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电影疗伤
22726000000020

第20章 冲破精神上的茧壳(5)

因此,可以说,如果不愿悲伤的活着,自救的方法不是忘却,是敞开的心灵与给予爱的能力。这个电影的结局就是这样的一个答案。

影片结尾,全家人连夜送女孩和她的朋友到了法国边境,女孩坐在大巴上向他们挥手告别,这时候电影没有故作姿态和刻意拔高,依旧用一个平实、淡然的松散构图作为结束,父亲、妻子和女儿在海边的沙滩上各自零落地走着,妻子和女儿向着大海,父亲低头在沙滩上踱步,地中海的潮水轻荡,阳光温柔地泻在他们身上,倾听他们的心事,晾晒他们的忧伤。空白永不会消失,裂痕永远会在,但爱总会执著而温存地从心底泛起;不会有持久的欢乐,也不会有不变的痛苦,创痛被潮水轻轻抹去,沉淀下来的泪与笑都让人深深地怀恋和感动。就是这样的电影,质朴,宁静;就是这样的生活,执拗的伤痛和浅淡的欢乐,让人流连,驻足,并全情地投入。

这是一部简单的电影,而且成功地把简单转化成力量。

电影结尾时,乔万尼这不完整的一家人,各自在法国边境的海边走着,零落的脚印就像往日那些破碎的心情,层层叠叠的海浪将它们反复冲刷掉。

一切悲伤、苦难、幸福、欢笑都会过去,生活总还要继续。那首好听的英文插曲反复响起,忧郁舒缓,让人难以释怀。

影片最后的镜头是女孩和现在的恋人在一起,而乔万尼一家沐浴着清晨的海风,终于有了继续拥抱生活的勇气——生命总归会继续下去,哪怕它有时过于狰狞,过于残酷。

《儿子的房间》仿佛一支柔婉的安魂曲,没有惊心动魄的咏叹,有的是流畅的节奏、含蓄的思想、丰富的色彩。

【智慧辞典】

生命的历程仿佛一扇扇不断开启的门,喜怒哀乐过后,最终会进入一个没有门可再次开启的房间,幽闭在一个不可知的境遇里。可这个时候,会有一扇窗户开启,让爱过的人知道:只要还有一丝希望存在,救赎便有可能。

29《樱桃的滋味》

——亲口品尝人生的滋味

【背景资料】

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主演:霍马尤恩·伊尔沙迪

阿赫多尔·侯赛因·巴吉利

类型:剧情/生活

片长:98分钟

在很多人心目中,导演阿巴斯已成为今日伊朗电影的代表,而《樱桃的滋味》也堪称阿巴斯的代表作之一。这部由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自编、自导并担任制片人和剪辑师影片获得第5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使伊朗电影崭露头角,在世界影坛上也能占有一席之地。

【看电影】

中年男子巴迪决定自杀。

巴迪虽然选择了自杀,但他并不是个草率的人,他想到死后要么是亲人收尸、殓葬,这对他们来说或多或少要造成痛苦,起码是不安;要么曝尸野外,让没有头脑的低等动物果腹,这个似乎更遭。

这些巴迪先生都不愿意,于是他为自己的死亡做了一个异于常人的安排:在一棵樱桃树下挖个坑,前一天晚上吞下大量安眠药,然后到坑里躺下,让人在第二天早晨来到坑边叫他两声,若仍能做出回答,则将自己救起;若悄无声息,不管睡得太沉或真的死去,则用20锹土将其掩埋,然后这个人就可以得到巴迪留给他的20万里亚尔(伊朗货币单位)。

所有的计划都很周密,包括用多少锹土。现在巴迪先生只要找到一个帮助他完成计划的人,于是他开着汽车开始在茫茫人海中寻觅这样的一个人。

巴迪看似漫无目的地驾车乱逛。一群人追着他问“要工人吗”,他缓缓把车开了过去,并没有搭理他们。巴迪对一名打电话的工人发生兴趣,追上去问人家是否需要金钱,可那个工人却让他滚开。

他和一名穿红色T恤的拾荒者搭话,问人家是否还想干点别的,但拾荒者却干脆地说他只会捡破烂。他的车终于载到一名乘客,一个还是孩子的士兵。巴迪交代他说:“明天早上6点你来这里,叫3声‘巴迪先生’,如果我回答,就拉我出来。如果我没有回答,就把我埋掉,然后拿钱走人。”

接着,他去找孤独的守卫聊天,并遇到了神学院的学生。他们再次回到墓穴,学生声音平平地说:“真主说,你不可自杀……”可这缺乏感情的声音无法挽回巴迪的绝望。

最后,一位老人突如其来地上了他的车。巴迪仍旧对他发出了自己的请求,可老人却告诉他说:“30年前我也打算自杀,并在一个黑夜里离开了我的妻子,来到了一棵樱桃树下。当时的天已经很黑了,所以我抛了一遍又一遍都挂不上绳子,只好爬上树去。可是当挂好绳子后,我的手指触到柔软的樱桃,我尝了一颗,真甜啊……我禁不住吃了一颗又一颗。正在这时,太阳出来了……”

老人不停地和巴迪说话,可巴迪却沉默着将老人带到了自然博物馆,这里有树,有绿色,有小鸟,还有幸福的恋人单纯的笑容。然而这一切仍没有打消巴迪死的念头,他急切地对老人说:“明天你去的时候带两块石头砸我,也许我还没有死。”老人慢吞吞地说:“两块不够,我会带三块。”可巴迪却又忍不住提醒他说:“别忘了摇一摇我呀,也许我只是睡着了……”

那么,在影片的最后,巴迪到底是否能如愿以偿地死去呢?导演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让观众自己去体会、去思考。

【人生悟语】

如果你很不开心,甚至绝望到想自杀,不妨看一看这部片子,跟着巴迪先生做一次“以自杀为名的散步”吧,跟着导演体验对于自杀的荒诞诗意吧。

观众从来都不知道《樱桃的滋味》的男主人公巴迪为什么要自杀。在影片的大部分场面里,他都是一个孤傲、排外、谜一样不可思议的人物。他透过汽车的玻璃窗观察世界,看到了水泥厂的瞭望塔和博物馆的工作车间。这种缄默、节制使他与世间存在着无处不在的隔绝与障碍,也使他看上去像一个不祥的人物。观众和主人公遇到的人们一样,想了解巴迪自杀的动机,但是也和他们一样注定遭到失败。

于是,故事继续发展下去。逐渐地,巴迪变得比过去开放、外露,摄影机镜头拍下了他眼睛下面松垂的眼皮。观众也开始同情巴迪。这是因为他也是观众的替身,他充满烦恼的寻找和透过玻璃窗观察生活的方式都酷似电影世界的经历。

导演阿巴斯在接受媒体访问时曾经说过:“人类生存经验中普遍的沮丧、失望与生活无力的感受是本片的创作思考来源。剧中老人教导我们时认为:生命是一种选择,而非一种责任。人无法选择他的性别、出生地、出生时间以及出生的国家;惟一自己可完全掌握的事便是选择何时与如何自杀。”

正如一位法国哲学家所说的那样,如果没有选择自杀的可能性,我早已自杀了,但是,影片中那位老人所说的,也正是我尝试去说的,那就是假如生命是一种选择,那么你可以选择活下来。

这是一部哲学电影,甚至里面还包含了佛教思想。我记的佛教中有这么一则故事,当有人问佛祖“佛教”到底是什么时,佛祖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只是随手捡起身边的一朵鲜花,然后面带微笑的看着对方。这与那位老者品尝樱桃滋味道理是一样的,那就是对美好事物的一种向往与追求!这是我们生命存在的一种动力。

那个中年人为什么要自杀,影片并没有告诉我们,它实际上在探讨人的生命为什么要存在这一古老的哲学命题,这也是各种宗教在研究的主题。人们其实无法能从正面回答生命为什么要存在,但是人们都能肯定回答的就是不能轻易的灭绝我们的生命,无论说得出理由还是说不出理由,我们都不能轻易地将他灭绝。也许我们身边存在着许多樱桃与鲜花,只是我们还没有发现,当你绝望时,你是否能去看一次山上的日出,当那暗示一切都能重新开始的红色阳光照在你悲伤的脸上时,你是否还有勇气继续的生活下去。

主人公为什么选择死亡?影片没有说。作为电影导演,阿巴斯尊重主人公的自由意志和隐私。他没有进入主人公的寓所里拍摄,没有试图探究主人公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而打算自杀,在没有对其行为动机做出判断的情况下就赋予了他选择死亡的权力。

可以说,主人公巴迪是一个为死而死的人。我们看不到他的过去,我们不了解他的出生,以及他出生后的所有事情。但即使这样一个人,他也无法自由地选择死,否则他何必为安排自己的后事而大费周章?所以与其说他是在寻找一个助他完成自杀的帮手和见证人,不如说他需要一个沟通者,一个对他的行为做出评价的人。

这样一来,不由得人们对他的死亡动机产生怀疑,而且阿巴斯还或隐或显地强调着这些疑点。影片开始约10分钟里,巴迪开着车在一个劳务市场内转悠,很多急于寻找工作的人上前搭讪,他一一回绝了。

应该说,这些人应是他的首选,他们只看重工资,不会计较干什么。巴迪却不找他们,那么他找了些什么人呢?一个士兵,一个神学院学生和一个博物馆标本制作师。仍是个孩子的士兵被巴迪的想法惊呆了,显然他认为巴迪疯了,所以在惊恐中逃之夭夭;接下来是神学院学生,如果巴迪真的要找个自杀的帮手,那么他的这个选择是错到家了,伊斯兰教禁止自杀,他却找一个《古兰经》的虔诚捍卫者帮自己自杀,结果可想而知;最后的标本制作师更像一位哲学家,他说的道理虽浅显,但足以拯救巴迪濒临绝望的心灵,听听他的话,每一句都打动人的心灵:

“你感到绝望是吗?你不想再看看黎明时分金灿灿的太阳吗?你看到过月亮吗?你不想再看看星星吗?你想闭上自己的眼睛吗?另一个世界的人还想到这个世界上看看呢,你倒想跑到另一个世界去!……你不想再喝点儿泉水吗?你不想用这水洗洗脸吗?……夏天有夏天的水果,秋天有秋天的水果,春天和冬天也都有那时的水果。没有一个做母亲的能够为自己的孩子把如此多的水果都储存在冰箱里,做母亲的为自己的孩子做的事情不会像神为他的造物做的事情那么多。你想否定一切吗?你想放弃一切吗?你想放弃樱桃的滋味吗?别这样,我是你的朋友,我求你别这样!……”

面对这种心灵的沟通,主人公脸上死亡的忧郁不再那么浓重,他开始注意夕阳的美。在他仔细地量了体温,特意加了外套,来到自己的“坟墓”中躺下,在闪电的刹那照射下,巴迪的眼睛里闪烁着晶莹的泪光。

之后长时间的黑画面,导演将思考的时间留给了观众。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猜测巴迪的选择。其实一切都很清楚,谁都不愿放弃樱桃的滋味,不愿放弃如樱桃般甘美的生活。这应当是巴迪,还有我们,所有人的选择!

其实我们身边有些很简单的东西,就可以洞穿人生的无奈,比如阿巴斯的这颗“樱桃”。樱桃之轻与生命之重,因着阿巴斯的诗意想像而联系在一起,令人产生无限遐思,他将浓浓的人文关怀借着这种神奇水果的清甜甘美沁入每一位观众的心里。阿巴斯借助其风格独具的镜头语言、影像画面和视听元素完成了这一想像。

【智慧辞典】

希望和耐心是每个人的救命药:灾难临头时,它们是最可靠的倚赖、最柔软的椅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