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电影疗伤
22726000000009

第9章 细细调节滋味人生(4)

女主人洁塔及其讨厌这荒芜凄凉之地,男主人公瓦尔特忙于艰苦工作,对她无暇多加关照。两个人都为自己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而苦恼,对于对方的现实与精神上的难题已经很难互相帮助,相互沟通。

可以说,他们要面对彼此间渐渐消逝的爱情和几欲破损的家庭,混乱和挣扎是内在的,存在于人物内心。而他们的孩子蕾吉娜却因为无需也不会有成人那样的人生苦恼,所以轻而易举适应了这一新的生活环境,成为肯尼亚村庄生活的一部分。蕾吉娜似乎爱着这里的任何事物,与同龄的非洲孩子畅快玩耍,磕磕绊绊学说当地语言,淘气地拥抱小羚羊,赤脚与部落人欧瓦徜徉新景物。

看到电影中蕾吉娜的淘气却又好奇的样子,不免让我想起了自己儿时的童年生活。因为儿时在农村长大,而那时的树木和溪水好像永远比现在的要多、要美,每个孩子都会在饭前饭后无拘无束地玩耍、奔跑,玩着永远做不完的游戏、攀登那一座座似乎总有宝藏和神秘的大小山峰……

如今,在都市生活的我,也已经到了而立之年,和蕾吉娜的父母一样要永远地告别童年,面对人生的诸多酸甜苦辣。因此,看这部影片对于我来说是双重收获,一方面在回忆中畅游童年的快乐时光,另一方面让自己随着男女主人公在面对生存问题而产生诸多苦恼而共同思考。尽管现实和电影中的生存环境不同,意义却是相同、相通甚至有某种上的超越,就是如今社会的告诉发展,势必会给现代都市人的一切人生问题带来更多的苦恼和不安。

当然,生活并非全是苦难,只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切精彩都会在我们身边。欧瓦,这个肯尼亚马赛部落人之一,便是美好的代名词。他高大能干,心地善良,喜欢上蕾吉娜并当自己女儿一样呵护有加。尽管主人公一家只把他当作可靠的仆人——除了蕾吉娜,于她而言,老欧瓦是好朋友、文化向导和守护神,对这份工作的自豪感和对芮吉娜的爱让他对主人一家无限忠诚。

故事伴随这个家庭几乎10年,使得影片得以拓宽和深化,让我们看起来对影片的现实性甚至真实性更加可信可感。

影片的最后,随着时光的流逝,洁塔放弃她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和社会优越感,逐渐体会到这土地的美妙复杂和人们的纯真善良,渐渐在这里找到归属感。战争结束时瓦尔特接到德国来信,请他回去作法官。当然他们的女儿蕾吉娜对这片土地及人的热爱,显得更加痴迷甚至狂热。

尽管两位主人公最后的选择或者说对于生活的认知与影片的开头完全不同,但是影片的结尾处,当洁塔在扑打蝗虫的队伍中看到丈夫瓦尔特时,一切都显得不言而喻了

影片洋溢着浪漫情调,以充满爱意之手触摸肯尼亚旖旎风光和淳朴的人们。让我们在观赏影片,为主人公一家的人生历程而无限感慨之时,也在内心深处永远记住了还有那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和善良的人们,我想,这似乎才是我们真正的心灵上的精神家园吧。

人生本来困难已多,请在应接不暇的变化面前,保留一只眼睛去欣赏困局之外的美丽风景吧。

【智慧辞典】

一个人,无论你是走在阳光地带,亦或跋涉沼泽,都应深信,自己头顶有块天,一旦走进去了,拥有了,快乐就一定能从天而降。

12《苹果酒屋法则》

——人生的脚步总是在失望与希望的交错中前进

【背景资料】

导演:莱斯·豪斯特洛姆

主演:托比·马圭尔

麦克尔·凯恩

查理兹·瑟伦

类型:剧情

片长:120分钟

《苹果酒屋法则》根据知名作家约翰·欧文的畅销小说改编而成,是一个有关年轻人爱与成长的故事。

本片荣获2000年第72届奥斯卡最佳男配角与最佳改编剧本奖,另外还荣获2001年格莱美最佳电影原声音乐奖。

【看电影】

战争一旦开始,世界的每个角落似乎都会受到它的影响。二战期间,在美国某州,有这样的一座独特的孤儿院,来这儿的人们或是领养孩子或是遗弃孩子。

拉齐大夫是这里的一名优秀医生,他曾为许多意外怀孕的妇女接生,因而也给这个世界留下了许多可怜的孤儿,但是他精心地照顾、关怀孤儿院里的每一个孤儿,荷马·韦尔斯便是其中之一。

荷马和许多被遗弃的孩子一样,也不知道自己的生身父母是谁,而荷马·韦尔斯这个名字也是拉齐大夫和安杰拉护士给取的。

荷马曾两次被人领养,但是由于他性格孤僻,两次又被人送了回来。拉齐大夫也因此更心疼这个孩子,悉心地培养他,渐渐地荷马长大成人,成了拉齐大夫的得力助手,甚至学会了为孕妇接生。

拉齐大夫很喜欢荷马,希望荷马能继承自己的事业,有朝一日接替他的工作,然而荷马似乎并不热衷于医疗救助这样的工作,却想走出这个地方,到外面的世界闯荡一番。

这一天,有一对未婚夫妇沃利和坎迪来孤儿院做堕胎手术,荷马决定搭乘他们的便车离开孤儿院。沃利是名现役军人,志愿赴缅甸驾驶B—24飞机抗击日寇,此次因为帮助母亲收割而回国度假。沃利的未婚妻坎迪是捕龙虾人的女儿,她年轻美貌,生性活泼,待人热情,但是却不愿意独处,害怕孤独、寂寞。

由于荷马的强烈要求,拉齐大夫最终同意了它的离开。荷马虽然离开了孤儿院,但因为从没有走出外面的世界,所有自己也不道到底要去哪里。沃利热情要求他去自己的果园工作,荷马欣然接受邀请,他觉得人生的第一步是先从挣钱养活自己开始。

沃利家的果园很大,每年收割季节都得雇一批黑人帮工,罗斯先生便是这群帮工的头儿。他很敬重荷马这样的文化人,耐心地教他摘苹果的技术。

对荷马来说,外面的世界真是精彩,他不但看到了大海,还饱尝了龙虾,日子过得充实、舒心。

由于前线战事紧张,沃利应召回部队,留下未婚妻坎迪一人在家。原本害怕孤独的她幸好有荷马陪伴,此时精神状态很好的荷马经常陪她去海边游玩,偶尔也会去看电影,一扫可怕的寂寞。不久,农事忙完,帮工们离去了。农闲时分,荷马与坎迪接触的机会更多了,两人渐渐萌生了爱情,这使从小孤儿出身的荷马感受到了爱情的无限甜蜜与美好。

又一个收获季节来临,罗斯先生带帮工们又回来了。所有人都发觉到了荷马与坎迪感情的微妙变化,大家时常善意地拿荷马取笑。不过,在这样的日子中,荷马觉察到了罗斯先生的女儿罗丝有些不对劲。出于职业的敏感,他发现罗丝怀孕了。

荷马把此事告诉给了坎迪,在坎迪的追问下,罗丝说出了事情的真相。原来孩子的父亲竟然是罗丝的亲生父亲罗斯先生。对于此事,父女俩经常发生激烈的争吵,罗丝甚至有了轻生的念头。经过荷马的劝慰,总算替罗丝做了堕胎手术。但是罗斯父女间的恩怨并未了结,一天晚上,罗丝悲愤之下,刺伤了父亲然后逃离而去。老罗斯羞愧不已,最后自杀身亡。

与此同时,坎迪的未婚夫沃利在前线也发生了事故了,他驾驶的飞机在缅甸上空被击落了。虽然侥幸没有受伤,但是当他沿着伊洛瓦底江向仰光逃去的时候,他提防了日本兵,却未提防蚊虫,结果得了乙型脑炎,下肢瘫痪了。

得知这一不幸的消息,坎迪惊呆了,也迅速从与荷马的爱情中惊醒过来,她意识到沃利更需要她的照顾,于是毅然斩断了与荷马的深厚的爱情之线。

此时,荷马也逐渐在诸多事情的变故中成熟起来。有一天,他收到安杰拉护士的来信,获悉拉齐大夫病逝了。

这个消息让他异常悲痛,荷马忽然意识到身上的重托,果断地返回孤儿院。由于拉齐大夫的病势而一度陷入悲凉气氛中的孤儿院,因为荷马的归来顿时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和活力。

从此,荷马接替了拉齐大夫神圣的工作,每天,他都匆忙而愉快地工作,用心体味着人生的真正意义。

【人生悟语】

这是个关于一个年轻人成长的经典故事:从离开孤儿院到初遇爱情,再到爱情结束重返医院,整部影片围绕着人生的悲、欢、离、合而进行,从而告诉观众:现实生活总是带点遗憾、带点忧伤、带点向往、又带点希望。

在我们还小的时候,总会毫不思索地觉得长大了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然而当我们真的长大到快成为父亲的时候才发现,我们所要面临的人生问题还有很多很多。青春里的爱情值得玩味,早熟的冲动、寂寞的单恋,都是动人的清澈。

我们在电影里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以他们为参考,随着一幕幕的悲喜剧情或哭或笑,在自己的青春里顾盼,一切都是那样的真实可感。一段段的人生经历构成了我们的成长轨迹,一切都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之分。很多成长中的烦恼与欢乐人人都会经历,于是我们在回首我们曾有的青春往事时而心情坦然。

影片中让人难忘的场面和人物有很多:比如那个总是表现积极,渴望被领养的小男孩考利;那个患有严重肺病却总爱提问的小男孩费兹;那个讨厌孤独而渴望爱情最终又回归家庭的甘蒂,还有凝望着荷马远走,靠在窗台默默伤感的拉奇大夫。也许面对现实与梦想的差距,爱情与友情的抉择,理智与情感的困惑。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和选择,但是每个人都会害怕孤独,都渴望被关怀。在这一点上,人们的情感应该是相通的。

另外,细细琢磨不难发现,本影片温情地暴露出了诸如堕胎,婚外恋,伦理道德等社会问题。虽然乍看之下,基调显得有些灰暗,但整部影片却始终洋溢着人们美好的情感和人性的芬芳。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信仰的坚定,对工作的投入,对爱情的向往,对友情的珍重,和最终对家的回归,才是影片的主流,而这些还是给观众留下了许多希望和感动。

这部影片让人永久回味的还有它的配乐,其创作者雷切尔·波特曼女士以女性特有的温情,将钢琴和弦乐完美融合,把成长的故事和复杂的情感娓娓道来。温馨感人的音乐,贯穿于整部影片,如同散文抒情诗般的优雅:有些淡淡的忧伤,有些点点的怀旧,冥冥中似乎还蕴含着不灭的希望。

《苹果酒屋法则》就是这样一部充满温情与希望的成长法则。

【智慧辞典】

我们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都会经历风雨的洗礼和失败的打击,但是请相信:风雨过后,总有骄阳;失败之后,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