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史学处世
22725700000018

第18章 进退自如的曲伸绝学(2)

五代十国时代,有个国家叫南唐。官府的税收很重,全国上下怨声载道,但敢怒不敢言。当时,都城金陵连续几年大旱,百姓们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度日艰难。一次,南唐皇帝李煜视察国情时见到田地久旱无雨,便问道:“为什么外地都下了雨,而偏偏京城不下呢?”这时,群臣中走出一人,姓申名潮高,弯身施礼后答道:“雨不敢下到京城里来,因为它也怕被征税。”李煜沉思半晌,然后微微含笑。不久,许多苛捐杂税便被取消了。

我们再来看一则现代故事:

甄妮在大连演出时,对台下观众说:“有一种运动,不知大连朋友是否喜欢,先举起你的左手,再举起你的右手,两只手来回……”她一边说一边用手示范鼓掌的动作。没等她说完,台下掌声四起。

一个演员,最喜欢的就是能听到观众的掌声,甄妮的表演还未开始,观众就为她热烈鼓掌,她主要是用曲说,再配以形象化的动作,生动有趣,获得了台下观众的好感。

言有尽而意无穷,会让人在绵绵中体会到什么是乐趣。含蓄应答就是含有深意、茂而不露,使回答生动有趣,又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1947年初,美联社记者罗德里克采访毛泽东,当前正值胡宗南50万大军即将进攻延安。“毛先生,在目前,中国共产主义的前途看来的确令人担忧,将来会怎样呢?请你谈一下。”罗德里克一针见血地问道。毛泽东胸有成竹地笑着说:“两年后,我邀请你到北京来探望我。”

在那个关系到整个民族命运的关键时刻,毛泽东没有直接回答自己对时局的看法,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却借用了一句普通的邀请客人来访的话语,暗示出自己的预见,显示了一代伟人高瞻远瞩的远大目光和对未来必胜的信念。

韬光养晦等待机会

有道是:蛟龙未遇,潜身于鱼虾之间;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在很多情况下,实力与地位与发展都不是正比关系,这时就需要有效地把自己的实力和意图隐蔽起来,韬光养晦等待机会。所谓“韬”原意是指剑和弓的外套,韬光养晦是说故意将才华掩藏起来,收敛锋芒,使别人不注意自己。

楚国有一个名叫养由基的人,善于射箭,百步之内射柳叶能够百发百中,因此人们都赞颂他是后羿再世。

这时有一个从他身旁经过的人对养由基说:“既然如此善于射箭,孺子可教。”养由基听到后,不高兴地回答:“人人都说我射箭技术高超无比,可是你却只说孺子可教,你替我射一箭试试。”

过路人笑了笑说:“我当然不会教你出左手屈右手等各种各样的射法,我只是想向你建议:即使你射柳叶能百发百中,而不会适时休息,过段时间你肯定会气力衰退,弓拉不开,箭锋偏弯,到时一箭射不中,那么你就前功尽弃了。”

真功夫不可告人,自有其理由。有时是时机不成熟,必须像猎人一样耐心潜伏着,等待猎物出现。有时是为了让对手充分表演,完全彻底地暴露出他的全部招数,然后再抓住其要害给予致命打击,让他领略后发制人的厉害。

韬光养晦有时是为了麻痹对手,使他骄傲轻敌,以为自己软弱无能,然后趁其不备而攻杀之。有时是为转移对手的注意力,让他奔东边去,而自己却在西边出击。

所以,为了有效地打击对手,首先要有效地隐蔽自己、保护自己,也就是要做出假相来迷惑敌人,让他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去行动。我强时,不急于攻取,须以恭维的言辞和丰厚之礼示弱,使其骄傲,待暴露缺点,有机可乘时再击破其。

过分善良的人往往不懂得这一点,以为天下人都同自己一样善良,结果,以善良待人,反被邪恶伤害,成了邪恶的牺牲品。即使不以打击对方为目的,为了不遭对方打击,也不应天真善良地将自己暴露无遗,毫无还手余地。

善良诚可爱,善于在险恶世道中保存这份善良,则更为可贵。

韬光养晦的智谋有几种:委婉和顺但不因循,称作委蛇;隐茂起来不显露,称作谬数;欺骗敌人,使自己不受损失,称作权奇。若不婉顺,那么事情就受阻;若不隐藏,就有危险出现;若不欺骗,就可能被敌人消灭。

北宋丁谓任宰相时期,把持朝政,不许同僚在退朝后,单独留下来向皇上奏事。只有王曾非常乖顺,从没有违背他的意图。

一天王曾对丁谓说:“我没有儿子,老来感觉孤苦。想要把亲弟的一个儿子过继来为我传宗接代,我想当面乞求皇上的恩泽,又不敢在退朝后留下来向皇上启奏。”

丁谓说:“就按照你说的那样去办吧!”

王曾趁机单独拜见皇上,迅速提交了一卷文书,同时揭发了丁谓的行为。丁谓刚起身走开几步就非常后悔,但是已经晚了。没过几天,宋仁宗上朝,丁谓就被贬到崖州去了。

王曾能顺服丁谓的苛求,而终于实现揭发丁谓的目的,不能不依赖韬光养晦之功。

《阴符经》说:“性有巧拙,可以伏藏。”它告诉我们,善于伏藏是事业成功和克敌致胜的关键。一个不懂得伏藏的人,即使能力再强,智商再高也难战胜敌人。

一位老总在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时说:“五年打基础,五年打天下,用它十年或二十年,终有一天,在哪里积累就在那里成功。”这里的积累,可以说就是一种伏藏。

伏藏的内容又可分为两层:一是藏拙。这是一般意义上的伏藏,也是最常用的。藏住自己的弱点,不给对方乘虚而入的机会,露出自己的长处,给对方以有力的威慑。而另一种,也是更为高明的即“藏巧”。一个人过于显露出自己高于一般人的才智,往往会使自己不利,甚至招来杀身之祸。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不少。因为这样可能使对手容易摸清虚实,提前准备好防范措施和对策,或者触动某些人如妒忌等不便说明的心理。

明朝的严嵩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但放下其历史功过不说,就其个人成长而言,却不能不让人佩服其韬光养晦的功夫。

嘉靖中期,夏言为朝廷的重臣,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深为皇帝所器重。

当时严嵩在翰林院任低级职务,他打听到当时担任礼部尚书的夏言是江西同乡。严嵩想利用与夏言同是江西老乡这层关系,设法去接近夏言,但两人并不相识。严嵩几次前往夏府求见,都被轰了出来。

严嵩却不死心,准备了酒筵,亲自到夏言府上去邀请夏言。夏言根本没有把这个同乡放在眼里,随便找了个借口不见他。严嵩在堂前铺上垫子,跪下来一遍一遍地高声朗读自己带来的请柬。

夏言在屋里终于被感动了,以为严嵩真是对自己恭敬到这种境地,开门将严嵩扶起,慨然赴宴。宴席上,严嵩特别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使出浑身解数取悦夏言,给夏言留下极好的印象。

从此夏言很器重严嵩,一再提拔他,使他官至礼部左侍郎,获得了可以直接为皇帝办事的机会。几年后,已任内阁首辅的夏言又推荐严嵩接任了礼部尚书,位达六卿之例。夏言甚至还向皇帝推荐他接替自己的首辅位置。

严嵩是极有心计的人,不露一点锋芒,耐心地等待时机,对夏言仍是俯首贴耳,只是间中在寻找、制造机会,以将夏言一下子打倒。时机未成熟他是不会露出狐狸尾巴的。

嘉靖皇帝迷信道教。有一次他下令制作了五顶香叶冠,分赐几位宠臣。夏言一向反对嘉靖帝的迷信活动,不肯接受。而严嵩却趁皇帝召见时把香叶冠戴上,外边还郑重地罩上轻纱。皇帝对严嵩的忠心大加赞赏,对夏言很不满。而且夏言撰写的青词也让皇帝不满意,而严嵩却恰恰写得一手好青词。严嵩也利用这个机会,在写青词方面大加研究,同时还迎合皇上心意,给他引荐了好几个得道的“高人”。皇帝越来越满意严嵩而疏远夏言。

又有一次,夏言随皇帝出巡,没有按时值班,惹得皇帝大怒。皇帝曾命令到西苑值班的大臣都必须乘马车,而夏言却乘坐腰舆(一种小车)。

几件事情都引得皇帝不高兴,因此皇帝对夏方越来越不满。严嵩眼看时机已到,马上一改他往日的谦卑,勾结皇帝所宠幸的道士陶仲文,一起在皇帝面前添油加醋地说了夏言许多坏话。

一天,当严嵩单独去见世宗时,世宗与他谈及夏言,并对他们之间的不和略有询问。世宗的话,似乎勾起了严嵩的什么难言之隐,只见严嵩全身颤抖,匍伏在地,痛哭不已。

世宗见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子竟然哭得如此伤心,猜想他一定是受了很大的冤屈,怜念之情骤生,连连催问。看见世宗怜悯,痛器的严嵩反而变得嚎啕恸天了。

世宗在一边既动情又义愤地安慰他:你不要有什么顾虑,有朕为你做主,有话尽管说,不要害怕。这下严嵩才装出深受鼓励后已无顾虑一般,将平时所搜集到的所谓夏言的种种罪状,添枝加叶、无中生有地一一哭诉出来。世宗闻听了,便对夏言由不满变得恼怒起来,马上下令罢免了其一切官职,令严嵩取而代之。

※青词:就是指在封建社会里,书写献给神仙的疏文。

以屈求伸