言真意切,非常中肯。唐太宗特意赐给他一块药石,并对他说:“药石可以用来治病;你对我进言,让我清醒地去治理国家。你的话就和药石一样,可以治理国家的弊病,因此我用药石来感谢你!”

唐太宗,肯于纳谏,贞观年间的政治风气总体来说极为开明。其中以魏征的刚直进谏最为著名,他与唐太宗的君臣际遇传为佳话。

魏征死后,唐太宗对他异常思念。说起魏征,他就潸然泪下。唐太宗对大家说:“以铜为镜,可以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道朝代的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白事情的得失。我经常用这三面镜子来对照自己,以防止过失。魏征的去世,使我失去了一面很好的镜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