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李世民的故事
22771500000012

第12章 李渊称帝

霍邑之战后,李渊挥军进逼河东城。屈突通凭借坚城,顽强防守,李家军久攻不克。

屈突通是隋朝名将,以治军严明而闻名。由于领军有方,他的部队战斗力很强。他吸取宋老生失败的教训,坚持守城,绝不出战。当时,经常有关中豪杰智勇之士来投奔李渊。许多人考虑到坚城难攻,在此久耗无益,都建议李渊直接引兵渡河进入关中,不去管屈突通的部队。李渊一时犹豫不决。

下一步该怎么走,是留下进攻河东城,还是把河东城丟在那儿,大军直趋关中?李渊心里犹豫不决,他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屈突通手下有几万精兵,占据着坚城,我们把他丢在这儿向前走,如果进攻长安不成,朝后退必然会被屈突通拦住,那时候将腹背受敌,太危险啦,”裴寂慎重地提出了他的考虑,“我看不如先攻克河东,然后再西上关中。长安就依赖屈突通作为援助,屈突通一败,长安必破无疑。”

李世民又和裴长史顶上了:“我不赞成留下攻城。自古道,兵责神速,我军带着连续胜利的威势,率领四方归附的义军,浩浩荡荡地西上,留守长安的敌人将望风破胆,有智慧也来不及谋划,有勇气也来不及决断,我军攻取长安,就像把秋天树上的枯叶一摇就摇下来了。如果我军恋战,长期停留在河东这座坚城之下,那长安的敌人就有时间调整部署,准备得足足的,等我军来攻。那时候我军进不能克长安,退又为河东牵制,浪费绝好的时光,弄得军心涣散,大事就败坏啦。况且关中蜂起的义军,都还没有正经投靠一个主儿,谁先到,他们就跟了谁,我们能让别人枪先么?屈突通不过是一条看家狗,何必把他看得过重!”

李世民和裴长史在人们感觉中就像两位很特别的弓箭手,一个总向天空射,另一个总向地下射。一个是武赳赳,另一个是文诌诌。一个险中求胜,另一个沉稳持重。

李渊听了这两人的话,觉得都挺在理,于是就采取“两从之”的办法:留下一部分部队继续围攻河东城,自己带领大部队渡河西进。李家军主力渡过黄河后,李渊派李建成、刘文静率领数万精兵防守潼关,以防备东面的敌军;李世民则率领刘弘基、长孙顺德等部队数万人攻取渭北。这是李世民第一次带领大军独立征战。

隋炀帝乘李氏父子的部队在关中尚未站稳脚跟之时,急令屈突通带兵攻打潼关,以便主动出击中原。这是兵法上的“围魏救赵”之策。他的目的是借此调动李家军主力,以减轻长安方面的压力。但这种雕虫小技哪能骗得过李渊手下那班奇才异能之士呢?

负责镇守潼关的刘文静,刚刚安定了后方,看见敌人突然袭来,并不慌乱,他迅速调兵遣许,准备和屈突通展开一场恶战。

屈突通派他手下的桑显和率领先头部队首先出击,与刘文静直接对阵。刘文静与桑显和苦战半天,双方人马死伤数千,但仍然不分胜负。刘文静觉得这样硬拼也不是个办法,于是便休战了几日。两军相持之时,刘文静静观其变。看到桑显和稍显懈怠的时候,刘文静便抓住这一稍纵即逝的时机,悄悄派兵去偷袭桑显和部队的后方。桑显和部队没有什么准备,自然大败。桑显和战败后,他手下的兵马都成了刘文静的俘虏。

屈突通一看桑显和战败,形势对自己不利,就逃回河东去了。刘文静乘此时军势正盛,便一鼓作气带领众将领全力追杀屈突通。屈突通的部队几乎陷于绝境。这时,有人劝屈突通归降,但屈突通却回答说:“隋朝皇帝待我不薄,要是我此时投降李渊,我还有何脸面存活于世上?现在只有以死来报效大隋了!”他忠勇的举动与言谈,感动得手下的将士都流起泪来。所以,即便身陷绝境,将士们都还能奋力抵抗李氏军队。李渊听说这件事,也颇受感动,觉得屈突通真是位精忠报国的旷世奇才。

但是,这时起义军的勇猛之势已经如滚滚洪流无法阻挡。李世民率刘弘基等数万人沿渭水北岸西进,李世民的堂叔父李神通也起兵响应,前来和李世民会师。李世民攻入泾县(今陕西泾阳),连破扶风、周至(今陕西扶风、周至),切断了长安同西、北打方面的联系。李渊则从渭水南岸西进,共同形成对长安的包围。此时,由于各处义军相继投奔,李氏父子的各路大军一共有二十余万人,声势浩大,形势一派大好。

公元617年11月,李渊父子攻下了长安,立隋代王杨侑为帝,也就是隋恭帝。封困守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李渊自称大丞相,封为唐王,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了国家实权。屈突通听说长安已经陷落,无奈之下,只好投降。

公元618年4月,隋炀帝被杀。5月,隋恭帝杨侑禅位给李渊,李渊正式登上了帝位,建立了唐王朝,年号武德,定都长安,封长子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任尚书令,封李元吉为齐王。裴寂为右仆射、知政事,刘文静为纳言,屈突通为兵部尚书。这一年,李世民只有二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