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本片的另外一层意义则在于,倔强的老人通过无意中与小男孩的交往而打开了封闭的心门,在潜意识之中承认和接受了自己的衰老,从而对今后的人生岁月也不在恐惧,也更加珍惜和老伴在一起的日子。
也只有在那一刻,金色池塘在这位倔老头的眼里看上去才是美丽的,值得珍惜的,也因此打开了心结,与自己的女儿重归于好,并以通过鼓励女儿成功做出后空翻跳水并授予自己的奖章,来表示自己重新面对新生活的积极、乐观的心态。笔者认为,这也是影片不错的一个亮点。
在优美的旋律中,金色池塘也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但我的心绪却很难平息。这个周末,我也要放下工作,抽空带孩子去看看老父了。
【智慧辞典】
不要怀着怨恨的心态,要感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感激之心促使你与积极的因素和谐统一,越来越多美好的事物会因此来到你的身边。
05《千里走单骑》
——摘下面具,用心沟通
【背景资料】
导演:张艺谋
主演:高仓健
李加民
邱林
蒋 雯
杨振波
类型:剧情
片长:103分钟
本片的主演高仓健说,《千里走单骑》是自己与张艺谋的一个15年之约。15年之前,他第一次来到中国,在一次宴请中第一次跟张艺谋见面,对这位年轻导演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张艺谋的影片《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在东京首映,他本人非常喜欢,还特地为电影海报作了推荐,并委派自己的弟子中井贵一给张艺谋献花,再次主动表达了有机会合作的意愿。
而据张艺谋的回忆,15年前的那顿饭其实吃得他非常紧张,因为高仓健是自己多年来的一个偶像,他更没有想到高仓健会真的愿意跟自己合作,当年饭桌上的一次口头约定能真的变成现实。
【看电影】
父子关系很是微妙,要么亲近有加,要么冷若冰霜,健一和自己的父亲高田的关系就如后者。父子的关系紧张到甚至儿子病危时,年迈的父亲破例来探望,儿子仍耿耿于怀,拒绝了父子面对面沟通的最后机会。
健一的妻子将一盘录像带送给公公,其中记录了健一这些年在中国拍摄傩戏的经历,希望高田能借此多了解一下儿子的生活。
录像中健一和一位中国云南乡村的傩戏表演者李加民相约去丽江拍他唱的《千里走单骑》,父亲不理解儿子为何那么迷恋傩戏,几乎把它当成工作和生活的全部,可当得知儿子长期抑郁已患上绝症后,六七十岁的老人决定只身去中国寻找到那个李加民,拍下《千里走单骑》这出戏带回给儿子,因为这也是作为父亲的他惟一能猜到的儿子的未了心愿……
云南之行的艰辛可想而知,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让高田尝尽了苦头与尴尬,历尽辛苦找到李加民所在的村子,可已人去楼空。原来李加民在村子里有一个私生子,因此常有人借此辱骂于他。一次争执中,李家民失手打伤了对方,所以获罪入狱。
真是一个难题跟着一个难题,一个外国人要想到监狱里拍摄犯人,这几乎是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老人在一个只会三句半外文的旅游村土翻译的帮助下,凭着非常东方式的诚意和智慧,居然做到了。
按理说,这样应该可以真正拍摄《千里走单骑》了,可意外的是,当李加民得知高田父子的故事后,忽然想到了被自己抛弃的亲生儿子,一时泣不成声,戏唱不下去了。无奈之下,高田决定回到村里找来李加民的儿子,但一直生活在传言和歧视里的小孩子无法接受一个抛弃自己的罪犯父亲,在归途的最后一刻选择了拒绝。
荒野上,老人和孩子都听不懂对方,可他们却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让对方的脸上绽放出久违的笑容。老人也终于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儿子并不喜欢什么傩戏,他来到一个语言不通的异国他乡,只是想用陌生遮住自己的脸,好看不见那横亘于山川间的无尽的孤独。
在见李加民的路上,儿媳打来电话,健一去世了,电话中儿媳说健一给高田留下了几句话,他原谅了父亲,并请求父亲也原谅自己的儿子。
【人生悟语】
本片主演高仓健是从影至今,第一次和非职业演员的合作(戏中的演员除了高仓健外都是非职业演员),他也首次在片中脱下了那件竖领的风衣——只为了温暖一个陌生的小男孩。
影片讲述的似乎是父子情的疏远与重建,可更像是对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可能性的探讨。为此,影片展现不同文化背景间、不同地域间的沟通。只会日语的父亲在和中国人的交流中尽管常陷入“失语”的困窘中,可因为对父子情的共同体认,人们能达到心灵的契合与精神的共鸣。
影片里处处洋溢着“温情”的信息,高田远渡重洋只是为了完成儿子的心愿;傩戏艺人因为私生子被取笑而伤了人,被判3年徒刑;邱林被高田的行为感动,决定分文不收;高田与扬扬的互相取暖等等。
张艺谋试图用影像为我们缔造一个因“父亲的沉默”而异常沉寂、孤独而痛楚的世界,人心的隔阂正像两对父子间萦回不去的苦涩伤痛。只是,在影片的艺术世界里,昨天的隔绝并不意味着明天的失落,在喧嚣中独自咀嚼孤独的现代人的心灵毕竟还有拯救的可能。所以,父亲和扬扬之间能产生真挚的情感,健一或者说是儿媳能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应该要摘下面具”,并在给父亲的信中实现了真诚的表白。
健一或者说是儿媳写给父亲的信,大致内容如下:
想说些什么,必须要对父亲说些什么。这种冲动反复地撞击着我。拒绝了特地来医院看我的父亲之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悔恨之中。与疾病相比,悔恨更加让我感到沉重。
母亲去世的时候,我没能原谅父亲。父亲一句话都不辩解,就一个人去了偏僻的渔港。我当时就想,您是在逃避。不过,我自身也一直在逃避。即使在您来医院看我的时候,我还在继续逃避着。
为什么去中国,做这件并不重要的事情呢?是的,我确实喜欢面具戏。那是因为我发现了,隐藏在面具下的真正面孔,就是我自己。欢笑的背后,我在咬牙忍耐着。悲愤起舞的同时,我却在伤心流泪。这就是我心里的感受。
其实,某一个唱段对我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应该要摘下面具。
我等您尽快回来。爸爸,我想用真正的面孔和您说话。
当然,从影片中,我们无从知道这是儿子真实的内心表达还是儿媳善意的谎言,苍茫的大海边,我们只看到一个更消瘦的老人,在从现实生活中失去了自己的儿子后,显得是那样的孤独和无助。
生活中的很多人都戴着沉重的面具,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戴着这样一个面具,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戴的是什么样的面具。正如片中的健一,喜欢呆在遥远的云南,只是因为在这里没有人和他说话——他听不懂,他们也不会说。
孤独的人会爱上孤独,那种想把自己封闭的想法,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所具有的本能。因为孤独,所以更想孤独。时间久了,就不需要别人的介入甚至害怕别人的介入。可是,他们本身却憎恨着孤独,他们渴望不再孤独。这原本就是一种逃避,为了逃避的逃避。
父亲的情形也是如此,自己一个人呆在渔港,用逃避来增加自己的安全感。但是,真正的问题是,逃避是不能增加安全感的,孤独的感觉反而会更加强烈,不可抑止。
也许,在常人看来,爸爸和儿子的见面是天经地义的。可是处在那个孤独圈子里的人,却不能够轻易地接受那看似轻松的交融。这道理就好像水中两个不同的气泡,如果想汇合到一起,必须以自己的破裂为代价。
杨杨的不肯见父亲,是一种原始的本能。他不知道从道德上讲,一个私生子的父亲应该背负哪些责任,也不知道作为一个私生子,父亲欠自己多少感情上的债。但是,他就是出于一种最原始、最真实的本能,他不要去见他的父亲。
杨杨的“不肯见”和健一的“不肯见”,是不同而又相同的。不同的地方在于,杨杨的这一拒绝行为,没有那么多复杂的情感纠葛,而健一的情形则恰恰相反;相同的地方则是,他们都过不去自己拦在自己眼前的那条沟,自己摘不下自己戴在脸上的面具。
当然,倔强的也不仅仅是儿子,父亲在整个电影里表现出的爱也只是悔悟之后的爱,在此之前,电影并没有任何表现。
事实上,没有做过父亲和儿子的人,是永远也无法体会到由于诸多情感隔阂而造成的那种孤独感,那种戴着面具的沉重和摘下面具的痛苦。
亲情之爱,欲爱不能,因为误解、隔阂和怨恨而发生的人间悲剧,可以使亲人之间近在咫尺却心灵上如隔千里。因此,孤独、无奈和人与人之间不可沟通的主题,是该片彰显的题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