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史学处世
22725700000005

第5章 保持冷静见机行事(3)

有个御史被派到某县办公事,惹怒了那个县的县令,县令暗地里派宠爱的妾去侍奉御史,御史同那妾很亲昵,于是那妾就乘机私下里偷走了御史小箱子里的印章。

不久御史找印,发现小箱子空了,心里怀疑是县令干的,但不敢说出来,于是推说有病,不处理政事。但是这样拖下去也不是办法,焦急之中,他听说县学一位教官智谋出众,于是乘着那教官前来探望病情之际,他把县学教官叫到床头,向教官述说了上述情况。

教官听完以后,教御史如此这般。

当天半夜,御史在厨房里放了一把火,火光照亮了天,郡县官员前去救火,御史拿着放印的小箱子交给县令,其他官员也都各人有自己照看的东西。

等到火灭了,县令呈上放印的箱子,印就在里边了。

当遇到事情的时候,应当像这样镇静自如。能想出这些计策的人,胸中必须有源源不断的圆润融通的能力。

明代的梅国桢(号衡湘)做少司马,也就是兵部侍郎的时候,总督三镇。他每逢胡族尊长叩塞门表示服从,都冷静地稳定对方军心。遇到汉族人偷了夷人东西的就依法处置。遇到夷人在赏金之外还提出非分要求的,他也丝毫不让。

一日,一位胡人酋长忽然拿几十两铁来进献说:“这是我们沙漠的新产。”

梅衡湘心里暗想:“如果沙漠里能产铁了,我怎么可能不知道呢?根本不会有这种事,他们是希望我放松禁铁的命令呢!”于是他慰劳了这位酋长,并将他送回。

他随即用这些铁铸了一把剑,剑柄刻上某年某月某日酋长赠。同时发了一个公文,给各边界地区:“虏中已经产铁,不必再对其出售釜。”(意思是说胡人地区已经产铁,今后不必再卖给他们铁锅。)

后来胡人缺锅,又派人提出要铁的请求。梅衡湘说:“你们已有铁了,可以自己铸锅嘛。”

胡使者纷纷说没有铁。梅衡湘就拿出剑来给他们看,胡使者立刻叩头请罪,从此不敢再对梅公说一句谎言。

梅衡湘的智谋,比起那位再三自吹自擂“小范老子胸中有百万甲兵”的范仲淹,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刘舜卿任雄州知州,雄州当时是宋辽边境地带,经常有人进行破坏活动。一天,有人把州城门关的锁偷走,送到辽国去领赏。门官不敢声张,悄悄地把此事报告给刘舜卿。

刘舜卿并不细细查问此事,只是让门官去换一个大些的新门健装上。几天以后,辽国把偷锁的人送回雄州,并且把门锁也带回来了,想羞辱一下刘舜卿。

刘舜卿见了对方来人说:“我们没有丢失门锁。”

命人拿到城关门上去试试,门键比锁大了几分,锁不上。刘舜卿把偷锁的人和门锁又交还给对方让他们带回。辽国人大为丧气,反过来把偷锁的人痛殴了一顿,然后赶了出去。

以逸待劳实际上是如何掌握主动权,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的艺术,体现的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运用之妙在于在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情势下牢牢抓住控制权,支配局势的发展变化。既能静观其变,又能不失时机地主动出击。

以逸待劳之谋当然不仅仅用于军事斗争,举凡政治风云、经济跌宕、生意算计、股市观望、期货投资、棋局厮杀,乃至日常生活谋划,只要以简驭繁,沉着应变,就能做到以逸待劳,百战不殆。

快刀斩乱麻

快刀斩乱麻的意思是说,在别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迅速出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出人意料的办法打击对方,使之一败涂地。这一谋略的关键是跳出常规束缚,出其不意,集中精锐力量,以气势、准确和力度取胜。

在这里,人的决心和意志尤为重要,至少应做好成败在此一举、“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思想准备。既要敢于冒险,又要善于冒险,而拖泥带水、犹豫不决、面面俱到,有时往往是失败的根源。

北魏高洋小时候内心很聪明,但外表显得很隐晦,大家不了解他,只有父亲高欢觉得他有独特之处,经常说:“这孩子在见识和谋虑上都超过我。”

有一次,高欢想观察一下他的儿子们的智慧和见识,让他们每人各自处理一团乱丝。其他孩子都手忙脚乱地理,只有高洋不慌不忙地拿起刀,一下子就把乱丝斩断了。

高欢惊讶地问他,他回答说:“对乱的东西就必须斩断。”

高峻据守高平,久久不能攻下,汉光武帝派遣冠恂手捧盖上皇帝玉玺的诏书前往招降他。寇恂到了高峻的府第,高峻派军师皇甫文出来谒见。

皇甫文进来后,说话强硬,态度傲慢,寇恂二话不说,马上下令把他推出去杀了。众位将领都来劝谏,说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云云。

寇恂不听,坚持把皇甫文斩了,把他的副手放回到高峻那里去,让他转告高峻说:“你的军师无礼傲慢,我已经把他杀了。你想投降就投降,不投降就顽抗下去试试看。”

高峻害怕了,当天开了城门投降了。

众位将领都去向寇恂祝贺,顺便问:“请问您杀了他的使者就能使那所城池投降,这是为什么呢?”

寇恂说:“皇甫文是高峻的心腹,是给他出主意的人。皇甫文来见我时言语之间流露出不肯屈服之意,必定是没有投降的意思。我要是保全了他的性命,他就会继续给高峻出谋划策,让高峻别投降;杀了皇甫文,那么高峻就丧了胆,因此才会投降。”

在当时的情形下,如果稍有犹豫不决,就可能给对手留下喘息的机会,而延误战机。惟有快刀斩乱麻,攻击对手的软肋,才能让对手从心理上溃不成军而投降。

再看下面这个例子。

夏侯懋镇守濮阳,吕布派将领假装来降,却乘机直截了当地劫持了夏侯懋做人质,来索取财宝,众位将领都束手无策。

韩浩独自带军队屯在营门外,他要求众将领按兵不动,各个军营安定了下来。韩浩便进入夏侯懋所在之处,他叱责劫持人质的人说:“你们这些人凶残顽劣,竟然敢劫持我们的大将军,你们还想活命吗?我接受了命令来讨伐贼人,难道能因为一个将军被劫持就放纵你们胡作非为吗?”

接着他又哭着对夏侯懋说:“事关国法,我有什么办法呢?”说罢,他急速召集军队攻打劫持人质的人。劫持者惶恐惊惧,磕头乞求财物,韩浩马上把他们全捉了起来。

曹操听说这件事后,十分赞赏韩浩的行为,于是发布命令:从今以后,再遇到劫持人质的人,就一定要全力攻打他们,不要顾忌被劫持的人质。从此以后,劫持人质的事情就不再发生。

用快刀斩乱麻的手法处理问题,不仅是在对敌作战时必须懂得的一种策略,而且也可能运用到生活中,取得惊人的效果。

吕公弼是宋朝名相吕夷简的儿子,他治理成都时,在处理政事上提倡宽政,但别人却觉得他缺少威严和决断,处处顶撞欺骗他。

他决心改变这种状况。

有一次,他属下的一个士兵犯了法,应当受杖刑,那士兵又吵又闹,大声顶撞着拒不接受杖刑,他说:“我宁愿你们用剑把我刺死。”

吕公弼对他说:“对你用杖刑,这是国法规定的;用剑斩首,这是你自己请求的。现在先用杖刑,然后再斩首。”

如此干脆利索地处置抗命的下属,也不用讲什么大道理,所有的下属就都肃然起来,谁也不敢放肆了。

临危不乱抓机遇

我国古人深知“动”与“静”的辩证关系。善于通过“以静制动”的手段,化解矛盾。“静”并不意味着不动,在静的同时,时间在流动,形势在变化,机会也在转换。这就如面对行驶车流的静止景物。景物虽然静止,而它所面对的车辆已不一样了。

唐代宪宗时期,裴度任中书令的职位。

有一天,手下人慌慌张张地跑来向他报告说大印不见了。为官的丢了大印,真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可是裴度听了报告之后一点也不惊慌,只是点头表示知道了,并告诫左右说:“印信是我另外找人收藏起来了,不要惊慌。”

左右之人看裴中书并不是他们想象一般惊慌失措,都感到疑惑不解,猜不到裴度心中是怎样想的。而更使周围的人吃惊的是,裴度就像完全忘掉了丢印的事,竟然当晚在府中大宴宾客,和众人饮酒取乐,十分逍遥自在。

就在酒至半酣时,有人发现大印又被放回原处了。左右手下又迫不及待地向裴度报告。裴度依然满不在乎,好像根本没有发生过丢印之事一般。那天晚上,宴饮十分畅快,直到尽兴方才罢宴,然后各自安然歇息。

而左右始终不能揣测裴中书为什么能如此成竹在胸,事后好久,裴度才向大家提到丢印当时的处置情况。

他告诉左右说:“丢印的原由想必是管印的官吏私自拿去用了,恰巧又被你们发现了。这时如果嚷嚷开来,偷印的人担心出事,惊慌之中必定会想到毁灭证据。如果他真的把印偷偷毁了,印又何从而找呢?而如今我们处之以缓,不表露出惊慌,这样也不会让偷印者感到惊慌,他就会用过之后悄悄去放回原处。而大印也不愁不能失而复得,发生什么意外了。所以我就如此那般地做了。”

事发仓猝危急,人出于本能会惊慌失措。惊慌失措非但于事毫无半点帮助,反而会添出许多的乱子来。试想,如果是两方相争之时,对手乘着惊慌刺探到有利的情报,甚至乘危而攻,那岂不是雪上加霜吗?

所以,在紧急时刻,应临危不乱,处变不惊。以不变应万变,风动旗动心不动,以高度的镇定,冷静地分析形势,那才是明智之举。当然,能这样做的都是那些有丰富经验、过人智慧以及良好心理素质的人士。

文彦博喜欢游国饮宴,曾经在县署击球,夜深还不停止。随从他的士兵极为满,准备借机起事,群起喧哗,点着了夏天关马的大敞房,旁人也无法劝止。

军校将此事告诉了文彦博,在座的客人听了吓得两腿发抖,文彦博故意说:“天气实在寒冷,可以让他们拆了烧火取暖。”神态自若,照样饮酒作乐。士兵们一下子就泄了气,没有把事情闹大。

气就像火,越挑越燃得大。把柴一取,火自然就熄灭了。用这个办法可以消除动乱,可以停息争端。

所以,静也是一种“动”。它避免了盲目乱动,深存实力,也不会惊动对手。而且,可以从流动在面前的情况中抓住所需的机会,甚至有时机会还会自己找上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