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史学处世
22725700000019

第19章 进退自如的曲伸绝学(3)

在生活中,我们稍微留心一下就会发现,猫儿时常懒洋洋若无其事地很舒服地躺在地上打盹儿。这时,老鼠放心大胆出洞来游行觅食。就在老鼠不慌不忙自鸣得意之时,猫儿一个鲤鱼打挺跃起猛扑,老鼠顷刻就成了猫儿的口中餐。

人也是一样。《周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为了实现最终的目标,在敌我力量对比比较悬殊的时候,不必逞强,也不必硬拼,只需要用缓兵之计避开锋芒。蜷缩起身子,夹起尾巴倒退几步,同时寻找起身直腰时怎么行动,瞄着更远的地方,寻思怎么冲过去。在卑贱让步、诚恳憨厚和虔诚友好等等的背后,是极其紧张的谋划报复、攫取反击。

缓兵之计不只需要察颜观色,耐心等待,更需要审时度势采取不同的对策。

宋朝朱胜非当宰相时,苗傅和刘正彦发动叛乱,胁迫高宗答应隆太后垂帘听政。各路兵马闻讯齐奔京师勤王救驾。朱胜非为防苗刘二人狗急跳墙,威胁到皇帝的安全,便让皇帝答应封苗、刘为淮南两路制置使,给他们统帅军队的权力,然后说服苗、刘投降。

苗、刘降后,朝廷希望他们快去赴任,苗、刘的部属张逵却为他们谋划道:要皇帝给他们立铁契为证,以防日后有变。退朝后,他们带着书信到朱胜非府上,要求办理此事。

朱胜非取笔写道:“同意上奏赐给铁券,主事官员详查典章制度,依照先例办事。”苗刘二人看后,都非常高兴。

第二天临上朝时,苗傅的侍卫傅宿求见朱胜非说:“昨天皇上批准要赐给苗、刘二位将军以铁契,今天能举行赐契大典吗?”

朱胜非沉默了一会儿,忽然环顾左右诸官,问道:“叫你们查找过去的做法,都查到了吗?”诸官回答说:“没有先例可查。”又问:“按照过去的方法制造铁契,你们知道怎么做了吗?”

回答说:“不知道。”

朱胜非说:“这样的话怎么给他们铁契呢?”官吏们都笑了,傅宿自知理亏,便解嘲地说:“已经得到了。”随即告退。

此事妙在用“如果有先例就按先例赐给”的假设,把对方的问题置于一个失去立足点的位置,不拒绝他们而让他自己放弃。

假如给一般迂腐之人处理此事,必会想出一番大道理来与他们辩论,这不但会激怒对方而危及自身,也会使对方志在必得,甚至狍急跳墙,以刀兵相逼,使局面无任何回旋的余地。

再讲一个现代社会中的例子。一个演员刚出道的时候,不被人看好,就到一个酒吧里请求唱歌。老板不屑一顾地说:“你有这个身份吗?如果今天晚上你唱歌有五个人给你献花,我就请你。”

这对任何一个人都是奇耻大辱,但是这个演员忍住怒火说:“我可以试一下。”然后他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自己买了二十张门票和十束鲜花,请一群朋友去为他鼓掌献花。

渐渐地,他的观众开始多了起来,有很多人开始自动去给他献花。到后来,他的朋友想自己买票看他的演出,都弄不到一张票了。

要登上台面,有时必须先把自己的真实想法放到一边,先适合别人的需求,然后曲折求进。如果一言不合便不再努力,就连一丝成功的机会也没有了。

弯下腰身前行

味须减三分,路要让一步。

叔孙通是被秦始皇征召的文学博士。秦灭六国后,把六国的文化名人收罗到厂阳,组成了相当于现代最高决策人身边的智囊团。但这些人大多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被消灭了,不知叔孙通是用什么办逃过这一劫难的。

秦二世继位后,陈胜、吴广造反,二世召集当时只剩下30余人的博士们问:“听说有人造反,真的吗?”

博士们早就想向皇帝提意见了,这时正好借题发挥,把天下的乱象说了一遍。惟有叔孙通说:“没有的事,不过是些小毛贼。郡守正在捉拿,不足为患。”

二世听了很高兴。下令让法官追查那些说造反是实情的博士,对叔孙通反倒大大嘉奖。众博士走回馆舍,责问叔孙通:“先生说话怎么能这样拍马屁呀?”

叔孙通说:“诸位不明白,我是虎口逃生啊!”

他说完后,看见秦王朝没希望了,赶紧收拾行装溜之大吉。

叔孙通后来投奔汉王刘邦。刘邦向来看不起读书人,拿儒生帽子当便壶,见了读书人就骂。叔孙通最初连饭也吃不上,什么气都受。刘邦见叔孙通穿着一身儒生服装,一看就不顺眼。叔孙通见势不妙,马上回去换成楚人的短装,刘邦才高兴了。

叔孙通投告汉王的时候,跟随他的弟子有100多人,但他谁也没有推举,只捡那些出身群盗的强壮之徒加以推荐,弟子们偷偷骂他:“服侍先生几年,却不推荐我们,一味举荐那些大强盗,这是什么道理嘛?”叔孙通听到后对他们说:“汉王现在冒死打天下,你们能打仗吗?现在还用不着我们读书人。你们耐性些,我不会忘记大家的。”

刘邦建立汉朝后,大臣们议事时没有秩序,没有规矩,乱七八糟,喝醉了酒就乱喊乱叫,有的甚至拔出剑来砍柱子。刘邦为此很担忧。

叔孙通知道时机到了,就去见刘邦,建议他制定礼法。汉高祖斥责他:“我的天下是马上得来的,你们读书人算什么?去你的!”

叔孙通委婉地说:“陛下天下可以马上得之,但不可以马上治之。”

刘邦一听这话有道理,就问他该怎么办?叔孙通于是向他提出制定上朝礼仪的计划。叔孙通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把他所规划的“朝班”礼制都演习好后,请汉高祖出来坐朝。

天还没有大亮,朝拜皇帝的仪式就正式开始了。准备上朝的文武百官按照官职大小,在宫门外排除等候。宫门外悬排着五彩缤纷的旗帜。雄壮威武的卫士手执刀枪斧钺排列两边。传令官发出号令后,大臣们肃穆恭敬地顺序快步上殿,然后跪拜山呼:“吾皇万岁万万岁!”

汉高祖见了这等气派,这等威严,十分高兴,情不自禁地说:“我今天才知道做皇帝的尊贵!”也便知道了读书人的用处。高兴之下,他当即任命叔孙通为太常,赏赐黄金500两。追随叔孙通的那些儒生们也都一一受到了赏赐和提拔。

叔孙通为汉高祖建立的“朝班”制度,虽经历代沿革,但一直到清朝末年,实行了近2000年。从此,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思想一直受他的影响。像叔孙通这类知识分子的艰辛经历和非凡贡献,也只有遭遇比他更不幸的司马迁才能理解。

有人在读到这段历史的时候,或许会说:“叔孙通顺着秦二世的心事拍马屁,这难道不是厚颜无耻的小人吗?”

这种话问得十愚蠢,因为忽略了外部的环境。

朱云和张禹都是汉成帝的老师,当时正是王莽家族用权的时候,民间怨恨到了极点,各地的奏章报到中央,都被张禹压下来不给皇帝看。

朱云当着皇帝的面诘问张禹:“下面那么多奏章你不让圣上看,像死人一样占着一块地方,只想保住自己的乌纱帽,什么都不干,使上下的意见、消息无法勾通,该杀!”

读书人处世真是太难了,跟着社会大潮流走吧,就违背了自身的兼济天下的信仰;如果超凡脱俗,逆潮流而行,马上就会举步维艰,危机四伏,乃至这辈子没有饭吃,把自己给饿死。

如果我们一天到晚地讲求道德理想,可能连谋生的办法都没有了,连饭也吃不上;如果不顾一切求功名,为了当官发财连命都不要,那么理想道德也根本谈不上了。

在生存和理想发生冲突时,并不能一味地贪生怕死,舍生取义有时也是一种选择。但是如果相信自己生存下来还可以扭转局面,干出一番更大的事业,即使是苟且偷生也没有什么可耻,因为这比死更有价值。

因此古代有些饱学之士,当道者给官也不做。为什么不愿做官?并不是仅仅因为清高,而是他自知一旦出来做官,就必然想对社会有所贡献。可是如果当时是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自己出仕后不仅可能一无所为,甚至还有生命危险,又何必强出头呢?保存革命的本钱不是更重要吗?

叔孙通在观察到秦二世是个昏愦无能的家伙之后,决定明哲保身,退而求全,这是一种十分明智的选择。

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价值,期待着能够在太平盛世好好做一番事业,因此才韬光养晦。在秦始皇时代,他没有办法,只好迁就环境。到了汉朝建立,他也能以最强的应变能力达到目的,最终成了一代儒学宗师,开创了几千年的儒家礼仪制度。

有些志士仁人,品格高洁,像挺拔的大树,当所有的树都被弯曲折断的时候,只有它还直立着,但是太挺拔了却容易折断。

真正成就大事业的人,有时挺拔如树,但挺拔中却带有柔韧,在受到重压时能够曲而不折。他们不完全同流合污,心中始终坚持一贯的理想。但是同时,在那样的乱世生存,不学一点随波逐流,就会显得与众不同。为了不吃亏,只好迁就世俗。所以,他们往往表现得大智若愚,看上去好像不会说话,畏畏缩缩的,曲里拐弯的,但最终的目的是要实现自己的理想。

由此看来,如果面临生死抉择,首先要审时度势,斟酌利害,能曲则曲,能伸则伸,而不是盲目地随波逐流或舍生取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